主题:下岗与1962年二千万城镇人口下乡,哪个牺牲大? -- 思想的行者
看看相关历史吧
《红色掌柜陈云》7.3 动员两千万城市人口下乡
农业支撑不了过大规模的建设。陈云力主动员两千万城市人口下乡
要渡过难关,光在粮食来源上打主意是不够的,还必须想办法把粮食销量减下去,减轻国家粮食供应的压力。陈云当时计算,进口粮食超过100亿斤有困难,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外汇,也没有那么大的运输力量。农业欠收引起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更加剧了这一危机。“大跃进”以来,建设规模迅速膨胀,几年间增加了2000万职工。这么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一方面削弱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粮食负担。为此,陈云力主动员大批城市人口下乡。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主要是讨论农村工作、商业工作和城乡手工业工作问题。在会上,陈云就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下乡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陈云提出,面前摆着两条路: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
陈云不主张再挖农民的口粮了。当时农民口粮已经挖得很苦,再挖下去,农业就没法恢复。
挤农民口粮的一条路走不通,那就只有下决心动员城镇人口下乡。但是,这个决心实在是很难下的。
陈云的这一主张,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不谋而合。中央迅速采纳了这一主张。6月16日,中共中央批准并于18日发出由中央工作会议制定的《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9条办法》,提出在1960年底的基础上,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同日,中央还发出《关于核实城市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紧急指示》。为此,中央成立了核实城市人口和粮食供应小组,由安子文任组长。当年,就有1000万城镇职工告别城市,回到乡村。
陈云一直在呼吁抓紧这项工作不放松。他的一再呼吁与督促下,196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
中央作出精减城镇人口的决定以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2000多万城镇人民,体谅国家困难,响应党的号召,打点起行李,扶老携幼,回到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上,重新拿起了锄头镰刀。他们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6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减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减工作的意见的报告》中,宣布减少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的工作基本结束。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2800万人。上述报告指出:“由于大量地减少了职工、城镇人口和吃商品粮的人口,加强了农业战线,减少了工资开支,减少了粮食销量,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起了很大的作用。”
是不是也要彻底否定毛呢?
对于下岗政策我的总体看法是操之过急,一刀切,确实造成了比较大的社会伤害。
但是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国企亏损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决策者要挽救危局,不采取事后看来更稳妥的办法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来看解决国企亏损主要靠两点
一抓大放小
小型国企决策相比私企确实太慢,领导担当不足,不像小型私企那样敢于冒险,因此小型国企基本不可能竞争过私企,抓大放小是正确的
二成立大型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
这是李鹏朱镕基他们在考察了日韩经验以后提出的举措,事实证明大型企业集团成立成效很好
而对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工人有必要下岗吗?
这个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虽然很多国企都存在冗员,但这个更与业务拓展不足有关
即使要实行下岗政策,也应该事先给妥当的安排去处,这一点日本七十年代九州从煤矿产区转变为高技术产区的转型过程,日本对于解雇员工的扶持政策值得关注
实际上真正下岗的往往都不是缺乏赚钱技能的行政人员,把这些人下岗会造成更大的悲剧。
以我当年船厂而言,主要是把一些技术工人例如装配工给下岗了,然后相关业务都外包给工程队。
从今天的迫切的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产业升级缓慢精密制造上不了台阶,需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我是提倡铁饭碗的,即使是私企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也尽量不要解雇,让员工安下心来,安下心来才能专心磨练技术,钻研工艺,精密制造才上得去,反过来说昧国制造业不断空心化与CEO频繁解雇工人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方面就应该学习日本而不是学习昧国。
现在关键是吸取经验教训,光责怪人是没有意义的
朱镕基虽然有时做事急了点(例如下岗例如搞什么ISO9001认证云云,其实没什么用)但是他任上做了几件大事
1,整合大型国企集团
2,解决国企三角债坏账,注销银行坏账,大大缓解了国企流动性困境
3,大力发行国债,推动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后更有刘志军主持的高铁建设
与他的下岗政策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来说,成就是远远更大的。
反过来看李某他的政策其实完全相反
1,朱镕基搞大型集团,李某搞什么万众创新,就是以为靠几个大学生几个点子单枪匹马就能够做大事,他的规模经济的经济学不知道学到哪里去了
2,朱镕基千方百计注销坏账,千方百计解决国企流动性困境 解决三角债,里面则不断缩减流动性,人为制造中国企业越来越严重的流动性困境
3,政府投资方面也一样,李某是一直压缩的,与朱镕基所作所为相反。
还是从更大的视角去看问题比较好,不要因为下岗就像毛泽东所批评的所谓牢骚太盛防断肠
这两个都是刘邓路线的锅,只不过62年毛替他们背了锅而已。后面这个锅没有人替他们背了。
总不是刘邓决定的吧
1、上山下乡不是从文革开始的,50年代就开始了。
2、上山下乡也不是因为粮食短缺而做的决定。
大跃进和随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导致国家经济崩溃,被迫减少两千多万城镇人口(这里我懒得和你再争论这段历史的主要责任是毛还是刘邓),但是,你将其与大下岗相提并论,这证明什么呢, 这证明你承认九十年代中前期的邓改和“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相提并论,都是惨重的经济失败,才导致了几千万职工大下岗的恶果。很好,小罗你有进步。
看最简单的人数对比,上山下乡 知青十年一千几百万,1998—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人数,高达二千八百万,下岗职工五年二千八百万(清华大学课题组实地调查 《制度实践与目标群体》)
论影响,十年一千七百万知青下乡,为同时期约千万农民进城创造条件,释放农村压力,同时一千七百万高素质知青为农村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期农村教育,医疗,科技的进步与知青的到来是分不开的。
你家工人下岗什么影响?为血汗工厂输送廉价劳动力?为夜总会提供足够小姐?让老百姓对“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说法嗤之以鼻?
呵呵,你提什么上山下乡, 想拿上山下乡来比烂洗地?你越想比烂,越显出邓改的“特别烂”。
国家遇到困难,知青下乡,吃了苦,得益的是国家。
国企遇到困难,工人下岗,吃了苦,得益的是谁?
工人下岗的大潮,在九十年代,伴随的是国企的私有化。
得益的是少部份人,这些人里有私人企业家,也有外资。
尤其是外资购并国企,掀起了一阵狂潮。九十年代先富的行列里,
外资是非常醒目的存在,一大批国有老字号轻工产品纷纷变身外资品牌,然后基本消费品成为外资的天下。
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变身外企,然而亏损持续加巨,而外资同类产品
却占领中国市场。
这些方面的例子不用多说了,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加力反弹。
工人下岗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做用。
这个我以前有过一个主贴论述这个问题。
此前的95,96年是国企亏损面不断扩大的年份。
你说谁赚了?
80年产生一大批万元户,干嘛的很多是开饭店的。
为什么开饭店就能够成为万元户,因为70年代开店是不允许的,所以你开饭店,没有人跟你争,一下子你就赚了
服务业大发展是改革的一大成就,此前计划经济不承认服务业,算总收入都只算工农业总产值。
当然了,大下岗和日本政府对九州煤矿产业的安排,工人的安排的相关政策还是有些差距的 ,在执政科学性方面确实不如日本。
劝返政策虽然表面上对那些人不好,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正是相关政策造成了中国没有出现类似印度拉枚这样的大规模的贫民窟,而且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农产量,最终实现了温饱,这是印度拉枚等等一直做不到的。
下岗政策就像精兵简政,最后导致国企从大面积亏损中解脱出来,从98年开始盈利年年大幅上涨,以至于一贯攻击国企的张维迎不得不把国企的侮辱性称呼由冰棍改成垄断企业。
至于大跃进,我准备另外发一篇主贴
首先发起者是毛泽东,是毛泽东推翻了周恩来原有的调整的计划认为太保守,并对周恩来进行批评,断言,平衡是动态的,在发展中会产生新的平衡。
以后毛泽东发现过热,召开两个会议郑州会议以及武汉会议,要求纠正,但此后庐山会议上批判彭德怀,批判彭德怀把三分错误摆在七分成绩的前面是对路线的不满,进而导致全党担心被批判而以更大的热度投入到大跃进的各项指标的完成中去。
……
这当中毛当然有责任。
做人,不是只看碗里有没有那几颗米的,这是人和畜生的基本区别之一。
全家人的财富就给一个人享用,能不宽松么?
你提这个问题,没有说服力呀。
下岗工人也不是没有地方去。
我说过服务业有了大发展,服务业就是踩三轮车其实收入也还不错。
产业结构调整就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肯定有部分人日子会过得差点。
企业就可能亏损,倒闭,你说95,96年国企亏损面越来越大,导致银行坏账一大堆,三角债,你说怎么办?
我在中学时期特别是高考前几乎丧失了记忆力,任何东西不是记不住就可能记反,毕业以后在船厂工作感到很累,虽然领导很关心我,,结果自己不干了。
像我这种本身缺乏记忆力的人还能怎么混?
所以我接触的社会底层人士多了去了,反正基本上隔天一顿小酒,餐餐都有肉。
谁说下岗工人天天低着头的?
再说知青也不是都昂着头。
我有个朋友是学过功夫的,他说当年在农村就凭着会功夫帮知青朋友出头。
在我们村的知青也是被我们村的人说你一辈子别想回城了,气了个半死。
那些知青天天呆在农村,看不见回城的希望,你以为个个都心里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