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我们现有的版图也基本上是《开罗宣言》敲定的。谈谈历史就担心台独啥的真是杞人忧天。
后金打赢了萨尔浒,又攻下了沈阳辽阳,一直到自己称帝,明朝也只能干瞪眼,打不过。
台湾要独立,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打赢中国大陆,不然就是空谈。对台湾这几十年是太软,跪台办那么多年,舆论上还搞出一堆连郑成功都不敢提,大肆吹捧满清,纪念施琅等汉奸的叫兽,真是颠倒黑白。
领土哪里是喊喊就能喊回来的,对满清这么吹捧,真是自我麻痹,讳疾忌医。
很多地方都想蠢蠢欲动,可以说包括了乌克兰。
他们还一度对列强有幻想,李秀成攻打上海的时候,面对列强的军队一枪不发,结果被对方打死打伤数千人。
只能说经过满清几百年的封闭僵化的愚民教育,整个中国和世界脱节太久了。
英国人来接触太平天国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太平天国承认《南京条约》,而杨秀清的回复则驴唇不对马嘴,他以为英国人来朝贡的。
太平天国土洋结合的兄弟加藩属的观点现在回过头看确实很奇葩。
唯一稍微懂点的洪仁轩又来得太晚了。
那些汉族官僚都干嘛了?尤其是曾剃头。
当年啊,我看一本书叫黑旗宋景诗,就天然的对曾剃头这群满清汉官赶到厌恶啊。
问题是你的立论就是非汉族的政权都不是中国。那么北朝算什么?唐朝呢?李世民之前和之后汉族都没有成年人抱着老爸吮吸老爸乳头表示亲热的习俗吧?五代里三个是沙陀族建立的。宋辽西夏大理,四个里面三个不是汉族,他们的地盘都不是中国?
历史的现实是满族并不是第一个夺取中央政权的非汉族。现在民国都是前朝了,还死抱着民国那套“过清”有啥意思呢?反过来,硬要坚持“元清不是中国”,这不就正好授人以口实吗?搞“新清史”那帮人的理论是从狭隘的民族国家观点出发的。问题是这种所谓的“民族国家”中很多统治者都来自外国。
英国的王室先是来自法国,现在的王室来自德国。法国的拿破仑连法语都是后学的。他是科西嘉人。西班牙的王室来自波旁王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来自德国。
按这种算法,岂不是这些国家都应该“亡国”了?
清朝还有个“洋务运动”呢。这产的钢和铁就不算啦?
另外,明朝铁产量估算有个很大的漏洞,所谓的产量是从课税倒推的。问题是,这个“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的税,其实是指的铁矿石,而不是生铁。如果按铁矿石课税来把铁矿石当生铁,宋朝还年产15万吨呢。
这点和满清完全不同。
李唐仅仅是有少民血统,哪怕多一些,当时大家认同的还是汉族这个群体。
满清是先满而汉,汉族是被明显的压迫民族同时还是被压迫阶级。
辽和金是占了中国汉族的北地。
如果说没有民族压迫,靠杀戮融合,也认了。既然有民族压迫,那就不好说了,只有反抗。
金银加起来,万历25年到34年总共收了100万两银子。
历朝从铁课税推算铁产量的工作都有人做,也没见谁算出宋朝产生铁15万吨的奇葩数据。
哪篇文章有这么夸张的数据?给我开开眼?
铁课数:
铁产量推算:
别的朝代铁产量总的趋势都是上涨的,也就元朝和清朝的铁产量不断下降。
至于满清,洋务运动在一鸦之后过了20年才开始已经够傻逼的了,就算加上洋务运动,铁产量也就一般般。一直到1906年才超过明朝中期的水平。。。
最后几年的增长则是依靠日资贷款来维持的,最后依旧崩盘。
我们古代又不是西方,汉族判定的身份认同明显是以文化认同来作为标志的。按范文澜先生所讲,保护汉民利益,抵抗侵略的政权即为正统。
朱元璋的《讨北元檄》也写了: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且不说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祖籍陇西成纪,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五世孙,出身汉得不能再汉了。
唐朝束发,按汉礼冠冕,官方用汉语,谈边患问题候“虏”、“北狄”、“胡虏”、“胡骑”、“戎狄”之类的词屡见不鲜。
唐朝往前推300年,北魏汉化改革的时候士族就和鲜卑族联姻了,生活习惯上沾染部分胡风有啥好大惊小怪的。
盯着这些细微末节的东东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五代这些政权,哪个不穿汉服,不说汉语了?
对比对比满清,剃发易服,删改一切和胡虏有关的字眼,和唐朝比真是天壤之别。
至于辽,西夏,大理,在宋朝那时候还真不能算中国,一直到了明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在云贵推行改土归流,这些地方才算中国了。明朝在云南搞文化灭绝可是相当彻底,几乎抹去了古大理国的痕迹。
历史本身就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截取其中一段孤立,静止地看还真是刻舟求剑。
清留下的是这个:
前期的关键人物杨秀清不死,应该也能想出对策,当时北方捻军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后来靠着与太平军余部合流都几乎打开局面,所以如果杨秀清不死,大举组织北伐,先把满清统治者赶跑,再来和列强谈判就容易了。或者洪仁轩、李侍贤出道掌权早些,也能控制住局面。
这是你贴的万历矿税表
万历收了多少矿税,各种文献里的说法不同。这里说是“大略百万”。《明史.食货志》则说“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珰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
这且不论,这个表本身的数据就是不能作为铁产量证据的。万历的“矿税”本身是正税之外的加派搜刮。税收上升并不代表铁矿或生铁产量本身上升。
举例来说,上表里万历二十五年到二十六年,矿税翻了近10倍。这难道证明产量也翻了十倍?明朝搞了个“大跃进”?
好吧,也许有人会争辩说万历二十五年的数字并不一定是全年的,只是从开征日期算起。那么万历二十八年到二十九年又翻了一倍,难道说这一年里明朝的矿产量翻倍了?
更有意思的是万历三十年,矿税又比上年下降了三分之一。难道这是因为明朝的矿产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开矿又不是种地,极少受天灾的影响。
接下来万历三十一年,矿税不但上升还超过了万历二十九年。难道明朝土法炼钢成功了?
万历三十二年矿税又下跌了近四分之一。产量也下跌了四分之一?到万历三十三年,更不得了,矿税一下子缩减了三倍。然而万历三十四年又“大跃进”,膨胀了三倍。难道明朝的产量是过山车?
归根到底的原因是这些“矿税”收取并没有明确的指标。明朝允许私营铁矿炼铁,收税标准是“每三十分取其二”。这个标准从明朝前期制定。当时收的是实物税。到万历才改为折银。但万历的“矿税”可不是十五分之一。而是派出的太监们随心所欲制定的。太监们为了讨好皇帝,当然极尽搜刮之能事,同时还要中饱私囊。
当时的情况是:
所以明朝万历的铁产量有多少是不能用这个矿税表作为证据的。这个表只是反映了万历年间的恶政搜刮程度和政治斗争的反复罢了。
如果这个表的作者是拿“矿税”来作为万历矿业大发展,钢铁产量大跃进的证据,那么说一句作者“不学无术”都是轻的。
清朝改了衣冠(准确地说,只是男子的发式和官服。)这就算是“夷狄之”?那么现在汉族男人还是髡头夷服,算不算“夷狄之”?
衣冠只是表象。内在的文化认同才是核心吧?清朝和明朝相比,核心的理学未变,三纲五常未变,依靠地主阶级为统治基础未变。
对外,清朝对抗沙俄,卫拉特,难道不是保护了汉民族的利益?或者你认为让沙俄打进来统治三百年更好?不要说明朝如何。历史的事实是明朝自成祖后疆土日缩。好歹清朝比明朝的版图大了三倍。还是说你只要明朝的草,不要清朝的苗?如果是这样,中国应当缩回明朝的版图。蒙古、新疆、西藏都该独立啊。
至于对内,清朝至少有过一个为期百年的黄金时代。人口增长到了4亿5千万,是明朝高峰的三倍。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有了美洲高产作物。但问题是美洲高产作物是从西方流入的。始作俑者却没有发展出这么多的人口。为何如此?范文澜说的“仁政”,也就是和平环境,鼓励生产才是最大的因素吧?
清朝是有民族压迫。但汉人的地位自康熙起就不断上升。到乾隆时期高级文臣和军事将领就汉人居多了。打仗更是离不开绿营。到太平天国就基本全换成汉人了。
至于李唐的祖宗真是他们自己亲自下场给自己改的祖宗。不过是杂胡的后代发达了给自己找显赫的祖宗罢了。这事多有论述,可自挖河泥或百度。顺便说一句,其实陇西李氏开头不带李唐玩,李唐一气之下干脆说自己的老祖宗是李耳。所以你应当直接说李唐是太上老君玄元皇帝的后代。这比啥陇西李氏高大上多了。
秦朝 - 肯定不够格,不符合第三条“仁政”
五胡、元魏、辽、金、蒙元、满清,三国五代十国他自己排除了。当然,西夏、大理之类就更不算了。
剩下的就是隋、唐、宋、明。
隋朝其实从北周篡夺。只不过皇帝换了杂胡普六茹,后来再改姓杨罢了。总不见得陈弘历当了清朝皇帝,清朝就不是满族统治了吧?看看隋唐满朝的胡姓,范文澜好意思说这是汉人王朝?
唐朝还不是血统问题。问题是唐朝也不符合第二条。唐朝遍地军阀藩镇割据。立刻就把唐朝从正统开除了。
宋朝明朝可不是大一统王朝。宋朝不论南北,只能算割据政权。当是还有辽、金、西夏、大理、吐蕃。
明朝呢?明朝还有个北元呢?北元还俘虏过明朝皇帝呢。总不能说南宋是宋,对北元就视而不见吧?
所以你看,按范大教授的说法,自汉朝之后中国早就亡了。还是赶紧把刘皇叔的后裔找出来恢复正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