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电动车的发展瓶颈,何时会到? -- 夜如何其
氮氧化物产生和燃烧温度有关,越高越多。
氮氧化物在环境中受阳光催化,与氧气反应,产生自由基(Radical),促进一大批/复杂反应,产生臭(读:秀)氧,及颗粒物。
所以,要严控氮氧化物排放。
现在汽油机也开始普及了,包括国内的汽车厂家,凡是发动机带T的,都是涡轮增压烧汽油的,我开公交的亲戚说,1.0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输出功率相当于原来自然吸气的1.5升,功率上去了,油耗不见得省。
不过这样偷税或者走私的轮胎估计就多了。
电动车公司如果不跟上,规模,标准,接口等被甩开,
独门高成本,走高端如苹果规模闭环尚可,也很吃力,电脑手机硬件它也渐渐放弃自有标准。
其它的闭环死路一条。
电驱,电池,电控很可能被分解成PC模式。
手机换电池,换主板或许能回来?
一体化需要超大规模,那是再下一波巨头的方向。
排放随车检测压力居多,容易屏蔽。
一般场合尾气检测,只见数据收集,相当具体,但还没有开始跟踪执法。
年审有传统代理。
各处所见,都是利益。
混动和燃油相比,多了一快电池,但少掉/简化了变速箱。发动机因为只需要应付单一工况,所以设计和结构也大大简化。成本完全可以与燃油车竞争。
之所以目前价格看起来还略高,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混动的燃油经济性,驾驶舒适感,维修保养成本都优于燃油,售价高也是顺理成章的。其次就个别主机厂,例如比亚迪,产品供不应求,提车排队动则半年,降价也无法带来销量增长,不如趁机向中高端突破。长城、吉利、奇瑞则还有大量的燃油车在生产,降价混动,损失的首先是自己的燃油车市场份额。
不过风已经刮起来了。长城的H6混动已经进入15-17万的区间,五菱红光的星辰混动一下杀进10W以下的区间。
最后混动车在北方冬季可以通过发动机制热,相比纯电有额外的优势。
纯燃油车的日子真的不剩几天了。
20年本人就开特斯拉跑了北京到嘉峪关,一路充电都比较顺利,一天也能开1000多公里。现在看同样路线,充电桩至少增长了2倍,完全不用担心充电问题。
热衷于谈里程焦虑的,其实主要都是没开过电动车的。本质上属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感。实际上,10多年前,去西藏的都需要自备油桶,经常还需要加一升10多块钱的高价油,还要自带能过滤的加油工具,也是很焦虑的。但是如果你克服了恐惧,那就是打开了新世界。
目前电动卡车市场还没打开吧。
22年七月,纯电注册占比接近80%,内燃车合计8%。
混动车(插电与否合计)持续占比下降。
挪威取得这个耀眼的成果有如下背景:
一,电动车便宜。
二,挪威靠近大西洋暖流,反而不太冷。
三,充电布局充分,基本消除里程焦虑。
四,挪威不但产油,而且水电充足,所以卖油用电,减少本国碳排放。
挪威基本上就是上限,他人口极少,自然资源,经济良好,不一定有普遍性。
在能源方面,加拿大也是水电核电充分,但气候不如挪威好,充电布局更不如人意。
风一吹,雨一下,就干干净净的了。
关键是有没有绿电。
毕竟柴油卡车相关的基础设施更完善,同时里程焦虑在运输业更严重一点。成本则是另一个重要考量。纯电轿车的电池最大也就100度,已经把纯电轿车的价格推高一大截。载重纯电卡车的电池起码要200度以上,那价格得高多少?另一方面,纯电轿车一度电能跑个3-4英里,纯电载重卡车连一英里都跑不到。我从网上看到的例子显示某公司一台额定总质量(连车带货)15吨的纯电卡车,配备210度电池时峰值功率335马力,持续功率为215马力,满电行程只有135英里。运输公司必须仔细掂量。遑论要跑长途的业务了。
有趣的是,在新能源推广和落实方面。欧美政策很激进,中国只是跟风。但是实践方面中国政府跟厂家更活跃。国内纯电、换电、氢燃料电池百花齐放,轻卡到重卡全面开花,实车动辄交付几十上百台。速度和数量都比欧美厂商多几倍。这种实践力度之下,中国就算是在理论和概念方面没有领先欧美,在工程实践上至少不遑多让,实际上应该比欧美厂家积累更多经验。从坏处想,萝卜快了不洗泥,肯定有骗补的,有蒙事儿的,有吹牛的,有用力过猛导致经营不善的。但是瑕不掩瑜,这是中国政府和厂商在为减少石油依赖,减少碳排放切切实实做了事情。搞成以后,无论从商业上还是道德高地上都占据优势。
什么单流多级复胀,超高压闪蒸锅炉、舒尔循环……没用几年都不用了
斯特林也笑而不语,4联循环构型、最新的材料进展、最新的cfd设计、热声新理论……都没玩够呢
电子时代、电机时代,人们可感知的复杂度偏低,更容易痴迷于略高复杂度的东西,就是所谓机械美感。
内燃机变速箱的主要作用可以理解为车辆加速过程中降速增扭,
电机变速箱则理解为车辆加速之后降扭增速
而且使用档位间的传动比比例较大的变速箱的同时,电机本身作为可控柔性环节,也不需要变矩器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