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大家对【原研药】怎么看 -- 斯特拉斯堡
对立统一,应劫而生,也给你一个词“恶意做多”体会一下,如果理解不能,就想想贾跃亭。我保持空仓的时候反而觉得恶意做空对我是善意呢。要是我共连恶意做空都不会那早就进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里去了。
原研药和仿制药的疗效差异,什么“麻药不麻”之类的,其实是这个话题里被“误伤”的那一个,而不是核心。
以前和美国人网上对喷的时候,他们喜欢说中国货“cheap chinese shit”,对此我说:“那是因为你们的walmart只能买得起cheap,买不起quality”
你说我们尖端新药研发比不过全球大药企,那姑且还有可能,但要说我们连成熟的药都造不好,那未免对中国化工的水平有什么误解。
所以,不要让一个经济问题,变成一个对国内工业、医药行业的质疑。
-
多年以后大家回头看,可能会发现,这一轮医改,对于我们这种工业能力的国家来说,恐怕是走了一条极大的弯路。
我之前就发过帖子,提到:
在医改这件事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只能在资金问题上做文章,而在我国不一样,我国只要想,几乎每种资源都可以大量地生产,比如医院、医疗器械、基础医药品、甚至包括医生、护士。所以我自然希望中国特色的医改能够把更多因素考虑进去,并且把蛋糕做大,毕竟在未来这个经济环境里,医疗可能是少有的刚需,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如果我们像其他国家一样,只从资金的角度去做文章,再结合一尊特色的定向反腐,其最终成果可能还不如国外,因为中国人太多了,蛋糕不做大又要覆盖,医疗质量可能断崖式下跌。
现在才过了多久,矛盾就开始凸显,接下来怎么办?把大家从公立医院赶到私立医院去?
但问题是,在医药这种国有控制度这么高的行业,你要是都搞不好,那不是砸社会主义招牌吗?
-
中国的医改,最核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不断提升品质。集采降低成本的目的应该是扩大消费市场(让更多人用上更好的产品),而不是这种搞“消费降级”的扯犊子。
因为医疗是一个难得的、未来明确的消费刚需,也是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如果真正把中间销售环节的回扣分给产业链上上下下,对经济是有好处的。中国人多,还可以摊薄一些一次性投入的成本。
风险点则是要卡在“自费也能看得起病”的程度,不过如果不像美国那样,私营保险和医院沆瀣一气,应该不至于会出这种问题。
有钱可以去高端私立医院或是公立医院国际病房那里各种高端进口原研药都有,就是纯自费。貌似美国也开始玩集采了
生产出来的药品按毫克计算吗?
实际上,即使到了医学发达的今天。“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也是常态....毕竟 修人不是修车,可以随便换件儿,就是牙齿这种能拔的,老天爷也只给了每人两付。
早在清代,就有“名医”才敢说,有时候(有些钱的)病人家属非要用人参,即使那个病 不需要、甚至不宜用人参;原因也简单,当时普通人都了解的“好药”以人参最为知名,用了还是无效,家属也觉得尽力了
既然实际上的“无效”治疗非常多,那医生也只能学习两种技巧:1 换药(治疗方案)式的安慰,好歹我给你试了不同选择;2 甩锅,如何把自己的责任摘出去
这种情况下,仅允许使用集采药物,自然让医生很不爽。何况仿制药曾经有的毛病,发展中国家摔进去的坑都是一样的.....美国佬十几年前就狠狠的吐槽过 印度仿制药。实际上就我了解的 医药品控这一块,国内很难完全符合FDA的要求,因为它严格到变态,要符合也行,就得多花钱
我表述不够清楚。准确的说,是专利到期允许其他企业生产。
公布成分不许生产,和不公布成分在商业价值上是一样的。
有医生发抖音,说以前做腹腔镜手术,松肌剂一般用一支。现在常常用仿制药三支,效果还不好。该医生说,真要调查有没有差别,全国找十家三甲,统计一下同一手术的消耗量,就可以确定有没有差别了。
但是现在该医生“应有关部门要求”撤回了该视频。
又有大V以身试药,说自己改用仿制药后,血药浓度只有原先进口药的三分之一。换回进口药后血药浓度又回来了。
所以,很可能真有一部分仿制药,疗效是统计性不行的。
但问题是官方打算怎么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缓慢调整的空间。我觉得悬。现在粉红们是以一种“保卫集采制度”“反击坏人”的姿态,用“个案没有统计意义”来强撑。
我怀疑搞不好又会来一个 U-turn。
大家也许忽略了金融的难度
大家也许忽略了法律的难度
大家也许忽略了造车的难度
大家也许忽略了飞机的难度
大家也许忽略了材料学的难度
大家也许忽略了硬件的难度
大家也许忽略了软件的难度
……
你这样图样图森破还拿衣服的人,是人家的最爱,于是各行各业的业内人士就可以以专家自居变着花样搞钱了,你愿意上案板别拉上大家,你说你连纳税都不会了,连炒股都不会了,都得找专家帮忙,甚至连家居收纳都要找收纳专家了,3600行哪个行业又是一眼而见地简单呢,如果真那么简单他们不能故意搞复杂一点?譬如挑选西瓜简单吗?你要找专家不?
病人无法痊愈的原因不就是仿制药疗效不佳或者根本就没效嘛,这是一个事实呀,医生怎么会不知道呢。
第二个问题,那个图片说明仿制的肠溶阿斯匹林里面含有水杨酸比拜耳的多。但它们的疗效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仿制药因为含的水杨酸多可能副作用大。
1,药物质量有问题
2,药物一致性评价造了假
3,现在的药物一致性评价规则有问题
4,药物一致性评价的原理有问题
对应的办法从易到难,也有四:
1,针对药物加强抽检
2,针对药物重做一致性评价
3,改变规则,提高置信度,缩小置信区间。全部仿药都得重来。
4,全部都去做临床试验
这事自然有利益群体的瓜,但富人与屌丝兼顾的政策是不能解决消费降级下的整体性需求的。好在高干病房与海外资本的私立医院这两个可以解决基本盘与先富们的需要,剩下的绝大部分人就可以为制药业的爬科技树与新质医药生产力做人矿小白鼠了。
但表面上的制药产业链的发展与减少进口的开源节流模式,真正到了运行中,根据强国在芯片局,疫苗局,电车局与饮食业的过往经验,一定会成为一地鸡毛式的谋财害命模式,各种“高科技”狠活,三氯地沟油级别的品控与罔顾任命的成本压榨,都是可以期待的。
所以这根本不是进口药与自产药的疗效对比问题,那不过是医疗利益集团为了分一杯羹的呼唤,利益到位自然都会兴高采烈的加入利益链。如果一切都是言行一致,强国人都能不靠监管自觉做自己的工作,拿自己该拿的利益,这自然不是问题。印度是山寨西药全球最大的制药业大国,早就左二望一好多年了,不但印度国内用,海外买不起西方药的也大量使用。所以自研药也好,仿制药也好,都是可行的,也都被证明过的了。
但在强国一旦夹持了强国特色,这么多年的经验下,你就没法不让人们脑补各种即将到来的产业乱象了。即使在小红书上再爱国的战狼,再自豪各种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直接用生命去实践其信念,他们也坐不住了。别人讨薪,别人孩子被拐,别人跳楼,被旅游胜地,被精神病,都是别人的事可以拿来换点击率的。看病吃药则是每一个人都躲不开的刚需,不差钱的不差权的当然都不需要面对选择,但我估计小红书上的绝大部分岁月静好们,理直气壮之余是很清楚自己进不了高干病房与外资私人医院的。就问你这种事,如何比烂😂。
欢迎进入在网上架一门嘴炮就赢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药监局告诉大家某个仿制药一致性通过了,医生自然会以为用了仿制药应该有效果,没有效果的话,那医生可能就会猜测是否治疗方案的问题了。
第二点,能不能得出结论,中国的仿制药该有的药效都有,大家可以放心,问题只是副作用大一点?
现在普遍存在“用好原料好工艺生产试验用药品,通过后用一般原料简化工艺生产商品”的现象,所以问题1,2都存在。有些时候是看你怎么理解。
问题3可以用以下理想实验说明。假设某药物血液浓度p以上有效,2p以上中毒。某原研药A,服用100mg后半小时浓度达到1.1p,然后维持5.5小时,再用半小时降到0。现有仿制药a,其他指标都很好,就是吸收出了点问题,服用100mg后任意时刻的血液浓度都是A的85%。那按照现有标准,a是能通过的,但是a服用100mg后任意时刻的血液浓度都不到p,疗效肯定不行。
药物的治疗效果一般都是介于最小有效浓度和最小毒性浓度之间,而这个浓度变化是个从起效浓度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的曲线,根本不会出现你脑补的“服用100mg后半小时浓度达到1.1p,然后维持5.5小时,再用半小时降到0”这种方波。
如果一个药浓度到了峰值的85%还没有效果,只有释放85%之后到峰值之间才有效果,那说明这个药的释放速度就有问题。
所以你脑补的
服用100mg后任意时刻的血液浓度都是A的85%。那按照现有标准,a是能通过的,但是a服用100mg后任意时刻的血液浓度都不到p,疗效肯定不行。
根本就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临床上唯一存在的可能就是药物“治疗窗”狭窄,即药物的最小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的区间很小,而这种药在临床使用时医院都是要严格监控的。比如地高辛,是中效洋地黄强心苷类药物,临床常用于慢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等疾病的治疗,其有效血药浓度为0.5~2纳克/毫升,中毒浓度为>2纳克/毫升,治疗窗窄,所以洋地黄中毒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心律失常。而考虑到个体的不同,有的病人即使体内药物浓度没有达到通常的中毒浓度,也一样会出现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原研药跟仿制药使用时都一样会出现问题,跟药物无关。
无论原研药还是仿制药,针对的都是中位数人群,对少数人来讲都有不合适的情形,也就是不良反应,就如麻醉,同样的剂量,大多数人就起效了,而少数人则不起效,这不是药的问题,而是个体反应不同。所以所有药物上面都有一句警示语: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