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枫叶国杂感 -- trunkzhao
见以下两贴:
http://www.cchere.com/thread/316047
http://www.cchere.com/thread/348784
宿舍有个MM买了水桶水,我嫌太重,要自己去拉和还桶。继续喝tap water。
泡茶当然要烧开,呵呵。
出国前去向老板辞职,老板对我说:在中国你肯定比在加拿大更有机会,即便不在我这里,在别处也同样有许多机会。加拿大的五六千元也就跟中国的五六千差不多,何况你还不一定能马上拿到这个数。对于这个话,我现在感觉不打认同。从物价来说,除去农副产品和汽车差异过于悬殊之外,其它产品的价格差异不会有汇率那么大,我的感觉是在二到四倍之间。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的汇率应该不会超过四的。所以加拿大的百万富翁含金量应该比中国的百万富翁搞得多。
在中国,在北京,如果一家收入在两万元,这日子基本上就是苦哈哈的了。而这里可以过的相对滋润得多,车、房都能供得起了,虽然需要算计着花。在中国我身边有不少百万富翁,千万级也有几个。百万富翁一般是企业的小老板、包工头、国有企业的中层、国家有权力部委的科长或科员或者是外企职员。有钱之后,大房新车一般为标志,当然房子要大的,只能在郊区;车要好得,夏利、奇瑞不在考虑,但一般也就在捷达到帕萨特之间。自己肯定不会动手干什么事情了,家务事请小时工或者保姆,公事一般也极少亲力亲为。在加拿大,我认识两位富翁。一位是我的第二位房东,大约是个千万富翁,因为真得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我们住的公寓和旁边的一栋公寓都是他的资产,据说这样的还有好几片。在我们家附近还有一栋他女儿的House兼办公室,他自己住一栋独立House。他还有自己的私人飞机。每年光我们这里的十二户人家房租收入就要七八万。他的公司交女儿负责具体事务,老头干吗?维修工!这么多人家,通通下水道,刷房子这种活哪天也少不了。他曾来我们家修过两回下水道,穿得破破烂烂的,整个一民工。据前任房客说,老头愣是一个人把一个大炉头、一个干衣机扛到了三楼。我曾感慨地说,如果我有这一半的钱,我也要雇人干这个,决不自己干。直到我遇到了我的前任店主我才改变了想法。
为了生计,不得不挣钱。可我实在没什么本事,没什么专业,英语法语全不灵,只好买了一家一元店。我的前任店主是个意大利人,六十多的人了,身体也不好,老两口要退休,剩下儿子一个人难以支撑,索性就卖了。老头在蒙特利尔岛里有一个Duplex(就是一栋房子,两户人家,分住楼上楼下),还有一栋建筑,下面是我们店面,楼上四户两室两厅公寓。在北边的一个风景区,老头(我们都这么称呼他),有一个小House和一个大院子,一个上住下店的建筑,一个自由市场的停车场和大约有一平方公里的森林(按照市价大约值八九十万)。原来老头老太太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店里上班,周末到乡下去,在停车场收费,收工后还要收拾自己的院落。他的院子里有自己搭的工具房,自己浇灌的水泥桌凳,自己做的大车,总而言之,只要是能自己做的全部自己来做。想想每天有多少工作量。
老头从意大利来白手起家,开了一个面包店,每天五点起床,晚上九点关门。关门后再收拾收拾到家业九点半了,没有休息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作了十九年,然后才开了这个一元店。老太太也是一把好手,干活又快又好。有一次我有点头疼,病殃殃懒洋洋的样子,老头看到了说:“那你就多干活吧,干活才能治头疼,我就是这么治病的。”干、干、干,不停地干,这就是老头的生活。工作和挣钱已经不是老头的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我接触的供应商中有不少百万千万富翁,像Kayali,开着Audi A6给我们送货,一箱箱地搬东西,跪在地上为我找东西;像Glazer,当着老板还兼着Salesman。所以在加拿大,你根本无法分辨百万富翁和民工,最起码是从外表上。
早起晚睡,还要防小偷强盗.
怎么进货都是在这边进的吗?我以为都是Made in China呢.
在Montreal有一种商业业态叫做Depannuer,就是副食店也交杂货店。营业时间一般都是早七点晚十一点,实际上有时能营业到十一点半,回到家拾掇拾掇都是半夜了。由于利润高,近年来大多数都由大陆中国人接手了。其实那才叫辛苦呢。
进货都是从这里本地或多伦多温哥华的供应商那里进,有少数中国人供应商,绝大多数不成气候。产品一般都是中国制造,也有其他国家的产品。
加拿大的百万富翁和中国的百万富翁怎么比较呢?是比较税前收入,还是税后收入?我不太明白您这个含金量是怎么得出来的。
在加拿大请个人多贵啊,我在这边做生意的朋友好多都不舍得请人。请个人,不只是多付钱,还平添很多麻烦,象CPP,EI,Insurance。。等等。
我对您帖子的理解是,你只是想说明加拿大富翁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富翁的生活方式不同吧?没有其他的意思吧?
而很多细菌最适合在温水中繁殖. 所以喝水龙头上的热水不安全
我也从来不在华人超市买牛奶,但第一次在Dominion里面买的牛奶就是坏的。
找他们经理。
寂寞的老人
安顿下来,马上就注意到加拿大的老人比例相当高,怪不得要拼命地移民呢!加拿大的老人一般来说比较有钱,可在我看来是相当可怜。
原来住的公寓,二楼两家都是老人。我的楼下是一个老太太,和一条狗相依为命,每天早晨无论风雨都和狗一起出去遛弯儿;她的对门是一对老夫妇。夏天的时候,三位老人就坐在阳台上喝着咖啡抽着烟聊天。那一对夫妇有两个儿子,可我在那里住了四个多月,从来没见过他们来过。有一次,老夫妇家连续一个多星期都没有开灯,我想可能是度假去了,心想老两口行动不便还能度假,真行!可是,有一天我看到一辆出租车停在楼下,老太太颤巍巍地搀着老头回来了,出租车司机拎着东西跟在后面,原来是出院回家了。楼下的中国人告诉我,他们在这里三年多了,老夫妇的儿子从来没来过,只有女儿偶尔来一次。我搬家时,把一块儿捡来的地毯扔到马路边,老太太在阳台上看到了,就问我:你们要搬家了?地毯还要不要?能能不送给我?我留给我儿子,回头打电话让他拉来走。我一直以为老太太是孤独一人,因为从来没见过她的子女来过。
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碰见一个人叫我。那人把车停在马路中间,打着双蹦,车里坐着一个老人。他让我帮他把老人从车里扶出来,解释说,他在Provigo(就在马路对面)停车场看着这个老人走不动了,就把老人拉过来。我们俩一人拿着半袋子菜,一人拿着老头的拐杖,一人一边搀着老人。老人已经有点犯晕,鼻涕眼泪一大把,不知道家在那里,一会儿指着这栋建筑,一会儿又指向另一栋,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好在老头还能说出地址,问了一个过路人,才知道就是眼前这栋建筑。我们把老人扶进屋里,那人问老头有没有亲属,老头说没有。那人摇着头说,看来我只好给xx(我不知道是个什么机构的代称)打电话了,老人这样不行,会有危险的。他又对我说:“我和他素不相识,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也有老的时候。”对,我们也有老的那一天,也许同样凄惨。
我们店有许多老年顾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连续换了两次电话机,说是不好使。第二次的时候,。她说:“在我哪里就不好使,用它开不了门。”有的公寓可以用电话开门。我当时很忙,没有顾上照顾她,就让搭档告诉她我明天去她那里给她修。第二天,跟她到她家里去,原来就是我的隔壁。我试了试,电话有拨号音,没问题。试着拨个电话,找到毛病了,原来是电话还在脉冲档,调到音频档就一切OK了。老太太买电话半个多月了,根本就没有用过打电话,只是用来开门,我看着桌上的全家福,心里一阵酸楚。修好了,老太太不让我走,问我这个那个,我们语言不通(她说法语,英语基本不会;我当时法语二十个数字还数不全呢),可我看老太太就是闲得,找个人陪她。最终,老太太还是把第三部电话退了,因为她根本不需要电话,她只要有她的猫就足够了。
穷人的生活
在移民公司咨询时,顾问们总是把加拿大描述成天堂:那里环境优美,福利高,衣食无忧。对,没错,环境是优美,福利高吗?高,实在是高。那是对穷人而言的。一千多年王小波没有实现的均贫富的理想,在中国没有实现,在加拿大实现了。这里对富人课以重税,而对穷人却按照贫穷的等级给与一定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如果你只拿那点失业救济金、低保之类的,保证你一定会饿死的;而在加拿大,各种福利加起来,保证你不会饿死的,但也保证你过不上小康的日子。
许多中国人刚刚来到这里,都抱着远大的理想,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过上白领的生活,于是纷纷选择了上学之路。在魁北克省,上学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读法语,当地戏称“喝咖啡”,有五六百块钱的补贴。这点钱只能让你的口袋瘪下去的速度慢一点。读学院、研究生倒是有多一些的补贴,可惜有一半是借给你的,不白给,回头还要还呢。读个成人技能培训钱是不少,可那里只能拿证书,不能拿文凭,出来之后白领的希望不大,即使成为白领也是那种低工资的白领,基本上为志向远大的中国人所不齿。在多伦多,由于经济的原因,更多的人表现得相当实际。当你的钱包以每月一万多元人民币迅速瘪下去的时候,即便有相当基础的人也相当惶恐,所以很多人选择了“累脖工”(Labour)这条路,而且大多数人难以改变。
在蒙特利尔当学生日子还算是滋润得多,钱要千方百计算计着花,各个超市的Flyer要研究透,冬天洗菜基本上都不用热水。饶是如此,资产还是日渐缩水,如果不想办法,最终将沦落为赤贫。中国人基本上都是有自尊心的,一般都不会沦落到领救济的地步。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会放下架子,搁置远大目标去实现温饱问题。好在加拿大这地方,只要肯出力,到处都是钱。
可是也有很多人,觉得当富人太困难,小康有太费力气了,甘心当穷人。至于他们怎么想得不太清楚,我只知道这些人跟钱有仇,容不得手里有钱。每到月底月初,很多客人手里都拿着信封,信封里厚厚一沓子钱,这是刚刚从银行里把政府的支票兑现的。到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也就忙起来。我们这个区域属于好区,也就是穷人少一些、社会治安好一些,所以每月的销售额高低落差不是很大,在有的穷人多的区域,有的店销售额能从六七百增加到三四千——当然也就是短短的几天时间而已。
我们店有个客人,是个海地妇女,大约四五十岁,一个月来一次,在中旬末,每次来了都要买一堆东西,要求用延期支票付账,支付日期为下月一号。我们给她的额度一开始就给了二十块钱,如果被骗,也就损失十几块钱,就当资助穷人了。所以她推来一车东西,就要先输进机器里,然后一样样往外拿,由她来决定不要哪些东西。每次她先拿出来生活用品,然后就是食品,大米可以不吃,豆子拿出记样贵的,留下便宜,可是热巧克力粉和薯片一定是要保留的。每次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一对奇怪的夫妇,到了发钱的日子,两人就挽手进来,推着满满一车或两车东西,大多数是薯片(我们这里薯片便宜,大的一块,小的五毛,超市最便宜也要小两块),然后挑几个打火机,一般花上个四五十块钱,挎包里还放着新买的香烟和彩票。
语言
我第一次打工是给一个小公司搬家。公司的职员全部讲英语,由于招聘启事登在英文报纸上,所以来的人也都讲英语。跟我一起干活的有个家伙对我不错,开始以为我是难民,听说我是移民,就告诉我,在蒙特利尔不会法语不行。我问他会不会,他说他妻子是法裔人,他是英裔,他在家讲法语,他是双语人。我猜他一定在想,像我这样不会法语,英语也不灵的人来加拿大瞎混什么,即便是搬家的活也需要语言,何况还不常有。
我当时非常钦佩。哇!双语!他原来是沾了法国妻子的光,会讲法语。后来我才知道,双鱼,太平常了,这里人差不多都是双语,三语也太正常了,四语也不少,再往上恐怕就少一些了。
蒙特利尔是法语为主,可是英语也大有市场。许多供应商公司里通用英语。我们这里大部分意大利人家庭讲英语,意大利语是母语,法语是通用语言。只不过第三代移民有的只能听不会说了,有的甚至根本不会母语,逐渐变成双语了。这里的许多阿拉伯人在家讲阿拉伯语,外面讲法语,英语也相当不错,只不过有许多词不太清楚而已。
我的搭档是意大利人的第二代移民,英、法精通,意大利语不能写文章,能听懂大部分、说简单的西班牙语,可以称作三门半语言。我来这里一年半了,英语长进也不大,只是口语流利多了,但还是不能表达复杂一点的东西,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电话里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如果再考雅思的话大概能得六分。法语能听懂一些短句,一些常用商品的名称,会说不超过十个短句,能流利地从一数到一百(工作的需要)。由于我的两个搭档都是不能早起的人,所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每天早晨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站柜台,也就逼着我学会了一些法语。一些老客人有时会夸我法语强多了,一个客人夸我的法语一块一毛五说得最好(一元店很多东西都是一块钱,加税卖一块一毛五)。想当初,刚刚开店的时候,一句话都听不懂,耐心点的客人会给我比划所要的东西,我根据想想领着他们满店里溜达。一些极端的客人怒斥我:“啊?在魁北克你不会法语就敢在这里混?”当然,这些人没有一个想要独立的法国人,基本上都是海地人,也有少数的阿拉伯人。现在我最多领他们溜达半圈,要么找到他们要的东西,要么找人帮忙,要么客人干脆就说:“算了算了,我自己溜达去找吧。”
刚来时,最尴尬的时候莫过于客人用法语问,然后我恬着脸问:“不会英语吗?”或者客人用流利的英语描述所要产品,或者是旁边的客人用英语翻译,可我还是不知道要什么!现在许多老客人刚一张嘴问,就马上想起来说:“算了,你不会法语。”我还得恬着脸说:“oui(法语,yes).问吧!”很多时候也就能知道找什么。
我曾经在一家华人超市打工,一般在楼下包菜,不接触客人。有一次,偶尔上店面整理货架,一个客人问我东西,我听不懂。客人用英语说:“你不讲法语吗?”我立即回答:“yes。”马上我就意识到自己错了。还有一次一个客人看着水箱里的鱼跟我瞎聊:“这鱼个真大。”我回答:“是啊。”客人又说:“你看那条鱼死了。”是有一条鱼翻肚皮了,回答:“是啊。”客人又说:“这鱼不能再卖了?”我回答:“是啊。”那人马上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我又错了,谁叫咱是中国人呢。不过现在我已经不用打磕巴就能准确地回答了,不会犯这种错误了。
虽然我的语言能力差一些,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论英语,某些方面我要比我的搭档强一些。比如说,我的搭档从来分不清楚How many和How much的区别,多少个、多少钱一律how much。还有主语一律用宾格,一张嘴就是Me prefer如何如何。他对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不行,有一次我和他说We have nothing left except.... ,他就分不清楚,还要问我:咱们有这东西还是没有?一些词他也不大清楚,比如说包裹这个词,我要解释半天他才想起来英语里有这个词。
语言对开店来说是个大问题,可对我来说不是个问题,反正我的语言能力相当地差,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解决的,所以我就更加专注于管理方面,让有本事的人去干吧。
买个好房子,每年要交不少的房产税
买部好车,那车险就刷刷上去了
要省钱,就的想法避税逃税,人工也贵,所以都得自己动手
在加拿大,要么就是千万级以上的,百万级这个级别的有点累
在中国,在北京,如果一家收入在两万元,这日子基本上就是苦哈哈的了。而这里可以过的相对滋润得多,车、房都能供得起了,
假设一家三口人,年收入2万,平均每月1667元。
吃饭400,(假定从不下饭馆, 从不请客)
租房600,(买房的话,银行按揭650--1000,加地税100)
车保险加汽油250。(假定买车没花钱,不存在车贷款,假定车基本不开)
大人公交费150。
孩子上学各类费用100。
还剩167,属各类意想不到的费用。
(假定大人不吸烟,不喝酒,不添衣物鞋帽,不凑份子,不买保险,不看球赛,逛街只看或不逛街)
怎不叫人哈哈哈乐!!
尤其是卡尔加里,大陆移民有白领工作的比没有的多得多,而且收入也跟当地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如果说中国移民来的大都是吃救济,干苦力,这也是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