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城南庄到豫东战役,军令状从何而来? -- cba
在睢杞通许之线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刘邓陈邓,粟陈张:
敌八十三师调援兖州,二十五师一部到滕县,主力有返徐州讯。蒋白似均判断我粟陈张南进与刘邓会合打十八军等,故令邱区从民权、兰封、开封之线向西南急进,以期合击我军,邱军又以一部守开封。
在此情形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如能歼灭七十五、七十二两个师当然更好,否则能歼灭七十五师也是很好的。敌指挥官中区寿年和我军作战较少经验。
军委
宥寅
不失时机寻歼吴绍周(一九四八年七月六日)
刘陈邓,粟陈唐张,许谭,并告华东局:
你们各电均悉。
(一)据陈唐张微午电,邱兵团九天前进仅十里,陈留、兰封被我占领,形成被包围形势,进退维谷,要求刘汝明来解围,七十二师弹尽粮绝,师长哭脸,部队动摇。在此种情况下,只要十八军被我拖回不能北援,则我粟军于歼灭二十五师之后仍有可能续歼七十二师。因此务望刘陈邓照微午电第二项,决心不失时机寻歼吴绍周,借以拖回十八军,保障粟陈唐张取得完全胜利。粟陈唐张是否继续歼击七十二师,应由粟陈唐张于歼灭二十五师之后按当前具体情况决定。
(二)许谭即照粟陈唐微晨电集中三个纵队及鲁中兵团全力攻克兖、济,歼灭十二师并准备歼灭八十四师南援部队。
你们于兖州将克未克之时,注意以一部兵力监视济宁之敌,不使该敌跑掉,以利续歼。
军委
鱼丑
钳制敌第十八军保障粟军胜利(一九四八年七月六日)
刘陈邓并告粟陈唐:
微未电悉。为保障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
(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
(二)以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灭吴绍周。
以上方案望择一施行。如果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前不超过睢杞,争取歼灭七十二师(是否续歼七十二师,由粟裕按当面情况临机决定),并使粟军于战役结束后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北移休整,立于主动地位(此点甚为重要),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
军委
鱼丑
一周内不使敌十八军越过睢杞线(一九四八年七月六日)
陈邓,并告粟陈唐:
微申电、鱼六时电均悉。
(一)你们已割裂二十八师、十师各一部加以攻歼,并有陈谢一个旅向周口十八军尾击,甚好甚慰。
(二)希望你们将已被割裂攻击之敌解决后,再行割歼敌一部,如你们能在数日内歼敌两个旅,则可能拉回十八军。
(三)陈谢尾击十八军之一个旅,应紧随十八军直至淮阳、太康及其以北,如该敌回头援吴则阻击之。
(四)望粟陈唐以一部进至淮阳地区,协同匡斌四个小团阻击十八军,如无正规军可派则派地方军,保障一星期内外该敌不超过睢
杞线。
军委
鱼申
对付胡琏张轸部北进的措施(一九四八年七月八日)
刘陈邓,并告粟:
各电均悉。
(一)白崇禧七日四时令胡琏按原计划北上,张轸在击破我军后亦兼程北上,此情你们谅已获悉。
(二)粟部已于昨夜开始撤退,胡琏、张轸是否继续北进,数日内即可看清楚。如果胡、张继续北进企图集全力先击破我粟部,则你们应率全军北进援助粟部;如果胡、张停止北进则你们亦可停止北进,惟正式休整计划须待蒋介石全般部署明了后方能决定。
(三)假定胡、张继续北进,因此你们亦须北进的情况下,你们似以位于胡张两部之间,将两部隔断为适宜。如果你们认为以全军位于胡、张全军侧后,和粟部处于反对方向为适宜,亦可采用此种办法。
总以使粟部取得喘息时间,立于主动地位为原则,此种时间大概要十五天。
军委
齐申
军委前后怎么变的,因为啥变化的,说的很清楚了,呵呵。
看不见我没办法啊。
当年中野挺进大别山,抛弃了很多重装备,是不是必要的,有更好的选择吗?想听听你的看法
毛主席的意图是在中原建立起通道,战斗区域,由各方提供武器。但是,刘邓就如电报所说,还是要继续南走。
就好像豫东战役中刘邓电报说的那样。粟裕可以独立完成,那自然是极好的。
如果看整块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后来基本是粟裕和陈唐兵团在中原打仗,而刘邓在大别山修整。
豫东淮海都是大家请刘邓出山做点工作。
所谓三路大军,刘邓,陈谢是事实,陈粟,只有粟裕和苏联陈士榘,并不是陈毅粟裕的传统说法。
这是很有问题的,在历史上是很难通过的。
此战几乎和刘邓过黄河同时。
关键点,刘邓在前,粟裕在后。
刘邓不想打,就只有快速南跑。
歼灭黄百韬并不是粟裕原定计划。
黄百韬兵团增援兖州,许谭兵团让围城部队加入狙击黄,黄识破意图,掉头突然快速加入豫东战役战场。
7月2日下午,黄百韬突破中野11纵(粟暂指挥)后,华野如果撤退,也会被死死咬住,再加上邱清泉和胡琏兵团两大王牌军,自然凶多吉少。
所以粟裕以疲惫之师,以攻代守,打了黄一个措手不及。黄兵团阵容大乱,四天后几乎扛不住了,开始焚烧文件。但同日,邱清泉绕开10纵,胡琏也快赶到了,所以当晚粟裕下令撤退。黄心有余悸,不敢去追。
总结:粟打黄完全是危险局面下的一个神来之笔。
这段讲话是毛主席在豫东战役结束后约两个月,济南战役启动前夕(48年9月8日)在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在谈到战略方针的部分时,毛主席说:
“消灭敌人正规军。。。第一年九十七个旅,第二年九十二个旅,两年已消灭正规军近二百个旅。第二年较少的原因是:一、敌军将每旅二团制改成了三团制。二、东北和粟裕[7]少打了一个仗。三、刘邓[8]到大别山后减弱了。四、华野外线兵团主力,去年七、八、九三个月,在山东逢水过水,逢田过田,打大仗的神气就不足。所以,消灭敌人数目就不多。今年上半年,陈粟[9]五个月未打仗,东北半年未打仗,但我们还歼敌九十二个旅,一百五十万人,可见国民党军队不难消灭。第二年的好处是把临汾打开了,徐[10]兵团变成有战斗力的兵团,许谭[11]兵团加强了,陈粟的情况变了,刘邓已开始壮了”
可以看到毛对华野西兵团有一些批评的意味,对豫东战役没有提及,夸奖了徐帅,指出“第二年的好处是把临汾打开了,徐[10]兵团变成有战斗力的兵团”
这就涉及对华野外线作战时期的评价,华野分兵后遇到一些困难,按粟裕的意见是对国军主力作战无法形成绝对优势兵力因此难以歼灭敌军,也就是说屡战受挫是受到华野部队的作战能力限制。但是在太祖看来则是华野外线兵团“逢水过水,逢田过田,打大仗的神气就不足”。
尽管如此太祖之前还是接受了战区指挥员的意见,既然中原现有条件下无力歼灭敌军主力,于是提出粟兵团下江南,分散国军主力,造成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的局面。粟裕方面感觉下江南困难更大,在休整三个月后,斗胆直陈,提出还是在中原打大仗歼灭国军主力邱清泉五军的想法,被太祖有条件批准。
此后粟兵团在刘邓,陈唐,许谭的战略和战役配合下,打了睢杞战役,歼灭了区寿年大部,求歼黄百韬不下,及时撤军。对此太祖是肯定的,“陈粟的情况变了”,就是说粟裕打大仗的神气又回来了,现有能力下也有决心决战歼敌了,下江南就不再是当务之急了。
所谓粟裕抗命不下江南是纠正了毛泽东的战略失误,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是少数人搞出来愚弄视听的。
这是从孟良崮、豫东、四渡赤水,得出的结论
老蒋援军都无人组织。
就是七月分兵时,毛将华野拆解成三部分。
1、陈唐兵团,大约12万人,西进和刘邓的中野会合,组成30大军,决战中原
2、叶陶兵团南下苏中,执行的是后来刘邓下大别山类似的任务,不过目标不是大别山,而是叶陶自己的老根据地:苏中、苏南,威逼南京,这比刘邓进大别山威逼武汉,结果将桂系白崇喜激活,军事上划算的多。
3、粟裕干什么?粟裕本来任务,是后来徐世友的活,将山东重兵集团扯向胶东。和彭德怀一东一西,拉来敌重点进攻的整个战线。
可惜,没有金刚钻,是不敢揽瓷器活的。粟裕敢打74师,是因为他有5天内消灭知整编师的能力。刘邓不行,在鲁西南,歼灭一个嫡系师,就用了20天。所以刘邓不敢应战。
同时,叶陶兵团,是华野三大领导,陈毅、粟裕、谭振林的打歼灭战的依靠,不愿意放他们去南方打游击。
结果,就成了刘邓兵强马壮,却自愿进大别山打游击。
而粟裕,重新整合在七月分兵中打殘的叶陶兵团,结合陈唐兵团,成为中原大战的主力。
1947年六月,是国军山东重点进攻的高潮,各部齐头并进攻入鲁中和沂蒙山区,华野控制区域被压缩,供应出现困难,分兵固然是配合刘邓南下,也是不得不然。
刘邓部渡河南下和随后的前出大别山地区,调动东西两线敌军减轻山东和西北压力,是主要的使命之一。当时国军仍有明显的优势,当时还可以调动几十个旅围堵刘邓,和一年后的局面完全不同,这个时候谈论中原决战打豫中战役是脱离实际的。
粟裕作为华野西兵团的主要指挥员,显然他的任务也不是把山东集团扯向胶东。
老毛的理想还可能是明天就打冲锋,把国民党四百万军队全都消灭掉。😄
也就是黄百韬西援睢杞时可以随时阻援,这点和许的布置不同。黄西进就是奉命救援区兵团,许世友不及阻拦或者本无此意图,所以说他就是牵制。许世友说他暴露打援意图,仿佛他把黄百韬吓走是吹牛吧。
这个说谁第一第二难免扯皮,其实是各有所长。
个人意见粟比较突出的是比较坚持原则,一个是坚持内线或依托内线作战,再一个是坚持战场绝对优势兵力。
豫中战役在毛的压力下做了一些改变,兵力方面比以往优势小,当然对手也没有那么强劲。虽然说是外线作战,但是仍然没有脱离内线支持,这点粟裕一直在坚持。
毛彭林,在长征中,有明显的对比
全面进攻,国军面对刘邓这一方面,也是防守一方。
刘伯承总结的形象,国军的军事布置,就是个哑铃,2头重,中间轻,刘邓面对就是薄弱的中间。
刘邓过黄河,就是个优势局面。他们在鲁西南,管不到延安,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吸引国军重点进攻山东的兵团,让他们由向东压缩华野,转向西进回援,在调动敌人过程寻找战机。
而刘邓面对都是些留守驻守的偏师,正是刘邓寻机歼灭敌人的好机会,但刘邓用了20天时间,才歼灭2万人,结果围攻山东的国军主力,根本不为所动。刘邓的小打不闹,不适合自己的军队实力,也根本起不到解围山东重点进攻的目的。
还有,这时还没有成立西军团,粟裕还是东部内线,随时可能转入胶东。
西军团的成立,是刘邓不擅长在中原打歼灭战,却自愿挺进大别山打游击的后续措施。刘邓撤出鲁西南,让给华野后,粟裕才带领6纵,从内线辗转向西,进入鲁西南,将七月分兵分离出的旧部,叶陶兵团,再加上进入河南的陈唐兵团,组合而成的。
如果刘邓能在鲁西南打大的歼灭战,中野就不可能脱离鲁西南太远,粟裕也就根本没有可能到鲁西南来,组织华野西兵团。西兵团不可能成立,西兵团大部分会融入到中野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