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革中一顿奢侈的海参大餐 -- 燕人

共:💬38 🌺34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个年代的物价体系

和严格的定价方式,八块多算高价了,同时代上海有个中国酒厂,曾经为提高酿酒质量,派工艺员到茅台酒厂学习的,那个年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是常态,上海酒厂最后连酒窖内壁,特地从贵州运土回来烧制的,中国酒厂的玉液香才卖一块多,具体记不清,父亲爱喝这酒,也是过节必备

家园 六十年代的茅台,留到现在的,据说不好喝

我听一个做白酒的经销商说,那个年代用的是瓷瓶,陶瓷会漏气,留到现在的,大部分酒精都挥发掉了。。。

后来茅台就换成陶瓷状的玻璃瓶了。

家园 服务员使劲推销,是不是上次泡发多了?
家园 我师傅是哈量包建成量过来的。

东北工资高,四川物价低。他当时70多的工资过得非常油腻:回锅肉敞开吃。

家园 白玻璃瓶早有了

酒精蒸发或叫挥发是肯定的,并不是那瓶酒会多好喝,稀少,炒作。

家园 肯定卖不出去了😊

谁会相信呢?赵先生自己说这是他一辈子吃过最满意的一顿海参大菜。

家园 当年确实是猪肉比海鲜稀罕

我们那里原来江河里的鱼虾蟹还是不少的,按现在标准看的好东西包括青蟹,瓯江蟹(大闸蟹的亲戚),大黄鱼,对虾,瓯江凤尾鱼等,但是我妈怀我的时候(1975年)最想吃的还是猪肉,这东西有油水。

海蜇现在算不错的东西,当年我们的滩涂上经常可以拾到。我父亲小时候经常米粥或红薯干粥就海蜇,把肚子里的油水刮得一干二净。一直到现在他看到红薯和海蜇肚子里还会泛酸水。

家园 这些地富坏的家底可厚雄厚

上山下乡,一个公分七分钱,累死累活,一天的收入也就是五六毛钱,居然就敢吃一盘六块多钱的海参。

如果是解放初这样吃这就算了,问题是都解放近二十年了,还有这么雄厚的经济实力,估计这是广大工农群众做梦都想不到的。

家园 现在我也不爱吃海鲜

当然猪肉牛肉羊肉吃起来各有好处。鸡鸭鹅就要差一档。海鲜和酒就是社会性消费,从来不觉得有啥好的。

家园 这就是富人的底气

老钱。拿半个月工资吃顿饭,穷人不敢,富人敢。穷人很多时候表现在不是没钱而是不敢花,太多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灾难预期比贫困本身对消费的打击更可怕。比如不吃饺子边是祖祖辈辈用来教育下一代的段子。

通宝推:布隆施泰因,学菩提,老老狐狸,
家园 国家发的啊,当年资本家赎买的年金一直发到文革吧

还有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很好每天都有牛奶副食品定量供应工资也高,沾边起义军官文官都安排到不少清闲工资也不错的职位,政协什么的

家园 上个月去了一趟卫辉...

拜了祖庙...在庙里呆了2小时...想住一宿...

街道建设规划还好...但是脏乱...天气又雨夹雪了...单人单车当天回转...

离辉县挨着的...

文革那时市县基本都是工农兵饭店了...品种很少...

辉县那里算偏僻了...也许管不到...

那时去县里吃饺子拉拉馋...

大厚皮...一口咬不到馅...两口还是面...三口咬过了...

家园 幸好没咬到界碑

上面写着,此处离馅尚有三里

家园 多少钱和分量的饺子啊
家园 4两...三毛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