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狂飙东进——记中原突围中的皮旅(下) -- 忘情
部队太少,镇不住场子。别说39年张云逸、高敬亭那几千人,46年李先念那6万雄狮,就是47年重建中原军区,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三十几万人纵横江淮河汉时期,地方工作依然没搞起来。我之前写过一篇《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重建中原军区是否划算》,也因此探究如何会这样,我觉得桂系自从39年起在那里深耕基层,是个重要原因。廖磊便是始作俑者。你自己也提到,刘帅说过:老百姓不是注定要跟我们走的。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重建中原军区是否划算
解放区对战争的支援情况,主要体现在人物两方面,比如晋冀鲁豫五个老解放区前后提供的野战军有14个纵队:
冀鲁豫:1纵、7纵、11纵(1、7总合并为4旅制1纵)
冀南:2纵、10纵、14纵(14纵为华北军区时期)
太行:3纵、6纵、9纵、13纵(13纵为华北军区时期,加入了皮旅)
太岳:4纵、8纵、8纵、15纵(4纵和第一个8纵合并为4旅制4纵,15纵为华北军区时期)
豫皖苏:独立旅
其中先后投入中原的有第一批刘邓大军(1、2、3、6纵)、第二批陈谢大军(4、9纵、38军起义部队)、第三批10、11(粟裕指挥)、12纵,合计25万余人。为建设新区,大批野战军离开主力,投入到地方:
南下后中原军区新组军区五个,前后分走野战军九万余人
豫陕鄂:4纵12旅、9纵25旅、38军,后分为豫西(9纵25旅)和陕南(4纵12旅、38军17师),陈谢投入了约2.5万人
江汉:12纵全部,张才千部1.3万人
桐柏:10纵全部,王宏坤部1.9万人
皖西:三纵20、27、34团组独立旅,鄂豫:2纵5旅、1纵19旅61团、2旅5团、6纵53团加1纵教导团组教导旅,刘邓留置了3.3万人
这些新区,直到后来的战略决战,人员上都没能有效的反哺野战军,刘邓所部四个纵队,艰苦卓绝数月,转出大别山,才在48年2月获得了2万从老解放区送来的新兵,淮海前恢复到了7万余人。粟裕的1、4、6纵也得北渡黄河,去濮阳休整补充。所以后来即俘即补成为了新常态,连续打歼灭战的华野平均每个纵队都在2.3万以上,陈谢和陈唐分别打下了漯河和许昌这两个国军的补给兵站,装备水平也得以维持甚至提高,豫东时乘机打下襄樊的中野6纵也恢复到2万以上,而一直没有吃上肉的中野1、2、3纵就始终只有一万多人。
这些新区,对后来的战略决战,提供的军粮很少,49年1月3日淮海战役末期(一周后杜全军覆没,战役结束)刘瑞龙统计,淮海开打的前50天,已消耗粮食2.2亿斤,其中山东8000万,华中7000万,豫皖苏6000万,冀鲁豫500万,豫西500万;正在调运,尚可供应前线的粮食还有3.15亿斤,其中山东1亿、冀鲁豫1亿、华中3000万大米折加工粮4000万、豫皖苏2000万、豫西2500万,新区能支援淮海前线粮食的只有陈谢的豫西,而华中的表现更是和巩固的老解放区一样亮眼。
这些新区,提供的支前民工也不多,淮海时前线民工约50万,其中山东28万,华中14.8万,中原一共8万。
装备上的补充更是负数了,刘邓南下途中扔掉了炮步旅的装备,打黄维时整个野战军都没有来支援的华野7纵山炮野炮多,只能用没良心炮了。
以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尚不能在当地有效的征兵调粮,支援战争,国民党来搞,只能是说说而已了。
所以我才觉得决战前置更加划算。
当时的局面,皮旅的表现当然是亮点,我记得当时是三个亮点:
1.中原突围,皮旅扬名
2.定陶大捷
3.七战七捷
这些亮点都靠同行衬托出来的。我之前讲过,战争就是这么回事,装备和补给是不会随时出现的,而勇气和智慧是可以的。尤其是统帅个人的勇气和智慧。
解放战争的起始阶段,是异常困难和凶险的,120万对420万,实力对比悬殊。解放军的120万总数里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各半,野战军总数大约是100个旅,按主要战略区分布如下:
1.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王世泰、习仲勋) 5个旅
2.晋绥野战军(贺龙)6个旅
3.晋察冀第一野战军(聂荣臻)8个旅,第二野战军(肖克)16个旅
4.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15个旅(2、3、4、6、7各三个旅,1纵给了晋察冀)
5.中原(李先念、郑位三)7个旅(当时2纵还有个14旅,后撤并,3个地方旅不计)
6.山东野战军(陈毅)11个旅(山东其实打了埋伏,胶东、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还各有两个独立师或警备旅,随时可加入野战军的)
7.华中野战军(粟裕)6个旅(当时的七纵、十纵还算是地方部队)
8.东北民主联军(林彪、罗荣桓)23个旅
上面合计是97个旅,组成约60万野战军。其中统帅水平参差不齐。中原的旅级干部不乏将才,缺少的就是优秀的统帅,突围过程基本没有给国军造成可观的损失,导致己方士气低落,对方嚣张猖狂,北路陕南背靠太岳,还能成建制撤退,南路鄂西北部队几乎被打散。陈毅在山东一胜几败,差点就要换徐向前来指挥了。晋察冀和晋绥联手进攻三路四城,结果兵败大同集宁,傅作义部五万人冲进张家口,聂贺手里是30个旅的部队呀,占了全军三分之一,结果如此!集中全军精锐,造成局部优势的东北,林罗尚未整合部队,就被杜长官两个军攻破山海关进取锦州,五个军打赢本溪四平的双重会战,一路冲到长春。扭转颓势的还是晋冀鲁豫和华中,刘邓先后拿下了上党、平汉、定陶,粟裕更是七战七捷,单人北上就指挥山野部队打了宿北战役这个翻身仗,此后便是鲁南、莱芜、孟良崮、泰蒙。据统计,国军开始全面进攻的第一年,解放军消灭的八个整编师,刘邓一个(定陶的整三师),粟裕七个(苏中49、宿北69、鲁南26和51、莱芜46和73、孟良崮74、泰蒙72)。这个成绩,统帅个人的勇气和智慧无疑是决定性的。
后来担任西北野战军四纵司令,在西府战役时的表现也是一言难尽,下面这张是供领导圈阅的上将人选名单
划了线的人里:
陶铸、李井泉、曾希圣没有授衔,
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三人是原国军起义将领
阎红彦(已从政)维持上将
廖汉生、程世才、莫文骅改授中将
王建安、李聚奎补授上将
名单是要报送军委领导圈阅的,象王世泰这种被密密麻麻打了叉的确实罕见
如果同期进攻中原的国军压到苏北,陈粟早垮了
苏北河流纵横,大片兵源粮源,也没撑多久就逃窜山东摘桃子了
挺进大别山,除了为陕北和山东解压,炮党重要兵源粮源基地被破坏,星粟派一直装蒜
李先念网红女婿姑且不论,危急关头能和余部一起到新疆而不是分散逃命,这点就很厉害
哪像陈粟,北上摘桃子,因为指挥无能连吃败仗丧师失地后,先把老婆孩子送大连求平安
军衔么.........
关键是如何整合中原的领导机构,刘邓都不合格。
粟裕在分兵早期就已经感觉不对而拒绝参与。这不是靠陈毅强行推动中央决议就能解决的。不仅刘邓指挥粟裕无用功,就是指挥陈士榘也不行。
所以这个构想一再不能实现。
所谓三路大军,品字行动,就是后来改开编造的。这是为了邓贴金。
是周总理不放权,意图维持自己的势力。一切都以刘邓为主。
否则不会有华野分兵救刘邓。
那么刘邓应该怎么办?依托中原做合适的战斗,说以歼敌数量为主要目标也不全是,主要还是打击国军心态。在这里,刘邓能力严重不足。晋冀鲁豫变成了无地可去,又不敢复制中原突围(分散逃跑)。
所以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无战略目标,逃到稳定就是成功)!!!!!这就是典型的邓风格!!!
陕北有毛主席还用刘邓关心?简直可笑!
真的很多资料,然而,他却在高敬亭等事件中很配合蒋介石。
而苏联问题,其实我方是有一定自主权的,我更倾向于他们推脱责任时喜欢拿苏联说事,其实苏联哪有时间给他们反应和指示?
这些事就是😊他们自己的主意,关苏联啥事?
你是冤枉苏联了,是他们自己错误的理解和操作。
对皮感冒的,不是丟掉中原军区这个,而是大家都灰头土脸,只有你衣着光鲜,显摆的别人无能了不是。
槽点太多,已无力吐槽
没有刘邓,粟裕部最好的结局就是
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忽闻楚歌,一败涂地
他是一个典型的战将,战略观很差
粟裕是解放战争中唯二丢掉战略根据地的根据地最高军事领导人
解放战争中丢掉的战略根据地是中原根据地和苏中根据地
他便是其中之一的最高军事领导人
聂荣臻再糟糕,也没丢掉华北根据地
形势的日益严峻,留守下来的红军已无法完成坚守中央苏区的最高指示,项英等人意识到必须像长征的中央红军一样,主动放弃苏区,实行战略游击,全军分散突围,这样才有一线生机。
在正式做出这个决定前,项英,陈毅给中革军委连续发电报请求改变作战部署。
但这些电报发出去后,犹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1935年1月30日,项英在电报中言:任何紧张情况下应抽空讨论我们的问题”,“要求中央迅速给我们具体指示,适应情况执行”
2月1日又致电中央:屡电谅达,无一指示,令人不解。中区环境日益紧急,迟延不决是最有害的。
2月4日又言:请中央及军委立即讨论,并盼于即日答复。
当天见电,要求当天回复这在我党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此时中央苏区的斗争严峻到了何种程度。
真正推动项英做出全面游击决定的,还是来自毛主席的指示。
遵义会议开完后,主席和中共中央当即给项英,陈毅发来“万万火急”的电报。
在电报中主席明确提出了要进行游击战,要求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结合。
这就意味着凡是不适合游击战争的环境,一切都要变,保卫苏区实现不了游击战,那就要放弃。
庞大的机关就必须缩小或者取消,中央分局保留了一个团就行了,其他干部到地方负责游击工作。
基于这样的指示,项英和陈毅、陈潭秋、贺昌等中央分局领导人开始率领红军分九路突围。
突围作战是非常残酷的,同样牺牲也是巨大的。
这里面有意思的是项英严格遵守了毛主席的策略,也就是说,呵呵呵,之前是严格遵守王明周总理的。
这点在这篇有意赞美项英的文章里表现得很清楚。为了装英明,还特意说到项英陈毅意图提前改变王周政策,其实这是瞎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197418146900029&wfr=spider&for=pc
这里面还提了一个电台问题,之前中央和项英联系不上,到了遵义又突然联系上了,有没有趣?所以,项英遵了毛主席命令,就开始所谓突围了。
我怀疑这个事情不是真的,纯属瞎写。
因为失败导致,他们恐怕没有电台了,因为他们最后大概就两千人,其中龚楚带领1200人投降了,再加上国军围剿,恐怕以项英陈毅的能力,维持二三百人都是困难。还怎么能保有电台?
相比于中央红军一年转战十余省的艰苦,项英,陈毅等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更为艰苦卓绝。
项英回忆那段岁月时曾说:“两年我都没脱过衣服睡觉,衣服被树枝挂得破破烂烂的,全是补丁”。
睡觉衣服都不敢脱,为的就是一旦有敌情,立刻可以投入战斗,军事斗争之紧急可见一斑。
这类文章为了吹项英,一直说项英带领江南八省游击队,电台都没有,他带领什么带领呢?这是谎言,根本没有项英领导江南八省游击队,可以说,他和其他任何一块游击队,都没有任何联系,更别说共同作战了。
所以他担任新四军副军长政委,根本是名不副实。
网上大量文章以说就是项英领导江南游击队,这是很典型、很可笑的今天官方话术文章的谎言。
1934年10月18日,项英发表《开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保卫中央苏区》,他在文章中指出“发展游击战争是我们中央苏区整个党与苏维埃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这是南方游击队失败时期,逃跑时间的指示,联系不到人,根本没用。
项英还对游击队的规模做了具体要求,在《目前敌人“清剿”形势与党的紧急任务》的报告中,他要求各区的独立营应有400—500人,区游击队应该扩展至100—150人。
这些措施为日后退出中央苏区,全面开展游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这不是独立的战略游击,还只是在保卫三角地区的最高指示下,发动群众游击战配合红军作战。
促使项英,陈毅真正转变,提出“独立作战”,组织部队突围,在南方八省领导游击战争的还是牛岭战斗。
项英回忆牛岭战斗时,悲痛地说道:“不应有的惨败,而且是不应有的战斗”。
1935年4月下旬,外出运粮的游击队员被敌军发现,跟踪,项英,陈毅和特委机关差点被敌军清剿掉。
但这些并没打跨项英,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采取“敌人进山,我们出山”战术,连续挫败了敌军五次清剿。
不仅巩固了原有的游击区,还发展了新的“三南”游击根据地。
在战斗中,项英总结并及时推广了大量的游击战术原则。
比如“赚钱的就打,赔本的不来;不打硬仗,不攻坚;打不赢就走,走不赢就躲”,“有利的时候就集中来打,否则就分散;利用对方的弱点和空隙的地方去进攻;有路不走,没路就走”等。
新四军成立时的一万多人,大部分都是项英从山里带出来的。
他们经受住了长期的革命考验,战斗力十分凶悍。
陈毅都说:“项副军长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威信,使南方八省游击队变成铁的力量,以后和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是本军成立的关键”。
中央政治局给予项英,陈毅等留守的领导人高度评价,称他们是全党的模范。
这是强行把八省游击队和项英靠,其实和他基本没有关系,甚至他和陈毅派出去的人都被杀了。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部分红军继续坚持斗争,主要活动在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主要由项英和陈毅领导。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是如何划分的,一共有多少支力量呢?
赣粤边游击区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第二年的3月,项英、陈毅等率300余红军,先后转战油山山区,与在此活动的李乐天领导的部队合并,共1000余人。到了全面抗战爆发时,还剩下300多人。
闽赣边游击区
1935年1月,时任瑞金特别委员会书记的赖昌祚领导3个红军独立营及游击队共1000人,在瑞金附近坚持斗争。四个月后赖昌祚牺牲,这一支部队只剩下30余人,被编为瑞金游击队,由钟得胜率领,转到大柏地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37年春,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
闽西游击区
1935年春,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等率领从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 100余人到达永定地区与在闽西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独立第八、第九团等部会合,共约1500人。至全面抗战爆发,红军游击队有1300人。
闽粤边游击区
1934年秋,红军独立第三团,在南靖、平和、漳浦地区坚持斗争。后来这一地区被国民党占领,红三团分散在漳浦、云霄边界和云霄、平和、诏安边界的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35年重建了游击区。到了1936年,部队发展到1300余人,至1937年下半年,红军游击队有300余人。
皖浙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武装力量主要是红军第三十师及游击队共1000余人和活跃在彭泽、湖口、鄱阳、祁门的皖赣独立师与鄣公山的皖南独立团。第二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唐在刚牺牲。1935年底至1936年4月,剩下的部队分别活动于皖赣边、皖南、皖浙赣边,并相继在皖浙赣三省交界的鄣公山会合,编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共800余人。至1937年7月,尚有300余人。
浙南游击区
1935年2月,回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第十军团一部,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共500余人。至9月,开辟了浙西南游击区,挺进师发展到近1000人。1936年6月,部队发展到约1600人。1937年上半年,挺进师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受到较大损失,至9月,部队约有400人。
闽北游击区
1935年1月,闽北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2月武夷山山区的红军第五十八团、西南独立团、闽北独立团等部共约2000人,合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至1936年底,游击区扩大到十余县,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1937年春夏,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红军独立师受到较大损失,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师长黄立贵牺牲。至9月,红军独立师尚有800余人。
闽东游击区
1935年5月组建了以叶飞为书记的中共闽东特别委员会闽东军政委员会,领导闽东地区的斗争。之后,红军独立师在闽浙边开展游击战争中,恢复和重建了宁(德)屏(南)古(田)、福(安)寿(宁)、霞(浦)(福)鼎、(福)鼎平(阳)4块游击区。至1937年底,红军独立师发展到1300余人。
湘鄂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红军第十六师1100余人在崇阳、修水、平江等县境内坚持游击战争,后来发展到5000余人。在国民党的持续围剿下,红十六师受到很大损失,余部1000余人由继任省委书记傅秋涛等率领。至1937年8月,红军游击队尚存约900人。
湘赣边游击区
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共5000余人,在国民党的进攻下损失较大。1935年7月,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书记谭余保将失散的部队收集起来,编成游击支队,坚持斗争。至1937年11月,红军游击队尚保存近400人。
湘南游击区
1934年11月,在湘南坚持斗争的红军独立第4团和游击队,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受到极其严重损失,中国共产党湘南特别委员会书记彭林昌牺牲。不久,又组织了湘南红军独立大队,在宜章的骑田岭一带山区坚持游击活动。与此同时,有一支红军游击队在耒阳、安仁县境内坚持活动。1938年初,上述两支红军游击队集中时,共有300余人。
鄂豫皖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红军第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后,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军第二一八团、鄂东北独立团,于1935年2月合编为红军第二十八军,由高敬亭领导,后来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治委员方永乐在战斗中牺牲。至1937年10月,红二十八军和游击队发展到2000余人。这也是后来改编为新四军力量最强的一支。
鄂豫边游击区
1936年1月,中共鄂豫边省委组建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在信阳、确山境内活动。同年春省委书记张星江牺牲后,游击队分散活动于信阳、唐河、驻马店地区。9月,王国华继任省委书记,领导游击队在确山、信阳、桐柏、唐河、泌阳等县境内开展游击活动。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游击队发展到1000余人。
琼崖游击区
1932年冬,琼崖革命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军独立师受到严重损失。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冯白驹率领20余人在母瑞山坚持斗争。1933年夏,红军游击队从母瑞山突围后,即分散在农村进行活动。1936年后,相继恢复了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琼山、文昌、琼东、澄迈、临高等县苏维埃政府。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
等等等,和项英有关系的只有一个,呵呵呵。
高敬亭部队,正规军1500人,武器精良,游击队500多人,总兵力2000人,真的非常非常优秀。他们的手枪队一水的驳壳枪,真怀疑他是穿越的,结果是被项英肃反了。
油山雄踞在粤赣边境,位于广东南雄和江西大余、信丰等县的交界地带。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项英、陈毅、李乐天等人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在粤赣边地区展开游击,并以油山为中心建立了游击联系制度,一条线由油山伸向梅岭,再由其到北山,一条线由油山伸向三南(即赣州市的龙南、定南和全南),以便与游击的分散活动相适应。
大岭下会议是中共粤赣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上的重要会议,也被视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转折点。1935年3、4月间,留守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红军虽然在油山成功会师,但部队内部在思想层面矛盾重重,为了尽快地统一思想,转变工作方法,项英等人决定在大岭下的彭屋召开第一次特委、军分区和部队领导干部会议。4月上旬 ,大岭下会议正式召开,对敌人大举“清剿”的局势及应对方法作出了讨论,并提出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重要方针,为长期性的游击战开展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项英、陈毅等依凭大庾岭山区,领导南方八省的三年游击战争。
《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写下的诗篇。
1935年4月中旬,项英、陈毅在河洞长岭贫苦农民罗学文家,主持召开党政军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乐天、杨上魁(杨尚奎)、蔡会文、陈丕显、贺敏学、李国兴、刘新潮(刘建华)、张日清等共70余人。长岭会议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的决议,并提出分兵游击的部署,分别建立油山区、北山区、信康赣区、南山区、上崇区等游击区。
陈毅元帅第四次遇到危险也是因为叛徒叛变,不过陈毅元帅能够死里逃生的原因更是惊险。当时梅岭一带的游击队已经长时间收不到中央的指示。
叛徒就是利用这一点,传递假情报,骗他们中央来了同志,请求在县城内的饭店里见面。陈毅一进城,没有先去饭店汇合,而是先到了叛徒的家中打探情况。
当时抗日战线已经如火如荼。湘赣一带的游击队已经很长时间失去了中央的消息,再加上国军的清剿一波连着一波,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理解,各地区的游击队风声鹤唳各自为战,甚至自相残杀的事情常有发生。
陈毅元帅亲自前往做工作时就被当做叛徒抓了起来,对方(谭余保)怎么也不相信陈毅,一口咬定陈毅元帅是叛徒。要不是山下的国军撤军,有了联系中央的机会,陈毅元帅险些死在自己人手上。
这里面其实有个问题,就是项英和陈毅也不在一起。
至1936年5月,各区红军和游击队战胜重重困苦,坚持与国民党“清剿”军和叛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李乐天等领导人和许多指战员英勇牺牲,部队减少到不足300人。
6月,两广事变爆发后,赣粤边地区的国民党军兵力有所减弱,形势有所缓和,项英、陈毅乘机相对集中兵力打击国民党地方部队,使红军和游击队有所恢复。
一年间,红军和游击队在反“清剿”斗争中发展到500余人(后发展到700余人)。
蒋介石在得知项英、陈毅转移到油山后,调集了四万大军对其进行围剿,当时油山的红军武装力量一共只有1400多人,兵力悬殊达到了1:28,在此危难之际,项英、陈毅当机立断,马上将部队分散,化整为零,依托有利地形,在赣粤边境和国民党展开了游击战。
总理具体办事可以,一旦做决策就会出幺蛾子。
同时政委李先念,被处分撤职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