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长安那些事——街坊与乡亲 -- gb2312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
我们把城里的邻居叫街坊,村里的邻居叫乡亲。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
据《唐六典》: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坊皆有正,以司督察。(里正兼课植农桑,催驱赋役)四家为邻,五家为保。
也就是说每100户组成一个“里”, 每5个“里”组成一个“乡”。
城内是按照“坊”来划分的,城外是按照“村”来划分的。
这里面并没有规定“乡”,“里”,和“村”的关系,主要是因为“乡”和“里”是按户数划分的,而“村”是自然形成聚落。“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官方没办法规定每个“村”有多少户。
“坊”在城内,城里面有多少个“坊”,以及每个“坊”的大小都是可规划的。
唐朝长安城内就有108个“坊”(加上“东市”,和“西市”,总计110个“坊”)。
如上图,可以看出唐长安的“坊”的规划十分严整。
北部的皇城附近的“坊”面积较大,人口也较多。
“坊”之间和“坊”内部,由街道联通,所以有“街坊”之称。
“坊”之间是封闭的,有点像现在的封闭式小区。
即便现在的北京,规划也做不到如此严整。
所以采用“街道办”,“居委会”的管理方式更符合现在的需要。
当然,现在“街坊”之间的互助,有时候也很暖心。
今天(2024-3-31),我在街坊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有一位老人家需要卖一些废品补贴家用,街坊们就默默地把纸箱子放在她家门口,现在她已经不住在这里了,新的住户发现还有很多人把纸箱子放在门口……
守望相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说说乡亲这个词:
“乡亲”这个说法广义上讲是同乡,狭义上讲是同村的村民。
“乡亲”似乎比“街坊”这个词体现了一种更紧密的关系,我觉得原因是同村的村民一般需要共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要比仅仅居住在附近的“街坊”联系更紧密。另一方面,村民们往往需要共同应对一些乡野的野兽的威胁。
比如,据《旧唐书》记载:
四年九月己卯,虎入京城长寿坊元载私庙,将军周皓格杀之。
大历四年,也就是公元769年。有猛虎进入长安长寿坊(上图中标红的区域)元载家的私庙,被将军周皓格杀。
在长安城内,都难免有猛虎溜达进来。然后被全副武装,武艺高强的将领格杀。这要是城外的村庄,乡亲们大概只能团结起来,用简单的农具自保了。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农民总是中国革命的生力军。乡亲们共同从事生产活动,共同面对诸如野兽,流寇,苛捐杂税等种种生存威胁,比市民更容易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如同洪流般的力量。
仍然延用唐时的坊名,而且位置也和唐坊大体重合。LD家那片虽然同是延用唐代坊名,地理位置已经有不小的偏差了。
我去过两次,感觉还可以再去……
或是听北京老人这么讲,或是在北京/天津人说的相声里老提到这词。没想到这词唐朝就有了。
还有呢,“乐坊”里的坊和这个有关系么?
常用来指人群,例如各位街坊,就是指各位邻居,或者说住在附近的人们。
管理“乐”的官员本来是太常卿。
唐朝开始,在禁中设立“教坊”,由宦官充当“教坊使”,管理雅乐和俗乐。
会不会这只老虎是游泳高手?
长寿坊紧挨着漕河,老虎趁夜色从漕河游进城,一口气游到长寿坊,闻到坊中私庙里供桌上猪头肉香,便爬上岸,结果悲剧了。
我的疑问是,中国的老虎一是东北虎,二是华南虎,陕西的老虎来自哪里啊。
还有,中国最有名的虎故事是武松打虎,那是在山东,山东位置也不对味儿啊。
唐朝那时号称“八水绕长安”。
估计能从某些水渠进去。那时长安的河湖密布,水量比现在丰沛得多。
那时的气候和现在有很大区别,种植的作物也和现在不同。
唐朝老虎进长安,不止一次:
建中三年(782年)九月,“虎入宣阳里,伤人二,诘朝获之”。
在宋朝: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果、阆、蓬、集诸州虎为害,遣殿直张延钧捕之,获百兽。俄而七盘县虎伤人,延钧又杀虎七以为献。”
庆历年间,老虎盘踞在五原(陕西定边)一带,导致“东西百里断人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