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小人物:上海门卫 -- 宝特勤
肯定更累人。听英文记英文,听中文记中文,省去了翻译过程。
我刚听英文课,最多集中10-20分钟,然后就听得稀里糊涂了。因为两个小时的讲座,不可能一直保持靠托福听力那种高度集中。什么时候听英文像听母语那样,不用全神贯注,就是上了一个台阶的标志。比如边和人聊天,边听电视里的内容。在酒吧里和多人交谈其实也是这样。
上大学的第一年,寒假回家,见到家人,第一句话说不出来,大概有2秒钟,才从普通话模式切换成家乡话模式。
我也见过有同学过年回家,依然一口普通话,逢人就说“改不过来了”。问题是,丫跟我一个城市,我们打牌的时候都是土话骂娘的,丫说的土话比我还土。
你之所以用英文记笔记,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当年你已经习惯用英文思考了,其二,手写英文确实比手写中文快。忏愧的说,我也有同样的经历。
但这个不是我想告诉你的秘密,我想说的秘密是,当年我胆粗粗下河,其中一个原因是想练习中文,生怕有天我会忘了如何中文写作
我有国内的银行卡。我老婆绑定我的银行卡,也开通了微信支付。关于银行卡,好像一直有传言说现在外籍人士不能在国内办银行卡,我2019年还办了一张新的。银行的经办人员亲口说,原则上不是不可以办,只是一般银行怕麻烦,推脱说不可以办。
大学本地上的,但是因为外地同学多一直说普通话,后来出国了就更是只能说普通话了,我说家乡话没问题,但是真的是特意懒得改成家乡话了,还把爹妈给带的跟我说普通话了。
喂喂X先生啊,有个刚大勿清爽呃宁寻侬,侬要么,出来看看?
以我对上海话非常粗浅的理解翻译一下:
喂喂X先生啊,有个憨憨的,说话不清楚的人来找您,您要不要出来看看?
我的翻译不知道对不对?
某次在上海打车,司机是上海人,跟他闲聊,他告诉我,上海话有鄙视链,市区的鄙视浦东的,浦东的鄙视郊区(青浦,闵行)的,最被鄙视的就是崇明的。。。
我听了大笑,我说我会潮州话跟粤语,也知道不同地方有不同口音,但是从来没听说过有鄙视链啊
猜测你大概懂不少语言,写个帖子介绍下多语种的生活和心得吧,能用阿语思考么?
我真的不敢当“用X语思考”。
因为每种语言都是在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有其鲜活的意义和用法。哪怕最平常的话,都有几乎不可翻译的含义。但是如果一个人浸润于语言所在文化环境并且在相应文化环境里使用各种语言,会非常享受。
比如我们使用频率几乎最高的阿拉伯语短语, inshallah,强行翻译成汉语是“如主所愿”。但是阿拉伯世界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含义通常远远不是“如主所愿”那么正式和宗教化。有时甚至有些反讽。
比如我让我的非洲穆斯林属下去给公司高层做报告。我说不用紧张一切都会好的。他说, inshallah. 这表达期待,和他将努力去做争取成功。
比如孩子不懂事说我要和幼托班里那个漂亮的一直和他搂搂抱抱俄罗斯女孩结婚,回答 inshallah, 这几乎是说呵呵不可能。但事实上如果孩子真的, inshallah, 娶了俄罗斯女孩,没啥不好。
河友们一定有更好的各种语言的例子。
“讲大不清爽”,就是我贵为门房,就像一台X光机,要替老板一眼看穿每个来客,该驱逐的驱逐,该说老板不在的就挡掉。你这位呢,我看不透,但又不放心直接放进去自己乱窜,所以委婉地请老板移步出来检视,那么门房我呢,一定站在老板身后,随时准备出拳相帮,或者叫保安。
就是说,宝河友身上还缺一种威仪,可以让门房毫不迟疑点头哈腰领进去。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美国风格,平等待人,对门房太客气了。他应该直接说:“XXX在吗?很好,你告诉我进去怎么走。”
上海话还是没有入门啊
这个事情涉及的不是语言,是一个社会的风土人情。
以我到现在的体会,一个人说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与外国人(就是以那门外语同你交流的外籍人)合作,最重要的不是你外语掌握得多么好,而是你自己的个性和人品。个性和人品到位了,外语说得稍差,也能得到对方的优先考虑。
这个“个性和人品到位”,第一就是尽量做好,做事踏实为人诚实之类,因为这是普世的好人人设;第二就是你的个性要与那个外语的社会风情匹配。一个中国人,假如在德国生活得很愉快,那到西班牙就不一定了。
上海人的性格,固然也有很多缺点,但远不如日本人隐藏得那么深,还是比较外露的。您在上海两年,假如您的性格与上海风情相当匹配,或者有一些交情不错的本地人朋友的话,两年时间也足够透过语言的皮肤,初初看到海派文化的肌理了。
这个跟潮州人常说的,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生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上海两年,跟我交情最好的是办公室主任,比我大几岁,两个人搭档讲笑话,常常把同事们逗得开怀大笑,他不时发现了某家好吃的餐馆,中午就组团溜出去大快朵颐,我的几句上海话都是跟他学的。
我夫妻俩都挺喜欢上海的,真的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可惜,为稻粱谋,还是得离开,留下的只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