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接着闲聊,关于温铁军的印象--读《八次危机》 -- 起于青萍之末

共:💬69 🌺752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接着闲聊,关于温铁军的印象--读《八次危机》

    印象中,温铁军也是野狐禅,原因也是经济学家的圈子不收他。在他跟陈平网络连线对谈时,陈教授夸温是人类经济学家,温脱口而出:就我这样,没人当我是经济学家。陈平只好说:那我称你为人类社会学家吧。哈哈哈哈。。。

    其实温铁军是妥妥的“三农问题”专家。他对中国和世界问题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叙事逻辑,他认为,世界的结构是“中心-边缘”结构,西方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中心向边缘转移危机的过程,他概括为“成本转嫁论”,他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转嫁周期性危机的过程”。他用这个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对前三十年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其中的曲折给予了极大的同情,真正反对了历史虚无主义,我估计应该被人扣过“极左”的帽子,温本人最烦人争左右了,他说,在他的团队里争“左右”的人就出局:我们正在打劫呢,不许笑~~~~,阿,串戏了,哈哈哈哈:是正在搞学术呢,不要吵左右。

    他的《八次危机》我看了一遍,他用“现代化周期危机理论和成本转嫁理论”对前三十年的热点事件都进行了描述,他冷静地叙述事实,不贴意识形态标签的写法,我就很喜欢,比如,他叙述58年大跃进后“非正常死亡”情况时,写到:“不做任何对比,单一引用1982年重新修订公布的60年代的政府统计数据,1960-1962年“未增加人口2000万人”,很大部分因营养不良引起的生育率下降和新生儿死亡引起的,同期成年人死亡率上升,有一部分直接死于饥饿。”

    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明确:所谓“饿死2千万”是1982年修订出来的,而且只是“未增加人口”,其中很大部分是“营养不良引起的生育率下降和新生儿死亡”,意思是“未增加人口”要么根本就没生,要么刚生下来就死了。

    其实1962年,党中央对“非正常死亡”情况做过专门调查,按戚本禹介绍,七千人大会以后,他参加了一个调查班子,分省分区核查,实际统计59年至61年的三年非正常死亡的数400多万人,戚他们为了防止统计的缺失,所以加上各种修正的统计遗漏,最后确定为800万人非正常死亡。这个数量级我觉得应该靠谱。

    温铁军在书中描述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改革时,用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小岗村承包者的血手印,另一张是1982年山西晋城要求保留人民公社的血手印。这还不算,在小岗村的那张照片里加了一个注脚:据当地的地委书记介绍,这张照片是当时新华社的记者组织策划的。

    哈哈哈哈,他书里不说证据是真是假,只告诉你证据是怎么搞出来的。不著一字,尽显反意。

    温铁军按自己的分析框架,把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分为8次危机过程,前三十年3次,后三十年3次,加上1997年和2008年两次输入性危机。

    前三十年的3次危机分别是:

    1958-1960年:由于第一次引进外资,国内先是按外资国苏联的模式组织城乡二元结构,同时提取农业剩余作为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到58年外资断了,只好放权给地方,组织大量的劳力,通过“人力投入替代资本”来维持刚刚起步的工业化,这就是“大跃进”的本质。由于接受放权的地方政府根本没有工业化的经验,推高了财政赤字,而引进的苏联外资也转化为财政赤字迭加外资中断,导致经济紧缩危机,最后,通过把多余就业劳动力转移到组织化的农村,来软着陆渡过了危机。

    1968-1970年是外资完全断决的情况下,为了战略安全,大力投资三线建设,造成过大财务赤字引发的危机,最后也是通过毛泽东将知识青年送到组织化的农村去,用城乡二元结构将危机转移到农村实现了软着陆。

    1974年-1975年是毛时代的最后一次危机,它是因实施第二次引进外资的四三方案转化为国内财政赤字的危机,也是最后一次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

    他说,前三十年吃的苦都是工业化的代价,非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解读,说“大跃进”是极左,1980年的第三次引进外资是“洋跃进”这完全不得要领。

    改开后的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危机又不同了,因为“包产到户”国家对农村甩包袱,改革后的工业化进程中的危机就不能转移到农村去软着陆了,只好在城市里面硬着陆。表现出来就是危机的周期从8-10年缩短为5年左右。

    8次危机中,最危险的危机是1993-1994年的危机,是外汇赤字、财政赤字、银行赤字三重危机同时爆发的时期,最后靠着比较残酷的“铁血十六条”改革,把教育和医疗的市场化和私有化,放弃社会公共服务,让城市和农村共担危机成本才渡了劫,这次危机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一是中国经济受外向性经济影响越来越重,二是产业资本过剩导致金融资本、投机资本大幅扩张。

    总之,按温铁军的分析框架,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有着内在的危机机制,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是核心的问题。外资引进必然会复制资本来源国的管理模式和意识形态。一般国家在经济危机来临时,无法转移危机的成本导致工业化夭折。而中国依托“城乡二元结构”和组织化的农村确保了工业化周期危机在农村的软着陆,保证工业化不致半途而废。而在缺乏资本的国家里搞工业化,政府的政策“亲资本”是必然的选择。

    通宝推:脚歪不怕鞋正,废话多多,johny,独立寒秋HK,达雅,anne2607,南宫长万,故乡在喀什,桥上,钱六,方平,迷惑不解,袁大头,甘丹,
    • 家园 建议了解一下人大贾根良教授

      演化经济学会主席,研究美国强大背后的美国经济学派,以主张关税保护和高工资理论为主,美国主流媒体忽视宣传,而被遗忘的学派,是美国走向强大的理论关键。

      最近出版的国内大循环一书,走上热销榜

      • 家园 演化经济学的话那跟陈平一派的

        陈平还是演化经济学的开创者

        • 家园 演化经济学历史悠久

          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21世纪经济学的主旋律

          马克思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前驱,此后广义的演化经济学(具有演化思想的经济学)源于凡勃伦,狭义的现代演化经济学源于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对创新过程的研究使演化经济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西蒙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经济学借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并将之视为自身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点之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C%94%E5%8C%96%E7%BB%8F%E6%B5%8E%E5%AD%A6/9856302?fr=aladdin

          • 家园 说不上太悠久,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被边缘化了很久。。

            萨缪尔讯、西蒙和熊彼特的经济理论几乎被主流赶出学术圈,因为没有数学模型几乎不被主流经济圈承认,面对经济问题又没有办法 。

            陈平自己回忆:

            大萧条以前,熊彼特的演化创新经济学名气很大。但是大萧条期间,熊彼特和哈耶克都拿不出危机应对办法,只坚持市场会自动复苏的信念,结果被新起的凯恩斯经济学边缘化了。凯恩斯讲大萧条可以用财政政策挽救,弗里德曼认为可以发行货币进行挽救,只有哈耶克和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是自生自灭的,你救它干什么?他们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有一定道理,和后来普利高津的自组织思想一致,但在政治上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一个政治家在危机时敢放任自流,所以在政策上被边缘化。他们的失败还有一点,就是反对数学模型。到了1980年代,他们突然明白反对的是线性数学,欢迎的是非线性数学。熊彼特的经济生物钟就可以用我们的色混沌模型描写。熊彼特学派起死回生,哈耶克学派也起死回生,都是因为加入到复杂系统科学的旗号之下,加入普利高津非平衡演化学派的阵营。科学学派的兴衰和历史大潮密不可分。

            陈平是新建的世界经济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不是演化经济的创始人,我记混了

    • 家园 经济危机几年一次,然后强力转嫁给农民

      不承认转嫁给农民的,没有脑子;

      还继续转嫁给农民的,没有良心。

    • 家园 我听温铁军的演讲有一个猜测。

      他反复强调过去的经验,强调新农村建设。

      是不是在暗示,未来可能会有一次大规模人员返乡,来应对未来的大危机。

      • 家园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 家园 是明示吧?

        他的要点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甭管它姓资姓社,我们也有,过去发生过8次,大家解读不同,他解读就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以后凭啥就没了?再次发生经济危机,没有农村作为依托怎么软着陆?很多国家,农村土地都被跨国公司大资本或者大地主占有,发生经济危机时,大量失业人口能去哪里?无非是流落街头或者在城市周边贫民窟聚集,想回农村,没地没房,怎么回去?他呼吁搞生态绿色农村,要以村为单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山、塘、水、田、农村手工业等资源进行生态立体开发,不要片面搞大农业,不要毁了农村。但是...............唉

      • 家园 暗示个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共产党人即使不信共产主义了,也不该不信这个啊。

      • 家园 我觉得温铁军的危机特指生产过剩

        总的来说,他希望对过剩产能找一个国内的口子。

        温先生似乎不太看好出口导向,而且对大都市圈持负面看法。他的说法是要城镇化,而不能全涌到超大型城市。

        不过温先生的设想也好,陈平先生的设想也好,可操作性很难说。中国的大城市的吸引力是中小城市,甚至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这种状况也不是中国特色。

        简单地说,最吸引人的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都是向中心城市集中的,中国日本韩国均如此,美国已算是分散得不错了,但大都市还是优势明显。

        不过温先生与陈平还是有不同的,温更加冷静客观,例如对特朗普的判断,温先生是对其执行力持肯定态度的,我觉得温先生在这一点上尽管并不独特,还是值得敬佩的。

      • 家园 我也感觉他的主张如果不是应对大规模危机

        则不够有说服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