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芯片、运十与产业政策 -- 自以为是

共:💬134 🌺864 🌵2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主要问题就出在80年之后形成的财政、投资体制。

问题出在主席台,根子就在前三排。

80年赵买办开始领导经济工作。

就当时的财政、投资体制而言,形成这样的决策几乎是必然的,并不是完全出于无知

另外这个决策本身也存在问题,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是决策前就知道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小乙烯就不应上马。

家园 分封诸侯

可不止是一家一个副部。分权放权,即地方诸侯国化。

记得有厂长负责制、省级派出行政管理机构实化、部门一把手负责制(例如厅长兼书记).........整个国家体制都在改动。记得体改委,一个消失有20多年的机构。

追究起来,根子在82年宪法。

家园 国产化一直没有停歇

这里有一篇文章。大化肥的国产化一直没有停歇。化肥生产设备发展综述

大型化工装置不是有了就算,还要多方面调试

70年代在进口13套大化肥成套设备的同时,自行设计、制造了第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与24万吨尿素装置,1979年末在吴泾化工厂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在试运行过程中创连续运行147天,年累计运行300天的好成绩,其总体水平基本上与当时引进的十三套大化肥装置的水平相当,达到70年代初国外先进水平。

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对80年代初期试运行中发现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组织对吴泾化工总厂的大型氮肥装置进一步完善,新增一套年产16万吨尿素成套设备,以解决氨平衡问题,对设备进行130多项改造,1991年投产。这样提高了全套设备的总体水平,确保装置安全、稳定、持续地长周期运行,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技术经济水平。吴泾大化肥装置的建立与运行,无论从设计、制造和使用各个方面来衡量,均为国产化打下基础,积累了经验。

家园 国产30万吨合成氨设备只投产了一套,然后中断二三十年。 -- 有补充

大型化工装置不是有了就算,还要多方面调试

试运行就能连续运行147天,哪还需要长期调试。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有一个误区,以为中国自主的工业技术全都是不断进步的,其实不然 -- 补充帖

八五年中国是无力再建一套国产大化肥装置的,因为体制改革后全国大协作的机制被破坏了。

家园 上文描述的“国产化一直没有停歇”的情况是事实。

并且,国产化是一个长期的替代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70末到90初,当时的工程师们就是以小步快跑的形式进行国产化的。每次掌握消化一些工艺,然后有计划地换一些国产设备。到上文写的91年的时候,还有两台核心透平机和反应出口的一排不锈钢管必须是国外进口的,并且每年检修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其它设备大都国产化了。

家园 化工工艺很复杂的

我不懂技术,但知道有机化工的工艺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能连续运行147天,不表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各项消耗等都达到要求,总体生产有经济竞争力。这里面的调试,不仅仅包括各项操作参数的调整,还包括催化剂的改进与调整,绝不仅仅是设计好了就可以了,也绝不是能运行就可以了。

家园 91年必须进口不代表79年必须进口。

到上文写的91年的时候,还有两台核心透平机和反应出口的一排不锈钢管必须是国外进口的,并且每年检修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其它设备大都国产化了。

家园 化工工艺再复杂,也不可能调试二三十年。
见前补充 4910997
家园 大规模的化工生产工艺很复杂,不是外人想的定型后不再改变。

因为影响因素很多,加上生产目的发生变化,一套产线,可能在它的全寿命周期中一直在改动,年年都有小改动。前文的文字里就有体现。

首先,“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在试运行过程中创连续运行147天,”“年累计运行300天的好成绩,”这是三个事情,作者是行内人,写这个是让人联想的,让人感觉太顺利了。其实,“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并不是在第一次就“在试运行过程中创连续运行147天,”后面补一句“年累计运行300天”其实说明了试车过程开开停停好多次。

作者为自己的工厂自己的行业美言两句是应该的,并且试车当年就能连续运行147天,这个成绩是很牛的。其实大化工设备运行十年才达到设计指标是很正常的。一个理想的运行状态就是在一年里,化工生产连续运行300天,大约是连续运行10个月的时间,然后花2个月的时间进行大检修,保证下一年能连续运行300天。年产量就是按照每天产量多少吨乘以300天得到的。“年累计运行300天”是达不到这个年产量的,因为开车/停车有损耗,产量爬坡也需要时间,而且对设备的损耗也大。而靠10年摸索工艺,提高设备质量,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做大化工,没有20~30年的定性是做不来的。

文末有一句“解决氨平衡问题”,体现了生产目的发生变化。文中提到尿素装置,分别为24万和16万。开始设计时,氨在外部其它厂还有很多用途,所以截留下来氨在本厂只够生产24万吨。后来国际形势发生巨变,为保证农业生产(其实也是尿素更赚钱了),于是截留了更多的氨来生产尿素,总目标是截留2/3。

通宝推:自以为是,唐家山,
家园 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产业政策

当时吹捧日本战后的产业政策如何了不起的文章非常多,不光中国,美国也跟着一起吹。我就去看日本通商产业省编写的《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看日本人自己的看法。结果就是,通产省说自己的产业政策很多时候就是“纸上的政策”——和我国当时说经济计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能说是如出一辙,只能说是一模一样。而且非常清楚地表示,产业政策只有在企业界认同,靠企业间的竞争实现,才会是成功的。这点给我非常大的震动。这套书内容非常详尽(摞起来大概一米厚),可以说当时流传的日本产业政策的神话,基本上都是扯淡。

后来在西西河也发生过愚蠢小猪和陈经的长篇论战,也设计到这块内容。

通宝推:北纬42度,
家园 你不了解化工生产,

特别是合成氨的生产。合成氨相对来说是较为简单的工艺,但也是实现难度很大的工艺,实现涉及国家级的科技力量,实现后涉及国力变化,其难点就在于设备和材料。可以说整个合成氨工艺都围绕核心设备和材料进行设计。

在这里不想讨论“国产化”的定义。可以说,79年我们设计并实现这套30万吨产线时,我们是在可以向外采购核心设备和材料的情况下进行的设计。在工艺上,我们是抄了学霸的作业,但也是在我们理解之后写出的作业,一般一般、世界第三,不过在关键点上还是使用了学霸的思路和材料。所谓的核心设备和材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东西,没这些东西就实现不了这套工艺。后来我没有干这行,不清楚哪时候这些东西实现了国产化。如果前面的消息没有错的话,2004年重启国产化产线,那大概是91年后的十年,大约在2000年前后这些东西实现了国产化。这与我国在某些设备和材料的突破的时间点比较吻合。

通宝推:秦波仁者,自以为是,唐家山,
家园 东风啊,东风5甲研究纪实里面一大堆都是怎么搞钱怎么省钱

东风也差点因为没钱而夭折。

要不是当年把5甲改进型做出来,我们连打到美国西海岸的导弹都没有。

这么重要的国之重器,都没列入七五计划。。。只能说那时候的领导层真把美帝当天使呐。。。

大飞机的问题是,已经投入了5亿,运十也首飞成功了,这么不明不白毁了可不是啥“缺钱”两字就能轻飘飘带过去的。

由于运十之后再也没像样的自主的大飞机项目,运10项目培养起来的团队和经验都被浪费了。

80年代再缺钱,都进口了几百架飞机,后来的麦道项目投资几十倍于运10。结果呢?缺了独立自主,麦道项目最后以国家亏损5亿美元,几十亿投入打了水漂收尾。

怎么要维持运10时候说没钱,那麦道亏损的钱不是钱了?

一边说当年缺钱,一边对后来的错误决策导致远超把运10项目维持下去的损失视若无睹。。。

这也太选择性失明了吧。。。

通宝推:soufayu,颐颢山庄,青青的蓝,吃土的蚯蚓,落木千山,钱六,燕青,东方白,qq97,
家园 国产30万吨合成氨成套设备的关键设备是进口的?哪种设备?

《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

合成氨成套设备的制造任务,以上海市为主,择优安排,组织了全国23个省市的120个单位共同承担。尿素成套设备是以金州重型机器厂、哈尔滨锅炉厂为主,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择优安排生产。当时,重点安排了35种关键机电设备和高中压阀门、233种关键仪表的研制工作。经过共同努力,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间先后研制成功氮氢气、空气、氨气三种大型离心式压缩机(配拖动设备功率为2万千瓦、11万千瓦工业汽轮机)、直径3200毫米的高压合成塔、高温高压废热锅炉、高速冷氨调节泵、尿素合成塔、钛材衬里的二氧化碳汽提塔、尿素熔融泵、水泵涡轮机组等关键新产品。

家园 挑个错:80年代进口飞机数量到不了几百架。

80年代再缺钱,都进口了几百架飞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