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 -- woyan

共:💬599 🌺2157 🌵101新 💬11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家园 毛主席是代表所谓中央的说法,去救刘邓,这是粟裕回应说得很清楚 -- 有补充

但是问题在于,粟裕到了城南庄,毛主席改变了主意。

为什么怎么改变的,粟裕的计划和毛主席的计划是不同的吗,除了挽救刘邓大别山?

我估计你是没看懂,你可以看看地图,体会一下,江北大战和下江南的战术区别。

陈毅就是下江南的极力赞成者,这事你不知道吗?你去吗多看看资料再说话不迟。

陈毅是坚决支持执行中央决定的,那么为什么,为什么陈毅又到了中野,你想过吗?显然是陈毅不仅是反对意见,而且是支持刘邓的。

调离他就是为了让粟裕充分准备江北的大战,比如清剿邱清泉和黄百韬。

你根本不知道细节,然后你才是你最后一句话。

你现在要恶补逻辑,否则你的回帖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牛头不对马嘴。

我说东你说西,然后还一大堆长篇大论。

支持粟裕的是听毛主席话的饶漱石,因此被历史淹没了。

饶漱石给予了粟裕极大的支持,不认可许世友。

毛主席为此请求粟裕向中央提交军令状,为粟裕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

并且派饶漱石协调各个军头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陈士榘和谭震林。

虽然豫东战役,没有弄死邱清泉,但是歼敌数量够数了,最主要的是改变了中原的战略态势,并且对下一步的战争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尤其是东北我军战略态势极好,瞬间影响了周的判断,刘邓不得不退出重点保护系列。周等不得不信服毛主席和粟裕的安排。

毛主席经营中原利用粟裕操作的意图早就有了,苏中七战七捷。

只是其他人不同意。

希望你能理解这些。我看你是一片糊涂。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陈毅是军委预设的东南野的司令,抛弃了山东野战军 -- 补充帖

这是陈毅和山野不合的问题。

也是陈毅救刘邓的意图,倒不一定是为了权力。虽然不支持粟裕,但是又总要带着粟裕,因为知道自己打仗不行。

但是,华野不分兵是毛主席的原则,也是大家对7月分兵的批判,陈毅好歹放权,刘邓还想要粟裕的兵,还想自己管。

但是东南野这个大原则和江北大战是完全相反的军事战略。重点是毛主席之前提出过决战中原,只不过刘邓跑了。

家园 杠子送你了
家园 说起革命史,我估计你不行,最近河里在骂毛主席,你没啥反应吧 -- 有补充

我不行,借着这个帖子多说一下。

毛主席是为了中国人民谋富强的,这不是说说而已。他是再湖南小有成就,然后去的北京学习的,然后是进了北大图书馆。

然后是参加了工人运动和下了基层,这个就是最近的电视连续剧也有所涉及。

再看到了种种情况之后,毛主席选择了农民,成了农民运动大王,除了彭湃等人,毛主席也是农民运动大王,你可知道吗?我估计你还是没在意,你一直在经济学里找你的主意和目的呢。

你没那么大的精力,更没有能力,所以我建议你还是别涉及这个话题了。

那么问题来了,毛主席的牛,在哪里,他及时的转向了,选择了农民运动而放弃了工人运动。

周总理则在上海搞了三次工人起义。结果大家都知道,都失败了。这说明当年的工人运动确实不适合中国国情,但是这种转向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迷恋城市是中国是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他们也迷信苏联的经验。

在此,共产党内部有三派,亲苏派、完全执行苏联派,亲苏派传统中国派,中国本土派。

两个亲苏派都是学习和教条苏联经验,以为一如何就如何。

你要记得,我估计你还是不知道,毛主席是领导了秋收起义,但是及时转向是毛主席做的,他们本来是要进攻城市的,结果毛主席半路要求转向了,这个转向是在中央命令到达之前完成的。并且收到了余洒度的阻挠和反对,但是毛主席凭借政治领导人的职务强迫了大家遵守命令,为此余洒度(他是军事领导人)离开,到上海向中央汇报,从此离开了革命之路。

我说这些是为了证明毛主席有灵活性,其实你们确实读了很多书,但是你们的脑子基本就是一团浆糊,你们的思想也是收到了官方话术的影响,这事因为周总理有意的压低了党史中毛主席的巨大的作用,就好比你和我争执粟裕下江南那样。

众所周知,毛主席被压抑了很多,但是即便这些,党中央中共组织,都受益良多,如果不是周总理博古胡闹,中央苏区不会丢,起码和福建19路军的合作必然成型,那是另一种苏区成长历史了。就是长征,如果毛主席留下来,也不会像项英那么蠢,那么惨。

当然,中共组织也非常重要,毛主席熟读群书,他想的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团结人民。当然能也有苏联经验,共产党组织经验。

在这里,他确认了苏共军事斗争模式不可行。在中国的农村他需要采取什么方式,虽然六大文件是后来发到毛主席这里的,但是团结王佐袁文才就是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的,六大文件只是确认了不要团结土匪,这不仅是苏联的想法,更是亲苏派传统中国派周恩来的想法。

总的来说,周恩来建立的新中国就是今天的新中国的差不多的样子,摒弃一些资本主义特色,接近朝鲜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吧。

总的看来朝鲜是部分抛弃了世袭门阀制,中央权力大,周总理的设想应该是东林社会主义。

在这里毛周似乎有个重合,既团结大部分人,但是毛主席团结的是王佐袁文才和农民,和付柏翠等农民仁义地主等等等人。周总理可以说是王佐袁文才之死的上级责任人。他们的牺牲加大了中共战斗的难度。

这点他们是不同的,从骨子里来说,周恩来总理不喜欢农民。这个可以从后来他的重庆谈判和占领东北他的错误可以看出来。

如果是毛主席选择了彭真,那么就不会由林彪罗荣桓的到东北。林彪高岗罗荣桓是东北解放的核心战斗力量。

再说说付柏翠,在中国历史以来,皇权是不下县的,本来中共帮助国民党基层建立了农村组织,这是毛主席的功劳。

但是这涉及到了核心封建社会农村问题,减租减息,减租是啥,减少地租;减息是减少高利贷利息。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农村的地主和富农等人的核心利益。

为此,国民党不惜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杀了几十万国民党左右基层党员,那时的国民党右派还有良知,知道减租减息的必要性,也愿意为之奋斗。

之后是人头滚滚,历史在农村恢复原状。我在想,作为一个右派,你愿意奋斗吗?呵呵。

再说付柏翠,也是毛主席的争取对象,联合对象,付柏翠是谁也不得罪,但是我部分减租减息,当地的大地主就是他家,他说了算,可算是仁义地主了,从此走向了自治方向。

他是让利了的,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了,他立刻交出了地方自治权,获得了更好的名声。国民党为何容忍他,因为他们这个地方,也不影响别人,给国民党的孝敬一点也不少,国民党虽然进不来吗,但是,也没啥损失,付柏翠也不宣扬共产主义。就是传统封建自治,各方面都不得罪,也不让借自己地方搞别人,同时自己也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符合传统封建道德水准。

所以毛主席同意了他。

甚至建议亲苏派不要反对付柏翠集团。

而亲苏派到中央苏区,是因为要夺取毛主席的权力,他们获得了成功,借用的借口就是你说的这个政策。

毛主席是为了团结各方面,对富农比较宽容,在付柏翠集团,可以宽容,但是对于苏区内部的情况,必须团结贫农,必然要部分牺牲富农的利益,毛主席只是反对亲苏派的对富农严厉,并不是不惩治富农,否则贫农怎么信你?

自然贫农也遭到了极大的反弹,至于今天有一些混乱的说法,自然是周总理的加工,还有改开派的混乱描述罢了。

毛主席连王佐袁文才都支持,怎么可能不相对温和富农呢,而不处理富农问题,毛主席怎么建立农民核心领导军事政权?哪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你以为贫农感激富农的高利贷吗?

仅仅憎恨地主的高利贷吗?

当年,也是后来,蒋经国借用红军的威望,在康泽大屠杀之后在赣南减租减息,差点没把自己弄死,最后一地鸡毛,蒋经国的要求仅仅是减租37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3%E5%8D%97%E6%96%B0%E6%94%BF/11066404?fr=ge_ala

这还是在清除了我方势力的基础上,但是回来的胡汉三,也带来了强硬的反对力量,蒋经国石油兵,但是还是不好使,这还是用了我军方式和苏联方式呢。

关键还是他们沉不下去,哪怕蒋介石很少向他要赋税,也解决不了蒋经国的困难,后来蒋经国就放任自流了。

百度这个歌颂是不对的,蒋经国的成功是假的,对比东北的剿匪,差距就大了。

的确有一个问题和不同,毛主席是定义自己为仁义土匪,类似付柏翠的仁义地主。这样才有了王佐袁文才的联合。只是可惜周总理不认可,总想定义自己为官府,但是又做不到,所以,中央苏区全部丧失,红军也牺牲绝大部分。

这是亲苏派崇信李德的错误,更是亲苏本土派周总理军事水平极低的问题,其实他的军事水平就是极低,怎么也不上路。

所以,才屡次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催促粟裕三下江南,破坏毛主席决战中原的大计。

总之,此一时彼一时,但是毛主席绝对没有错误。

至于解放战争华北北方的问题,有一些地主逃跑是很正常的,当然也有贺龙手段过激的问题。

但是基本是问题不大的,这是抗战后阎锡山和傅作义实力大增,聂荣臻无法反抗的必然结果。

这是国民党集团对抗战根据地地区的必然报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能为了讨好富农而牺牲贫农的利益和基础。因为,你是共产党,天然必须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历史决定,富农不可能在民国占据中国人民中的大多数。

在这里,我要夸夸我的太姥爷,作为一个上中农,家里地不算少,但是如果家里早点分家,那么就不够解放后分地的标准。

家里人口多,但是我的姥爷,比较孝顺而封建,不愿意分家,分地,认为i欸自己是不孝顺,结果就熬到了解放,结果因为超标而被分地了。

但是我太姥爷居然没有觉得所谓。一生都没有抱怨,70年代末期89岁而终。

我估计和他的经历有关,共产党抗战时期是我党的号房,吃饭办公完就走。村里有特务,第二天基本上鬼子就会来采访。

当地不算根据地,但是是敌我中间区域,我军也时常活动。这不重要,因为共产党在那时的作风基本上没得说,让人民看到希望,虽然不是解放的希望。

经常因为筹集粮食被鬼子伪军打,国民党呢?对不起,基本不来。

解放战争,国民党也很少来,除非交战。

太姥爷的亲家,在山海关有几十买卖,算是小有所成的小商人,村里还有点地,结果有一年,几十套买卖突然完了,瞬间破产了。

我估计是国民党搞的。一个人坐火车回了老家,连个票都没有,逃票回来的。我太姥爷明白人知道咋回事,啥也没说,能说啥呢。

亲家回来两年就去世了。窝囊死的呗。

我想,这对于老爷子触动极深,所以解放后分地后,国家有点过分,他也不愤怒,至少我没看到他的愤怒。最多因为日常生活骂骂人。

家里几百亩地,还有二三十上地,就这么分了,没几个人能承受得了吧,家里的东西也被分了一些,哈哈。

姥爷因为分家病了一场,因为没有及时分家被分了地,又病了一场,哈哈,但是也没怎么骂过共产党,小心谨慎到了改开。哈哈,还行吧,92善终。

这是他们的光荣,也是我们小辈的光荣,呵呵呵。

这些似乎都应该感谢毛主席共产党新中国啊。

毛主席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要求中国人站起来,需要团结协调的办法,但是不是出让共产主义,呵呵,这是关键,哪怕是苏联派共产主义组织,也是极其可贵的,老中国历史是不行的,否则不能软弱两百年。

当然可以以后崛起,但是你罗桑愿意等待几十年甚至更久么?我以为,你是不会的。

亲苏派就要求复制苏联经验,这个显然不行,而亲苏本土派则是杀了算了,不要考虑那些。

这个也真不行,只有靠毛主席调节,像四渡赤水那样精确调解。像辽沈战役打锦州那样调节才可以。

这就是林彪歌颂的毛主席的能力。

你我谈的土改就是这里,亲苏派当时可能恍惚觉得在苏联支持下,我们也会占领北方,所以搞一下也可以,刘少奇确实有这个行为模式,有时也很粗暴,但是具体执行还是看各个地方,所以毛主席这是批判事情,而不是刘少奇本人,因为那时刘少奇的执行比其他人更有效有力,尤其是超过周总理。

可以说刘少奇在毛周之间,可能有点倾向于周总理的操作模式。

这次批评是对的,但是问题产生是正常的,解决也是合理的,至于你说的逃亡,恐怕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当时人心确实浮动,你只是以新中国成立,事后诸葛亮的心态评价当时,还有周总理和稀泥和改开造假的因素。

改开党史造假很奇怪吗?庐山会议不就是造假了吗?

我估计你无话可说。

通宝推:绿色蔬菜我的爱,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这伟大的转折虽然不完全能说明我的思路,但是还是有点意思的 -- 补充帖

扎西会议--总结了土城之战的经验教训,确立了老毛的领导地位 https://v.douyin.com/ik8dDNw7/

这个电视剧很有意思,暗示了很多的问题,我估计也不一定是导演有意的,只是随着对事实的披露,那些真实的东西就出来了。

湘江惨败后博古死不变通(伟大的转折1)

https://v.douyin.com/ik8d2o1m/

家园 大摩的那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觉得有,

那是你对有些东西基本不懂。

对于习总,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他的能力离老毛相去甚远,不过现实也不需要他当老毛,只需要他把道路选择准确就行了,其他的,交给毛主席教育过的中国人民就可以了。也就是他只需要得60分就可以了,事实上他也的确达到了及格线。

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然这是唱衰中国的人根本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也会下意识的不去看。不过不要紧,这个世界马上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通宝推:石狼,薄荷糖家族,
见前补充 5011955
见前补充 5011956
家园 但是这个自己解决是何其难啊,也很复杂。 -- 补充帖

《领袖》影视片段“中国人的事,还得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呀”# 伟人故事 # 伟人的智慧 https://v.douyin.com/ik829m79/

家园 长篇大论离题万里

你是不是忘记了我们本来争论的是啥?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路线谁对

你说毛泽东永远不会错。

我举毛让粟裕帅三个纵队下江南的例子说明毛也会犯错

所以在毛和邓的争论中,谁对谁错也不一定。

这么简单的逻辑你说了一大堆。

我这里不是跟你仔细的探讨粟裕下江南这个战略的前前后后,这里只想说毛泽东也会犯错

你越说越多,离题越来越远。

家园 人民需要组织起来,才更有力量,有时也会处于低点,的确

人民的辨识能力和对安逸的追求会导致不及时反抗。

这里面确实有政治技巧在里面。

就玉泉山会议,为了陈永贵开会几个小时来看,人民确实有机会。

华国锋的背叛确实恶心。

家园 你说的是下江南是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粟裕反对,所以毛主席错 -- 有补充

但是,这不是毛主席制定的,而是周总理制定的,毛主席和粟裕是一个观点,江北决战。

淮海战役就是毛主席在抗战刚结束时的设想,这当然切题。

粟裕的电报就是回应了挽救大别山而不得,你为什么觉得离题远了?你有证据吗?

最开始的时候,咱们党没去硬拼,而是先撤了,为的是保住力量,再找机会反击。

1947 年,有一件大事出现了,让两方的战局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咱们党也从防守变为进攻了。

这一年,刘伯承跟邓小平所率领的晋冀鲁豫大军,依照中央的决策安排,长途奔袭跃进大别山。

年初的时候,蒋介石想在几个月里把我党彻底剿灭的心思没能得逞,他对我党解放区的进攻老是失败。

他们不但啥好处都没捞着,而且还折损了好多兵力跟物力。

没办法,蒋介石只能退一步想办法,决定集中兵力,着重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一点一点把这块“硬骨头”给拿下。

这时候,华中、太行山、山东那些地方,原本就接连好几年都在打仗,人力和物力消耗特别多,还倒霉地碰上了灾荒,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要是蒋介石带兵来攻打,咱们反击的话,肯定得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会加重百姓的担子,还会让解放军失去人民的信任跟支持。

就算这些地方攻不下来,那也会让解放区的百姓生活变得动荡不安,把抗战的物资和热情全给消耗没了。

这会儿,陕北地区的形势那是迫在眉睫,解放战争到了关键阶段,咱们得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大别山在中原一带,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地方。东边挨着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西边又是国民党的战略重镇武汉。

不得不说,大别山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属于兵家必争的地方。

同时,国民党军队在他这里相对薄弱。

那时候,毛主席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国民党的兵力部署就像“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大别山恰好就是受压的中间那块。

另外呀,这儿以前是老革命根据地,有革命跟斗争的底子,咱们解放军要是到了这儿,立足扎根也容易得很。

所以啊,大别山对于咱们而言,是个特别关键的突破点。

党中央仔细琢磨之后,决定让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的军队去执行转战大别山的任务。

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命令后,清楚时间特别紧急。他俩毫不畏惧,冲破众多艰难险阻,直往大别山去。

刘邓大军历经诸多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代价。不光有在跟国民党军队的拼斗里牺牲的士兵,还有不少北方战士由于水土不服得了重病。

为了能让行程加快些,好多装备只能毁掉,粮食、医药以及御寒的衣服都少得可怜,条件艰苦得很。

不过到最后,咱们还是顺利打进了大别山,而且在这儿稳住了阵脚。

这次的战略决策,是解放战争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在这儿,咱们着手重建中原解放区,把国民党反动派的兵力给隔开。

从那以后,咱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防守,而是开启了战略反攻的新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国共对决的主要战场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现在双方正僵持着呢,咱这边占着优势,可国民党总体的实力还是比咱们强。

面对这种僵持不下的局面,毛主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主动把它打破。

他召集会议,和中央的其他领导人商量之后,准备让粟裕领军横渡长江,向江南挺进。

毛主席详细规划了战略部署和渡江的办法,让陈毅将军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

陈毅拿着战略方案去找粟裕,可粟裕看完之后,竟然表示不同意。

那,粟裕咋就反对毛主席和中央定的,特别周全的战略决策呢?

【粟裕“斗胆直陈”,提出反对意见】

1948 年初,陈毅将军从陕北党中央的所在地回来,兴高采烈地找到粟裕,把中央给出的命令和战略规划带给了他。

不过呢,粟裕的反应跟他想的完全不同。粟裕很认真地跟陈毅说:“我不赞同渡江的计划,我想改改这个方案。”

在这之前,中央就渡江的计划商量了很长时间,还发电报问粟裕的想法。

那时候,粟裕特别支持中央的想法,而且还参与了作战规划。

陈毅弄不明白,他觉得这次的战略决策特别周全,考虑得特别全面,而且还有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更要紧的是,这次的战略决策是党中央那些经验丰富、眼光长远的领导人反复商量出来的。

陈毅和粟裕都参与了商议,当时他俩都觉得没问题,同意了这次战略行动,咋粟裕说改就改了呢?

原来呀,粟裕起初是支持中央决策的,可这段日子,粟裕重新评估了当下的局势,慢慢地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面对陈毅的疑问,粟裕很认真地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

头一个原因,在于后援这边的压力。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得到了美国提供的资金和装备支持,原本实力就很强劲。

所以啊,咱们解放军在过去的那些战役里面,用得最多,也最拿手的就是运动战。

在几回失败过后,蒋介石的军队慢慢摸索出了抵御的门道。他们在野战的时候借助一些村镇,能够很快构建起顽固的防御阵地。

所以,在接下来的战场上,咱碰上蒋介石的部队,一定得用强大火力集中打击的手段。

不过这种强力进攻的作战方式,对咱们的兵力、粮草还有武器弹药啥的,都是极大的考验。

虽说当下咱们的军队实力提升了不少,能跟蒋介石的军队正面对抗,不过强攻的话,后续支援的压力那也是相当大。

要是自己带着部队往江南进发,那简直就是后方空了。这时候,补给、支援都会成为特别严重的事儿。

第二点,依旧是重武器的运输这一问题。

当初啊,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那会,为了能让进程加快,只得把好多兵器就在当地给埋了、毁了,这可让军队的实力大幅下降了。

特别是在横渡黄河、淮河这类水流又急又危险的河流时,官兵们想要顺利过去,只得心疼地把重武器扔掉。

要是粟裕的部队打算挺进江南,由于各种河流的存在,再加上连绵的雨季,那重武器就不得不抛弃掉。

然而重武器是和国民党军队打攻坚战必不可少的装备。本来,粟裕手下的部队,优势就在于武器的配备。

然而挺进江南肯定是舍弃了自身的长处,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强大的敌人死磕。

第三,粟裕觉得,这次向江南挺进,没法把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调动起来。

中央原本做出挺进江南的决定,就是为了吸引中原战场的火力,从而改变中原战场僵持的局面。

但粟裕认真一分析,这回去江南,蒋介石不会把他们给调动过来。

首先,在中原战场,蒋介石主力军里的五军跟十一师那可是实力最强的,还配备着摩托化重装备。

很明显,这些装备得在地势平的地方打仗才行,在江南那一块儿,没啥优势。

何况现在中原战场马上就要打起来了,蒋介石绝对不会舍弃他们在中原地区的优势,把人调过来。

要是蒋介石调派一些战斗力不行的部队,那很明显就跟党中央做出下江南的决定初衷相违背了。

粟裕的一番剖析,让陈毅也知晓了问题的繁杂。他赶忙询问粟裕:“你既然讲不适合去江南,那接下来你是咋想的呀?”

粟裕回应说:“咱们能接着在中原打仗,把敌军的大量主力给消耗掉,然后再琢磨跃进江南的事儿。”

陈毅琢磨了一番,也认为粟裕说的很在理。

接着,有陈毅的鼓劲,粟裕把自己的看法和提议写成了一份《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随后用电报发给了中央军委。

不过,粟裕头一回“斗胆直陈”,虽说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可毛主席坚持渡江的想法还是没改变。

那他到底是咋说服毛主席,让毛主席改变看法的呢?

【三次斗胆直陈,最终改变战略】

1948 年 1 月,正在延安指挥谋划的毛主席,接到了粟裕的电报。看完之后,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这会儿,“渡江挺进江南”的商讨会议刚结束,各方在渡江作战的筹划上也达成了共识,可就在这时,粟裕却给出了一连串的反对看法。

毛主席看到粟裕罗列的一连串问题和建议后,特别重视,还拿着笔在电报上圈圈点点。

紧接着,毛主席就叫陈毅去延安,当面研究这件事。

而中央商量之后,还是定了:江必须要过,因为当下中原的局势特别紧张,随时可能爆发,得靠这个来减轻压力。

不过与此同时,他们针对渡江的时机、地点还有策划进行了改进,把各种方案的好处和坏处都逐一列出来,回传给粟裕。

由于中央的坚决态度,粟裕也着手准备下江南了。

不过他琢磨了好些天,最终还是又“大胆直言”,把自己的反对意见呈给毛主席,还给出了关于渡江方案的看法。

毛主席特别重视粟裕的电报,接着还开会对其进行了研究。

这次的研究成果,虽说没变动挺进江南的总体战略,不过粟裕提出的渡江方案和“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被采纳了。

随后,粟裕就着手为作战进行准备。一般人会觉得,被中央那些有远见的领导人两次否定,就该完全打消自己的念头了。

但粟裕依旧没放弃他自己的观点。

这段日子里,他老是对着地图反复琢磨,捧着中央发来的电报发愣。

粟裕依然觉得,相较于下江南去吸引蒋介石在中原的兵力,集中力量在中原跟蒋介石正面一战,取胜的可能性更大。

这会儿,粟裕对于自己要不要给中央上书,心里还挺犹豫的,而当下的渡江工作都快结束了,随时能够渡江。

要是又提反对意见,那之前做的工作不就都白费啦?这时候再提意见,能行得通吗?

但粟裕最后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他觉得自己的想法虽说存在局部的局限性,可全局作战原本就得把局部情况考虑进去。

于是,粟裕扛着极大的压力,又一次“斗胆直陈”,给中央提了意见。

粟裕在电报里提议,华野的三个军队先别过江,先把兵力集中在中原地区,打上几个歼灭战。可以先攻打济南,引蒋介石的五军过来支援,然后一下子把它消灭掉。

而粟裕三次“斗胆直陈”,使得中央对这事愈发谨慎和重视起来,这一回,毛主席专门把粟裕和陈毅二人叫到中央来商量。

这一回,中央终于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大伙也都被粟裕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想法打动了。

同时,毛主席要求粟裕担任华野的总司令和政治委员。

而粟裕心里很清楚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明白毛主席对他的期望,所以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去打仗。

没过多久的豫东战役里,粟裕作战才能超强,灭了敌军九万多,打破了解放战争歼敌的纪录。接着开展的济南战役,同样取得了大胜。

这两场战争的胜利,让国民党反动派泄了气,给咱们的将士打了气、鼓了劲,还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

后来的局势走向,跟粟裕推测的一样,国民党势力迅速衰落。毛主席还高兴地表示,就因为这两场重大的胜利,原本预计要五年的解放战争,只用三年就结束了。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供后人学习和敬仰。

【结语】

面对好多专家、领导人的战略,粟裕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算后来两次都被拒绝了,他还是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想法,连着三次“大胆直说”,讲出自己的见解。结果表明,他的意见没错。

粟裕的这般精神,是咱们所有人都该学习的。

参考的文献:

[1]龚宇.《党史中的湖湘少年之粟裕 小镇青年的“觉醒年代”》[J].《十几岁》,2022(Z6):96-97.

[2]黄文恒.通过粟裕的三次“斗胆直陈”,探析战略达成的基本逻辑[J].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21(07):78-81.

[3]张瑞安.《“常胜将军”粟裕》[J].《文史春秋》,2021(04):21-26.

[4]吕宁青.《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决定性贡献》[J].《群众》,2007(08):13-14.

[5]温镜湖.《粟裕斗胆直陈改变中原战局》[J].《文史精华》,2001 年第 7 期:4 - 9.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此电报极其符合毛主席中原大决战的意图。

那么,问题来了,谁打中原?依靠刘邓或者许世友吗?陈士榘、谭震林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毛主席的目标是中原决战就是在郑徐地区,刘邓则是跑冒了 -- 补充帖

为什么呢,就是不敢决战。

大概周总理的意图是刘邓不动,粟裕下江南,分散兵力到江南,然后刘邓还在中原打决战。

但是,刘邓并未表现出求战的意识,可以说拒绝了决战的要求。就是到了大别山之后,兵力本身也锐减了。

这个设想是不可靠的,毛主席也不可能这么傻,用不想打仗的部队打我军的战略决战。那不是疯了吗。

家园 只会180度翻大饼的人,怎么可能“把道路选择准确”?

我上个帖子的意思,我以前其实也说过,就是,你的想法一直很脱离群众。

什么叫“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我从来没唱衰过我们国家,但我认为,一尊给国家带来负面的变化这一点,有数不清的现实在证明。

另一方面,如果你觉得过去这两年,我们国家在一尊的带领下,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那我觉得你得先好好打打草稿。

-

说句不好听的,你现在越来越像人蜜了。

当时和我辩论的时候,我们的讨论还是基于具体现实的。最近你说的东西,不是“相信一尊”,就是什么“为s3做准备”,已经是唯心主义了。

这两年一尊干的最大的事就是翻大饼,对公共卫生、对民营企业、对老百姓的福利、甚至是对外资和美国人翻大饼。

如果没有人蜜的光环,我们讨论的是一尊以外的人,我跟你说:“有个只会180度翻大饼的人,会为国家选择正确的道路”,以前犀利的你,还不得把我讽刺得狗血淋头?

见前补充 5011993
家园 你觉得他只会180度翻饼,是因为你只愿意看到他的缺点

我说的好清楚,小问题上翻饼不要紧,关键是大是大非要拿得住。他愿意在关键问题上和美国及其走狗战斗到底,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我再说一遍,现在那个位置上并不需要像老毛一样英明神武的人,只需要一个60分及格的人就可以了。

我说的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当然是积极意义上的。像华为在各条战线上的成就,军事工业上的成就,以及科技战线的种种成就。当然了,你不愿意关注,只愿意看到不好的方面,所以没有感觉罢了。这些成就,至少习总是大力支持的,特别是大力支持国产化的。难道还会有领导人不支持科技,不支持国产化的?你别说,还真有,邓就是这样干的,把科技领域很多都拆了个精光,要国产研发干什么,能买到就行,还省时省力。为什么现在某些人要求回到邓的路线上来?不就是希望再出个人再这样来一次吗?

家园 知道啊

气人宗就是西西河里一个毫不气己,专门气人的团伙,特点是气人的话有根有据有逻辑,偶尔会把对手气得扎扎跳,污言秽语胡乱排放,又或者让对手无言以对,憋着一肚子气。😉😉

通宝推:达雅,
家园 看不懂你在说啥

一会儿A一会儿B的。

还是这么说吧

债务链甲

:A欠B的,B欠C的,C欠D的

……

只要A能够顺利融资,生产线顺利运转,他就能够赚到钱,然后A就可以还给B,B就可以还给C,C就可以还给D

意味着BCD三家企业的财务状况都得到改善(即所谓应收账款减小)不是吗?

关键更在于这个过程中,生产线开动了 ,生产线开动是能够赚钱的。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工资也发下去了,然后工人会拿去消费,然后整个社会的消费力又上去了,相关服务业也有钱了,然后政府收税政府也有钱了。

你要看到这个贷款资金对于生产和消费的拉动作用。

这个就像血液流过细胞对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的推动作用一样的。

血液流过细胞

贷款资金流过企业

都是流动,所以叫做流动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