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清军入关后执行的大屠杀政策 -- 燕人

共:💬224 🌺938 🌵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若说捧袁崇焕,老查还能赶得过老阎?

大这个,大那个的。

反正崇祯皇帝也不是什么好鸟,扒下他那张有德无福的皮也无不可。

袁崇焕的确是明末官场上的一个亮点,感叹一下他的悲剧下场又有何不可。

老查有点媚清,老阎是媚上。

我本人自认为不媚清,但看看满清从崛起时的积极进取,得寸进尺,阴险狡诈,心狠手黑。到没落时的垂死挣扎,最后适时缴枪几乎得到了所能达到最大利益,不得不让人佩服。

托日本军阀的福,伪满洲国并不继承清王朝的法统。

家园 可能有点表述歧义

原意是缺乏具体地域的细节考量,过程省略过头了。

王的原文

[当时还有很多乡村集镇,这些集镇在沿海地区因为手工业发达的缘故也可以聚集大量的非农业人口一一江西景德镇就聚集了数万制作瓷器的工人。 明朝有1400多个县,若县城平均人口3万,就有5000万城镇人口。]

这段并没有多方数据印证,甚至不符合作者自己推论(1400多个*3已远大于5000了),全凭随心发散。如此算法累加起来全国数据误差必然不小。而如前文所说他写到关中大地震,本应有很多相关一手二手数据,但除明史死亡人数外并未引太多其他资料来详加论证。耕地面积计算也有同样问题。

点看全图

上图是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地域城市研究,涉及了人口问题。可以感到作者试图尽可能利用现存材料。明晚期留存自然远多于中古时期,但他们因志不在此,显然局部和全局考证缺点功夫。

这两位和治学严谨是有些距离吧……长处是“野路子”出身,没条条框框的包袱,能注意到现有研究被忽视之处,打破陈见陋闻。而短于基础能力,知识体系和资料获取。尤其他们同河里不少人想用几百几千年前的历史来填充自己宏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有时为贴合结论,细节就问题多多了。

家园 请Pattern兄注明引文的来源,也要针对我的问题

顾黄王三位及其弟子为什么从来没有被牵扯进‘文字狱’?

从维基百科查戴名世,有”雍正帝对此事发表评论:“虽皆非臣子之所宜言,实无悖逆之语,当时刑部复旨,亦未谓此外更有违碍之词,故亦以为冤。”“

家园 阎崇年的问题是“是清”,有些网友看起来“非清”,其实是

和阎崇年、《新清史》一样,是在现今社会制造民族分离、分裂。

且很多举着“民族主义”幌子的,包括查良镛,掩盖的是明清士大夫、东林党对于中华民族犯下的大罪。泰山会、湖畔大学、正和岛的冒头都是多年布局舆论和意识形态的拱卒。

家园 康熙的政治手段,软起来很软 -- 有补充

的确是搞权术很厉害政治人物。比如美国的特朗普,现在美国的李洪志,不学有术,都很懂得怎么抓住人心。

1770年,三藩之乱的第六年,吴三桂刚刚在湖南称帝,康熙就立马搞了一个“博学鸿儒科”,网罗和拉拢汉族士绅中的文化名人。

  “博学鸿儒科”这个名头是康熙自己想出来的。有两个典故,一个是唐明皇李隆基搞过“博学鸿词科”,在已经考取进士的人里边,再由皇帝亲自挑选一批更高级的人才;第二个典故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把这两个典故合起来,把“鸿词”改为“鸿儒”,既表示效法唐朝,又比唐朝还要尊重士人。光是“鸿儒”这个词就足以令儒生们感到光宗耀祖,更何况是皇帝钦点。康熙可以说是把汉人知识分子的这点虚荣心研究透了。

这个“博学鸿儒科”,考试的题目就是简单写一篇文章或者诗词就可以。随便你写什么都录取。

康熙这一手玩的很漂亮,为自己在汉族士人中间树立起了很好的名声——不介意满汉之分,尊重理学和儒家知识分子,俨然有上古明君的风范。连黄宗羲这种死硬派也被感动了,虽然自己没有出山,但同意弟子万斯同到北京参加《明史》写作班子,后来又把儿子黄百家也派了过去,并在自己的文章中赞扬康熙是“圣天子”。

这种“鸿儒”吧,天下大乱时可以火上浇油,统治巩固后,则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价值很小(对满清)。对汉族主导的王朝,要重视教育,秀才就很重要。你认为黄宗羲或东林弟子等很重要,这是把常规思维带入满清。所谓“鸿儒”,即不会放牧牛羊,又不会种地经商做工,更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成为战士,元朝就直接定位为“九儒十丐”。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上面1770年误打,是1670年。 -- 补充帖
家园 同意这种推论是草率的,

但这不是严肃的结论,我读的时候,这种地方,通常被视为一种感慨吧,大致上给人一个数量级上的概念。这个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绝大部分人,有这个数量级的概念就非常好了。

更详细的数字结论,作者不是这么给出的。

见前补充 4575592
家园 再请Pattern兄给出出处,因为这些资料很有趣

顾黄王“三大思想家”及其弟子不仅没有被“文字狱”、以东林党后代参与《明史》编撰(跟着张廷玉?)、还“颂圣康熙”、大概还“文字狱”其他非东林党后代——比如桐城派戴名世之类。连雍正都看不下去了。

黄宗羲也算“死硬分子”?对农民起义和非东林党“死硬”吧,一个Pattern兄都认为屁都不如的“鸿儒”就收买了“死硬”黄“老思想”家。三大“思想”家及其弟子一个都没被“文字狱”,只能是因为他们后来就没有反过清,一个一个“改明归清”、“安分守己,他们一个个都是钱谦益N.0版。

今天Pattern兄跟着高阳、金庸等痛批文字狱,呵呵。

家园 再分配温和改革?你在说笑么?

英国倒是温和改革了,激进改革的共和党人被砍了头.然后英国旧时贵族们占据着绝大部分利益.几百年了,还在温和改革ing,旧贵族的利益始终如一.现代社会背景下欧洲一大票国王勋贵还存在,而且活的特别滋润就是搞笑.

经过革命教育的中国人民就不相信温和,激进的改革不被允许,那么提出入关这种消极对内又激进对外的口号,被网民们认可发扬理所当然,反正得不到,不如疯狂一把,失败了形神俱灭,大家一起玩完.

家园 补一个清朝文字狱概况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文字狱总共180余起,其中130余次都是乾隆年间。

顺治在位十七年,较大的文字狱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17年,17次,到了乾隆在位60年,文字狱总共发生了130余次。

从涉案人员来说,顺治时期多个人,如函可,株连少,而至康熙年间,则多知识分子,因文字惹祸,除《明史》案为鳌拜等所为,康熙对《南山集》比较宽大,且多汉人。

(由于三藩造反等原因,康熙还是采取了一定缓和满汉矛盾的政策的。满清也不明白明朝文人的各种复杂关系。)

至雍正时期,文字狱多为官员,且多高官、诸王等。借文字狱集权。

至乾隆年间,文字狱涉案人员就形形色色了,什么人都有。不仅上层知识分子有,下层也有。还有酒店老板,童生,教师,算命,经铺老板等等都有被卷进文字狱的。

家园 不是要否定清朝有文字狱,而是理清文字狱有没有政宣材料

说得那么“恐怖”,并以此在今天当作“牢记民族恨”的养料。

通过讨论,近一步了解了东林党人及其后代在明末清初的所作所为。明白他们既剃发降清、又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的一贯作风,还牵扯出他们来历不明的巨额财富,以及他们在文字狱中的嫌疑。——起码,查良镛的先人海宁查伊璜‘非但未伤毫发,反而因首告有功,“与(吴)之荣同列赏格,分庄珑籍产一半”。’

百科:皱云峰是一块英石,与玉玲珑、瑞云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石”。据传说,此石清初藏于循州节署,为广东水陆提督吴六奇所有,适其恩师查大人来作客,见到此石形如云立,摇曳空灵。便摩挲把玩,留连不去,并题名“皱云”。后查大人回到老家浙江海宁,只见此石已屹立于屋后百可园中了。原来吴六奇见查甚爱此石,命部下不远数千里昼夜兼程,运至海宁送给查大人。

家园 我注意到这些事

并不是现在,没有十年也有 7,8年了,只不过大部分时候不会有人理睬。历史大部分时候都是小众,大家都为生活奔忙,哪里顾得上。不过一次偶然看到毛文龙的事,觉得和小说完全不一样。人家完全就是在满清搞敌后游击队,而且搞得非常好,这才激起了兴趣。

文字狱其实不罕见,每个朝代都有。但是象满清这样搞,把《天工开物》这样的巨作,都能禁到消失的,那就非常罕见了。因为普通的历史上,统治者至少是要多收税的,对这种促进生产发展的东西,从来都是鼓励欢迎的。比如程邈简化小篆,总结发明读写更简单的隶书,因为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秦始皇马上把他从平民提升为御史。这才是历史常态。那么满清为什么这么例外?

pattern:也不光是长期富裕的问题

我引用的,已经在前面人口减少问题上给过你了。

家园 Pattern兄引用的关于文字狱的部分,出处是哪里?

这个和人口的是同一文章吗?

毛文龙的事我和兄看法基本一致。杀毛文龙的是袁崇焕,用袁崇焕的都是东林党,包括他商量杀毛的钱龙锡。东林党后面的所作所为,大概就是修历史了。从黄宗羲对其他派系的咬牙切齿、却对海宁查(金庸的先人)却没有什么微词——我是很怀疑这批修史的东林党复社成员,暗中干的是和明朝降清武将类似的事,文字狱他们应该负什么责?可是居然台港大陆连这方面的研究题目都没见过,只见到查良镛黑白颠倒给他先人洗地,把明史案的责任都推到吴之荣身上。

因此,东林复社后裔写的清朝历史,我觉得都要慎重,他们既然能在毛文龙袁崇焕上颠倒黑白,在明史案中为其先人洗白,那么他们写的“满清文字狱”有多少可信度?不言自明

关于修四库全书中的改、禁、毁,是不同的几码事。改名词不影响原书的表达,除非是按东林党复社那种嘉靖该如何叫爹、万历只能立长不能立二的鸡蛋里挑骨头标准。禁书基本无用,水浒红楼照样为人所看。至于毁书(不是毁档案),目前我还没有见过比较靠谱的研究。

起码在百度百科等网络搜索,还是点明了四库全书中的改,主要是按照程朱理学修改——这就不能一概而论说都是乾隆的问题了——修书的都是清代汉族士大夫、改的都是不符合程朱理学礼教的部分,说是东林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毁改也完全合理。更何况满清有什么理由销毁明代兵部的档案?改个名词、不叫他们野猪皮也就行了。销毁档案东林党的理由比乾隆大得多——掩盖他们先人在明末干得腌臢事!

不信?看看金庸的《鹿鼎记》!

家园 据说海禁是吴六奇建议的,就是《鹿鼎记》里

那个与海宁查继佐交好的奇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