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贴--林黛玉死于习惯性流产--这帖也够恶,不是出自河里吧? -- 伐木为马
我摘的那句话,确实浑身是病,因为没放在那个帖子的环境内,,网络上的只言片语要做到十分严密也是不可能,可否略过,,,呵呵,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赵波王对两晋历史修炼到什么程度了,,我引他,是要他的表达的意思,浪费很多资源精力去研究回字的四种写法,我认为很病态,,我支持正常的红学研究,我不支持因为媒体的关注度或特殊感情需求或,,而带来的研究畸态繁荣,,,资源是有限的“那边却有几百年的历史被大家遗忘”,我不喜欢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样的话,也不喜欢找个啥资料,后面跟着作者都是田中芳树费正清,,,
另外我还想说,,,,,
宝玉哥哥他真的很帅,,吼吼
什么莎学研究协会,是自己管饭,还是政府管?
中国的红学研究协会,是不是吃财政饭?
原文作者醉翁之意
答复
老外的莎学研究会如何,这个我不知道。国内的红学研究协会什么的,我知道一点。
中国有《红楼梦》学会,也有《三国演义》学会,关羽研究会,《金瓶梅》学会,武侠小说学会,等等,这些学会,都不是行政机构,都是纯粹的学术团体,它们的成员,有各高校各研究机构的学者,也有其它职业的爱好者,这些学会的意义,主要在于组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有的也编辑学术刊物。加入这样的学会,并不会从国家财政里额外多得一分钱。比如在下就是《三国演义》学会的会员,但这些年来,并没有从中额外得到一分一厘的好处。所以,不存在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国家拿出大量的财政拨款,专门养一大批《红楼梦》研究者这种情况。
但《红楼梦》研究界又确实有个特殊情况,就是其中确实存在一个《红楼梦》研究所,属文化艺术研究院。但这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这个研究所在编人员其实数量很少;二,他们编辑的《红楼梦》学刊,是现今市场经济发行体制下,为数很少的居然能赚钱的纯学术刊物,也就是说,那上面发表的都是纯学术文章,但因国内《红楼梦》爱好者太多,所以根本就不愁卖,期期都售磬;三,这个研究所的成员,我接触过其中几位,如胡文彬先生,如张庆善,孙玉明,他们没有一个人写过深为人诟病的那类无聊文章,这里如有哪位是《红楼梦》爱好者,可能对胡文彬这个名字不会陌生,老先生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介绍性文章,至于张庆善、孙玉明这二位,更是可以在一起大碗喝酒的朋友;四,最重要的是,现代的学术体制,必然决定了首先由财政拨款来支持学院化研究这一学术生产模式,这就像各高校历史系教授乃至史学泰斗的研究工作,离不开财政拨款支付薪水作为生活保障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非议的。
《红楼梦》里杂碎多,神头鬼脑的怪物多,这确实是事实,但这不能代表《红楼梦》研究界的全部。喜欢谈论《红楼梦》的人多,那还是得说曹雪芹太有本事了,一部《红楼梦》就愣是能吸引人一个一个往里跳,比如,余英时,历史学家吧?也研究《红楼梦》。赵冈,经济学教授,也是海外《红楼梦》研究的重镇。这就好比这里的无斋主人,他去写那些水浒文章,跟他的职业有什么关系吗?没有,要说能赚几个版税,算一下时间投入的成本,也不见得比干他的本行赚得更多,但《水浒传》就牛到让一位软件工程师也来看它,也来说它,道理是一样的吧。
先说这些吧,不知我说清楚没有:)
其实说《红楼》的花样,我看到的可能远比这里的一些朋友多,有人觉得楼主转的这个帖子有想象力,但台湾有人能论证出《红楼梦》里的小红就是洪承畴,这个才叫强吧:)这一类的东东,我不知看过多少~~~~~~~~~
花边考证
□ 孙勇进
不久前,因事返回母校,几位师友召请小酌,席间,某师尊谈起近读一文,一篇考证《圣经》中伊甸园位于云南的文章,堪称“神妙”。文中考证如下:云南多有地名带“甸”字,是即为伊甸园;《诗经》中有诗句“南山有台”,这“有台”便是犹太;云南亦有锡伯族,此锡伯正是希伯来……
言未竟,座中有为之喷饭者。
这种考证,如果用以点缀某报副刊,那将雅而且趣,实属绝妙小品,命之为“花边考证”可也。然而,笑声渐止,师尊却又道,作者绝非意在取笑,是一点不含糊地在做严肃考证、学术研究。一时,举座哑然。
其实这种所谓的严肃考证,它的理路并非什么新发明。鲁迅先生于《马上支日记》中提到,他先前在日本东京时,看见《读卖新闻》上逐日登载着一种大著作,其中有黄帝即亚伯拉罕的考据。大意是日本称油为“阿蒲拉”,油的颜色大概是黄的,所以“亚伯拉”就是“黄”。至于“罕”,是与“帝”形近,还是与“可汗”音近,鲁迅先生说他记不真确了,总之,阿伯拉罕即油帝,油帝即黄帝而已。
不过这种考证,一旦它不肯“花边”而“严肃”起来,功用也不可小觑:
它可证明洋鬼子的伊甸园中国古已有之;
还可用来“剿共”:据传,当年吴佩孚大帅,于一处宴会席上发表了赤化源流考,其查得赤化始祖乃是蚩尤,理由是“蚩”“赤”同音,故蚩尤即“赤尤”,而“赤尤”呢,便是“赤化之尤”了。赤匪之祖为黄帝征讨之蚩尤,赤匪也自是我炎黄子孙之公敌,神人共愤,天必殛之。据云吴氏此论一出,登时合座如拨云见日,尽皆欢然。这样“严肃”的考证,你敢小看它的力量么?
这种考证,还可以考出红学研究的“新纪元”,考出红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如近一两年造了不大不小声势的霍国玲女士的《红楼解梦》。此书从《红楼梦》的背后,考出了一部曹雪芹、雍正皇帝和一名唤竺香玉的女子(即霍氏所云林黛玉原型)间的血泪情仇史,真足石破天惊。《红楼解梦》已出数册,不过仅就笔者读过的第一、二册,便可找出百余处错误。霍氏考证,每每出人意想,如林黛玉所作《咏螃蟹》诗中有“多肉更怜卿八足”句,霍氏考曰:
“此句可能隐指雍正脚上多肉。有可能雍正脚上生有六个趾。因何如此想呢?因为螃蟹除了夹子上有肉外,小腿上已经没肉了。而蟹脚向来只有两层皮,此处写出足上多肉,岂非怪事?螃蟹小脚上没有肉这点,在作者心中是明确的。……多么肥的蟹,足上也没肉。这是事实。然而作者却偏偏要在诗中写出‘多肉更怜卿八足',这实在令人生疑。这便是笔者怀疑雍正是六趾的起因。……促使笔者作如上设想的另一因素是《清史稿》有关雍正的一段记载……《世宗本纪》上所书’生有异征‘不知指何而言,或许就是他的足上多肉,与众不同罢。”
关于“生有异征”,霍女士不妨去翻一翻萨孟武的《水浒与中国社会》,里面辟有专章谈这个问题。至于由蟹腿无肉(事实上蟹腿也并非无肉)考出雍正脚上多肉,由多肉又考出雍正六趾,这一路考证的确是非同寻常,原来林黛玉等妙龄女子所食之美味螃蟹,竟是雍正的尸体!有如此丰富之想象力,何必还搞劳什子红学考证,何不去好来坞做恐怖片导演?真是可惜。
但是靠的就是这一路路神妙的考证,霍氏考出曹雪芹是志在恢复汉家河山的反清志士,考出曹雪芹很巧妙地给雍正带了绿帽,考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谩骂了雍正“你是我侄子”,……考出了洋洋百万字,还考得某些传媒为之喝彩,考得个别大学生赋诗称颂,你还感小看它的力量吗?
不过,时至今日,大概不会有人相信亚伯拉罕便是黄帝、蚩尤乃“赤化之尤”的奇谈,伊甸园位于云南的高论,好象也不太行时,至于霍氏的红学“里程碑”,它的命运可以留给时间留给将来去裁断。
其实还是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讲的好:“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真正严肃的研究,是靠不得哗众取宠的,翻空出奇或别有目的的花边考证,也许可以上晚报副刊去娱乐大众,却绝不足以支持真正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