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接着闲聊,关于温铁军的印象--读《八次危机》 -- 起于青萍之末
莫非阁下认为,证明“结论正确”不需要证据真实?
很久不担心被戳穿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他一直认为,目前“发展主义”的现代化把乡村的人才和资金都吸引到了城市,这种双流出导致了乡村的凋敝,而现在中国这种产能和资金的双过剩的局面下,有可能把资金和人才吸引回乡村,他的路数是把农村现有人员组织起来,再把“山林田地湖草”等资源资本化,甚至做为货币之锚(这个思路我没有理解),吸引剩余资金与乡村人才和资源结合,形成稳定的乡村发展和乡村生活,至少先稳定农村剩余的一个多亿的人的生活,形成承接危机的“蓄水池”,大危机来临时,已经到了城市的乡村流出人员,有一个退回机制,不至于流落在城市成为生活无着的破坏力量。这大概就是他说的危机的软着陆吧。
按陈平的理论,追求市场规模和复杂分工与经济社会稳定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个人的认为:温铁军的思路就是建立追求市场规模和复杂分工的城市发展与小规模市场和简单分工的乡村生活的“二元社会结构”,平日各得其乐,危机时救城市于水火。
哈哈哈哈,我是瞎读书,瞎琢磨,加上瞎说
大到国家民族竞争,小到企业团队竞争,一定是组织能力强的占优势,组织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指望靠大家私欲驱动,把组织一分了之,从而躺赢的还真没见过。当年tg搞根据地建设,把正规军分散化和地方化,那是在崇高信仰和高度组织性保证下进行的,恰恰是组织能力的体现。
也有道理。
安生觉得他是包藏祸心,开出毒酒。
我猜温也知道,但是认为不喝毒酒,就得渴死。而且这点毒,毒不死人,还能防风湿。
我觉得两个人说的都对,偏向于老温更腹黑。
虽然我不能理解“山林田地湖草”资本化的含义,但如果没有市场规模能吸引什么资本下乡?所以,我想他盯的还是国家资本吧,让国家资本像投基础建设一样投到乡村去。
城里人都嫌乡下人又土又傻,乡下人抱个团种点粮,种点菜,种点花,开个民宿搞点旅游,形成城乡双向循环,乡下人不去争什么首富,大款,不用奔命,吃好点,喝好点,过自在的生活,这种“城乡二元结构”要能实现,挺好呀。
则不够有说服力。
这个月上来看看,看有什么有价值的。
还在聊这个话题啊,那我下个月再来瞧瞧。
因为粮食产量会大幅度下降。
不承认转嫁给农民的,没有脑子;
还继续转嫁给农民的,没有良心。
他在一次讲座里提过一个问题:在中国,农业什么时候成为产业的?
在他心目中的乡村建设,号称是“三生农业”:生态--生活--生产。
猜想他对农业产业应该是另一个思路
让小岗精神全都被带到国外去吧,国内一点都别剩下!
总的来说,他希望对过剩产能找一个国内的口子。
温先生似乎不太看好出口导向,而且对大都市圈持负面看法。他的说法是要城镇化,而不能全涌到超大型城市。
不过温先生的设想也好,陈平先生的设想也好,可操作性很难说。中国的大城市的吸引力是中小城市,甚至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这种状况也不是中国特色。
简单地说,最吸引人的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都是向中心城市集中的,中国日本韩国均如此,美国已算是分散得不错了,但大都市还是优势明显。
不过温先生与陈平还是有不同的,温更加冷静客观,例如对特朗普的判断,温先生是对其执行力持肯定态度的,我觉得温先生在这一点上尽管并不独特,还是值得敬佩的。
类似于华为的虚拟股,把土地还给集体,参与劳动和分红,人在股在,人走股消。
国家对于参与集体化的农民,退休后给退休金,医保一应全部都有。
集体化后大规模机械化,需要的人手大量减少,可以充分应对目前的农村萎缩状态, 但效率大幅度上升,种田还有钱赚,加上国家的养老注入,农村生活状况大幅度改善。
中国目前在农村实际种田的不到1亿人,按照每人每年1万块,每年1000万人退休来计算,不过每年增加1千亿负担,即使退休金增加到2万一人,也不过2千亿, 国家财政完全负担得起。
中国目前对农村的投入每年起码1万亿,但大部分钱进了所谓的农业大户,也就是资本家手中,广大农民没有得益, 国家就扔钱却没有听到响声。
这样的路子明着就是打稻公的脸,米粮库胡同那位没走之前实施有很大的政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