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历史的方向解读那段技术历史。也给潜望舰、偶尔路过河 -- 真离

共:💬183 🌺598 🌵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继续发泄哦
家园 哦,把原话引用下。

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附加观点,就这么一句,啥也不能说明。

家园 告诉一个扎心的情况

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领导者们都是在和对立面的英美,或者同集团的苏联在搞对比,以此作为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证明。然而事不遂人愿,毛时代发展成就和日本比,和台湾比都等于是打脸的情况下,从八十年代开始找补的一种办法,就是转而把印度做对比对象。

至于东德,五十年代中期恢复战前水平——战前德国可是世界上数得上的先进国家,拿去和土耳其比,是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吗。

家园 伪左无限分呀

看!有比你更激进的吧

家园 张网红在博鳌论坛发言,说上海封城是必要的。
家园 如果印度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共产党还有什么意义啊?哪个是共

共党啊?你们的思维都这样了啊?

家园 呵呵,东德在德国占据什么位置你都不知道,快别现眼了,真难看
家园 我以前看过一篇写邓卓棣和毛新宇的文章。

看完后我敢说作者写的时候肯定很尴尬,

不然写不出那种明褒实贬、明踩实捧杂在一起的文章。

家园 他似乎是中间派,逍遥派,但是会骂人。
家园 运十大飞机为什么下马?

@真离 河友之前让我参与关于运十的讨论我都没有不是不想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话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骂一下邓天尊就能说清楚的,而我也一直打算做一个关于运十论述的专题,但要么没抽出时间要么没专门的心思,刚好今天又有时间又有心思,就简单来谈一下这个话题吧。

(以后看看有没有机会做一下文革的一些考证。)

——————————————————————————

本篇(连载之一)不到万字,分为5部分:

1、关于抹黑运十的谎言

2、运十飞机概况

3、运十与国外飞机对比

4、运十的孕育

5、运十上马

6、研发了自己的发动机——涡扇8

7、运十大事记

运十大飞机的突然下马是那么令人唏嘘,笔者在续篇会详细分析、记述运十下马原因。意味深长啊!

——总之,下马的原因绝不是技术原因、更不是经费过高。相反,运十的技术没有问题,研制费用也不高——区区3000万元的油费都无法得到。

一、关于抹黑运十飞机的谎言

关于运十,最大的谎言说“运十质量不过关、机体全是钢做的,试飞时机体开裂”。笔者在此简要阐述试飞结果报告(详细请见续篇)。根据上海飞机制造厂奚伯英发表在《航空科学技术》1998年第5期的论文《运十飞机试飞综合分析》:

运十飞机试飞遇到的故障与问题与国内研制其他飞机试飞中遇到的故障和问题相比,数量不算多,问题也不算大,可以说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从国外民机试飞情况看也是一样,“三叉戟”飞机试飞失速科目时进入平螺旋,改不出来摔了飞机。DC-9Super80适航试飞粗暴着陆科目时,机身球面框下部断裂,从而中断试飞,但是这两种飞机照样拿到了适航证。波音747飞机试飞时,发动机不过关,11个月的适航试飞中发动机不断出问题,致使20台发动机试飞中全部用上,有一台发动机只用了9个小时就不行了,但还是完成了适航试飞任务,取得了适航证。波音747飞机用发动机是在飞机取证后一年多才过关的。由此可见,并不是一架已经十全十美的飞机才能取得适航证,而是通过型号合格审定试飞验证飞机符合安全性最低标准,通过试飞来改进、完善飞机,最终成为保证安全一飞行的好飞机。事实上,已经投入航线使用了1000多架波音飞机,其服务通报源源不断地送到用户手中,波音公司还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它的飞机。

结论:1、运十飞机初步试飞结果表明达到飞机主要性能指标要求,其飞行特性、巡航经济性一与波音707相近。

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运十的故事》:

再如连接机翼的机身受力框铝合金大锻件(笔者注:这不是钢铁),需要在三万吨以上的水压机上压制,当时国内三万吨水压机仅在调试阶段。运十飞机的这一锻件长3.2米,宽约0.5米,在三万吨水压机上压制还很勉强,是采取分段压制的。

运十飞机01架全机静力试验的各个情况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其中全机破坏试验达到了100.2%,比之理论计算结果,误差不超过2%。

运十飞机首席试飞员王金大同志回忆:

......1978年在陕西省耀县623所进行了飞机结构的静力试验。我和另外几位飞行员来到试验现场。当时外界议论纷纷,认为运十飞机的静力试验将以失败而告终。在要大的压力下,工程设计人员排除各种干权,按科学规律办事,完成了周密的试验准备……“我亲身感受了全机结构破坏试验当天试验大厅里紧张的气氛。随着载荷的加67大,机翼慢慢地弯曲变形,一声巨响之后,机翼在预定部位破坏。从汇总的各项技术数据来看,运十飞机的结构设计达到了要求。这时我和在场的技术人员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成功了!我们胜利了!’掌声、欢呼声,在大厅里久久回荡......

“在南苑机场的几次表演,飞的全是试飞科目,都达到极限范围。表演中,我们进行了大侧滑飞行。当飞机侧滚到30度的时候,我们压驾驶杆,使飞机滚转到60度,整个过程只用了4秒钟,而国际标准是7秒钟,这证明了运十飞机的机动性并不比国外的同类型客机差……

由于准备得充分,运十飞机在整个试飞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问题,一些小故障也很快被及时排除,进展非常顺利……“我觉得这架飞机的操稳特性很好,这是由于设计人员精心设计、认真试验的结果。总的说来,运十飞机很争气,在直到1984年为止的转场试飞以及七次进藏飞行中工作都很顺利。特别要提到我们飞昆明时遇到百年不遇的大雪,机翼翼根上堆积了一米多厚的雪,气候的突变对飞机毫无影响,所以说这飞机经得起摔打……

还有谣言说,运十飞机完全是抄袭波音707。据夏舒问《中国大飞机梦解密》:

除了翼吊式布局外,“运十”还拥有其他9项先进技术,包括全机总体布局、载油50多吨的整体油箱、车架式起落架、可调平尾等。在“运十”首飞成功后,波音公司副总裁在美国《航空与航天周刊》上撰文写道:“运十”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中国花了十年工夫进行的一次成功实验,是中国自己的产品。

陈正洪的采访《大飞机——中国的翅膀 ——采访“运十”原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先生》也对所谓的仿制波音707做出了澄清:

运十原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关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些官员几十年来也没有弄清楚这个道理,很长时间不懂得要争取知识产权,他们误以为我国研制的“708”工程就是仿制波音“707”,(707+1=708),他们这种观点引起美国人的警惕。如果真是仿制那就会是很大问题,要受到国际制裁。于是美国政府派了驻北京美国大使馆的空军武官和海军武官来上海看“运十”,大概在1980年。我接待了他们。看完后,空军武官对我说:“我就是波音707的驾驶员,并且飞行2000多个小时。任何了解波音飞机的人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它不是仿制波音707。”波音副总裁也在参观后认为运十不是波音707的翻版。但是我国管理部门的一些官员在美国人看过之后还认为运十(708)是仿制707的,主要因为航空部门仿制文化的影响非常深。

......他们是管理机关的一些官员,他们退休时总结了他们管理中国民机方面的经验,希望大家继承他们的经验,即凡是中国自己设计的飞机都不行。

二、运十飞机概况

据《运十的故事》:

1970年8月,国家下达了研制运十飞机的任务,代号"708"工程。运十飞机是由中央直接指挥,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62个具体单位集体创作、大力协同的产物:她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拥有了自己设计制造大型飞机的复杂技术,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民航工业以前不能制造大型飞机的空白,而且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前苏联、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此外,在运十飞机研制的10年中,上海还同步研制成功了与JT3D-7性能相当的915发动机,并成功地装在飞机上作了飞行试验。

运十飞机1972年8月正式开始研制。1976年10月,01架机交付静力试验,02架机于1980年9月26日(上午9时37分)首飞。至1985年共飞行164小时,121个起落。进行了性能、操稳、系统、成品等调整试飞,曾飞抵北京、哈尔滨、昆明、乌鲁木齐、拉萨、广州等九大城市,七次进藏运输物资。运十飞机于1985年2月停飞。完成的试飞科目证明运十飞机操纵性和稳定性好,飞机性能达到设计标准。

运十飞机的研制费用总计5.377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建费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

运十飞机首飞并成功地进行了各项飞行试验,此举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美国波音公司副总裁斯坦因纳在1980年5月《航空周刊》上说:"'运十'不是波音707的翻版;更确切地说,它是该国发展其设计制造运输机能力的十年之久的锻炼。"

英国路透社北京1980年11月28日电讯评价"运十"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

运十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国际地位的伟大创举,它的研制成功属于全国人民。

据谢京《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机——运十》:

运十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架大型客机,在该机上首次采用了一些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例如,它是我国首次采用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5部为设计标准的飞机,在这之前我国一直是沿用苏联的设计规范。又如,它是国内首次采用“尖峰”高亚音速翼型的飞机,是国内首次采用全翼展整体油箱的飞机,也是首次研制出的大容量气密型客舱的飞机,还是首次成功采用机翼下吊挂发动机的飞机。此外,该机在选用新材料,选用新成品,以及使用计算机设计方面都起到了领先作用,为我国民用飞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运十飞机从1980年9月26日首次试飞成功后,又进行了各种科研试飞,曾先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并先后7次飞抵西戴拉萨,它是我国第一架首先飞越世界屋脊的自行设计的飞机。截止到1984年6月,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该机共飞行了107个起落、155个飞行小时,最远航程3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大起飞重110吨,最高飞行升限11000米,最长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49分。这些充分证明运十飞机具有良好的性能,完全可以在国内承担客、货运输任务。

运十飞机基本数据(据《运十的故事》)

翼展:42.24m

总长:42.93m

机身长度:40.75m

客舱长度:30.40m

最大客座数:178

机翼面积:244.46m2

总高:13.42m

客舱容量:200.49m3

客舱宽度:3.48m3

货舱容量:36.01m3

速度:

最大巡航速度(loot, 8 000m):974km/h (真速)

经济巡航速度(100t, 11 000m):917km/h (真速)

最大巡航高度:12 000m (39 370ft)

航程:

15t商载、M=0.82、巡航高度11 000m:6 400km

5t商载、M=0.82、巡航高度11 000m:8 300km

机组/乘员:5人驾驶制、4位乘务员

最大起飞重量:110t

发动机:4台PW JT3D-7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84 770N

客舱:按混合级布置为124座,头等舱16座,排距1.05m (41.34in),旅行舱108座,排距0.88m (34.65in);全经济级布置149座, 排距0.88m (34.65m);按高密度布置,可达178座,排距0.7366m (29.00in)

运十飞机到2009年保持的记录:

运十飞机是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旅客机

运十飞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0t,是最大的国产飞机

运十飞机最大航程长达8 300km,是飞得最远的国产飞机

运十飞机最大速度达974km/h (真速),是飞得最快的国产运输机

运十飞机的实用升限高达12 000m,是飞得最高的国产运输机

运十是第一架按英美适航条例(CAM4b和后来的FAR25部)设计的国产飞机

运十飞机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运输机

三、运十与国外飞机对比:

还有的谎言说,运十飞机的安全性、经济性都远远落后于国外的飞机。

据谢京《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机——运十》:

运十飞机与伊尔-62、“三叉戟”以及波音707这些当时在航线上服役的飞机比较,有如下特点:

1.有较好的安全性。首先在设计上,运十飞机是以世界通用的美国FAR-25条例作为设计标准,这就为运十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该机的研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一切必须经过试验的原则。......为了验证运十飞机的失速特性和尾旋特性,专门设计制造了3架自由飞模型,进行了11架次的试验,实验表明,运十飞机确实具有良好的失速特性和尾旋特性;对01架飞机进行的全机静力试验,一共有42项,其结果都满足了试验大纲的要求。对起落架的落震试验共进行了1200次之多。此外,还对飞机的操纵、液压、燃油、电气等各系统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

为确保质量,从1972 ~ 1979年先后进行了7次规模较大的设计质量复查,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运十飞机的结构疲劳、四大系统的模拟试验、风洞试验、气动外载荷等同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所有这些措施和试验都对确保运十飞机的质量和安全起到了重大作用。

2.有较好的速度特性。运十飞机与同级别的飞机相比,性能优于其它机型,如它的机翼阻力发散马赫数为0.85,比波音707的机翼阻力发散马赫数0.84大0.01,这是由于它采用了尖峰翼型的缘故;它的最大巡航速度为974公里/小时,高于伊尔–62和波音707;它的远程飞行马赫数为0.8,也高于波音707。

3.有较好的经济性。实践表明运十飞机的座公里油耗比伊尔–62和“三叉戟”飞机低,与波音707飞机相当。运十飞机载客178人时的吨公里耗油量为0.2635公斤/吨·公里,座公里耗油量为0.03233公斤/座·公里;波音707- 320B飞机载客189人时的吨公里耗油量为0.25公斤/吨·公里,座公里耗油量为0.0324公斤/座·公里;伊尔-62载客186人时的吨公里耗油量为0.36公斤/吨·公里,座公里耗油量为0.0447公斤/座·公里;“三叉戟”载客115人时的吨公里耗油量为0.36公斤/吨·公里,座公里耗油量为0.0384公斤/座·公里。根据试验,运十飞机的上座率只要能达到60%,即可回收燃油费和飞机折旧费。

4.有较大的使用伸缩性。运十飞机基本型的商载为15吨时,航程为6400公里;装5吨商载时,它的航程可达 8300公里;最大商载21.47吨时,其航程为3150公里。它的最大燃油量可达51吨,当装载客、货多时,燃油可少加些,航程就短些;如果载货少时,可多加些燃油,航程就远些。

5.有较好的机场适应性。运十飞机在国内航线使用,可以在波音707和“三叉较”飞机不能起降的机场起降,很适合在西藏地区飞行。

6.有较大的可塑性。如果把运十飞机的发动机换成CM56发动机,可使该机的燃油消耗率下降20%,可大大提高其经济性;噪声水平也可大为降低,这样可满足FAR- 36规定的有关噪声标准的要求。如果把运十飞机的机身加长3.5米,可以大大提高该机的装运量,提高经济性。此外,还可在该机的机身左前方开一个口,将其改装成客货两用机,也可用于军用运输。

四、运十的孕育

1958年,毛主席视察上海,在上海西郊宾馆与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工业生产委员会书记陈丕显等同志谈话时就指出:“中国要造自己的大飞机”。

1965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向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兼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韩哲一等提出,能不能在上海造飞机?用于民航。华东局立即组织研究,认为可以搞,时间放长些,先做零件,再搞全机,并请后来曾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三机部三二〇厂的厂长冯安国帮助制定规划。

1968年12月24日,在毛主席生日前夕,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仿制苏联、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笔者注:轰6经过多次升级改进,2023年仍做为中国空军仅有的战略轰炸机使用)。周总理当即指示,要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喷气客机,解决无国产客运飞机的问题。

1969年,毛主席视察上海时再次询问“上海是否可以制造飞机?”根据第三机械工业部的部署,三机部一七二厂设计科科长马凤山立即在该厂组织开展以轰-6飞机为基础发展喷气客机的方案论证和技术准备。

1970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工作时曾指示“上海工业基础很好,可以造飞机嘛!”

1970年7月下旬,时任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落实毛主席的指示。

1970年7月26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广州地区制造飞机问题的请示》。

五、运十上马

1970年7月30日,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同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的请示并上报国务院。经周总理批准,1970年8月27日,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以(70)军工字270号文联合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试制生产运输机并纳入国家计划,具体安排由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与各省市革委会商定。试制生产所需技术资料、试制费、原材料以及计划下达等,均由三机部统一归口。根据三机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的建议,飞机代号为“运十”,任务命名“七〇八工程”。

自此,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大型喷气客机的帷幕正式拉开。运十飞机由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上海飞机制造厂制造,全国10多个部委近300家单位协作支援。

六、研发了自己的发动机——涡扇8

运十采用的发动机是4台美国PW JT3D-7涡扇发动机,同时也在研发自己的发动机——涡扇8,经过试飞,完全达到了设计标准。

据《运十的故事》:

1982年4月28日,由上海航空机械厂承制涡扇8发动机叶片,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后更名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承制的涡扇8发动机(发动机号码S876003)装上波音707第2402号飞机第四发动机位置上作验证性试飞,至10月12日共计8个起落,飞行21小时46分,地面开车11小时05分,顺利完成试飞大纲规定的地面及飞行试验项目,测试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

七、运十飞机大事记

据《运十的故事》:

1970年8月2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正式向上海下达试制生产运输机的任务,根据文件下达的时间将这一任务定名为708工程,飞机代号运十(Y-10)。

1970年9月14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确定,运十飞机的总装在5703厂,发动机制造在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发动机叶片制造在上海航空机械厂,起落架制造在华林电器厂。

1970年9月21日,空军、三机部、航空研究院系统首批支援708工程的150名工程技术人员到达上海,组成708工程设计组,隶属于5703厂。

1970年12月18日,由民航、空13师、34师派出空地勤人员组成使用单位工作小组,参加“708工程”设计,实行使用、设计、制造三结合。

1972年1月12日,708工程设计组马凤山(笔者注:运十总设计师)等在北京向国家计委汇报运十飞机方案,余秋里主持会议。会上明确708工程以上海市为主,业务由三机部归口。

1972年1月1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召开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听取708工程设计组关于运十飞机设计方案的汇报。会议原则同意汇报的设计方案,并决定组织专家进行技术会审。

1972年8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办公会议的决定,8月5日~8月22日,上海市和三机部联合在上海召开大型客机总体设计方案会审会议,全国119个单位的228名专家和代表参加,经过会审,通过了运十飞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1973年6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上海市革委会《关于研制大型客机的请示报告》和国家计委《关于上海研究试制大型客机问题的报告》。文件明确了研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规模进度、资金、新材料试制、设计队伍、空军5703厂下放以及与东海舰队航空兵共用大场机场等重要问题,并确定由上海市统一领导和负责组织实施,技术业务由三机部负责归口。

1973年10月18日,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通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空军5703厂下放上海,从1974年1月1日起改变隶属关系,工厂改名为上海5703厂。1979年定第二厂名为上海飞机制造厂。

1973年12月12日,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通知,将708工程设计组从上海5703厂划出,成立上海市七O八设计院:1978年起先后改名为上海飞机设计所(代号六四。设计所),上海市飞机设计研究所(代号上海市六四O研究所),属市事业单位性质。

1974年1月,运十飞机研制工艺总方案完成。根据运十飞机的结构特点和研制生产纲要,全机划分成25个部件/部段,共350多个组件。大的部件/部段有机身02〜06段,中央翼、中外翼、外翼、垂尾、平尾、方向舵、升降舵、盒段等。

1975年2月5日,上海市商得海军司令部同意,在海军大场机场内划拨土地550亩,供研制大型客机用。

1975年6月,运十飞机的工作图设计全部完成,共发出图纸14.3万标准图幅。

1976年4月20日,运十01架静力机机身从龙华厂区安全运抵大场厂区部件装配厂房。

1976年7月20日,运十01架静力机铆装胜利完工,庆祝仪式在大场厂区部件装配厂房举行。会前组织职工观看静力机活动面操纵表演和图片展览。

1976年8月16日,开始分解运十01架静力机,准备运往陕西耀县623所做静力试验。9月28日顺利运抵623所。

1978年11月30日,运十01架静力机在陕西耀县623所做全机静力试验。试验证明运十飞机强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全机静力试验成功。

1979年5月17日,运十01架静力机机身破坏试验一次获得成功。至此,运十飞机静力和强度试验圆满完成。

1979年8月1日,运十02架飞机开始进入系统总装。

1979年10月,华林电器厂(现为上海航空电器厂)研制成功2套起落架。1套完成于1977年,用于模拟试验,通过落震、静力、摆振等11项试验,表明符合设计要求,1套装机试飞,未发现任何问题。

1979年12月,运十02架飞机总装完成安装调试、功能试验和测试等项目。全机共安装15个系统,包括435项成品、2204根导线、333束电缆、296根钢索、5万多个零件。运十03架飞机完成整机工作量的65%。

1980年1月29日,运十02架飞机首次加油。

1980年1月31日。运十02架飞机牵引到试飞站。

1980年3月8日,运十02架飞机地面首次发动机开车获得成功。

1980年3月11日,运十02架飞机做全机共振试验,至U4月15日圆满结束。实测飞机的全机振动特性,证明运十飞机的振动计算是正确的,颤振计算是可靠的。

1980年6月19日,运十02架飞机首次低速滑行,情况良好,各系统工作正常。

1980年7月29日,运十02架飞机首次中速滑行顺利通过。

1980年9月23日,运十02架飞机首次高速滑行,两次抬前轮,一切正常。

1980年9月26日,运十02架飞机首次飞行。起飞重量80吨,不收起落架和襟翼,飞行高度1350米,速度310〜330千米/小时。上午9时37分,飞机滑进跑道,由南向北高速滑行近千米后腾空而起,爬升到1350米,在机场上空飞行两圈,10时05分由北向南着陆,共飞行28分钟。

1980年10月15日,运十02架飞机第二次飞行,进行收襟翼不收起落架和收襟翼收起落架试飞,操纵品质良好,系统工作正常。

1981年12月8日,运十02架飞机由上海大场机场转场北京南苑机场。在北京期间,运十飞机在北京进行了汇报飞行,各大报社记者、首都各界代表数千人观看,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作了报道。12月27日返回上海,转场北京试飞圆满成功。

1982年4月28日,由上海航空机械厂承制涡扇8发动机叶片,上海第一汽车附件厂(后更名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承制的涡扇8发动机(发动机号码S876003)装上波音707第2402号飞机第四发动机位置上作验证性试飞,至10月12日共计8个起落,飞行21小时46分,地面开车11小时05分,顺利完成试飞大纲规定的地面及飞行试验项目,测试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

1982年11月10日,运十02架飞机进行科目试飞,由于上海地区风速过大,飞机降落安徽合肥的骆岗机场;11月11日,飞机在骆岗机场上空做飞行科目,降落骆岗机场,11月12日返回上海。

1983年4月25日,运十02架飞机由上海大场机场转场哈尔滨阎家岗机场。飞行高度11000米,最大时速930千米。4月28日返航。运十飞机在哈尔滨停留期间,黑龙江省党政领导及国防工业系统有关单位人员前往参观,当地报纸作了报道。4月28日返回上海。

1983年11月4日,运十02架飞机由上海大场机场转场新疆乌鲁木齐。以试飞验证飞机在最大起飞重量下的远程巡航性能,起飞重量110吨,飞行距离3600千米。11月8日返航。运十飞机在乌鲁木齐停留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领导等前往参观。

1983年12月23日,运十02架飞机由上海大场机场转场广州、昆明。23日上午9时从上海起飞,10时58分在广州白云机场着陆。26日上午11时30分从白云机场起飞,下午1时到达海拔1900米的昆明机场。在昆明机场,恰逢百年罕见大雪,飞机机翼根部积雪达一米厚,飞机延留至12月30日返回上海。

1984年1月24日,根据国家经委要求运十飞机执行支援西藏货运任务的决定,运十02架飞机进行支援西藏的货运试航,上午从大场机场起飞到成都双流机场着陆。经国务院批准,1月31日从双流机场起飞,飞越大雪山、宁静山、唐古拉山,跨过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在拉萨贡嘎机场安全着陆,停留1时37分后返回双流机场。在双流机场加油后返回上海。试航测取了运十飞机在高原飞行和在高原机场起降的各项性能,运十飞机飞行良好,各系统正常,证明可以在拉萨机场降落,承担支援西藏的货运任务。

1984年3月8日,根据国务院和国家经委的指示,运十02架飞机于3月8日~3月20日投入飞往拉萨的货运试航。先后6次飞行,为西藏自治区政府、成都部队、民航等单位空运太阳能热水器、蔬菜、罐头食品、鸡蛋、文具、纸张、电视机、收录机以及其他急需物资共46.7吨。3月20日安全返回上海。连续飞行再次证明运十飞机已达到原定的设计要求,可以在国内任何航线实行运输任务。运十02架飞机到达拉萨时,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专程到机场迎接,返沪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赠送锦旗,上书“深切感谢宝贵的支援”。

1985年2月2日,运十02架飞机从上海起飞到郑州机场,测试短跑道机场(2400米)的着陆性能。2月11日返回上海,这是运十02架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运十02架飞机共飞行121个起落,164个飞行小时,完成的60个试飞科目、27项部分适航性试飞任务证明飞机基本性能和飞行品质符合设计要求。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运十的故事》《永不放弃:研制运十大飞机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上飞六十年》《中国航空工业四十年》《运十飞机试飞综合分析》《中国大飞机梦解密》《大飞机——中国的翅膀 ——采访“运十”原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先生》《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机——运十》。

通宝推:胖老猫,湘江北去,死扛着,acton,mutong,纳米小洞儿,ccceee,hwd99,黄序,tala,起于青萍之末,阴霾信仰,唐斩非,真离,偶卖糕的,
家园 之二:接上篇

之一(上篇)讲述了运十大飞机的基本概况——包括上马决策、技术性能、经济性能、与美、苏、英同类型做对比,以及关于它的谣言。

1980年9月26日成功首飞后,又经过一年多的调整试飞,运十于1981年12月8日飞抵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表演。万没想到的是,苦等半月有余也终未等到中央领导,运十只好飞回上海。据《运十的故事》记载:

在征得航空部的同意和空军34师的支持后运十飞机在12月8日转场北京,着陆在南苑机场。我们在上海市航办领导的带领下,历时90分钟的飞行安全着落在南苑,随机的有上飞厂领导、设计院工程人员、地勤维护人员和测试人员、解放日报和文汇报记者。

在机场我们受到了国家各部委派出的代表和人民团体等上万人的热烈欢迎。当天上机参观达数千人,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人们都翘起大姆指异口同声一个字“好!”

我们的试飞员驾驶着运十飞机在南苑机场分上下午各作一次飞行表演。在上午的表演中,机长张跃德还做了一个低空60米通场动作,获得在场参观人员的一片惊叹!

由于种种原因,运十飞机表演后我们在京苦等半月有余,未等到中央领导亲临现场,甚至主管运十飞机的航空部部长也未来南苑机场。我们的积极性和美好的梦想受到了失落,无奈之下,只好挥泪返航上海。临走时,只有天空飘落的雪花来给我们送行。

后来我们才知道,中央财政已基本停止运十飞机科研经费。(1985年2月2日,运十从上海飞到郑州,2月11日从郑州飞回上海——这是运十最后一次飞行)

实际上,早在运十飞抵北京汇报表演的前11个月——1981年1月,运十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下马的结局。根据阚南《沉重的翅膀——关于中国大型飞机发展的思考》记载:

1981年1月民航总局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交的《对国产运十飞机的几点看法》中曾经明确表示不会购买运十,其理由是:“运十型飞机基本上是测绘仿造波音707-720型飞机,改换了机翼,缩短了机身,减少了起飞重量和商载。即使运十飞机达到了波音707型机的水平,也不过相当于六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代喷气客机的水平”,“运十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要能投入航线使用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对其技术经济性能恰当的评价”,这一表态直接断绝了运十的市场前景。

而根据《邓小平年谱》,在更早的1980年4月8日,邓小平说:

会见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总裁桑福德·诺伊斯·麦克唐纳,详细询问三机部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事宜。指出:我们双方在航空工业方面的合作,要从战略上加以考虑,而不仅仅是做生意。会谈结束后,对陪同会见外宾的三机部副部长段子俊说:民用飞机总得在国内自己生产,不能一直向外国买。上海原来搞的大型客机受“四人帮”干扰破坏,花钱很多,把握不大,办法不对,要停下来。

关于运十是不是简单地仿制波音707?经济性如何?技术性如何?本连载之一已经明确考证了:不是简单仿制波音707;经济性、技术性与波音、三叉戟基本相当甚至有一些超越。

实际上,这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包括副总理薄一波、国务委员宋健在内的国家领导人都非常支持运十,一个民航总局又如何能否决运十呢?

根据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梅永红的《天高云淡——记我国大型飞机专项决策过程的一些往事》:

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对“运十”十分关心,曾经为恢复“运十”项目奔走呼号,做了大量工作。

根据高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一)》记载:

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薄一波副总理的要求,邀请了包括范绪箕(老航空专家、原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吴促华(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俊奎等航空专家,以及经济方面、冶金化工方面的专家共55人对运10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会议。结论是: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

据此,1981年内,三机部与上海市两次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报告,国家计委国防局也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情况反映,建议批准继续研制,但始终没有得到批复。

既然有薄一波、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为什么还无法进行下去呢?

根据严凯《大飞机的风雨十年》:

上航与道格拉斯公司(即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笔者注)从1979年谈......。1985年3月(笔者注:1985年2月11日,运十停飞),上海航空工业公司、民航局与麦道公司签订了组装25架麦道82飞机的合同。1991年10月12日第25架麦道82飞机组装完成交付。

但后来波音公司的介入,让上航与麦道公司的合作最终停止。1997年8月,麦道被波音公司兼并,波音公司很快宣布麦道90飞机将于1999年5月停止生产。

波音公司此举或许是有意为之,这家空中“巨无霸”显然不想让大型客机的核心技术让中国掌握。1998年3月,中国民航提出国产麦道90飞机应同步停产的消息。次年,麦道90项目合作结束。

根据张璐晶《大飞机真相》:

1985年(3月——笔者注),“运十”停飞后第二个月,上海航空公司的代表和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即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笔者注)的代表在合作生产MD-82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协议书上签字。

麦道公司也就是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早在1979年就开始与中国谈判了。谈判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根据高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一)》记载:

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民用飞机研讨会上,就有一位从北京前去出席的同志发言:“现在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运10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所以应当否定。”这典型地表达了对运10采取抵制态度的一个理由这是“王洪文项目”。

......其次,上层也有抵制运10的空气,例如当运10试飞到北京时,几乎没有高层人士出场,基本倾向是“不能给四人帮脸”、否则“跟四人帮划不清界限。”

......1984年12月23日在谷牧同志召开的落实运10进藏试飞的会议上,中国民航局的主要领导说:运10一上天,真叫人头疼。

至于所谓的运十“花钱很多”,事实是什么呢?

从1970年8月立项开始到1985年2月停飞为止,运十的研发费用一共5.8亿人民币(请记住这个数字)。

我们看看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消费品进出口情况:(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建国60年汽车工业发展回顾):

小汽车在1980年进口量骤增,一年的进口量超过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进口量,是前三十年的1.33倍;1985年一年的进口量是新中国前三十年进口量的7.19倍。

不包括电视与音响的家电进口数据(数据来源:《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汇编1950-1989》)

新中国前三十年只在1954年进口家电50万美元,而1981年一年进口491万美元,1984年一年进口1.07亿美元,1985年一年进口家电4.58亿美元。

电视与音响进口数据(数据来源:《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汇编1950-1989》)

在1950-1976年的26年间,电视及音响总进口金额为573万美元;而1980年一年进口为1.6亿美元,1981年一年进口为2.37亿美元,1985年一年更是为15.9亿美元,是前27年(1950年-1976年)总和的277倍。香烟进口数据(数据来源:《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汇编1950-1989》)

在大量进口消费品的同时,运十飞机竟然因为没有燃油费而被迫停飞。

根据高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一)》记载:

非常支持运10的一位领导(薄一波副总理——笔者注)在1981年12月接见试飞代表时也为难地说:“我是支持你们的,但经费问题是决定不了”,“那个报告(三机部和上海81年8月13日报告)我批示不了,要计委去办,报国务院去批。”

根据《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九八〇年一月十六日):

比如去年我们疏忽了一点,出了一股滥发奖金风,奖金一项发了约五十亿。其中大部分是发得对的,也有相当部分发得不对,不是小数。

......如果去年少发二十亿奖金,今年大家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基本建设的好多项目就可以不下马。这股滥发奖金风,“改善”了少数人的生活,但是增加了全国人民很多的困难。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运十的下马竟然没有正式文件,确切地说是不了了之,是硬生生地拖黄的。

根据高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一)》记载:

从国务院到使用、研制部门都有人表示不要运10飞机。据知情人士说,运10下马,与上层对原三机部和_上海市关于请示下一步研制运10的报告不处理有直接关系,而主管部门在得不到批复的情况下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就不得而知了。尽管没有一份文件正式通知708工程中止,但实际情况是,已经上天的02号要继续试飞获取科研设计数据,因得不到科研经费而飞不下去;第三架飞机的半成品已配齐60%左右,却被遗弃。结果是,'工程停下来了,成果被丢弃不用,队伍最后也“七零八落"。

......运10是在无人负责、没有文件根据的情况下被拖黄的,下马属于“不合法",但谁负责任?纸面上找不出来。航空界内不少人士说,如果周总理活着的话,不论从哪方面讲,运10都是不会下马的。

实际上,我国不乏有识之士,他们坚持要自主研发而不是单纯的买进,根据杨婧的《大飞机:谁来制造》:

1984年上海飞机研究所吴苕溪、赵国强等219名工程技术人员联名上书呼吁不要花巨额外汇去引进DC– 9超80(MD82)机体的组装生产线,建议在“运十”基础上发展我国的民航工业。然而,与麦道的合作很快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

两年之后,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开始合作,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组装25架MD82飞机,很快这些飞机投入到国内航线的飞行。1993年,中国又与麦道公司签署了20架MD90的合同。

原“运十”设计师赵国强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与麦道合作,我们只能取得对其部分软件的使用权,却无法培养出一支完整、全面的设计队伍。反之,如果在认真总结“运十”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继续自己民航机系列的研制,我们的设计水平就可以前进一步,和世界水平的差距就可以大大缩短。

可惜,这些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没有引起任何重视。

根据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梅永红的《天高云淡——记我国大型飞机专项决策过程的一些往事》:

(国务委员宋健)告诉我们,“运十”下马后,美国麦道公司一位副总曾对他直言,之所以选择在上海组装麦道飞机,就是因为上海搞过“运十”,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搞不成大飞机。

根据高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一)》记载:

1985年,美国麦道公司做成了DC9超80(MD-80)于上海组装的生意后,在西方《财富》杂志上吹嘘自已是怎么做成10亿美元的生意时说,“因为上海搞过运10,我们才与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运10,美国飞机就不好打进中国。”

答案很明显了,运十是在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下被下马了。

看似内外双重因素,实际上,这也是两种理念或者两种路线的斗争——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独立自主路线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路线。

1970年6月24日毛主席同苏丹政府友好代表团团长马哈古卜谈话纪要(节录):

毛主席说: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和农业。不要依靠外国。可以进口外国技术,利用外国的技术人员帮助你们训练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但要自己搞。如果没有这个决心,帝国主义还是要整你们的。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毛主席在井冈山对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说:

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另一条路线,主导思想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根据高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__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一)》记载:

......主管部门航空部(当时是三机部)从上到下都有人对运10抱着消极、对立的态度。80年代首次试飞之前,该部计划局部提出“倾向于停止研制”的意见。试飞成功几年后,部内还有人把运10作为“拔苗助长”的反面经验看待,说研制运10“是-一个决策上的错误”,是想“一步登天、结果欲速则不达”。甚至有人说运10是“破铜烂铁,垂死挣扎。航空部的这种表现,其实反映了从上到下相当一部分人的态度。

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1.28-1991.2.18):

“文化大革命”时有个“风庆轮事件”,我跟“四人帮”吵过架,才一万吨的船,吹什么牛!一九二〇年我到法国去留学时,坐的就是五万吨的外国邮船。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大飞机的国产化率。

商业首航的C919国产化率为60%,发动机、航电系统、起落架、轮胎等都是国外提供(见下图:C919供应商列表);

点看全图

据周济生《高处不胜寒——运10升空20周年祭》:

(运十飞机)的研制共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

中国自主研制的涡扇8于1982年4月28日在运十成功试飞,至10月12日共计8个起落,飞行21小时46分,地面开车11小时05分,顺利完成试飞大纲规定的地面及飞行试验项目,测试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见本篇连载一。

​经历了风风雨雨,直至最近的芯片“战争”,回想53年前毛主席与外宾的谈话“可以进口外国技术,利用外国的技术人员帮助你们训练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但要自己搞。如果没有这个决心,帝国主义还是要整你们的。”真是一语成谶。

毛主席的眼光早看何止50年啊!

先简单说到这吧,华华也累了。😂

大家好,我是花见花开、人见人爱的可爱华华!

通宝推:湘江北去,死扛着,心远地自偏,acton,mutong,太伤脑君,东海后学,纳米小洞儿,mobilesaga,黄序,小泽珍珠,hwd99,起于青萍之末,阴霾信仰,唐斩非,偶卖糕的,真离,
家园 必须宝推,宝推宝推宝推!!!三联~~~~~
家园 1986年3月,4位院士联名致信,邓小平为什么要批准“863

1986年3月,4位院士联名致信,邓小平为什么要批准“863计划”

2021-07-17 17:23:54 来源: 今日军事要点 举报

12

分享至

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采纳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决策:

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这个计划,以后被人们称为

“863”计划

,它旨在选择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力争在我国有优势的领域中有所突破。

从此,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汇集在这面发展中国高科技的大旗下,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大领域(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份计划的出台与被批准,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前沿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迅速崛起,为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

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加入到争夺高技术的队列中去,谁抢占了高技术,就意味着谁抢占了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技术,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983年,美国开始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随后,欧洲启动“尤里卡”计划,日本也制定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发展高技术的浪潮。

但是,当时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是倒挂的,被戏称为“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在国际技术形势风起云涌之际,中国该怎么办,当时有两种声音。

一种意见认为,当时中国还很不发达,发展该有轻重缓急,没有余力投入大笔自己去砸高技术,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其他国家搞出来,我们也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直接利用他国的成果。

另一种意见是,谁能把握住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我国应该拥有自己的高技术,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持这种意见的,以众多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经历过斗争的淬炼、奋斗的艰辛,他们深知,真正的高技术,是永远不可能用钱能买来的,若在这波发展浪潮中掉队,再想赶上就得花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精力。

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这四位老科学家参加过“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他们非常着急,经过反复商议,决定通过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

1986年3月3日,四位科学家写下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中提出:

高科技发展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要能在所涉及领域的“国际俱乐部”里占有一席之地。

这四位科学家的信,当天就顺利送达邓小平手中,并受到高度重视。

3月5日,邓小平亲笔作出批示: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供决策。”

他强调:

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邓小平这个批示,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让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半年时间里,中央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

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1986年10月,中央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的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从当时国情出发,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大规模发展高技术,无法与发达国家开战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全面竞争。因此,863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务实”,它提出的一个方针是

“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选择了生物、信息、航天、饥荒、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七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研发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集中少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在所选择的领域积极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努力创新,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有所突破,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科技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1988年8月,邓小平又亲笔为863计划题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这个战略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适应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适应了国家需求,是相当成功的。

863计划项目的科研转化,带来了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它先后组建了25个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和中试线;成果产业化基地共51个;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到2001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达305亿左右,成果转化后生产的产品销售额达59315亿元。成为我国建国以来科研项目转化最多、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高的计划项目。

再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今天让中国人骄傲的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北斗、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药物、新材料等一大批世界公认的高技术都受益于“863计划”。

回望当年的863计划,在80年代,物质还比较匮乏,方方面面都需要钱。科研人员地位不高,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几位科学家能递交这个报告,既需要对国际技术发展的准确把握,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领导人层面,果断批准并决策实行,需要更高格局的高瞻远瞩。在国家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能为863计划拨款100亿,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我们如今来看,或许觉得这非常正常,但要知道,当时是83年,粮票尚未完全取消,那一年全国财政总支出才2000亿元左右。几位科学家在建议书里,只提出要一到两个亿,就这样,还怕给中央出难题,在信中他们这么写道:

我们寄希望于能从国家节约中的一部分来支持这项费用(例如少进口一些小轿车或者减少运输包装损耗)。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事关我国今后国际地位和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国防方面能否进入世界前列的问题,特此报告。

做出这个决策,对领导人同样是个考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央批的专款竟是100个亿,这份远见与气魄令人钦佩。

在事关我国今后国际地位,和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国防方面能否进入世界前列的问题上——

“涉及国力竞争,牵涉到国家命运的钱就不得不花”。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享受着今天的科技繁荣时,我们要致敬小平同志的果断决策,也不能忘了这份报告的起草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院士。863计划的酝酿和出台是科学家与政治家完美结合的过程,是为未来布局,是科教兴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863计划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决策思想更加显示出其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哈哈哈哈哈哈,这把邓小平瞎夸的,笑死我了。

家园 你这高中生也没个好工作但就是这么让人瞩目。
家园 为什么感染新冠后,得带状疱疹的人变多了?

为什么感染新冠后,得带状疱疹的人变多了?

2023年06月17日 07:00 中国新闻周刊

9

  眼球像在被火烧灼,干涩、畏光,无法长时间看东西……26岁那年,长期上夜班后的一天,吴卓的左眼突然疼痛。随后几天,痛感加剧,并从左眼蔓延至左太阳穴周围,即使吃了止疼药,他还是会在半夜被疼醒。疼痛最严重时,他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症状出现第五天,他的左额头、左眼上方冒出成簇透明小水泡,连成一片,之后,他被确诊为带状疱疹。这让他难以相信,日常基本不生病,“自认为免疫力良好”的他,竟然得了“老年病”。

  近期,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分享称,感染新冠病毒转阴后不久,身上冒出了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感染性皮肤病,由引发水痘的同一种病毒引起,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受损人群。业内共识是,约三分之一的人群一生中可能会患上带状疱疹,随着年龄增加,症状和疼痛并发症也更加严重,带状疱疹被称作“不死的癌症”。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提到,全球普通带状疱疹发生率正以每年2.5%~5%的速度逐年递增。对这一“会呼吸的痛”,人们该如何应对?

带状疱疹所引起的水疱常见于腰部,因此带状疱疹也俗称为“缠腰龙”“蛇缠腰”。图/视觉中国带状疱疹所引起的水疱常见于腰部,因此带状疱疹也俗称为“缠腰龙”“蛇缠腰”。图/视觉中国

  不只是老年病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得过水痘,成年后,也有可能患上带状疱疹。引起水痘的病毒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在未来身体免疫力下降的某一时刻,病毒被激活,引发皮疹和神经痛。即使你从未得过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广泛存在。有统计显示,超过90%的成年人体内都潜伏着这一病毒。

  带状疱疹多在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分布,皮肤上会先出现一片红斑,后长出米粒大小的成簇的丘疹,继而发展为水疱。这些水疱可能长在身体的不同位置,最常见的是在腰部,因此带状疱疹也俗称为“缠腰龙”“蛇缠腰”。此外,带状疱疹也会长在胸部、眼睛、耳朵、面部、头皮等地方,多是单侧分布,伴随难以忍受的疼痛。

  长期以来,带状疱疹都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据报道,在中国,每年约156万名 50岁及以上人群新发带状疱疹。在美国,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每年约100万人感染带状疱疹,年龄越大,患病几率越高,活到85岁以上的老人中,一半会在其一生中得过一次带状疱疹。随着人口老龄化,每年可能会有更多人被带状疱疹困扰。

  但带状疱疹不只侵袭老年人。6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疼痛学之父”韩济生在一场论坛上提到,带状疱疹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付兰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带状疱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虽没有权威的流行病学调查,但近年来,她还是感受到,到门诊的年轻患者有所增加,其中还有极少数低龄儿童。

  在问答平台知乎上,不乏“我,23岁,居然得了带状疱疹”“29岁得了带状疱疹的记录”等话题。劳累过度、熬夜导致休息不足、压力大、营养不良、情绪悲伤等,是年轻人患带状疱疹的诱发原因。

  年轻人得带状疱疹,更是一种现代病。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唐帅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是北京协和“带状疱疹多学科全病程管理团队”的负责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什么病都在年轻化,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免疫力下降,随时可能得带状疱疹。”相较中老年人,多数年轻患者症状更轻,治愈率也更高。他提醒,即便一些人没有劳累,也没有情绪低落,还是得了带状疱疹,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去做一次全面体检,排查是不是得了免疫系统疾病。

  疼痛常贯穿带状疱疹患病全过程。不同患者体会不同,可能是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的一种或者多种疼痛。田野在25岁得了带状疱疹,疱疹横长在腰部左侧,面积比手掌稍大。她描述那种疼痛,“就像有人拿着锥子在身体上钻孔,或者要把你的腰砍断”,有时是大面积疼痛,有时会是点状针扎的感觉。得带状疱疹前,她经历过最疼的体验是拔智齿,但带状疱疹的疼痛是拔智齿的“五到六倍”。

  最严重阶段,吴卓整个左额头、左眼睛上方布满了水疱,后期水疱流脓,结痂,严重影响容貌,大约两周不能洗头洗脸,“我对自己的形象不是很关注,长得丑无所谓,但疼痛太摧残意志了”。吴卓感受到的是像角膜受损后的那种灼烧的疼痛,左眼睁不开,晚上疼痛加剧,难以入睡。

  长在眼部的带状疱疹,疼痛最为剧烈。唐帅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有三种疼痛比分娩还要疼,分别是肿瘤的癌痛、带状疱疹的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眼睛位于三叉神经支配的范围,三种疼痛占了两种”。问诊时,他会问患者,“生孩子的疼是10分,一点不疼是0分,你现在是几分疼?”患者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回答,10分,20分!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但多位医生表示,大众对带状疱疹仍存在认知误区。唐帅遇到一些患者,他们希望医生将自己体内的水疱-带状疱疹病毒彻底消除,甚至在得带状疱疹三个月后,仍然在吃抗病毒药。唐帅解释,“这个病毒持续潜伏在人的体内,杀不死,而且没有必要杀死。”患者只需在病程前一两周使用抗病毒药,控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的毒性,两周后,病毒快速复制期已经结束,不必再针对病毒治疗。

  病毒“杀不死”,也意味着,带状疱疹并非得一次就终身免疫。唐帅介绍,它的复发率为1%~6%,多是患有影响免疫系统的慢性病患者。但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他曾遇到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多次熬夜打麻将,带状疱疹复发了两次。

  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常建民没有具体统计,却在临床上明显感受到,在新冠流行期间,带状疱疹患者增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又得带状疱疹的人群也有所增加。

  2022年3月,美国传染病学会出版的《传染病开放论坛》期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研究者将约40万新冠患者和160万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被诊断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高15%,如果他们因新冠住院,这一风险会上升到21%。该作者补充,新冠病毒引发的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会促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活,但这仍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专家共识》表示,新冠病毒流行与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目前无明确证据,但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感染者若发生带状疱疹,常在新冠感染发病后的1~2周内,并伴随典型症状。

图/视觉中国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图/视觉中国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将带状疱疹纳入诊断体系”

  2021年1月,吴卓在被确诊带状疱疹时,完全不知道这一疾病。确诊前,他看了两次眼科,做了眼压检查,医生都无法给出明确诊断,当时推测为青光眼。

  付兰芹接触的一些年轻患者,到医院时已是在病程的中后期。患病初期,患者疼痛不明显,出现皮疹的地方会麻木瘙痒,加之认为带状疱疹不是年轻人会得的疾病,年轻患者误以为,只是过敏或是被虫子咬,会自行擦一些激素药膏,或吃抗过敏药。

  一般来说,带状疱疹诊断很简单。医生们看到成条状分布的水疱,“只要各科医生有执业医师资格,就会联想到这是否带状疱疹”。但假如患者病程早期先有疼痛,没有皮疹,则容易被漏诊或者误诊。

  《专家共识》中写到,发生在头面部的带状疱疹,容易误诊为偏头痛、青光眼、中风等疾病,发生在胸部的带状疱疹容易误诊为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发生在腹部的带状疱疹容易误诊为胆结石、胆囊炎、阑尾炎、胃穿孔等。唐帅见过一些患者胸疼,在急诊科拍了心电图、做了CT等一系列检查,排除冠心病、心梗、腹主动脉瘤等问题,怎么都查不出病因,直到一周多后长出了水疱,才到皮肤科确诊带状疱疹。

  诊断延误,对多数人的治疗影响不大,但可能会使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病程延长,甚至会增加其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常建民认为,需要对各个专科的医生进行带状疱疹的培训,让其更了解这一疾病。他解释说,带状疱疹一般是单侧疼痛,和其他疼痛不同,且有烧灼感或跳动感疼痛,并伴有麻木感,有经验的医生即使没看到皮疹,也能通过病人描述,联想到带状疱疹。

  2022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带状疱疹多学科全病程管理团队”,由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等12个科室的13位医生和药师组成。唐帅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一些带状疱疹早期难鉴别,无论是哪个科的医生,看到某个部位疼痛,至少要想到带状疱疹的可能性,将其纳入诊断体系中,这也是团队成立的初衷之一。

  唐帅提到,国际上的诊疗标准是,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在疱好之后,持续1个月,就转为慢性疼痛,也就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专家共识》提到,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5% ~ 30%。专家介绍,皮疹长在前额、眼睛等特殊位置,或者年纪较大、治疗不及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后遗神经痛。有人疼痛几个月,也有少数人的疼痛持续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通常,找到唐帅的患者,往往是吃了医生能开的各类药物,尝试了中医针灸、康复理疗等不同办法,都无法解决后遗神经痛。他所在科室会给患者使用神经阻滞术,也就是将药物注射到被损伤的神经周围,去缓解神经的炎症,辅助神经的修复。更严重的患者,医生也会给患者尝试脉冲射频、神经电刺激等其他微创介入治疗。但在唐帅看来,多数得严重后遗神经痛的老人,治疗难度大,改善幅度不大,还有一些患者,无论怎么努力,用尽所有治疗办法,都无法让后遗神经痛彻底消失。

  常建民介绍说,带状疱疹发病前三天介入治疗,效果最佳,拖得时间越久,抗病毒药的效果打折,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因此他呼吁患者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但多位医生提到,一些基层的医生诊断和用药不及时,会导致患者错过治疗的黄金期。更重要的是,一些患者对带状疱疹认识不足,轻视了其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带状疱疹是自限性疾病,理论上,不就医也可自愈,但临床上,中老年人自愈率低。

  2009年,美国一项针对公众对带状疱疹认识的全球调查显示,在22个国家与地区的8000多名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所有人都知道带状疱疹,但71%的人认为,自己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患带状疱疹。没有患病经验的人多数不知道,带状疱疹将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该调查认为,没有得过带状疱疹经历的人,对带状疱疹相关发病率充满误解,全球需要提高人们对带状疱疹及其潜在长期并发症严重性的认识。

  疫苗保护率如何?

  带状疱疹尚无特效药,目前治疗以抗病毒、镇痛等药物、糖皮质激素等为主。无论国内外,接种疫苗,都被认为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手段。常建民建议,免疫力差的50岁以上的人,或有免疫力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以考虑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今年1月31日,国家药监总局官网显示,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获批。6月3日起,云南、江西等多地市民陆续可以申请接种该疫苗,只需接种一针。

  在此之前,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的带状疱疹疫苗有三种,默沙东的减毒活疫苗Zostavax、葛兰素史克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SK化工的SkyZoster,其中,SkyZoster仅在韩国本土上市。2006年,默沙东的Zostavax疫苗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全球第一款推荐给老年人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2017年,葛兰素史克推出重组蛋白疫苗Shingrix,开始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上市,凭借显著的保护效力,迅速抢占了Zostavax的市场。

  美国疾控中心官网介绍,Shingrix疫苗需要打两针,在50~69岁的成年人中,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率高达97%,在7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保护率为91%,接种4年内,疫苗会保持高保护力。相比之下,减毒活疫苗Zostavax对50-59岁人群保护率仅有70%。美国疾控中心将Shingrix列为推荐疫苗,建议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19岁及以上免疫系统减弱或将减弱的的成年人,接种两针。2020年,Shingrix在中国上市,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带状疱疹疫苗。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百克生物常务副总经理兼药物研究院院长姜春来参与了百克生物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的研发。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百克生物获批的疫苗将适应人群扩龄至40岁,是因为研发团队注意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带状疱疹发病率在40岁之后有一个明显上升,该团队2020年~2022年开展的带状疱疹疫苗临床Ⅲ期试验中, 也将40岁人群纳入试验。

  姜春来介绍,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的技术路线与Zostavax相同,有效率接近,据该疫苗临床试验显示,40~70岁特定人群中,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保护率为70%,40岁及以上人群保护率接近60%。但在他看来,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的优势在于,不良反应更轻,一针免疫,价格更低。截至6月10日,百克生物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已通过了9个省份非免疫规划疫苗采购的公开招标,在当地上市。

  今年5月,《北京日报》曾调查北京10家医院的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情况,带状疱疹疫苗在所有疫苗中接种量排名靠后。带状疱疹疫苗是二类疫苗,需接种者自费,Shingrix不含注射费,每针1598元,接种完要花费超过3200元。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医生提到,Shingrix接种知情同意书上写着“中度反应”,流感疫苗多是“轻度”不良反应,部分老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出现发热、疼痛等相对强烈不良反应,这也劝退不少老年人。此外,大众对带状疱疹的认知不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疫苗可打。

  相比之下,在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网显示,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中标价为1379/支,接种价为1394元/支。不过常建民坦言,即使价格降低到千元,只要是自费,仍会影响中老年人的接种意愿。

  但疫苗厂商仍看好国内带状疱疹疫苗的市场前景。西南证券相关研报称,按照之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披露的每批次数据估计,2020~2022年,国内带状疱疹疫苗批签量合计约为300万支。按照批签发口径计算,目前国内带状疱疹疫苗渗透率约为0.3%,与海外30%左右的渗透率相比,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除百克生物外,国内十多家药企都在研发带状疱疹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祈健生物在研带状疱疹疫苗减毒活疫苗,慧元通生物、绿竹生物等在研发重组蛋白技术路线的疫苗,此外,沃森生物等在布局mRNA路线的带状疱疹疫苗。

  但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张定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技术路线不同的疫苗免疫机制和适用人群有所不同,比如,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不建议接种减毒活疫苗。因此中老年人需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下,结合疫苗的适用年龄、接种程序、禁忌症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

  (应受访者要求,吴卓、田野为化名)

  记者:杨智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