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一家注李,千家注杜看官僚 -- 真离
好的作品,往往不能孤立的去看“这句话写的好,这个比喻很妙”。这些东西确实好,但是不是流传千年的理由。
很可能是它幸运的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就像小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歌曲“歌唱祖国”。 它反映了时代,等时代远去,它反而代表了时代,因而也随之不朽。如果今天有人写出一个和歌唱祖国类似的作品,比如“大中国”,内涵差不多,但是影响力却小了几个数量级。
杜甫写诗的技巧无与伦比。但他幸运(或者说不幸)的经历了伟大的朝代盛极而衰的过程,他个人的情感某种程度也代表了整个民族的情感:虽经历苦难,但并未丧失希望和骄傲。而后来,特别是南宋的诗人,就再也没有这种心境了。 杜甫的作品,因时代而不朽。 其实我觉得后人成就相似的也应该包括苏轼。 更成熟,更阔达,而作品也更多样化。 有一种才华横溢的美感。
因为使他不得开心颜。如果能趾高气扬当权贵,你看他去不去。当然,还得是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御手调羹,所有人供着他一个的那种权贵。
说白了,他喜欢权力的支配感,讨厌权力带来的规矩和束缚。
从未有过。
李白最引以为自豪的恰恰不是写诗,而是纵横之术。
他的师父是唐玄宗屡征不起的隐士赵蕤,赵蕤系统总结了历代纵横之术,写了一本集大成的《反经》,李白是赵蕤的传人,可以说是最后一个纵横家,可惜无用武之地。
最后是皇帝赐金放还,不是他辞职不做。
否则中华文化就此会少了一颗明珠,甚至是最璀璨的那一颗
惜乎名不符实.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就是个笑话.
还是发挥长处写诗为妙.
写诗先出名了,所以没有出谋划策的机会了。
实力。
人的实力都需要被认可,李白本身能力很强,在作诗方面,当然要对方的认可,他的评价实力也很高,认定自己的东西,也确实是好了一千年。
然而千家注杜,一家注李,肯定不正常,而李白的诗歌用了一千多年流传足以证明了他对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十几岁就游遍了四川可不是一般家庭
当时我年纪尚幼,只记得我爸说过的一句“有你(sywyang)学校十几个那么大”。但是,它是个公园,尤其是在成都郊外的荒野中,周围基本都是农田。这个300亩是后来杜甫出名后把周围全部圈起来搞的一个公园,核心就几间茅屋,就是一般的田野中的农居。
原来落脚点还是士大夫啊,只不过是混得不好的寒士。
天下没有广厦的工人农人多了,杜甫连 “庇” 他们的念头都没有。
三吏三别者,惺惺作态,感动自己,跟贾宝玉为晴雯写祭文差不多。
哈哈,你和楼主想表达的意思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