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航空史上珍贵的瞬间(一) -- 晨枫
看到一些珍贵的航空史照片,扫下来,贴上共享。
莱特弟弟在飞行,这是很少残存的当时的玻璃干版照片中的一幅
法国人Louis Bleriot在1909年首次飞越英吉利海峡,看得出来,他很为此而骄傲
早期的飞行是男人的世界,但也有勇敢的MM挑战天空。Harriet Quimby是一家周刊的戏剧评论专版作者,但她成为第一个获得飞行员鹰徽的女子。那时的飞行员不绑保险带,也不带降落伞,在一次飞行中,她被摔了出来,不幸丧生。Boston Globe写道:She took her change like a man and died like one。
大名鼎鼎的曼弗莱德·冯·里希特霍芬男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最优秀的空战王牌,他的中队的飞机全部漆成闪亮的红色,成为威震长空的“红男爵”。他其实是半道出家的,学飞行并没有多少时间。战死的时候只有25岁。
尽管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有所应用,但飞机在现代世界的地位并不明确,二十年代时,飞机还是被当作一个新鲜的把戏,这种机翼上的网球就是这种把戏的一个花样。
面对钢铁巨舰,木质构架、帆布蒙皮的飞机显得太脆弱了。但是美国空军先驱Billy Michell准将努力向军方证明空军在未来海战中的作用,他用土制的2000磅炸弹攻击缴获的德国战列舰Ostfriesland号,获得成功。这是预演,炸弹直接命中军舰的主桅。
查尔斯·林伯单飞横越大西洋的壮举,激动了见过大世面的纽约人。林伯归来时,纽约万人空巷,这是在第五大道上的盛况。
20-30年代的时候,德国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不得发展飞机,转而发展飞艇。德国飞艇以豪华、舒适、航程远著称,这是著名的Graf Zeppelin(齐柏林伯爵号)飞艇的餐厅,其豪华、宽敞至今没有任何喷气客机可以和它媲美
Graf Zeppelin的乘客卧室,这已经是豪华邮轮的水平了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乘坐飞艇横越北大西洋,一边看着下边千帆竞渡,一边悠然饮酒。大为神往。
如果可以乘飞艇横越太平洋,哪怕是多个一两天时间,俺也大有兴趣。毕竟舒服嘛!
速度太慢,比飞机不是慢个一两天,恐怕要差五六倍了。飞艇的速度一般不超过100多公里/小时,受天气的影响也太大,除非一路飘上去到同温层去。即使这样,起飞降落也太受风雨的影响。
在一个德国朋友家里跟她的父亲聊天,他父亲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出了一本书,拿给我看。不过书上的照片都是以前飞艇的。
货运的主要目的是运输一些公里无法运输的大型货物,由于飞艇对起飞降落的场地要求相对低,还是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不过我不知道是私人兴趣方面的研究还是国家投资的项目。
游艇的生意还是很好的。这个世界上有钱又有时间的人还是不少的。
氢气是不用了,但飞艇受天气(风暴、雨雪)的影响太大,作为风和日丽的时候的玩物没有问题,作为交通工具,还是有问题。不说别的,那么老大一个气球,哪怕不升空,锚泊的时候,遇上大风怎么办?收回来没处搁,不收回来要被风吹坏,头疼啊,头疼。
概念很简单,经济性也好,还是实用性问题,只能好天气用,限制太大。
飞艇的速度也慢,比重型卡车或火车快不了多少,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运送木材、大型机器设备等才有意义,但这样的应用场合太偏门,市场不够大。
等以后有机会的时候,或许会写一篇飞艇的文章,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手里攒了几把锹,正准备挖坑呢。
波音在20-30年代曾经是美国主要的战斗机制造厂家之一,但是单翼机时代以后,就逐渐被迫“淡出”了。这是一溜波音P-12战斗机在拍老的King Kong,那傻大猴子正要拳打帝国大厦呢
美航(American Airline)的DC-3正在上菜呢,内部装修蛮豪华的,真木真皮的,比波音747里的塑料内饰强多了。菜嘛,还是上海弄堂口小饭馆的强。
Juan Trippe不是一个安分人,他首先弄到手美国到南美的航线,然后开辟跨太平洋航线。当时没有波音747,他就用“飞船”(flying boat),像图里的“中国飞剪”(China Clipper)号马丁飞船。到菲律宾要6天,沿途一站一站停过去。这是首航正从建造中的旧金山金门大桥上飞过。
马丁飞船不久就被波音312飞船代替了,这是波音战前最成功的飞船,专飞太平洋航线
波音312下舱的餐厅。当时飞机的气动效率低,机身内“空心度”很高,像B-17轰炸机,中机身以后全是空心的。空心有空心的好处,反正载客量到头了,空出来的地方就作为餐厅什么的。不像现在,每一寸空间都要塞满乘客或者货物,伸腿的地方都没有。
二战打响了,民航靠边站了。中途岛的意义不用多说了,这是少见的一张日本Soryu号(加贺?)舵机被打坏,在海上无奈地转圈子,等待末日。零式战斗机正在拼命保卫母舰,但是最后还是遭到一艘美国潜艇的暗算,被击沉了。
伦敦在燃烧,圣保罗大教堂不屈地挺立
“民主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民主资本家狂点钞票,这是沃斯堡(Fort Worth)的B-24工厂,今天是F-16的老家。
杜利特和他伙伴们正在驾着B-25们艰难地起飞,去轰炸东京。杜利特轰炸的军事意义没有什么,但政治意义很大,迫使日本一面向本土防卫收缩,一面在中途岛孤注一掷。
美国海军“邦克山”号巡洋舰被神风突击队飞机炸中,损管人员正在极力灭火。96年共军导弹试验时,已经是宙斯盾巡洋舰的新“邦克山”号急速驶近导弹落点,力图获取更多的导弹数据,据说舰长非常紧张,生怕万一导弹落到头上来,图里的景象一定在他的心头闪现。
美国陆军第八航空队的B-17轰炸机正在欧洲某地轰炸
大战结束时的科隆,著名的大教堂挨了40多颗炸弹,但是没有倒,战后完全修复了。
李梅将军的B-29用燃烧弹把东京烧平了,这条大河应该是Sumeda河吧?
燃烧弹在夜间制造的辉煌的恐怖,这是Toyama(汉字地名是什么?)
大海莫测,还是有很多人去买。飞艇是不是可以往小型化方向发展?满足富人的要求先。还可以建立飞艇港口,结合港口和飞机场的方法。至于停泊的时候,如何停放的问题,可以考虑充放气。不知道是不是有点一厢情愿。当然我的前提是飞艇小型化,有快速充气放气的方法(至少一天之内可以来一轮)。如果充气要一个星期,放气再来一个星期,估计就没人干了。
再想下去,估计就成科幻小说了。等天梯技术成熟,在同温层建一个天空之城---飞艇港口,停放各种型号飞艇,也不用充放气,普通民众也可以乘坐飞艇度假观光,blahblah
现在飞艇基本上就是观光和广告,没有别的什么用处。用作游艇,问题是体积。水里的游艇已经够大了,要自家有一个停靠的码头,那是没有百万刀级的巨宅想也不要想。飞艇就要巨大得多了,悬停在草地上,恐怕一般房子的lot(地块)都不够大。和热空气气球的尺寸相比吧,那家伙多大!充气、放气不会方便。飞艇用氦气,高压氦气在家里存放不容易,氦分子只比氢分子大一点点,要密封很难的。
飞艇游艇的思路是很不错的,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的困难。
Frank Whittle,这家伙发明了喷气式发动机,不过还是德国的Hans Von Ohain首先把喷气发动机飞起来。
休斯把环球航空公司的控制股份买了下来,鼓动洛克希德研制了这架“星座”式大型客机。这是活塞式螺旋桨客机的终极版本,其优美的线条,在今天已经成为古典客机的典范。休斯本人曾驾此机,从洛杉矶到华盛顿直飞,创造当时的记录。
还记得波音377客机吗?这是卧铺
在“彗星”式客机接二连三栽下天空后,德哈维兰只得把一架完整的彗星放到疲劳试验结构里,对整机试验,最后得出结论:金属疲劳是罪魁祸首
耶格是第一个在平飞中超过音速的人。从二战中战斗机飞行员时代起,他的飞机就涂上Glamorous Glennis的标志,以拍女友-妻子的MP。这个传统到退休后。97年10月14日,美国空军为了纪念超音速飞行50周年,把老耶格请回来,这一次,他驾着F-15D的Glamorous Glennis,再一次超过音速,这是他最后一次飞行。图中是耶格和他的X-1。
柏林空运,仅仅几年前,涂着同样标志的飞机投下来的还是炸弹,而不是巧克力。
在没有制导炸弹的年月,炸断一座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低空轰炸的话,要冒着防空火力沿着桥的纵向进入;高空轰炸的话,要沿着河一路丢炸弹,希望有一颗碰上。这是朝鲜战争期间的一张空中照片。
里面有一张图,说是DC-3在上菜的。我看图里是 united airline, 不是 american air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