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直说解放军缺少大飞机平台,买俄国的飞机来做平台不行么? -- yg1993
支线搞完再造大飞机水到渠成嘛,为啥非要一步到位搞大型民用飞机,不怕扯到蛋吗?
德国一直想挑头造个支线客机,法国到90年代末才把这事摆平,代价就是弄出来A318这个奇葩,大飞机的底子飞支线,非常不经济,没造多少就停产了。
现在说的是大飞机的技术不能靠引进。
别拿支线飞机来说事。
那时全国直升机年产十几架,简直是绣花的速度,就这基础,产能能够就怪了。。。
不过到中国谈判高铁时,欧日的高铁大多已是存量市场,增量市场中国占了绝大多数。
怎么arj不算飞机吗?提醒一下现在是您转进到了大飞机。
就算大飞机也没问题啊,那个三步走的产业规划,第一步引进麦道,第二步造支线,第三步造干线。所以造支线就是大飞机关键的一步嘛。。。
再举个栗子,2003年为生产ARJ21起落架而成立的中航利勃海尔合资公司如今也是919起落架的生产商,请问引进技术造大飞机可行不可行?
这个分楼是回复下面这层帖子而起
你要讨论干支之争,你另起个帖子,同时你可以继续为航空工业部的三步走战略洗地。
到底谁在转进呢
非要论大小的话。
沙俄远比不上英国。
国内以前根本没有造四个发动机大客机的基础,结果一上来就搞这个,可是居然还有人喊口号说啥要发扬什么两弹一星的什么精神!(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
据说运十这个是周公太祖提出来的,这个也被现在的左派当成什么高瞻远瞩的典型事例来吹,说了半天,我就想问,难道伟人就不会犯错误,具体事情上做的决策难道就都是正确的?
运十这个,先搞个两个发动机的喷气客机,或者四个螺旋桨发动机的客机类似伊尔-18的怎么不行,那样的话技术难度会小很多!
好吧,我错了,漏写了一个“大”字。
运十之前,中国做了两个发动机的喷气式轰炸机,轰6,1968年首飞,1969年服役,现在子子孙孙一大堆,仍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马凤山是轰6的重要技术贡献者;
运十之前中国还做了四个螺旋桨发动机的运输机——运8,1974年首飞,1980年服役,马凤山是首任总设计师。
说难度,如果运十没上天扯扯还行,就像没有任正非,显不出柳传志的拉胯,但运十已经上天了,还扯什么难度!这事当然是难 ,但是那时的决策层、那时的人们做出来了。
不同的领导会有不同的决策规划,毛主席的决策得不到同志们的理解,这在中共历史上也是常态。
运十的上马,有严肃的决策过程,有中央的红头文件,有严谨的、经过各方反复讨论的技术方案论证,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所采取的决策和依据也都记录在案;
而运十的下马,有什么过程?有没有领导的决策过程?有没有严谨的、各方参与的技术论证?提出了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不可逾越的障碍?
一概没有,然后你就说后一个决策是正确的,前一个决策是错误的,凭什么?!
扯蛋呢!
不能中央发个红头文件,就说它是严肃的科学的决策吧?那年头的荒唐事还少吗,是不是都是你说的严肃的决策?
不说运十,就是那个年代上马了一大批所谓的高大上项目,比如空军还要搞啥垂直起落飞机,这不是胡闹是什么?(固定翼飞机垂直起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空军还要以美国的C-141为标准搞啥运九(四发喷气军用运输机,不是现在的运九),问题是141运输星是美国60年代的工业产物,那时候中美的国力差距多大,上面这帮人心里就没点数么?当然那个运九一直就是在图纸上,样机都没造,最基础的风洞试验更是没有。
运十按立项的规划设计,根本就不是给民航拿来拉客用的,因为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一定,就是看你要求多装人还是多装燃油,运十选择了后者,装的人少但是装的油多,这和国内民航的需求正好相反。而且立项的时候空军副司令公开说了不考虑经济型,大客机不考虑经济性,你让民航怎么用啊?
你先把下马的决策和认证过程列出来再说。
别拿网友的说辞来说凑活事,那不是决策依据。
轰六苏联有客机版运八也有客机版,在这两个的基础上搞客机要容易得多,偏偏运十就是要另起炉灶,多么神奇。
马后炮的来看,如果用轰六来改,发动机还可以采用四台斯贝,斯贝超级省油,比运10仿制的美国发动机省油20%,所以虽然飞机小些,航程指标仍然有希望达到,这样一来空军要的航程和民航要的经济性都能满足,活下来的希望会大得多,而且起飞重量也是a320档次的,以后可以进一步换成双发,有希望成为中国版的a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