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新冠后遗症 -- 菜根谭

共:💬103 🌺909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现在输血一般要把白细胞去掉吧

受血者一般需要红细胞和/或血清和/或血小板;白细胞基本完全无用,所以一般都是要去掉白细胞再输血的。被去掉的白细胞,在输血科被称为白膜,如果没有实验室需要,就丢弃了。没了白细胞就没啥免疫排斥的问题了,血型对基本就OK。我是个10%的内行。

家园 再长的血条也扛不住多次感染

微博上有网友是这样理解的:

如果把人体比喻成国家的话,免疫力就是国家的军事机构。感染一次,就好比国家被外敌攻击一次。军队可以成功击退敌人的进犯,但军事资源支出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人康复之后也特别疲倦。如果敌人频繁来袭,那么军事资源持续支出来不及补充,几次之后,资源耗竭,敌人再来进攻,国防就失陷了。新冠会重复感染,几次之后,人的血条就见底了,再次感染就会非常严重。

家园 看完之后有点悲观
家园 这看起来是高估

我这周边三次感染有多少不知道,两次感染的是大把了。按说三次感染也不会没有了,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死人。

家园 西医误治的结果。
家园 我们讨论后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对照的选择

对照组的样本数量是感染新冠组的50多倍,是极为罕见的研究设计。

本研究使用的是美国退伍军人的医疗数据,由于是单一的(军方)保险支付,是美国可以得到的最好的医疗大数据。

单看2019年数据有600多万人次就医记录,从其中选取15万多新冠感染病人做病例组,剩余的基本上都纳入对照组了。这造成两组的基线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比如新冠病例组的肥胖比例达到54%,而对照组只有42%;病例组高血脂占59%,对照组只有46%。这些都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高危因素。

另外,新冠病例组在研究前有两次以上门诊看病经历的高达80%,相应对照组只有57%。总体来说,新冠病例组在感染新冠以前,基础健康水平比较差。

基线健康的差异,加上对照组样本量远远大于病例组样本量,极大地拉低了对照组中发生神经系统疾患(neurologic outcomes)的比例,相比于病例组加大了两组差异,所以这个研究发现的很多显著性结果都是不可靠的。

由于数据库样本量极大,更好的研究方法是使用巢式设计(nested design),从大量数据中挑选尽可能与新冠病例组健康水平匹配的人做对照,但这么设计会带来极大的额外工作,研究时间至少延长3-6个月。

通宝推:梓童,桥上,菜根谭,
家园 夕曦兄这个分析专业,佩服 -- 有补充

下课后赶紧回复下,一会儿忘记了

作者还是偷懒了,这么对照的话,实际上没法准确控制条件,高估了风险上升的比例

论文的重要性大大下降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这个组二月还发过一篇心血管疾病分析 -- 补充帖

病人分组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也是在Nat Med上

@夕曦 可以去找来探讨下

见前补充 4793506
家园 查到了这篇之前发表的文章,确实

病例对照的确定方法一样,分析方式类同。也就是有相同的设计问题。

由于对照样本量远大于新冠病例样本,怀疑使用多因素统计分析,也不能消除选择偏差(selection bias)对分析结果的产生的影响。

这种大数据分析,不是样本量越大越好;而是病例、对照匹配的越合适结果越有价值。甚至可以玩儿出花儿来。

家园 这个问题已经见怪不怪了,尤其在临床科研领域

涉及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医学信息学多个领域的知识,能够掌握好的人才不多。所以你之前想讨论人才的话题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五年前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给国内合作单位开展学术论文报告讨论的培训,每周1-2次,大部分线上进行,小部分面对面做,非常受欢迎。

这其实是基础的研究生训练内容,国内在临床科研领域对研究生的培养极差。这几年坚持下来,反而给我收获多多,一篇学术论文,我需要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主要的东西,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有问题的地方在哪里?结合被培训医生自己临床工作和科研,这篇论文的结果结论是否可以应用等等,如何开展自己的临床科研等。

家园 确实是,这是基本的paper critic的内容

我这个训练是博士课程在生理学和基因工程等课上学习到的

受益良多

国内的医生,看病经验极多,科研基本不懂怎么做

跟国内的医生合作很头疼,在国外和医生的合作更多的是医生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国内的医生基本上需要别人带着走

家园 医生的临床职业培训与科研培训是完全相反的

临床职业培训要求按照流程、指南,不能逾越;而临床科研培训强调创新,打破原有规矩。

我发现把两个目标截然相反的培训整合在一起的切入点,就是从提出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开始。虽然“国内的医生基本上需要别人带着走”,只要带着走过几次,就会有很大进展。

家园 瞎猜猜这个组应该有其他文章在pipeline

类似的数据,类似的分组

换个器官再水一篇,这些数据够吃好几年的

家园 必然的,前期已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整理数据

现在进入产出阶段。

文章只有三个作者,说明科研团队很小。通常做如此大数据研究,团队不会很小。

家园 也有好的

我和协和的医生合作过,他们对科研有热情,有想法,水平高于美国医生平均水平。

但的确,国内大部分医生,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医生们评职称、升职需要论文质量和数量,这个要求简单粗暴,导致灌水等一系列不理想的情况,但客观上对提高科研热情、科学素养有所帮助。

另外一个遗憾的事实,当用科研做敲门砖,升了职,评了职称,一些医生也就那样了,不再对科研投入很多精力。包括协和的医生,也不能完全免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