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2002年日本影片《黄昏清兵卫》 -- 燕人
还是文学界评的?
先秦武士、西欧骑士、日本武士,都是一样的。都是稳定的社会阶层。儒家思想只是让原本的封建等级更加严密稳固。中国儒家有流动,也有道释、有许多空间可以逃离。而日本没有。另一方面,儒家强调入世、强调知行合一,实际考察武士和武士道,都有出世的成分。理念和现实的落差是主要的戏剧冲突。
其实现在也看得出来,经常有人描述日本的社会氛围是“压抑”的,很难有“个人”的表现空间。不是木秀于林,而是没有接纳个人的空间。这种愿望反映在作品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英雄”。虽然实际上仍然不免变成血统和家族。
忘记是谁说过日本地方小,四周环海,有特殊的恐惧在里面。加上原本的审美倾向,把这种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实际上更接近西方,而不是中国的传统。只是毕竟有儒家在,有不一样的文化元素。
一
这类作品本来就不是表现历史,用徐皓峰的话最合适——为了表现民族优质。尽管看上去是批判,但是其中最突出的形象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叛。理想有偏差,但理念得以保留。张艺谋是无法与之相比的。这人只会文化批判。
二
黑泽明主要是视听方面的创作,剧情题材两说。如果想看历史,历史片可能是最不靠谱的了。文化批判也是一样。古装就更是。近些年表现好的也只有社会生活了,剧情还是不行。
但想来,燕人兄是指,故事的核心冲突有历史感。
三
隔壁在讨论历史老师,讨论了许多种历史观点。但最重要的是,你觉得什么是真实的?以上作者,无论是谁,可能都有充分的历史还原。但是真正让人感觉到真实的是什么?
这就要看个人的价值倾向了。
燕人兄看起来更侧重于社会现实背后的人心秩序。
继续活着也看不到变好的希望,整个就形成了日本人变态的审美观。。。老想着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然后凋零。却没意识到,这本身就是不健康的。
看电影啊,是娱乐。娱乐之余有点受益,更是好的。这是我对历史片的期待。
就历史本身而言,存在过,发生过,但叙述是通过不同角度进行的,而且叙述的语言本身都会造成所谓“历史真相”的迷惑处。
其实就是你接受一个故事的基础。可能没想那么多,但是看到一些东西,肯定觉得古怪、不切实际、难以接受。有些时候,这是核心价值观决定的。有时候只是针对剧情的成立。
比如现在流行虚无式的个人主义,没有谁对谁错。单纯这方面或许问题不大,但是一旦用此构建社会,就会显得非常可笑。因为没有维持社会结构的基础。
以本作为例,尽管故事虚构,建置理想。但是背后的社会状况是真实存在的。给故事的真实提供了基础。只要形式上表现的不太过分,观众关注和接受的只是对此的感觉,问题就不大。
而另外一些,则是形式上太过分,吸引人的地方也不是这些,而是在此之上的造作。说白了,就是用真背景讲他自己的东西。
这方面原本写过一个简短的理论,叫做形神支离、真的确立。将所有的真归为个人认定,而我们讨论一个作品真实与否的时候,讨论的不是真,而是假。而是那些外在的形式是否太假,进而远离个人能够得出的、他们宣称的真实。
燕人兄说的就是典型的假。我也是这样的观点。
最近放弃某部作品的主要动机,是六朝议事,当众嗑瓜子。不守礼法其实没什么,问题是表情像伏地魔。还有,嗑的是葵花子……
太不走心了。
其实有这种问题的比比皆是,只是有时候所有细节出现在一个情景的时候,就觉得像是在看搞笑片。
他们可没把史记算成文学名著
单纯讲题材和年代,标准不一样
其中男一号女二号分别是真田小队长和宫泽理绘,演绎了一段室町幕府初代将军和一个白拍子的凄美爱情往事,80-00年代的大河剧有不少质量不错的,颇有历史的厚重感。
不过整剧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阵内孝则出演的佐佐木道誉,他出演的角色都非常有趣,比如说:
《独眼龙政宗》里的杀生关白丰臣秀次
《毛利元就》里的陶晴贤
《军师官兵卫》里的宇喜多直家
当然最后是《名侦探柯南》真人版里的毛利小五郎。
可以做个 youtuber。
我家小孩最近教我说有人解说电影,我找了几个看,还挺有意思,有一些解读者嗓音很好听,解说也下功夫,突然间有一点回到以前听收音机的年代。
以你的渊博和文笔,肯定能做好。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觉得做个观察者挺好。
【忘记是谁说过日本地方小,四周环海,有特殊的恐惧在里面。加上原本的审美倾向,把这种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论差矣。
日本虽小,四面环海,但是比英国还大些。
英国人没有日本人这样特殊的恐惧。可见地理位置并非主导因素。
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