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我老家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一直到90年代后期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楠溪江沿岸的山区特别穷。但是我们山区在90年代这种土房子都已经消失了。其实你下乡的地方人家土地比我们多多了,我们可能七分地左右。可能我们那里土地利用率高,平原种两季水稻,山区一季水稻,一季红薯或麦子。
人勤奋...
俺这都比不上...
俺们去了以后...队里给俺们盖了瓦顶房...墙还是土墙...厚...冬暖夏凉...
我也觉得,很多政策,其实真没有那么复杂。
不过有个小疑问,为什么“分田”就是见效最快的办法,就能给到农民好处呢?
分田后,容易得到好处的,应该是那些劳动力充裕的家庭。对于那些本身就困难,缺乏适龄劳动力的家庭,应该是失大于得吧。
不过分田后,队一级的积累取消了,这个分配改革,农民短期整体得了好处。但是长远利弊就不好说了。
此外,根据老狐狸以前的一些讨论,是否当时提高征购价格,减少征购量,更是直接见效之处呢?
另外臆想一下,从官僚自身出发,不分,道义上他们需要带领着集体去奋斗。分了,那就成了管理者,仲裁者,只需要按时收粮就行了。不管你个体收益如何,该交皇粮不能少,我也没有责任。甩包袱吗。从官僚集体本身的利益出发,分比不分好。这个是否也是一个出发点。
农村彻底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除非出去。
照片上看着像90年初的景象
60年代是邓子恢开始的,受到主席批评后没有认识到错误,后来记得给打到了成了党内右派,改开后邓子恢看到分田单干对农村集体经济破坏和对党在农村基层破坏,才知道主席正确,于是邓子恢又有左王称号。记得中国核潜艇之父对稻总评价是:眼光和他身高一样
尤其是农村...
其他省份更不要说了。和京沪等大城市比就是两个世界啊。
否则哪里来的砖瓦材料。
莫非是“版筑”?我们家乡早先也有土屋,但是是用土坯垒的。土坯就是类似砖的黄泥做的长方体,晒干后做房子。但是要大得多而且不烧,似乎里面会混合秸秆。土坯房子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少见了,大概是北方煤多,烧砖成本比江苏低。
关内北方也要两季,常见的是冬小麦+玉米。缺水的地方玉米会替换成谷或高粱;有的地方粮食充足会换棉花(挣钱)、大豆(饲料和油)。你们已经往南那么多,还是两季...
还有一面墙是土墙,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我爸和我爷爷俩和黄泥制大土砖,里面还混杂着稻草梗。制好晒干后就建了朝南的那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