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给您的图补充点说明

光看这图大概大家感受也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在农业上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是一个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其中有个关键数据叫做化肥弹性系数,如果讲的简单点是 表明『粮食产量增幅』和『化肥增幅』数值上变化关系。这个系数1的时候意味着化肥每增幅1%那么粮食产量就提高1%,当然这个数值是不可能的。

那么中国这个系数是多少呢?我查阅了好几篇论文,数据研究范围是1978年至2005年,早期化肥弹性系数是0.51,意味着早期化肥每增幅1%,那么受化肥影响的粮食产量增幅就是0.51%。

如果查看1978到1984年这段时间,化肥从884万吨到1739万吨,增幅96%;粮食则从30477万吨到40731万吨,增幅33%。看这个时间段粮食产量甚至是有其他因素在拖化肥产量的后腿,毕竟这一时期是化肥增产效益最大的时期,96%化肥产量增幅本来应该对应48%左右的粮食产量。

附部分论文的一些结论

吴英杰.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978—2005

在所考察的6个影响因素中化肥使用量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为0.51,农业劳动力的弹性不高,表明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才能使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增大。农业机械动力和国家农业支出的弹性系数为负表明中国农业机械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国家农业支出的增加可能很多资金没有真正用在改良农村基础建设上。耕作面积与产出的关联性小是因为尽管中国耕地在不断的减少,但单位产量在不断增加,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计量结果所产生的反向关系并不表示面积越少,产量越多的意思。成灾面积会影响产出增长,但弹性影响并不大。

麻坤, 刁钢. 化肥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贡献率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4): 1113-1120

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投入中的重要因素[1],适量施用化肥可以增加作物产量[2–3],FAO资料显示,化肥对全球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50%~60%[4]。中国粮食增产与化肥施用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5–6],化肥对产量的贡献率曾高达56.81%[7]。但中国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已过高,2014年中国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531.9 kg,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韩国的化肥施用量曾一度高于中国,但在2007年之后其化肥施用量持续下降直至低于中国的施用水平;且相较于大部分国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下降趋势而言,中国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图1);然而1995—2015年统计数据说明,1997—2003年中国单位面积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比已快速下降,2003年之后虽呈小幅波动,但已相对平稳 (图2)。Nathaniel等[8]认为中国化肥已严重过量,李静等[9]的研究也发现中国化肥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虽然Liu等[10]的试验证明减少20%的氮肥施用量不会降低作物产量,但部分经济学者和粮食生产者对减少化肥施用量仍持谨慎态度。明确化肥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对评价化肥的增产效用以及在国家层面制定合理的化肥施用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桥上,阴霾信仰,
家园 包袱

主席一走,这帮鸟人就说人民是包袱

家园 似乎很多人觉得有化肥粮食问题就解决了

前苏联不缺化肥,粮食问题也没解决。这里有篇文章不妨看看,挺有意思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984919430529676&wfr=spider&for=pc

因为是集体农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为了完成上面派下的任务,堆高产量,他们土地不休耕,肥料不要钱似的一直往地里撒,农机也因为长时间工作缺乏保养报废率很高。

举个例子,第一年苏联肉类不足,国家决定扩大大麦播种面积,增加饲料,扩大养殖业;第二年,大麦丰收,牲畜不小心瘟疫了,小麦因为减产加上大旱颗粒无收。

当场爆炸,全国吃土。

然后苏联隆重宣布,今年粮食总产量又创新高啦,同志们再接再厉。

事实上,大麦堆在仓库烂掉,肉类和小麦需要额外进口。

这段不是编的,苏联每年都会对大麦和小麦的播种面积进行大幅调整,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通宝推:柴门夜归,
家园 我只想说我老婆现在还在农资行业

按农科研究

即使在2000年后化肥使用量达到边际效应导致弹性数值大幅下降,那也有0.098。

78年开始那些年化肥对增产影响就是高,您需要我搬运完整论文来吗。

化肥种子农药农民能力机械水利基础建设,这些在78到2005时间段里,化肥是主要增产动力,农民本身贡献为正,但是数字很低,而机械水利因素对增长贡献为负数。

这个不是我拍脑袋编的,我查的论文就是这么写的,您有兴趣可以查查看这些论文的模型建设和耦合。讲苏联故事可能有趣但真不适合讨论您准备认真对待的研究课题。

我本身不是学农科的,认知应该会有错误存在,请各位赐教。

通宝推:阴霾信仰,
家园 这点我倒是没有异议

这些在78到2005时间段里,化肥是主要增产动力,

因为这段时间,绝大部分已经实施了包产到户了,制度没有变化,有变化的化肥的用量。

争议在于包产到户前后的产量问题,这里存在至少两个变量,一个是制度,一个是化肥,这就是为啥我建议只看实施包产到户前后一两年的产量,这段时间化肥变化不大,比较容易可以看出制度的效果。

事实上,包产到户也是逐步推行,有心人很容易对比同一时期,相近的地区不同制度的粮食产量,也可以对比同一地区,转变前后一两年的产量,有这些数据就很容易说话了,可惜我没有。

所以我就偷懒,拿苏联来对比,既然苏联那边不缺化肥,他们的集体农庄制度与中国的公社制度相近,那么,粮食增长,主要就跟制度相关了。这种做法当然不算严肃,想严肃点,还可以研究一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做法,他们现在的粮食已经可以出口了,应该是已经解决了粮食的问题,同样研究一下他们农业制度的转变,应该也能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家园 如果您非要纠结的那几年的粮食产量

那我可以告诉您,78到84是我国粮食数字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也是化肥弹性数值最大的时期。

根据我看到的论文反应,这一时期粮食产量的增长受到了其他因素干扰拖累了化肥的增产作用。

我再说清楚点,从数据研究上看78到84这段时间对于粮食的产量增幅除掉化肥以外的因素总体是负效果。

其实您去看下批判四人帮搞得分田单干的纪录片,就可以看到单干导致减产的案例。这些人家由于劳动力不足,劳动工具不足,家庭的各种困难导致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低于公社平均水平。

您举得苏联例子很有趣,但是铁证如山这种纪录片看起来就不太开心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
家园 要配套的

分田单干还要政府购粮的价格够高,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四人帮批判的案例,有没有这方面的数字?

另外,78到84年化肥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是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会主动去用化肥,毕竟收入跟产出是直接挂钩了,很好理解。

通宝推:柴门夜归,
家园 分田单干还要政府购粮的价格够高对吧

那么您知道“购粮的价格够高”背后的事吗?

我就说最直接的

1 征提乡(镇)统筹费,责任甩了价格涨了您别急摊派收统筹费收回来一部分。

2 爆仓拒绝认购。爆仓是假,购粮费用完了是真;单价提高了但是总支出把控着。

3 三七开 价格,拒购后价格改革 约定一部分低价收粮,一部分高价,也就是给“购粮价格够高”再打个折。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是把农民当狙耍。

家园 农民不傻

我不会否认,包产到户之后有几年曾经出现卖粮难的问题,马上恶果就出来,粮食产量下跌,持续下降的话,政府就要面对粮食危机,所以后来就又得调整。

很简单的道理:政府不给足够的钱去买粮食,农民就选择少生产粮食。

改革整个过程,肯定是有起伏的,前期波动大,后期就平稳多了。

想把农民当猴耍,那是不可能的。

家园 那这个问题就搁置吧 我们可以求同存异。

不然我就要扯到84后89前的又一次经济危机和解决方式了,并扯到农民工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缘由。

您看了就会发现这次经济危机又是农民埋单,但这些话题就脱离您这贴的本意了。

不管怎么说,您对于为什么分田单干就有钱提高购价的疑问我尽力向您解释了,您可以认同吗?

家园 你自己想象的吧
家园 粮食收购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也适用于不分田

家园 观点略有不同吧

为什么分田单干就有钱提高购价

站在马后炮的角度,制度的转变,必须让农民的收入预期会有增加,农民才会有积极性。当年的政府是唯一的粮食买家,不存在其他竞争者,所以必须提高购粮价格才能推行包产到户,农民也一样会算账,钱给少了,又或者留给自己的粮食少了,谁跟你干啊。

当年政府怎么定这个价格,应该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家园 粮食收购价应该是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

当时的政府,可以说是粮食的唯一买家,前后是两种制度:

第一种是全包,农民只管种田,化肥种子就国家提供,到时就来收购,按工分算工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算是一种直接的雇佣关系。

第二种是外包,政府也不管你的收入了,化肥种子自己负责,双方约定好价格数量,到时一手交钱一手交粮,挣得多,是你本事,亏了,是你倒霉。

前者的收购价必然会低过后者,不然没有农民会接受。从结果看,大部分农民应该是喜欢选后者,而且中国政府应该是成功解决粮食问题了。

家园 这事其实和工人交不交金差不多

工人不交金当月到手工资就多几百点,老板支出是少了上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