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学《易》对话录

看到一个说易的,觉得不错,大家共赏。

序 言

为何学《易经》

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年近半百了,回首往事,糊里糊涂地过了半生,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现在想从《易经》六十四卦里学些古老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谋略,只怕为时过晚了。

老师: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晚。孔老夫子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人生半途,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此时当会对《易经》有更多的理解,学《易》正是时候。话虽如此,年轻的朋友如能及早地从《易经》这口深井里汲取宝贵的智慧之水,作为跋涉人生沙漠的旅途中的饮料,在生活中不断学习。逐渐加深领会,当然就更理想了。

学生:我早就想学《易》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书看。有关的古籍和专著实在啃不动,近年来新出的这方面通俗读物倒不少,大都不得要领,似是而非,避开卦理,随意发挥,讲来讲去还是一笔糊涂账。还有不少用《周易》算卦的书,我更不敢问津,恐怕读了走火入魔。

老师:我也读过十来本古今名家讲《易经》的书,觉得对现代读者最有帮助的还是金景芳、吕绍纲两位先生写的《周易全解》和黄寿祺、张善文两位先生写的《周易译注》。

学生:这两本书我也翻阅过,太高深了,不大看得懂。还是向你求教吧。

老师:能把《易经》六十四卦卦理讲清楚,讲得深入浅出,这很不容易,我恐怕做不到。再说《易经》所论是天地间的哲理,涵盖面极宽,其表述方法又极为特殊,讲解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很难采择。我们是不是这样来谈,以诸家权威之说为依据,择善而从,以免信口开河,尽量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实际事例,谈得浅显一些。

学生:这正中下怀,太好了。

《易经》是本怎样的书

老师:你知道《易经》是本怎样的书吗?

学生:这倒知道一些。《易经》本来是中国最古老的占筮书。起初有几种不同的本子,根据《周礼》记载,夏、商、周三代都有《易》。流传至今的只有周代之《易》,叫《周易》。《周易》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为《易经》,并且冠居群经之首。

老师:是的,《易经》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可以说是一部占辞汇编。但是它编排成书以后,虽然保留了占筮的主要功能,更体现了编纂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进一步发挥,形成了《易经》的哲学体系,其影响难以估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渊源,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崇高地位。

学生:一部占辞汇编怎么会形成哲学体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老师:从原始占筮记录而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有一个发展过程。《易经》是由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六十四卦组成。最初用两个最基本的符号阳爻(一)和阴爻(--)来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分类,分别象征天、地,男、女,阳、阴,刚、柔,动、静,升、降等,这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直接观察而得的概念,象征着相互对立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阳爻和阴爻这两种符号,看来是古人占筮时所用的一节和两节草棒的象形。

学生:人们常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易经》是这“三圣”完成的,真相究竟如何?

老师:伏羲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酋长,据说是他把阳爻、阴爻排列起来,每三爻组成一卦(单卦)得出了八种排列方式,这就是八卦:乾、坤、震、巽(读xun)、坎、离、艮(读gen)、兑(读dui),分别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八卦的卦象含义又扩充到类概念,代表八种类型诸多物象。我们下面再谈。八卦是《易经》“假象喻意”表现形式的基础。至于八卦是否为伏羲所画,这传说很古老了,已无法查考。八卦的八种排列方式,当然是古人在排列草棒(蓍草的草杆)作占卜时悟出来的。

学生:据说是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演变成了六十四卦(重卦),并且写了卦辞和爻辞。

老师:这是《易经》象征符号系统形成的最后阶段,将八卦符号两两重叠、排列组合的结果是六十四种(8×8=64),这就是六十四卦。八卦称为单卦,六十四卦称为重卦。六十四卦分别象征六十四种事物和现象的特定情态,而卦中六爻之间的复杂关系,又显示出各种事理的发展规律。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有规律可寻,始于《乾》、《坤》,终于《既济》、《未济》,相邻两卦则多以卦象互为倒置为次序。其中有卦体倒置而卦形不变者计八个,则以六爻之阴阳互换为次序。总之,从六十四卦相承相受的排序中反映事物产生、发展的转化程序,这就形成了以阴阳爻为核心、以八卦为基础的符号象征体系。这时,产生了解说六十四卦哲理卦爻辞。解说某一卦含义的话是卦辞。每一卦包含六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解说每一爻含义的是爻辞。六十四卦和卦爻辞的出现,意味着《易经》的“经文”已经完成。据说这一巨大工程是周文王之功,同时还有别的传说,现在也很难搞清楚了。我们觉得,完成这项了不起的工程恐非一人之力,集众人之智慧,才写出了这部以占筮为表以哲理为里的、卦形符号与文字解说有机结合的特殊的哲理著作。

学生:孔子作易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师:由于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即“经文”)写得太简单古奥,相传孔子又对经文加以必要的注释,这就是《易经》的“传文”,易传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计十篇,称为“十翼”。

学生:由古人的占筮记录竟然发展成为体系完备的哲理著作,我总觉得不可思议!

老师:这确实是个谜。我们设想,古人占卜不仅仅消极地问某事的结果如何,还会更进一步问应该如何。这样,占卜的结果启发人们思考“当为”与“不当为”、“如何为”,启发人们研究事物变易的微妙契机,昭示人们在屯难时避凶趋吉,在通泰时居安思危,从中积累进取技巧和处世智慧,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千变万化中总结出不变的规律,以简易的符号系统加以表达,发展成《易经》的哲学体系。所以“易”字有“变易”、“不易”(“不变”)和“简易”三重含义。

学生:《易经》被公认为一部古奥的奇书,从现代人的眼光看,《易经》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老师:这要看你带着什么目的读它。它关系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军事计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等,甚至现代的前沿科学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传》)总的说来,它当然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理著作。你说想从中学些古老的人生哲学和人生谋略。从你的这个角度看,《易经》六十四卦可以视为有关社会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可以看作在三百八十四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对策。《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在今天,仍不失为引导人们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宝鉴,为人处世的指南,也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行为手册。

打开《易经》卦理奥秘的钥匙

学生:《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令人望而却步,同时又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力,令人向往。我希望老师能交给我一把打开《易经》卦理奥秘的钥匙!

老师:《易经》有其特殊的结构体系和表述方式,象任何学问都有它的ABC一样,《易经》体系也有基本法则,前人称之为“《易》学条例”。弄通《易经》卦理,有一些必备的实用的知识,我先作些简要介绍,以后在讨论六十四卦时再进一步阐述、印证,逐渐地加深领会,熟练掌握。首先我们要熟知八卦的卦形及其常见的象征意义,因为《易经》的表现方法是“假象喻意”的,其哲理是通过象征形式表达的。六十四卦皆由八卦重叠而成,八卦是最基本的象征符号。

学生:我还没有记熟。有没有帮助记忆的诀窍?

老师:卦形经常看就记住了。朱熹《周易本义》中有《八卦取象歌》,可以帮助记忆: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乾、坤、坎、离四卦的卦形很好记。乾、坤分别由三阳爻、三阴爻组成。坎的卦形如同古文字“水”字,水存于坑坎之中。离的卦形则与之相反,可与坎联系起来记忆。记忆兑、巽两卦卦形,也有一个取巧的法子。“兑”字上面是两点,兑的卦形上面也是两点;“巽”字下面是两点,巽的卦形下面恰好也是两点。剩下只有震、艮两卦,震的卦形取“震”字中间的四点和一横而成,艮的卦形则与此相反。

学生:八卦的象征意义太多,这太难记了。

老师:根本没有必要全部记忆,只记住八卦的最主要的象征意义就够用了。请你看看下面这张表,记住此表的内容就行了。这些基本卦象搞不清楚,任何《易经》著作都将读不懂。

学生:怎样才能记住这张表呢?

老师:知道了八卦象征意义的来历,就容易记住了。我们最好在理解中记忆。

学生:八卦象征意义的来历?请谈谈。

老师:“乾”的卦形为三阳并升,犹如天体为阳气积聚而成,所以用来象征“天”;又由于阳性刚健,而天体也是健于运行的,所以“乾”的性质为“健”(刚健)。

“坤”的卦形为三阴同降,犹如地体凝集阴气而成,所以象征“地”;又由于阴性柔顺,而地体也是宁静和顺地承接天体的,所以“坤”的性质为“顺”(和顺)。

“震”的卦形为一阳上升之时,受到二阴下降之阻,两相激荡,如雷震动,所以象征“雷”;又由于一阳受二阴抑制必动,而雷也能震动万物,所以“震”的性质为“动”(奋动)。

“巽”的卦形为二阳上升,一阴从中降下,中空而气体流通,所以象征“风”;而风吹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巽”的性质为“入”(潜入)。另一说,“巽”的卦形是二阳动于上,如同树身,一阴静于下,如同树根,所以此卦又象征“木”(树);又由于树扎根于地,其根深入,所以“巽”的性质为“入”(潜入)。

“坎”的卦形为一阳包含在二阴之中,犹如水表阴而里阳(水为阴质,但内含阳性元素,如氢氧均可燃),所以象征“水”;又由于此卦一阳陷入二阴之中,而水所存也总是低陷之地,所以“坎”的性质为“陷”(低陷),为“险”。

“离”的卦形为二阳显于外,一阴含于内,犹如火表阳而里阴(火为阳性,但内含阴质,故火焰中间温度最低),所以象征“火”;又由于此卦二阳附着于一阴之上,而火的燃烧也必须附着于燃料,所以“离”的性质为“附”(附着)。

“艮”的卦形为一阳居于二阴之上,犹如山之顶为阳,其下蕴藏阴质,所以象征“山”;又由于山总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艮”的性质为“止”(静止)。

“兑”的卦形为一阴在二阳之上,犹如湖上之水为阴,湖底为阳,所以象征“泽”;又由于湖泽能滋润万物,使之呈现喜悦之色,所以“兑”的性质为“悦”(欣悦)。

上述的八卦象义都是读懂《易经》必备的知识,实用价值较高。六十四重卦皆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故八卦象义是研究六十四重卦卦理的基础。

我们读《易》重在解析六十四重卦,首先要了解重卦的基本结构。你对此有无了解?

学生:重卦的基本结构,我略知一二。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喻示全卦大意)。如《屯》卦:

(卦形)屯(卦名):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卦辞)

《屯》卦由震和坎两单卦组成,有些《易经》版本在之下常加小注:“震下坎上”,又称为下体、上体,下卦、上卦,内卦、外卦。在卦辞之后,还附有以“《彖》曰”、“《象》曰”开头的两段文字,这就是传为孔子作的《彖传》和《大象传》,分别解释卦辞和卦象。

每卦重卦共有六爻,每爻先标出爻名,再列出爻辞(喻示本爻含意)。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排列的。爻名用两字标出,一字表示位次,从第一爻到第六爻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另一字表示爻性,阳爻用奇数“九”字代表,阴爻用偶数“六”字代表。爻名的两个字,第一爻和第六爻表位次的“初”字、“上”字在前,中间四爻表位次的“二”、“三”、“四”、“五”字在后。如《屯》的六爻,自下而上依次为:1.阳爻,称“初九”;2.阴爻,称“六二”;3.阴爻,称“六三”;4.阴爻,称“六四”;5.阳爻,称“九五”;6.阴爻,称“上六”。每一爻都有爻辞,爻辞之后都附有以“《象》曰”开头的几句话,是传为孔子作的《小象传》,用以解释爻辞。

老师:你讲得很清楚。

破译《易经》爻象密码的要诀

学生:我最感困难的是读不懂六十四卦的爻辞,虽有《小象传》作解释,仍然莫名其妙。现代人的翻译和通俗解说虽然能看懂,但是还是无法理解原文中的那些稀奇古怪的话。

老师:这是由于你不明白《易经》表述哲理的特殊方式。《易经》六十四卦,每卦的卦辞和六则爻辞,通过“假象喻意”的象征手法,提示该卦所蕴含的事物运行、变化、发展的规律。卦辞常通过卦象,尤其是上下二体之义释卦,就是说,要看组成这一重卦的上下两个单卦(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这就要熟知八个单卦(八卦)的象征意义,从而推知卦理。而六爻的哲理,则是通过爻象,即爻位特征以及各爻关系来反映,由爻辞用“假象喻意”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把爻辞说成爻象之密码,那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学生:究竟怎样破译这些“密码”呢?

老师:须知每一爻的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复杂情况,正是万事万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也是某种事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动、发展规律的反映。“密码”就藏在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多种类型之中,破译爻象密码的要诀也在于此。爻象中所隐涵的哲理,正是通过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来体现的。

学生:就是说,要想了解爻象中所隐涵的哲理并读懂爻辞,必先了解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

老师:正是。这是获得读《易》、解《易》的特殊技能所必不可少的。

先谈爻位特征。六十四卦的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区分出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上下、贵贱、先后的地位、条件、阶段等,这六个等次构成六个不同的“爻位”。从六个爻位所处的地位之性质而言,用古代人的社会地位为喻,初为庶民,二为士人,三为大夫,四为公侯,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从六个爻位代表的事物的发展阶段而言,初位为发端萌芽阶段,应潜藏勿用;二位为崭露头角阶段,应适当进取;三位为功业小成阶段,应谨慎防凶;四位为新人高层阶段,应警惧审时;五位为圆满成功阶段,应注意处盛戒盈;上位为发展终极阶段,应注意穷极必反。

学生:在我的记忆中,《乾》卦六爻有此特点。

老师:《乾》卦六爻最为典型。其他卦的爻位也可用此原理观察。此外,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为“卦主”。卦主多取第五爻(上卦之中位)。

爻位又有当位、不当位之分。凡阳爻处于阳位(初、三、五为奇数,为阳位),阴爻处于阴位(二、四、上为偶数,为阴位),均称为“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规律(遵循正道);反之,凡阳爻处于阴位,阴爻处于阳位,均称为“不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违反规律(背逆正道)。“当位”、“不当位”又称为“得正”、“失正”。

学生:照这样说,以前面所举的《屯》卦为例,初九、六二、六四、九五、上六这五爻当位,只有六三不当位。

老师:是的。不过,虽然一般说来,当位为吉,不当位为凶,但也不能以此为绝对标准,还要看其多种因素,作综合考察。同时,当位与不当位也会有发展变化,所以当位者应守正防凶,不当位者应趋正求吉。另外,据三国时易学家王弼说,初、上两爻不存在“当位”、“不当位”的问题,因为初爻位卑势危,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危,刚柔居之都应谨防衰危。

学生:爻位还有别的特殊情况吗?

老师:还有两种重要情况。由于第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处于上卦之中位,这两个位置优越,称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阳爻居中位,则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有“柔中”之德。如果刚好阴爻处于第二位(六二),阳爻处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爻位中是最为美善的象征。《易经》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学生:上述爻位特征的种种类型,都是剖析爻象的依据吗?

老师:是的,除此而外,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也是重要依据。所以说,要作综合观察。

在六爻之间,由于各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因素,常常表现出“承”、“乘”、“比”、“应”的复杂关系,反映事物在复杂环境中发展变化的有利或不利的外在条件。

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简称“乘”,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往往不吉。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

相反,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下,则称为“承刚”,简称“承”,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顺承尊高者(刚强者),请求援助。这时爻义的凶吉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两爻阴阳当位者为吉,两爻阴阳不当位者多凶。如一个阴爻之上有几个阳爻,则这一阴爻对几个阳爻都可称“承”。

凡相称两爻,都可称为“比”(比近)。两爻互比,象征事物处在邻近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可通过两爻的阴阳承乘关系加以分析。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在相应位置上是两两对应的(即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对应之爻,如为一阴一阳,互相交感,称为“有应”;如果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交感,就称为“无应”。爻位的“有应”、“无应”,在剖析爻象时经常用到,这象征着事物之间的谐和、统一与矛盾、对立的运动规律。

学生:这样看来,各爻之间的承、乘、比、应的关系,相当复杂!

老师:确实如此。比如说,“应”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响和妨碍。这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而各爻关系又与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种种规定性交织在一起,其头绪之纷繁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在这里,以六爻的变化模拟事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六爻又是某种事物在某种时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复多变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我们上面所说的破译“密码”的要诀,执简以驭繁,《易经》这座神秘迷宫是可以任人遨游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卦爻符号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象征意义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异的,而卦爻符号的含蓄性、多义性、包容性,又能产生丰富的类比联想,所以,我们在探讨卦理爻象之时,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综合性:要善于体察多种因素,不执于一端,使得我们的推演得出顾及各种因素的综合性结论。二是灵活性:不生硬理解卦辞爻辞,机械套用卦理爻象,要在哲理的悟解中加以灵活运用。需知《易经》所启示的是“活法”,而不是“死法”,它是变化的哲学,在无穷变幻中显示的根本大法。

学生:最后还想请教一个问题,人们常说《易》学是象数之学,这是怎么一回事?

老师:象数是《易经》用来表达义理的特殊方式。《易经》的义理寓于象数,其象数则蕴含着义理,这是《易经》象征特色的体现。何谓“象数”?简而言之,“象”有两种,一为“卦象”,即八卦与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事物;二为“爻象”,即卦中各爻所象征的事物。“数”也有两种:一为“阴阳数”,如奇为阳数,偶为阴数;二为“爻数”,即爻的位次。“数”又可体现为“空间之数”(即卦与爻的位置)和“时间之数”(如“困”之时、“随”之时、“需”之时)。“象”与“数”是不可分的,“象”正是在“数”的时空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易经》正是探讨这千变万化中的规律。

学生:何谓“时间之数”?

老师:“时间之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卦时”。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特定背景”就是所谓“卦时”,简称为“时”。

学生:就是说,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种特定背景,就是六十四“时”?

老师:正是。这六十四时从不同角度提示了在特定背景下的事理,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的事理,《否》卦象征“阻塞”之时的事理,《讼》卦象征“争讼”之时的事理,《师》卦象征“用兵”之时的事理,《既济》卦象征“事已成”之时的事理,《未济》卦象征“事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反映事物在特定“时”中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换言之,六十四卦所表示的六十四时,可以说是社会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则可以视为在三百八十四种人生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对策。《易经》六十四卦就是一部完整的行为手册。

学生:这样看来,《易经》在社会人生问题上既有很高深广泛的哲理性和包容性,又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我们选用什么版本的《易经》作为读本比较方便呢?

老师:这里有一本我自己写的《易经》笔记,除了照录原文外,翻译了全部《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彖传、象传,每一条都以一句话提其要旨,写成“提示”。我们就以此为纲来讨论,如何?

学生:太好了!不胜感激之至!

关键词(Tags): #易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摘】1.乾卦——刚强者的进取哲学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译文]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贞:持正而坚固。)

[提示]指出乾的四种本质特征。

徒:请你讲解六十四卦。我已下了决心,要啃这六十四个酸果。

师:好吧,我们从乾卦说起。乾坤两卦是六十四卦之首,是六十四卦的根本,也可称为“祖卦”。历来研读《易经》者,特别重视这两卦。乾卦以天为象征形象,表述了阳刚之气和强健本质的特征、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从中揭示了刚强者的进取哲学。我认为这就是乾卦的精神实质。

徒:就是说,要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我记得著名的古代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来自乾卦的《大象传》。

师:这正是法天而行。

徒:我感到奇怪的是,此卦既然以天为象征,为什么不命名为“天”,而命名为“乾”呢?

师:“天”表示的是实体,“乾”表示的则是“天”的本质作用。一为“体”,一为“用”。正如你刚才引用的《大象传》中所说,天体运行是亘古如斯、刚健不息的,是健于运行的,故“健”为“天”的本质作用。而“乾”正是“健”的意思。

徒:也就是说,乾之“体”为天,乾之“用”为健。或者说,乾之“象”为天,乾之“意”为健?

师:你弄明白了。

徒:你上次说,单卦“乾”的卦形为三,意为三阳并升。两乾相叠得出了重卦“乾”,与单卦“乾”的含义是否有些区别?

师:重卦“乾”是乾而又乾,故称“重乾”;其性质是健而又健,故称“至健”。由两个相同的单卦组成的重卦,总共有八个,称为八纯卦。八纯卦与相应的八卦含义是一致的,谈不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当然八纯卦也可以理解为相应单卦意象的加强,如乾的单卦象征天,重卦则象征天外有天;坤的单卦象征地,重卦则象征地下有地;坎的单卦象征险陷,重卦则象征险而又险,如此等等。

徒:现在请解释一下卦辞吧。为什么把元、亨、利、贞说成是天的四种本质特征呢?

师:这是古人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的总结。认为“天”的本质是沛然刚健、运行不息的阳气,体现出元始(元)、亨通(亨)、和谐有利(利)、正固持久(贞)这四种特征。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故称为“元”;能使万物品类流布成形,无不亨通,故称为“亨”;并能使物性和谐,各得其利,故称为“利”;又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故称为“贞”。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自然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的“功德”,故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徒:就是说,卦辞用元、亨、利、贞四字赞美了天的阳刚之气的四大功德。

师:是的,并希望学《易》者从而效法,法天而行。关于四德,《彖传》发挥得比较详尽。我们先看《彖传》。《彖传》是相传孔子为《易经》所作的七种《易传》之一,是解释卦辞的文字。“彖”(音tuan)意为断,断定一卦之义,故名为“彖”。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译文]《彖传》说:浩大啊,天的元始之气,万物依靠它起始产生,它主宰着宇宙自然。浮云飘行,雨水降落,各种物类变化成形。(统:统领,主宰。)

[提示]解释卦辞“元”、“亨”。

徒:这段话写得很优美,很有诗意。

师:可以说是对天的礼赞。这几句同时解释了“元”和“亨”这两个本质特征。“元”即天的元始开创之功,强调了创生万物、主宰自然的正是“乾元”——天的元气,也就是乾阳元始之气。“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则是乾之“亨”(亨通)的表现。天道运行于天地之间,无处不通达。万物经过雨露滋润,各自生长变化成形,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岂不是一派亨通气象。“元”是元始开创,“亨”是亨通顺达。元始开创之后继之以亨通顺达。这正是天之道的大功大德。再看《彖传》下文。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译文]太阳西降东升,终而复始。乾卦六爻按照不同的时机形成,就像按时乘着六龙在天上运行。(大明:太阳)

[提示]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像天道运行一样有规律。

徒:乾卦的六爻是取龙为象的,这里的“六龙”便是指乾卦六爻而言吗?

师:是的,这里的“六位”、“六龙”均指乾卦六爻而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像太阳的升降一样,有开端,有终局,这是由各个阶段组成的完整的历程,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乾卦六爻正是如此,设置六位,取龙为象,通过龙在六位上的潜、见、惕、跃、飞、亢的六种不同动态,说明人事中的行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机条件下的不同的升降变化,并以此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

徒:《彖传》在解释卦辞中所述天的本质特征之时,怎么突然扯出了乾卦的六爻?

师:《易经》讲天之道是为了说明人之道。《彖辞》在阐述天之道时往往引申到人之道,依据天道谈人事,通过人事观天道,互相印证,融会贯通。此处正是这样,指出人事的发展变化也正像天道运行一样,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徒:这也是出自天人合一的观念吧?

师:可以这样理解。下文继续论天,继续解释发挥卦辞中的“利”、“贞”二字。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译文]由于天道的变化,一一赋予万物以各自的本性和生命,而太和元气得以保全、融合,这样就使得物性和谐,各有其利,万物都能正固持久地成长。(太和:阴阳和合之气。)

[提示]解释卦辞“利”、“贞”。

徒:这一小段不甚好懂。

师:解其大意就可以了。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的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使得一切生命体都能和谐生存,皆受其益,这就是“利”;使得万物都能长久地延续生命,不致夭折,这就是“贞”。“元”、“亨”、“利”、“贞”,便是天的四种本质特征,也是天的四大功德。天之所以为天,也正由于此。

徒:如此看来,天真是至高无上的了。难怪《孟子》中说:“性天为大,惟尧则之。”圣人是以天为法则的。

师:天正是客观的自然法则。人与天的关系是,人应与天相应,法天而行,不可违抗自然规律。所以《彖传》在最后的结语中又与开头呼应,仍以对天的赞颂收束全文: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文]天居于万物之首,犹如国君居于众民之首,使得天下都获得安宁。(庶物:万物。)

[提示]指出天是主宰万物的。

徒:这是强调天在宇宙万物中的主宰作用,并以帝王君临天下作为比方。是否还可以这样理解:君临天下的统治者,也应效法天道的元、亨、利、贞,以此恩泽天下,才能求得万国咸宁。

师: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也应该这样理解。法天道并应用于人事,这本来就是乾卦的基本精神。到此为止,从卦辞到《彖传》,只讲了“元”、“亨”、“利”、“贞”四个字,借此阐发了乾天产生并哺育万物的基本原理。让我们接下去看《象传》吧。

徒:请问《象传》与《彖传》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

师:《象传》也是相传为孔子所作的七种《易传》之一,旨在解释卦象、爻象的象征意义(“象”字意为“形象”、“象征”)。《象传》又有大、小之分,《大象传》每卦只有一条,解释卦象;《小象传》则有六条,分别解释六爻爻象。《大象传》与《彖传》虽然都是针对全卦而言,但二者有很大不同。《彖传》解释卦名、卦辞及一卦大旨,并往往取卦象、爻象来作说明;《大象传》解释卦象,则专取卜下两象来立义,从卦象申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义。《彖传》总是由论天道而论及人事,《大象传》则只讲人事,并且多以“君子”的言行、道德为喻。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在研读各卦的《彖传》和《大象传》时可以看得很清楚。

徒:《小象传》附在各爻的爻辞之后,专门解释爻象吗?

师:是的,《小象传》根据每爻的特点,分析爻义的吉凶利弊之所以然,所以通行本《易经》都把《小象传》附在各爻的爻辞之后,以便对照爻辞阅览。

徒:现在请你讲解乾卦的《大象传》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象传》说: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永不停息地发愤图强。(以:以此,因此。)

[提示]指出君子应该观之象天而自强。

师:这就是你刚才提到的著名格言,是从卦象中推衍引申出的人生哲理。请你试作解释。

徒:这句话大概是古人直观自然的心得体会。看到天绕地转,昼夜更迭,四时交替,永无止息,永不懈怠,因而想到君子应该效法天象的笸于运行,永不停息地发愤自强。

师:很准确。《大象传》正是如此,是古人在行为哲学方面对易理的推衍、发挥和运用,其中包含着许多意味深长的格言警句。下面让我们考察乾卦六爻的爻辞吧。

初九,潜龙勿用。

[译文]初九,龙潜水中,暂不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象传》说:龙潜水中,暂不发挥作用,说明阳气初生,居于下位。

[提示]指出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徒: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却以龙为象征,这是什么缘故呢?

师:乾卦的卦辞要说明本卦的特点——健,即元、亨、利、贞,取天为象是最贴切的。而乾卦六爻则是从变化的动态中反映健的特点,在变化的各阶段中有潜有见,有升有降,有飞有跃,六爻爻辞再取天为象就不便于说明问题了,取龙为象就非常合适。龙是神话中最高贵的动物,足以象征乾阳的至高无上;同时龙又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所以乾卦六爻取龙为象以明变化。由此可见,只要能确当地表意,取象是灵活的,不必拘泥,能达到假象喻意的目的就行了。

徒:乾卦六爻标志着乾阳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吗?

师:是的,事物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乾卦六爻以龙为喻,从潜龙到现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形象地展示了阳气萌生、增长、盛壮,直至穷极衰亡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暗示了人生奋斗的六个阶段的行为策略。我们认为,乾卦是刚强者的进取哲学,主要就体现在这六个阶段的过程中。

徒:第一爻初九,应该是阳气初生的阶段吧?

师:正是。阳气初生,位卑力薄,一切还刚刚起步,需要养精蓄锐,有待于逐渐发展。这时只能潜藏待时,像卧龙一样潜伏水中,不宜有所作为。此时还不是崭露头角、跃跃欲试、发挥作用的时候,万万不能性急。待形势许可,时机已到时,再求发展可也。

徒:这使我想起《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在他势单力微、依附曹操之时,一点也不敢露出胸中大志,更不敢出风头,“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曹操煮酒论英雄,指出他是当今英雄,他大惊失色。《三国演义》中有一首诗说这件事:“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刘备可算得是藏器待时的潜龙了吧?

师:历史上此等人物不胜枚举,这对于我们的人生修养确有启发。当学行未成、人微言轻之时,不可强行出头,多管闲事,因为你还没有兴云作雨的能力和条件,只宜潜伏。让我们再看第二爻,潜龙要初露头角了。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九二,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见:同“现”。)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文]《象传》说:龙出现在田间,说明贤人的恩德可以普遍推行。

[提示]指出进取者应及时显现。

徒:潜龙这么快就出来活动了吗?

师:这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从主观因素上看,九二为阳爻,气质刚健,同时又居于本卦下体之中位(得中),具备“刚中”之德。这意味着它既有足够的雄心和魄力,又能守持中道,妥善行事,品格修养已经成熟,具备了成功的素质,故被称为.“大人”。再从客观形势上看,九二已经崭露头角,其才干和品德已为大众所发现。卦有天、地、人三才,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九二居第二爻,位置正是地之上。说明阳刚渐增,纯阳之气已从地下升出地面。这是主客观情势使之然,是事物发展必然结果,这就不必再掩饰躲藏了。

徒:这时候就应该一展身手,洒甘霖于世间,施恩德于百姓,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你的抱负、你的事业。

师:就像诸葛亮被刘备发现之后,三顾于草庐之中,请出山来。就应该奋其智能,大有作为。于是《三国演义》在“三顾草庐”之后就续上了“诸葛亮火烧新野”这一回。

徒:到了下一阶段,更应该一飞冲天、大展鸿图了吧?

师:不然,事情的发展并不是那样简单直截,请看下一爻。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译文]九三,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也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文]《象传》说,整天勤奋不息,说明需要反复地遵行正道。(道,合理的行为。)

[提示]指出进取者处于微妙阶段,必须更加小心勤奋。

徒:九三为什么忽然如此戒备谨慎、心怀疑惧呢?

师:你这一问十分要紧。因为九三的处境很特殊,处于下卦之上、上卦之下,是个多凶的危厉之地,很容易动辄得咎。事业将成而未成,正如龙刚刚飞起在半空,上还没有直趋云天,下又脱离了地面。既不能凭借崇高威望获得尊重,又失去了立足保身之地。进不能只顾向上飞,因为事业的成就尚未得到公认,恐怕会被讥为小人得志;退又不能返回地面,使事业半途而废,甚至还会有不测之灾。怨不得有人说:人生最尴尬、最难捱的时期。是那种不上不下的时候。

九三所处,正是这样。幸亏九三以阳爻居阳位,是个刚健而又得正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能够健而又健地勤奋工作,并且小心谨慎,即使到晚上也不敢松懈。九三能如此作为,有咎才转变为无咎,这可以说是履险如夷的真本事。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然要反复地磨炼他,有志之士皆有此思想准备。

徒:所以《象传》中说“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师:乾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能直线上升。九三处于乾卦的上下二体之间,正是在或上或下的反复阶段(自上而下为反,自下而上为复),必须反复地坚持遵正道而行。

徒:九四的地位也有些类似,居上体之下,又临下体之上,这地位也比较难处吧?

师:你的推测是对的。我们现在就研究九四。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文]九四,应相机而动,或者跃起上进,或者退处在渊,则无咎害。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象传》说:或者跃起上进,或者退处在渊,说明相机前进没有害处。

[提示]指出处九四之位应相机而动。

师:“或”是不定之辞。或者跳跃而离渊,或者潜伏在深渊不动,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因为九四的处境也很特殊。“三多凶”,“四多惧”。四迫于君位五,是多惧之地,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受疑忌。形势可进则进,不可进则安居不动,进退掌握时机,则可免咎矣。由于九四正在从下体初入上体之时,地位未定,进退两难。有志之士在此阶段如何白处,自当慎重。

徒:客观形势如此,确实令人为难。不过,从主观条件这方面看,九四是能够应付自如的。九四以阳爻居阴位,因不当位有不利的一面。但也应看到有利的一面,阳主进,阴主退,阳居阴位,能够随时进退,见机而动,故无咎。这使我想起了汉代刘秀在屈居更始帝刘玄之下时的艰难处境和明智对策。

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九四已经开始进入上体,不能总是无所作为,总的指导思想还是要待时而进,伺机奋进。只是要求“待时”、“伺机”,不可盲目冒进罢了,不是要你不进。所以《象传》进一步强调说:“进无咎也。”刘秀在更始帝杀死其兄刘缜之时,不得不深自贬抑,委曲图存。一旦得到了巡抚河北的机会,他立刻乘机而起,独树一帜,终于奠定帝业。

徒:这样分析就更全面了。下面一爻,就是大名鼎鼎的“九五之尊”,九四就要度过难关登上尊位了。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文]九五,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见:同现)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文]《象传》说:龙飞上天,说明到了大德大才之人大有作为之时。(造:有所作为。)

[提示]指出阳气发展的最佳状态。

师:九五为阳爻,故刚健;处于上卦之中位,故居中;五为阳位,阳爻在阳位,故得正。所以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旧称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为“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之九五更是非同小可,因为乾卦全部由阳爻组成,是纯阳至健之卦,所以乾卦九五不仅刚健中正,同时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徒:九五与九二都称为“大人”,有何区别?

师:九二之大人虽有高德而无高位,九五之大人便不同了,德高位亦高,其品德、才智、地位兼备。壶客观条件都已尽善尽美,这才是一飞冲天、大展鸿图的时候。这也是一切志士仁人、-一切事业家最向往的境界。

徒:象征着进取者的这条龙,而今已飞腾上天,以后又将如何发展呢?

师:物极必反,穷极将变。请看下爻。

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亢:音kang,极高。)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说明盈满过分,不能长久。

[提示]指出盛极则衰,盈满易倾。

师:盛极必衰。上九之爻,龙已亢,阳已极,不仅在客观形势上处于极盛,在主观意识上也满盈了,到了止进而退的时候。如果进而不知退,往而不能返,就要走向反面,必有过悔,所以本爻的爻辞予以告戒。正如朱熹所说:“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朱子语类》)

徒:所谓“蛲蛲者易折”,就是这个道理吧?

师:是啊。历史上有不少英雄人物,在艰苦创业之时并没有失败、倒下,而在大功告成、得意志满之时,却摔了大跟斗,甚至一蹶不振。

徒:唐玄宗就是一个。此人颇有雄才大略,也很明智,将唐帝国推至极盛的顶峰,从此就变得刚愎自用,昏庸腐败,招引起安史之乱,差一点断送了江山,悔之无及,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先明后暗的典型人物。

师:盈则易倾,如何能久!上九爻辞,确实是警世良言。站到令人眩目的高度,而能保持清醒头脑,不致晕头转向,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大英雄啊。

徒:这样的奇才在历史上极其罕见,唐玄宗的曾祖父唐太宗,大概可以算是一个吧。

师:上九如有太宗的英明,居安思危,慎终如始,警惕戒惧,悔而能改,庶几可以善始善终了。

到此为止,六爻的爻象、特征都已分析了。各卦的卦爻辞都到此结束,唯独乾、坤二卦,下面多出一条“用九”、“用六”。

徒:这是何故?

师:这与古代的占筮有关。乾卦“用九”,意味着六个阳爻全部变为阴爻,则乾变为坤。坤卦“用六”,意味着六个阴爻全部变为阳爻,则坤变为乾。这里表现了乾坤互相转化的思想。我们研究一下“用九”辞就明白了。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用“九”数,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用“九”数,说明天的美德是不以首领自居的。

[提示]指出天德应该刚而能柔,兼具阳刚阴柔之美。

徒:“用九”是怎么一回事?

师:“用九”,是指占筮得到六个数都是“九”,奇数“九”为阳爻,故所得之卦为“乾”;“九”又为变爻,六个阳爻都要变为阴爻,那么整个乾卦将变而为坤。值得注意的是,“用九”所得之卦既不完全是乾,也不完全是坤。是乾,却将变为坤;变坤,却又仍然是乾。就是说,处在乾坤转变之中,兼有乾、坤二者的美德。

徒: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就是刚而能柔了。这二者倒是难得双兼的。

师:刚健者勇于进取,其弊则咄咄逼人;柔和者亲切宽厚,其弊则软弱被动。兼具阳刚阴柔之德,真可谓尽善尽美了,故称为“天德”。

徒:这与“群龙无首”有什么关系?

师:“群龙”是乾卦的六个阳爻,性质刚健,一往无前;当“用九”之时,它们全部变为阴爻,除了保持阳刚本性外,同时又兼得阴柔之美。其重要表现是:越是强大,越有地位,越是谦逊谨慎,越是不为物先;处于首领地位,却不以首领自居,这就是“群龙无首”。这一批首领都有此风范,这真是大吉之兆。须知,自为人首者,人们偏偏不愿以为首;不以首领自居者,人们偏偏愿意推戴他为首领。

徒:这与《老子》“贵以贱为本”、“后其身而身先”的观点倒是一致的。

师:《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蕴含的哲理确实是深刻的。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领袖尧、舜,不以首领自居,与人民同甘共苦,以谦让精神治理天下,确实得到了万民拥戴。这历来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的政治境界。

至此,我们研究了乾卦的卦、爻象的大致情况。乾卦以天和龙为象征,指出了阳刚之气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事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行为准则,堪称是刚强者的进取哲学之结晶。

徒:乾卦讲的是天和龙,指导对象是君子、大人,甚至是九五之尊,我总觉得高不可攀,对于我们一般人没有实用价值。

师:这话说错了。乾卦总结概括了人生奋斗的六个阶段的形势特征和最佳策略,对人人都适用。“潜”是人生奋斗之始,“现”是小试锋芒之时,“惕”是初获成就之日,“跃”是一举成功之机,“飞”是事业大成之际,“亢”是事业极盛时期。这是人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境界。当你胸怀大志,默默无闻地努力时,你就是一条“潜龙”。当你的事业成功,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时,你就是“飞龙在天”了。“人皆可以为舜尧”嘛。

徒:除了卦象外,卦爻辞是研读《易经》的关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请你再谈谈这方面的知识好吗?

师:好。卦爻辞一般都由象征形象和象征意义两部分构成,其中描述象征形象的文辞称“象辞”,描述象征意义的文辞称为“兆辞”。如乾卦初九的爻辞:“潜龙勿用。”其中“潜龙”为象辞,“勿用”为兆辞。象辞是前提,兆辞是结果。分清象辞与兆辞,对读懂卦爻辞很有用。

徒:卦爻辞的内容奇奇怪怪,五花八门,够让人眼花缭乱的。

师:确实很复杂。其性质大约有这样四类:一是记事类,记古代故事以指示吉凶、祸福。二是取象类,用某种事物作为人事之象征,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各爻以龙来象征人事。三为说事类,直说人的所作所为,以指示吉凶、祸福。如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四为占断类,直接论断吉凶、祸福,常用下列占断用语:

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吉:吉祥。

4.吝:遗憾,麻烦,艰难。

5.厉:危险,危难。

6.悔:忧虑,困厄。

7.咎:过错,祸害,危害。重于“悔”,轻于“凶”。

8.凶:灾祸,恶果。

徒:就是说,亨、利、吉皆为吉词,含义有些区别。吝、厉、悔、咎、凶皆为凶词,其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样理解对吗?

师:大致上是这样。

关键词(Tags): #易经#乾卦
家园 【文摘】2.坤卦——柔顺者的辅佐哲学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文]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有利于像雌马一样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人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必然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提示]指出坤的阴柔顺从的本质特征。

  

徒:乾象征天的纯阳之气,性质刚健;坤象征地的纯阴之气,性质柔顺。这样理解对吗?

师:大致上是这样,所以乾卦又以刚健而行天的龙为象征。坤卦又以柔顺而行地的雌马为象征。

徒:谈乾论坤,说起来也是千头万绪,难得要领。请你大略地讲讲这两卦的要义,好吗?

师:刚才你的话中已经涉及了两卦的要义。需要补充的是:乾、坤两卦揭示了阴、阳这对基本矛盾既对立以依存的关系。这是一。在这对矛盾中,“阳”处于主导地位,“阴”则处于附从地位,依顺于“阳”而存在并发展。这是二。

徒:总而言之,乾阳是主导的、进取的、刚健的,坤阴是依存的、辅助的、柔顺的。

师:所以,乾卦讲的是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坤卦讲的是柔顺者的辅佐哲学。当然,这是从人事的角度来立论的。坤卦的卦辞就着重指出坤阴的本质特征为柔顺。

徒:坤卦卦辞中也有“元”“亨”“利”“贞”四字,这与乾卦有相同之处。

师: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坤阴配合乾阳,也能化生、创始万物,并使之生长、发展、亨通。所以坤阴也是元始而亨通的,这是与乾阳的相同之处。不同者,坤卦卦辞在“贞”字之前添上“牝马”二字加以限制,是“牝马之贞”,这就与乾卦之“贞”不同了。雄马的本质是刚健自强,坚持刚健便是雄马的正道,是雄马之“贞”;雌马的本质则是柔弱顺从,坚持柔顺便是雌马的正道,是雌马之“贞”。所以“坤”应像雌马那样坚持柔顺之正道。

徒:就是说,阳刚而阴柔,乾健而坤顺,所以坤须顺乾。这样,才能与乾一起发挥和合化生、元始亨通的大作用、大利益。

师:卦辞的下文又举例进一步发挥“利牝马之贞”的精义,其要旨就是“柔顺”、“居后”、“随从”。好比外出旅行,不能争着走在前头,会有迷路的危险;要随从人后,会有人出来作主的,你跟着走好了。采取这个办法是对你有利的。这便是坤道,像雌马那样坚持柔顺之道。能如此行事者,便是行坤道之君子。

徒:这岂不是太消极被动了吗?难道总是随人之后才是“君子”吗?

师:这是由于其内因——个性柔弱,与外因——处于从属地位所决定的,在此种内外因改变之前,必须依柔顺的坤道行事,遵循“先迷后得主”的原则。要像《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这才是处于坤位的君子必须采取的最有利的行为方针。坤就是应该顺乾的,要以乾为先而己居后,以乾为主而己为辅。所以前人说乾为君道、坤为臣道。拿现代语言表述,乾道为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坤道为柔顺者的辅佐哲学。

徒:卦辞的最后几句话不好懂,什么“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是什么隐语?

师:《周易》里的这些话同周朝人的方位观念有关。周朝的本土在秦岭以北,西南方多山而背阴,东北方平坦而向阳,故以西南为阴方,东北为阳方。用《说卦传》中的八卦方位图来验证,也是符合的。卦辞的最后几句话仍以外出旅行打比方。向西南走,意味着坤阴趋向阴方,同类相聚,所以说“得朋”。向东北走,意味着坤阴走向阳方,失去阴性同类,所以说“丧朋”;但是以阴从阳实是好事,阴阳和合状态得以形成。在此种情况下。坤阴能够坚持以阴从阳就是坚持了柔顺的坤道,就是坚持了坤的正道,当然是吉祥的。总之,坤阴得到乾阳作己之主则吉,失去乾阳之主则凶。坤阴的本质特征就是“柔顺”、“随从”、“辅助”,是以乾为主,以己为从、为辅的,卦辞对此反复地加以暗示。下面的《彖传》,对卦辞的每一句都作了说明,对照阅读,就更明白了。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至善啊,地的元始之气,万物赖以生长,它顺从、承受于天。地体深厚,负载万物,与天之德相合,作用无穷。它含育一切,使之成长,万物因此欣欣向荣。雌马是地面动物,行程无限,温柔和顺,有利于坚持正道。君子有所远行时,争先向前会迷失正道,随后顺从而行才符合常理。向西南走将得到朋友,因为能与同类偕行;向东北走将失掉朋友,最终却有喜庆。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是与大地的无量美德相应合的。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徒:经过前面的讲解,《彖传》可以看懂,无非是通过对卦辞的逐句解释,论说坤阴以柔顺为本性,顺奉乾阳而动、配合乾阳以发挥生成万物的功能。《彖传》不用再讲了,请讲下面的《象传》吧。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象传》说:地势是顺承着天的。君子因此要使自己的品德宽厚,能够容载万物。(坤:顺。)

[提示]指出君子应观地之象而增进道德。

  

徒:“坤”就是“顺”的意思吗?

师:乾卦的《象传》从刚健的天道中引申出“自强不息”的意义,坤卦的《象传》则从顺承的地道中引申出“厚德载物”的意义,这都是把自然之道扩展到人事哲理的领域中来。

徒:的确,大地像母亲一样,以厚重的身体托载万物,这形象确实给人以莫大的启发,促使人们培养宽厚和顺的德行,勇于承受一切,负重致远。

师:孔子作《大象传》,用意就在于使蕴含于卦象中的象征哲理得以显露。我们看到了大地,就自然地想起君子要以大地的宽厚胸怀包容天下之人,把自己置于这种阔大恢宏的人生境界的陶冶之中,胸襟气质自然不同。好了,让我们看看坤卦六爻的爻辞能给我们哪些教益吧。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文]初六,踩着微霜,就该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译文]《象传》说:踩着微霜,说明阴气开始凝结了。以此规律顺推,坚冰一定会出现的。

[提示]指出慎始防微的重要。

  

徒:“履霜坚冰至”倒是著名的格言,告诫人们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看见下霜,就该知道天寒地冻的冬天快来了,早作防寒准备。

师:出自《易经》的警句箴言很多,往往用以象喻理的形式表现。初六这一爻,是阴气初生之象。阴生于下,其始甚微,而其势必然增积渐盛,犹如微霜预示着坚冰将至。正如俗话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徒:这与坤卦的主旨有何联系呢?

师:坤卦讲的是柔顺者的辅佐哲学,然而行柔顺之道、为辅佐之事也并非易事,困难会接踵而来,一定要及时觉察征兆,见微知著,慎之于始,小心翼翼地预先防范。这是行坤道者首先要注意的事。

徒:这样看来,行坤道一开始就要谨小慎微。

师:这正是阴柔品格的特点和优点。不但要细心觉察微小迹象,还要从中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文]六二,正直、端方、阔大,不用修习,无所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译文]《象传》说:六二的变动,趋向于正直而端方。不用修习,无所不利,是由于地道(坤地之道)广大。(光:即广,广大。)

[提示]指出坤道正直、端方、阔大的美德。

  

徒:六二何以有正直、端方、阔大的好评?

师: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居于下卦之中,故柔顺而中正,而且居臣之位(下卦),有地之象(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可以说是纯正的坤道的体现者,故有直、方、大之美誉。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所以,以坤道行事的君子应该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

徒:只要有此品德,不用修习也可以无所不利吗?

师:须知坤是以乾为主,顺乾而行,乾动而坤应之即可,自己不必另有作为。坤之道因任自然,这就是“不习”的真义。如此行事,对于坤来说是最确当的,是无往而不利的。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徒:不过,一个人如真正做到正直、端方、胸襟阔大,确实也不必执着地追求事功,便可处处心安,这岂不正是无所不利吗!

师:你这样来悟解,也十分正确,说得很透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文]六三,蕴含美德不是显露于外,这样可以坚持正道。如果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译文]《象传》说:蕴含美德,可以坚持正道,说明六三应当等待时机发挥作用;善于辅佐君王的事业,说明六三的智慧光明远大。(知,即智。)

[提示]指出六三谦逊韬晦、功成不居的美德。

  

师:六三这一爻的位置值得注意。

徒:三位处于下卦之上,象征功业小成,地位接近于上层,一般说来,特别需要小心谨慎,以免猜忌,对吧?

师:对于行柔顺的坤道以事主的辅佐者来说,尤其应该如此。再说,六三的位置不中不正,形势很是不利,当然更需审慎。不过六三以阴(爻)处阳(位),以柔处刚,也有其内在的优点,它能含藏才能而不露锋芒,这是很难达到的修养,也正是六三的过人之处。

徒:六三功成不居,这更不容易。

师:是啊。即或从事君王赐命之事,也决不专有其功,功成亦不居功自傲,故能不受嫉害,而获善终。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徒:可见其智慧光大,行事得体,合乎其身份地位。

师:六三处在下卦之上,上卦之下,守坤道而行辅佐之事,确实颇多艰难之象。它能含晦藏美,慎行免咎,的确有其过人之智,终于成其事功。常人胸中浅狭,才有一功一善,就要夸夸其谈,抑制不住自我表现的欲望。正如瓶小水多,必然漫出,只有大瓶才能容得大量。能行六三之事,才能成大器啊。

徒:“含章”、“无成”的道理,真值得终生铭记。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文]六四,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文]《象传》说:扎紧囊口,免遭危害,说明谨慎小心才能不惹祸患。

[提示]指出慎其言行以免祸之道。

  

师:请注意,六四也是危惧之地。

徒:六四处位不中,已经离开下体,逼近上层,不上不下,处境尴尬,正是嫌疑是非之位,的确不利于发挥作用。

师:好在六四是个知机的君子,能够以阴(爻)居阴(位),以柔德自处,慎之又慎,行谦退自守之道,故处位不利而能“无咎”。

徒:如此说来,他的办法就是,像扎上口袋嘴儿一样,缄口不言,隐居不出。

师:处在六四这个敏感的位置,为了免遭猜忌谗谤,必须如此。所以这里特设诫辞,要像囊袋扎口封闭一样勿言勿动,非如此不能逃祸。你记得《三国演义》里司马懿装病的故事吧?

徒:司马懿由于功高位崇遭忌,曹爽想除掉他。司马懿称病杜门不出,不问朝政。曹爽派人去探听虚实,司马懿装成老病糊涂、不久人世的样子,终于瞒过了曹爽。这便是“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

师:司马懿此举,正是“括囊”之策。

徒:这样看来,六四由于位高震主,既要谨防偾事之咎,又要避免成事之誉,进退两难,只有谨言慎行,保持缄默了-。

师:有咎当然会获罪,有誉则可能遭忌,又何尝是福?最佳对策便是“无咎无誉”,做到既没有过失,也没有荣誉,这便是六四的免祸之道。在此种情况下,只有括囊而无为了,不仅恶不可为,善也不可为,恶不为则无咎,善不为则无誉。所以《庄子·养生主》中谈保身之术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这样,什么把柄也抓不着,才能安然地度过难关。

  

六五,黄裳,元吉。

[译文]六五,穿黄色裙裳,大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译文]《象传》说:黄色裙裳大吉,说明六五有内在的美德。(文:文采,美德。)

[提示]指出六五具有和顺谦下的内在美德。

  

徒:为什么穿黄色裙裳就是大吉的象征呢?

师:黄为坤地之正色,代表坤德;黄又居五色之“中”,象征中道。这是“黄”的含义。“裳”是古人穿在下体的衣服(古人称上体之服为衣,下体之服为裳),象征谦下。坤卦的第五爻,说明坤阴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升居上卦之中的尊位,但仍保持坤阴柔顺的本性,而甘居下体,这是大吉之兆。

徒:就是说,一个人处于坤阴的辅佐位置上,虽然地位极高,也要恭顺谦下才是。

师:这样,他的事业才能吉祥如意,顺利发展。《象传》指出,这是他的内在美德决定的,这种和顺谦下是蕴于中而形于外的,是自然而诚恳的,并非做作。你爱读《三国》,你觉得三国时代哪一位历史人物是此种品格的典型?

徒:当然是诸葛亮。他虽然大权在握,位极尊崇,而对后主刘禅仍然恭顺谦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来自内心的忠诚。

师:所以诸葛亮始终吉星高照,刘禅左右的小人屡次想陷害他,终于不能得手。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上六,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玄:青黑色。)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龙在原野上争斗,说明坤阴极盛已经发展穷尽。

[提示]指出阴气极盛可能导致阴阳争斗。

  

徒:龙是乾阳的象征物,怎么会进入坤卦之中呢?

师:坤卦六爻本来是坤顺乾、阴从阳的发展过程,到了上六这一爻,坤阴发展到了极盛,过于高亢,甚至要和乾阳争个高低,顺转而为逆,坤顺乾变为坤敌乾,甚为与乾交战,这就是爻辞中所说的“龙战于野”。

徒:这局面很糟糕啊。

师:太糟糕了。坤阴一反柔顺从阳的本性,而与乾阳抗争,势必两败俱伤,血流遍野。天为玄(青色),地为黄,“玄黄”是阴阳争斗造成天地混乱、乾坤莫辨的象征,这是再糟不过的事。正如乾阳之道发展至于穷极会导致“亢龙有悔”一样,坤阴之道发展至于穷极则会招致“龙战于野”,以至阴阳不分,乱成一团。作为行坤阴之道的辅佐者,要居卑而静,当其事业和声誉发展到极盛之时,必须警惕与乾阳争斗的局面的出现。这就是上六爻辞提出的告诫。

  

用六,利永贞。

[译文]用“六”数,有利于永远守持正道。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文]用“六”数永远守持正道,说明阴以返阳为终结。

[提示]指出地德应该柔而能刚。

  

师:“用六”的意义与乾卦“用九”一样,可以类推。

徒:那就是说,“用六”,是指占筮得到六个数都是“六”,偶数。“六”为阴爻,故所得之卦为“坤”;“六”又为变爻,六个阴爻都要变为阳爻,那么整个坤卦将变而为乾。

师:完全正确。坤虽变而为乾,坤性仍然保存;坤性虽然保存,却已带有乾的精神。就是说,阴柔之性中带有阳刚之质,这无疑是有利于永久守持坤之正道的。正如主宰者(乾阳)虽应刚健却不应刚愎自用一样,辅佐者(坤阴)虽应柔顺却不应一味附和,唯唯诺诺。

徒:妙得很!乾卦“用九”是刚而能柔,坤卦“用六”是柔而能刚。刚柔相济之旨含于其中,《易经》真是圆通的哲学。

师:这里同时显示出阴阳转化的规律。阳为大,阴为小。坤卦“用六”,诸爻皆由阴转阳,所以《象传》说“以大终”,可见阴极必然返阳。《易经》的哲理体系确实是十分精巧的。

徒:请你把坤卦的要旨再概括一下,好吗?

师:坤卦表现以柔顺为正的坤道。坤道贵在安于守正,安则戒躁,正则远邪,内直外方,胸怀阔大,谨慎恭敬,以无咎无誉为极致。坤卦六爻揭示了坤阴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规律,展现了坤顺乾、阴顺阳的全部过程。初六“履霜”,阴气始集,防微杜渐;六二“直方大”,坤德已具;六三“含章”,晦而不露,功高不居;六四“括囊”,缄默退处;六五“黄裳”,位尊而谦,坤德完美;至上六“龙战”,阴气盛极而转顺为逆,走向反面。这里面凝聚着行坤道者的全部经验与教训,实为柔顺者的辅佐哲学之结晶。

关键词(Tags): #易经#坤卦
家园 太复杂了,带着眼镜看也不理解。花2个
家园 挺不错的文章,保留三日。花。

俺以为,想学周易,还是去读高亨、李镜池先生的书为好。

家园 【文摘】3.屯卦——论艰难创始

震下坎上

    ---------- -----------    

    ----------------------------  坎上

    ---------- -----------    

    ---------- -----------    

    ---------- -----------  震下

    ----------------------------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文]屯卦象征始生:极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不宜有所前进,利于建立诸侯。(贞:守持正固。攸:音you,所。)

[提示]指出艰难创始时期的形势和策略。

  

徒:乾、坤之后的第一卦就是屯卦,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师:在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象征天地,其余六十二卦象征由乾、坤二卦相交错而产生的万事万物。屯卦意为“初生”。象征万物始生状态(“屯”的古文字像草芽破土而出尚未伸展的形状),故以屯卦作为乾、坤二卦始交而产生的第一卦。古人认为,天地开始产生万物时,万物处在一片混沌之中,这种状态也叫做“屯”。《序卦传》说:“屯者,物之始生也。”

徒:卦辞也有“元亨利贞”四字,这与乾卦相同吗?

师:不同。乾卦的“元亨利贞”说的是“天之道”,四个字分开解释,为天之“四德”屯卦的“元亨,利贞”说的是“人之事”,“元亨”意为“大亨”(极为亨通),“利贞”意为“利于坚守正道”。因为事物初生,正待成长,有一股难以抑制的勃勃生机,所以其势极为亨通。但初生之物毕竟脆弱,必须正其根本,所以又宜于守正。

徒:“勿用有攸往”就是不可轻举妄动的意思吧?

师:是的。固然新生事物有大亨之象,将来必然亨达,但目前倒底是萌芽状态,困难不少,必须坚守基地,培固根本,不能轻易有所动作,急图发展。

徒:“利建侯”不大好懂。

师:这是一种比方。当新生力量处于开创局面的艰难时期,在固守基地的同时,应该广求辅助。正如一个君王登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分封诸侯,作为自己的辅助力量。总之,卦辞指出了在创始的艰难之中的发展趋势和策略原则。让我们看《彖传》吧,《彖传》对卦辞进一步加以发挥,可以加深我们对卦理的领会。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译文]《彖传》说:屯卦象征初生,阳刚阴柔开始结合,艰难也随之产生。在艰险之中变动,如能坚持正道是极为亨通的。

[提示]解释卦辞“元亨,利贞”。

  

徒:《彖传》似乎强调了“难”和“险”。

师:在事业草创时期确实有不少艰难和危险。从本卦上下二体的关系看,下卦为震为动上卦为坎为险,是动而遇险之象。所以一般称创始的艰难为“屯难”。

徒:“动乎险中”为何能够“大亨贞”呢?

师:新生事物总是在艰险之中成长壮大的,只要在求发展中能坚持正道(“贞”),其前景无疑是极为亨通(“大亨”)的。问题在于,动则可以出险,当然不容不动;同时,动又要合乎正道(“贞”),动得适宜,才能获得“大亨”。《彖传》接着说:

  

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译文]雷雨将作,乌云雷声充满天地间,正如大自然造设万物于草创之际、冥昧之时,这时应该建立诸侯,不可安居无事。

[提示]解释卦辞“利建侯”。

  

徒:雷雨之象是从组成屯卦的震、坎二体推演出来的吗?

师:震为雷;坎在下为雨水,而屯卦的坎在上,只是云气。此时欲雨而未雨,只有乌云和雷声,阴阳二气充盈天宇,是雷雨将作时的景象,也是刚柔始交物将萌生时的氤氲状,这正如大自然在造设万物的草创时期那种冥昧状态。当此艰难创始时期,一切都混乱得很,但我们不可宁处,无法安居,应该建立根据地,作为自己的创业的根基。下面的《大象传》也是由云雷之象推演到人事的。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译文]《象传》说:乌云与雷声混杂,象征“初生”。君子在初创时期要努力于治理经营。(经纶:治丝,比喻治理。)

[提示]指示新生事物在草创时期要努力经营。

  

徒:云雷交至,雷雨将作,是事物初创阶段的象征。这也是用天象来比附人事。

师:君子见到这种自然景象,就应该想到,愈是初生之物,愈是草创之事,就愈加需要治理经营。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译文]初九,徘徊不前,利于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诸侯。(磐桓:同盘桓,徘徊不进。)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译文]《象传》说:虽然徘徊不前,但是思想和行为都没有偏离正道。尊贵者能够处于卑贱者之下,这是大得民心的。

[提示]指出创始之初的行为原则。

  

师:屯卦六爻告诉人们,处于艰难创始之时,如何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恰当地行事,以求化险为夷。

徒:第一爻初九的爻义很明白。是说初九处在创始之初期,更不能轻举妄动,所以在坎险之前徘徊不进,守正而居。这正是爻辞中所说“勿用有攸往”的意思。我的理解对吗?

师:不错。此时动则难生,虽然初九为刚爻而勇于进,也不得不谨慎。这时初九唯一可做的有益之事是建立诸侯,以求资助。同时还要谦恭下士,以收揽人心。初爻是来自乾体的阳刚之爻,身分尊贵,于屯难之时竟能自处于较为卑贱的两个阴爻之下,这样就更得众望之所归了。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译文]六二,创始艰难,彷徨不前。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求婚者。女子守正不嫁,过了十年才出嫁。(如:语气词。邅如:难行不进状。邅:音zhan。班如:纷纷而来之状。字:许嫁)。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译文]《象传》说:六二的难以前进,由于阴柔凌驾于阳刚之上。过了十年才许嫁,说明终于返归于常道。(反:即返。)

[提示]指出守正待时的重要。

  

师: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力量柔弱,在艰难创始之时,自身是无力出险的。虽然有济险之志,但在坎险之前也只能徘徊彷徨。如欲出险,非得阳刚之助不可。

徒:屯卦中的阳爻只有初九和九五。初九倒是与六二近在比邻,一刚一柔。

师:可是六二居于初九之上,是以柔凌刚,逆而不比,六二无法借助初九之力出险,仍然难以前进。所以《象传》说:“六二之难,乘刚也。”

徒:另一阳爻九五,与六二位置相对,阴阳相应,关系密切,一定能够有助于六二吧?

师:九五果然乘马班班而来,迎娶六二。但六二当屯难之时,小心审慎,起先疑为歹人,后来才知道是求婚者。

徒:为什么不马上缔结良缘,却等到十年后才出嫁呢?

师:由于处于屯难之时,六二之前有六三、六四两个阴爻阻隔,六二不宜轻动,只有耐心地守正待时,直到十年之后,形势好转,六二方才出嫁。《象传》指出,这是由于十年后一切终于返归于常道。当然,六二得与之正应的九五之力。

徒:由此可见,摆脱创始时期的艰难,十分不易,要耐心等待各种条件成熟,有时甚至是长期等待。对屯卦的研讨,使我深感创业之难!

师:下面还有各种各样的难处呢。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译文]追猎野鹿而没有虞人引导,只能白白地深入林海。君子见机行事,不如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下去会带来遗憾。(虞:虞人,掌管山林鸟兽的官。)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译文]《象传》说:追猎野鹿而没有虞人引导,这是盲目地跟着猎物跑;君子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不止必然招致遗憾并陷入困境。

[提示]指出在屯难中应借助外力,避免盲动。

  

徒:六二爻辞讲的是婚姻故事,六三爻辞讲的是打猎故事,倒也有趣。

师:古人打猎,必有掌管山林的虞人把禽兽赶进围场。六三以阴爻居于阳位,力弱而急于求进,加之不中又不正,又处于下卦之上(震之极),本性决定它躁于进取,有所贪求。正像无虞人相助而逐鹿,必然劳而无功。如果不及时停止,深入山林,不仅有徒劳之憾,说不定还会陷入困境。

徒:屯卦六三当创始艰难之际,又处在屯卦上下体之交的位置,处境很困难,本应守静以待,避免盲动,谨遵卦辞“勿用有攸往”之旨。如有所为,也要借助外力,“有虞”才能“逐鹿”。然而它贪求猎物,独往冒进,这是失策的。

师:懂得几微之理的君子就明智得很,知道在此种情况下主客观都不具备出击的条件,不能被猎物诱惑,迷不知返,不如断然地放弃、丢开、罢手,免得“偷鸡不成蚀把米”。

徒:这则爻辞中,描绘了盲目贪求的浮躁庸人和当止则止的明哲之士的两种形象,互相映衬,十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文]六四,乘马纷纷而来,是求婚者。前往应婚是吉祥的,无所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译文]求婚者来,前往应婚,这是明智之举。

[提示]指出求贤自辅是明智的。

  

徒:与六四位置、阴阳相应的初九,有可能构成婚姻关系。看来是初九乘马前来求婚,六四前往应之,爻辞认为这是吉利的。

师:六四为阴柔之质,无力独自度过屯难之险,有待于外援。正好与六四有正应关系的初九向上仰攀,专程来求婚;六四便欣然俯允,前往应婚,喜结良缘。初九既有济险之志又有济险之力,只因所处条件不利,才坐而待时。六四十分明智,自知力量不足以济屯难,毅然地以上求下,取刚济柔,屈尊地与贤者初九合作。初、四两爻一来一往,一求一应,同舟共渡,刚柔相济,必然能够脱出屯难之险。

徒:知己不足,求贤自辅,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如此。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译文]九五,处于艰难草创之时,需要普施恩泽。做小事,守持正道可获吉祥;做大事,即使守正道也会有凶险。(其:助词,用于祈使句,含有劝勉的语气。膏:膏泽,恩泽。) [注:屯其膏也有的解释为:屯即难。九五陷于险中,难于普施恩泽。]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译文]《象传》说:处于艰难草创之时,需要普施恩泽,这说明九五所施的恩泽尚未光大。

[提示]指出居上位者必须广施恩泽。

  

师:九五虽然是以阳刚之质,居于上体中正之尊位,但处于屯难之时,陷入坎险之中,迫切需要辅助之力。

徒:我明白了。作为居于尊位的九五,要想得到辅佐,必须广施德泽,收揽人心。所以爻辞劝告说:“屯,其膏!”处在屯难之时,赶快普施恩泽!为什么又说“小贞吉,大贞凶”呢?

师:柔小处下者,处理小事,虽然恩泽未施,但能守持正道,尚可得吉;至于刚大处上者,处理国家大事,如果恩泽不能广施,即使守正道行事,其结局也是凶险的。因为他在人心归向力量对比上不能取得优势。尤其在艰难的创业斗争中,更为明显。所以广施恩泽对于领袖人物特别重要。

徒:你的话使我想起楚汉相争时刘胜项败的一个原因。据《史记·高祖本》记载,刘邦的部下分析说,刘邦舍得以官位和城池奖赏有功之臣,广施恩德,“与天下同利”,所以能得天下:而项羽吝于赏功,恩泽未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译文]上六,骑在马上盘旋不前,哭泣得血泪涟涟。(班如:回旋不进貌。)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译文]哭泣得血泪涟涟,这样的局面怎么能长久呢?

(提示)指出屯极应思变。

  

徒:“班如”二字有不同解释吗?

师:六二、六四爻的“乘马班如”皆指迎亲队伍乘马纷纷而来。这里的“乘马班如”不同。上六位居屯卦之终,处于屯难之极,但它是阴柔之质,没有能摆脱困境,与六三又无正应关系,孤独无援,因而骑在马上盘旋(“乘马班如”),忧惧交加,血泪交流。

徒:看来上六走入绝境,没有出路了。

师:不一定。有两种可能:或者归于灭亡,或者屯极而通。屯难之极,也可能出现新的变化,绝处逢生,变屯为通。于“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不管出现哪一种可能,目前的困境都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所以《象传》说:“何可长也。”这话里也有穷极应思变的意味。

徒:屯极而穷,穷则变,变则通嘛。

师:但愿如此。拿破仑流放地中海之后,不也曾一度振起吗?屯卦六爻讨论完了,你是否可以总结一下?

徒:我试试看。屯卦论述创始的艰难及其对策。同是处于屯难之中,六爻所处爻位各异,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初九“盘桓”,以居正不出为利;六二“屯邅”,以守正待时为宜;六三“即鹿”,以盲动有吝为诫;六四“婚媾”,以屈尊求贤为吉;九五“其膏”,施恩以防凶;上六“泣血”,屯极应思变。六爻分别剖析事物初生草创时期的种种情况及其凶吉,而以居正慎行为要旨。

师:总之,屯卦强调万事创始时期的艰难危险,告诫人们要认识艰险,不可轻举妄动;同时勉励人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积聚力量,冲破险阻,达到“元亨”的最佳境界。上自国家社会之大业,下至平民百姓的细事,都要处理艰难创始的问题,由此可见屯卦的普遍意义。陈毅将军有诗云:“创业艰难百战多”。让我们在人生的奋战中体验屯卦的古老遗训吧。

  

  

[另注:“利建侯”也有的解释为:利于建立根据地。创业之初,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根据地,扎牢根基,打好基础。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开始的时候投陶谦、投吕布、投曹操、投袁绍……东奔西跑大半生,没有立锥之地。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就是占四川、荆州,作为根据地,再徐图恢复汉室。从此,刘备才有了立足之地,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抗衡。可见,建立根据地是多么重要。近代中国革命,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部队没有根据地,只能是不停地转移撤退。毛泽东秋收暴动成功后,在井岗山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屯其膏”也有的解释为:屯,难的意思。屯其膏:难于普施恩泽。]

关键词(Tags): #易经#屯卦
家园 是有点复杂

不过觉得其中说的道理挺好。看看喽,如果没什么人看得懂,俺就不贴了。

家园 【文摘】4. 蒙卦——论启蒙之道

坎下艮上

    -----------------------------    

    ------------- ------------- 艮上

    ------------- -------------    

    ------------- -------------    

    ----------------------------- 坎下

    ------------- -------------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文]蒙卦象征蒙昧:亨通。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匪:即“非”。筮:音shi,原指用蓍草占问,此处指学童向蒙师问疑求决。)

[提示]指出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师:教育为本,中华先民早就认识到了。今天我们讨论的蒙卦,在六十四卦中,安排为乾、坤之后的第二卦,列于屯卦之后。“屯”为初生,“蒙”为蒙昧。两卦的卦形正好互为颠倒,构成一对。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多处于蒙昧状态,开发民智便是首要工作,这就是启蒙教育。蒙卦的中心内容,就是论启蒙之道。

徒:请允许我插问一句,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先后,都有内在规律可寻吗?

师: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易经》“七传”中的《序卦传》,就专讲诸卦前后相承的意义。一般说来,反映出事物“相承”和“相反”两种发展变化规律。从卦形上看,每两卦一对,每对不是卦象颠倒(称为“复”,如蒙卦是屯卦卦象的颠倒),就是卦象相反(称为“变”,六爻之阴阳相反,只有四对,如坤卦与乾卦卦象相反)。

徒:我大体上明白了。请你接着谈蒙卦吧。

师:我们先看卦辞。蒙卦卦辞首先提出了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徒:头一句我就看不懂,蒙昧怎么会亨通呢?难道《易经》提倡“蒙昧主义”吗?

师:不是这个意思。这是说,处在童稚蒙昧状态,只要加以恰当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启蒙,就必然是亨通的。好比一面镜子,它本来是明亮的,但蒙上了尘垢,只需擦去尘垢,就可以恢复它的本体固有的光明。“蒙”——“亨”,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教育是可以启蒙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启蒙的。这无疑是十分积极的教育思想,也是指向“亨通”的十分乐观的教育思想。

徒:卦辞中强调“童蒙求我”,“渎则不告”,是否在宣扬师道之尊严?

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当然应该是尊严的。不过,卦辞中所说意不在此。强调“童蒙求我”,实际上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如果没有学习的自觉要求,尽管“我求童蒙”,也无济于事的。所以孔子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蒙、启蒙,首先要启发他向学的愿望啊!一方面“学而不厌”,另一方面“诲人不倦”,这才能志趣相应,共同完成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徒:原来如此!《易经》往往有深层含义,而我往往只能看到表层。下文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否应该这样理解:向先生请教,要向占筮一样抱着至诚的心。如果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对已经答复过的同一问题再三发问,实际上等于不要先生指教,那就可以不必再回答,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师:据我看完全正确。要有这样的精神。古人为了决疑,用蓍草向神灵占问凶吉,如果对某事回答是凶,但不合问者心愿。就反复占问,不回答“吉”就没个完,这是对神灵的不信任,或者说是亵渎,神灵就不再回答了。因为这样非但不能决疑,反而增加疑惑。同样,你问先生某事对不对,回答说不对,但你不满意,就再三再四地问,这也是对先生的不信任,也是一种亵渎。这样的态度先生回答他一百遍也没有用,也解决不了他的疑惑。所以不必再回答,先要端正他的态度。

徒:记得《论语》上有孔子的这样一句话:“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卦辞所说“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否也有类似的含意呢?

师:你的话给我很大启发,玩味起来,卦辞中确实也有这层意思。孔子的话是说,“我告诉他一个道理,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他了。”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其领悟。培养其思考。不必一答再答,让他在苦苦思索中领悟要更好些。所以,“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其中既有求学者的态度问题,也有施教者的方法问题。

徒:“利贞”二字,在卦爻辞中较常见;这里的“利贞”,应如何理解?

师:这是对卦辞的总结,也可以视为补充说明。“童蒙求我”也罢,“渎则不告”也罢,这些教育原则都有利于守持正道,也是符合启蒙的规律的。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译文]《彖传》说:蒙昧,犹如山下有险阻,遇险阻则止步不前,这是蒙昧之象。

[提示]用卦象解释卦名。

  

师:这里讲卦名的由来,通过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来说明。

徒:下体是坎,坎为险;上体是艮,艮为山。所以说山下有险,只能止步不前。为什么说这是蒙昧之象,不大好理解。

师:艮为山,山也有止的含义。因为山巍然不动,性质为止。止则不通,止步不前当然不能通达。通则明,不通则昧(暗)。山下有险为蒙昧之象,就是这样推演出来的。卦名往往是这样,由上下二体的象征意义推演而得。《彖传》的下文,逐句解释卦辞。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也养正,圣功也。

[译文]蒙昧可以亨通,由于启蒙者按照亨通的法则行事,这就是灵活适时的中道。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这样双方的志趣才能相应。初次请问给以回答,因为蒙师有阳刚气质,能行中道,有能力发蒙。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一种亵渎,就不再回答,是说滥问亵渎了启蒙教育。童稚蒙昧的时候,应该涵养纯正无邪的本性,这是圣人施教的功业。

[提示]逐句阐发卦辞之旨。

  

徒:《彖传》对卦辞的解释,基本上可以看懂,有两个问题还要请教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初筮告,以刚中也”,这里为何提出“刚中”二字?

师:“教不严,师之惰。”施教者须有阳刚气质,才能雷厉风行地推行教育,不容受学者懈怠。同时又应以宽严适宜、灵活适时的中道为准则,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能因才施教,无过无不及。所以在卦辞中前面提出“时中”二字,后面又提出“刚中”二字,作为师长的基本修养。从蒙卦六爻看,两阳爻为师长,只有九二刚而居中,能够承担启蒙开智的重任。另一阳爻上九,由于过刚而不中,就失之过严,而缺少灵活变通的精神。

徒:第二个问题是,卦辞又提出“蒙以养正”四字,而且十分推崇,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师:《彖辞》的结尾是解释发挥卦辞最后的“利贞”(利于守持正道)二字,而把“蒙以养正”视为最大的“正”,最了不起的圣人功业。蒙卦主要是讲“启蒙”、“发蒙”,这里却主张“养蒙”,当然是非同一般的。蒙童虽然处于无知无识的蒙昧状态,但是思想纯洁,天真无邪,此种天性不可失。所以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教育在使之开化增长才智的同时,千万不可挫伤蒙童的质朴天真的本性,相反,应该涵养蒙童所固有的纯正无邪的本性。这就是“养蒙”,这就是“蒙以养正”。

徒:这个思想十分深刻,也很有现实意义。试想,如果我们把纯真的儿童教育成了世故的“小大人”,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真正伟大的人物,确实并没有失去他的纯正真朴的童心啊!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因此用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

[提示]指出启蒙发智应表现为果行育德。

  

师:上艮为山之象,下坎为水之象。泉水冲破山石的阻碍而流出,象征蒙昧得到消除,智慧得以开发。人的智慧首先应表现在品德修养上,所以君子观此象想到要“果行育德”。为此,行动之果决必行要像泉水之流,一往无前;修德之不止不息要如泉;水之出,滔滔不绝。六爻的爻辞则进一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启蒙教育的规律。六爻中二阳四阴,二阳爻为“师”(启蒙者),四阴爻为“蒙”(受教者)。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文]初六,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说:即“脱”。桎梏:音zhigu,木制刑具。)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译文]《象传》说:施加惩罚手段有利,因为这样可以让人就范于正确的法则。(正法:以法为正。)

[提示]指出严加管教的必要。

  

徒:这里主张使用惩罚手段,是吧?

师: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一向认为“严师出高徒”。初爻是蒙卦的始爻,位置最下,以阴爻居于阳位,不中不正,是个蒙昧最甚、不守正道的学童。所幸的是,毕竟处在蒙昧的最初阶段,可塑性强。然而必须严加管教,必要时应给以惩罚,非如此不能使归于正途。若听任其滑下去,结果就成为受桎梏之苦的罪犯。

师: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黄连、大黄,其味虽苦,其力虽猛,如用之适时、得当,皆为良药。“小惩而大诫。”对他略施薄惩,正是为了使他今后免受更大的惩罚。“用刑人”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用脱桎梏。”

徒:这与近代英国法学家边沁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的:既然惩罚是承受痛苦,那么只有当它是为了防止更大痛苦时,它才被证明是正当的。

师:这倒是有趣的比较。总之,姑息迁就,后患无穷,虽说爱之,实则害之。发展下去,后悔莫及,这就叫“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文]九二,包容蒙昧,吉祥;容纳昏暗,吉祥。儿辈能够治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译文]《象传》说:儿辈能治家,这是刚柔相接的结果。

[提示]指出宽容包纳的必要。

  

徒:九二爻辞令人莫明其妙。

师:“包蒙吉,纳妇吉”两句含义相似,是互文见义的,“包”就是“纳”,“蒙”就是“妇”。意思是说,聪明的人能够包容蒙昧的人是吉祥的。

徒:“蒙”怎么就是“妇”呢?

师:等一会再解释。“包蒙吉,纳妇吉”即是指九二而言。九二以刚爻居阴位而得中,是刚柔相济、能行“刚中”之教的师长,故能包容蒙昧的受教者。阳为明,阴为暗。昏暗就是蒙昧。所以阳爻象征刚明之师,阴爻象征蒙昧之众。“妇”为阴,阴为暗,暗为“蒙”,所以说“蒙”就是“妇”。言“蒙”是为了强调蒙昧之义,言“妇”是为了指明卦中阴爻。刚明之师能够宽容地包纳蒙昧之众,以“刚中”之道教之,以启其明。上一爻强调的是严以管教,本爻则强调宽以包含,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就全面了。

徒: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一致的。

师:《易经》本来就是儒家的经典,与孔、孟所言往往可以相互印证。启蒙者要有普渡众生的博大胸襟,要有“包蒙”、“纳妇”的精神,无所遗弃。这当然是吉祥的,所以爻辞接连用了两个“吉”字作了热情的赞美。

徒: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不楚想起了以“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推行平。

师:“儿辈能够治家”,既是教育启蒙的目的,也是其结果。“子克家”特指六五爻这个蒙童而言。六五与九二爻位相对、刚柔相应。九二为师,能行“刚中”之教,诲人不倦;六五为蒙童,能够虚心受教,学而不厌。这就是本爻《象传》中所说的“刚柔接也”,也是本卦《彖传》中所说的“志应(志趣相应)也”。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才能造就“克家”之才。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文]六三,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了,娶她为妻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顾也。

[译文]《象传》说:不要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的行为违反正道。

[提示]指出品质不端的人难以施教。

  

徒:六三也是阴爻,又是一个受教的蒙童。

师:这却是一个不可教的人。

徒:还有不堪教育的人吗?

师:教育不是万能的。初六虽然顽劣愚昧,毕竟处在蒙昧的初始,入蒙未深,可塑性强。严加管教,尚可归于正途。六三则不然,它不是愚昧顽劣的问题,而是品性恶劣的问题。

徒:何以见得呢?

师:六三不仅以阴爻居阳位,不中不正,且处于蒙卦下体之终,乘凌位卑而中正刚明的良师九二,攀附与它同样不中不正而处于极位的上九,可谓见利忘义,邪辟妄行,所以《象传》说它“行不顺也”。

徒:六三不是与九二邻近相比吗?

师:不错,但是六三为阴柔反而在上,九二为阳刚反而处下,这是一种以柔乘刚的“逆比”,必然不利。六三与上九却是品质相近,气味相投,分别处于上下卦之极而不中不正,形成正应关系,故凌辱本师九二,高攀上九,这并不奇怪。爻辞中用“勿用取女”喻示不可收这样的人为门徒,因为本卦中阳爻为蒙师,阴爻为弟子,故设此喻。这是《易经》中不断使用的象喻法。

徒:六三真的不可教吗?

师: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并不是无往而不利的。连号称“圣人”的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鲁迅是一贯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青年的一代名师,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但是他也见到有些青年“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极为失望和愤慨。

徒:鲁迅在小说《奔月》中描写了企图射杀师父的逢蒙,指的就是他过去的弟子高长虹。鲁迅还在《捣鬼心传》一文中称高长虹“深得捣鬼正脉”,确实是视为不可教的人了。

师:不过,逐出门庭、弃而不教、鸣鼓攻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说是施教的特殊方式吧!

  

六四,困蒙,吝。

[译文]六四,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译文]《象传》说:困于蒙昧的遗憾,说明唯独六四与阳刚之师最疏远。(实:指阳爻。)

[提示]感叹不从师向学的人被蒙昧所困。

  

徒:这一爻说得很清楚。“实”指阳爻吗?

师:阴虚阳实,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在本卦中,阳实之爻指蒙师,阴虚之爻指蒙童。蒙童没有知识,空空如也,所以要虚心向学,开发智慧。如果远离明师,不主动亲近,必然困于蒙昧。六四就是指这样的人。

徒:在蒙卦中,的确唯独六四这一爻距离阳爻最为疏远,与九二、上九两阳爻既非亲比,又无正应关系。

师:所以,它得不到明师的教化,同时又处于六三、六五两个阴爻中间,周围都是蒙昧阴暗之气,而它本身又是以阴爻居于阴位。从主观上看气质昏暗,从客观上看锢蔽又甚,是最为昏昧的蒙童,亟待启蒙教化。所以,卦辞对于六四困于蒙昧深感遗憾。

徒:正如孔子所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师:流浪街头的少年犯,弃学经商的少年儿童,就是这样的人。社会应该帮助他们从“困蒙”之中自拔。

  

六五,童蒙,吉。

[译文]六五,童子蒙昧,吉祥。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象传》说:童子蒙昧而吉祥,是因为他的恭顺和谦逊。(巽:音xun,谦逊。)

[提示]赞扬恭顺谦逊的好学君子。

  

徒:全卦六爻之中,只有九二爻和这一爻是“吉”的,当然应该刮目相看了。

师: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居尊谦逊,以“童蒙”自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九二与六五正应,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的象征。这也就是卦辞中所肯定的“童蒙求我”,当然是吉祥的。

徒:毛泽东曾经提倡过,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群众学习,这正是以童蒙自处的精神啊。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上九,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译文]《象传》说: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说明上下的关系应该保持和顺。

[提示]指出攻治蒙昧宜严不宜暴。

  

徒:蒙卦的两个阳爻代表两种施教方法不同的师长,九二主张“包蒙”,上九却主张“击蒙”。

师:九二刚而居中,能够包容群蒙,治之以宽,所以叫“包蒙”;上九则高居上位,刚极而不中,以严厉措施治蒙,治之以猛。所以叫“击蒙”。蒙师的气质不同,治蒙方式也各异。当然九二所行的“刚中”之教是最为理想的。

徒:“击蒙”之法是否可以采用呢?

师:“击蒙”之法容易产生弊病,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爻辞中提出的原则是:“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说,可以采取适当的严厉之举,但不能超越限度,能够起到防止对方为寇作乱的作用就可以了。如果采取暴烈过甚的举动,击之过烈过猛,则击蒙者本身岂不是成为“寇”了,又安能教育引导别人?由于上九阳刚极盛,故告诫它治蒙可严不可暴。

徒:这与初九爻所说的“利用刑人,用说桎梏”的精神是一致的,都主张严以治蒙。

师:严格是对的,不过一要目的明确,这是九二爻强调的;二要程度适当,这是上九爻所强调的。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易经》的思维模式总是很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蒙卦以阳爻刚明为蒙师,以阴爻昏暗为蒙童。九二为能行刚中之教的良师,上九为刚极不中的严师。四个阴爻也情况各异。

既有素质极佳的好学君子“六五”,也有品质不端、难以施教的“六三”;既有因幼稚顽劣而蒙的“初六”,也有因不得师教而蒙的“六四”。蒙卦主张要包容蒙昧者而不是排除他们,要帮助他们走上正常的人生之路。同时,主张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必要时应有严厉的措施。这样,才能解脱蒙昧的枷锁,清除犯罪的根源,转化社会的消极因素。

  

  

[另注:此文认为四阴爻是学童,两阳爻是老师。也有认为此六爻都是指学童。九二是指内刚外柔、有理想追求的学童,否则怎么会有“子克家”的爻辞?上九是指启蒙后的效果:击败了蒙昧,学童不再做坏事,利于防止学童做坏事。]

关键词(Tags): #易经#蒙卦
家园 【文摘】5.需卦——论等待时机

乾下坎上

    ---- ----    

   ---------- 坎上

    ---- ----    

    ----------  

    ---------- 乾下

    ----------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文]需卦象征等待:真诚地信守此道,前程光明而亨通,行于正途而获吉祥。利于涉越大河。(孚:诚实守信。)

[提示]指出善于等待的重要意义。

  

师:今天我们要讨论需卦,揭示的是等待的哲学,告诉我们要善于等待。

徒:等待?这是什么意思?

师: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眼下不能前进时,要善于等待。本卦安排在蒙卦之后也是有深意的。在事物始生之初的童蒙阶段需要启蒙,启蒙之后,民智大开,必然以勃勃的生机求发展,这时往往遇到险阻在前,却不可急躁地盲目闯关。这里就用得着需卦所辨的等待哲学,要懂得善于待时。“需”就是“等待”的意思。

徒:从本卦乾下坎上的卦形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乾象征刚健勇进,一意向前;坎为险陷,象征艰难险陷,在前面拦住去路,于是只能等待时机。

师:说得对极了!此时万万不可急躁,要真正认识到待时的重要。等待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等待正是为了前进,是为了创造条件,捕捉时机,适时而进。这样才能真心诚意地信守待时之道,处理问题才不会有偏差失误,前途一定是光明而亨通的。这样的人既有魄力,又有韧性,既有胆略,又有远见,才能真正担负起跨越险阻、涉过大川的重任,这才是做大事业的干才。

徒:记得柏拉图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人确实往往是没有耐心等待,也往往坏事。我在生活中对此深有感受。

师:耐心待时,这里面大有文章。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译文]《彖传》说:需,意思是等待,因为前面有艰险。乾性刚健,勇于进取,而又能不陷入险中,其意义就在于避开穷途和困境。

[提示]说明需卦的基本卦义。

  

师:这几句包含两个要点,对我们理解“等待”的意义很有帮助。

徒:一是“等待”的客观必要性,因为前面有艰险,不能不等待;二是“等待”的主观目的性,为了在进取时不陷入困境。对吧?

师:对了。知险才能待时,而不妄进。乾性刚健,总是要前进的;可贵的是它又能遇险而止,不陷于险。绝不像黑旋风李逵那样,只管抡起板斧鲁莽地砍杀过去,以至掉进敌人的陷井里。而是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既不会走进穷途,也不会落入困境。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译文]需卦象征等待,真诚地信守此道,光明而亨通,行正而吉祥,这是因为九五居于天位,处于正中。利于涉越大河,向前去能够建立功业。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徒:“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是指九五爻而言吗?

师:是的。五、上两爻为天位。九五居于天位,又以阳爻居阳位为得正,处于上体之中为得中,其德其位都极好,所以能以诚信之心行待时之道。一旦时机到来,则锐意进取,必成大事,“光亨贞吉”主要体现于九五爻,需卦的基本精神也是通过九五爻来表现的,它是本卦的主爻。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文]《象传》说: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因此饮食娱乐。

[提示]积蓄精力,等待时机。

  

师:需卦乾下坎上,乾为天,坎在下为水,在上则为云。云气升到天上,尚未成雨,只有等它下雨,所以需卦有等待之义。

徒:君子观此天象,想到在做事业的过程中,也有不得不等待的时候。这时不宜急于有所作为,更不必过于紧张,不如用饮食来保养自己的身体,用娱乐来陶冶自己的精神,轻松自如地养精蓄锐,等待机遇来时再大干一场。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文]初九,在郊处等待,利于保持恒心,这样不会有过错。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象传》说:在郊外等待,说明初九并不冒险犯难而行动。利用保持恒心,不会有过错,说明初九没有失去常理。

[提示]要耐心待时,不可轻易冒险。

  

师:古人所居之地称为邑,邑外称为郊。“需于郊”,说明初九刚刚离开所居之地,走到郊外,知道前面有坎水之险,就停下来等待了,所以《象传》解释说:“不犯难行也。”不过初九既是阳爻,就有阳刚之性,很容易冲动。它虽然懂得待时而动的道理,但是能不能持之以恒地等待下去,还是个问题。因此,不仅要能等待,更要紧的是要有“用恒”的耐心。“需”而“用恒”,才是善于等待。刚健之人,或为才能所使,或为意气所动,或为形势所激,或为利益所诱,很容易失去理智的控制,常常在时机不成熟时就犯难而不顾,把事情弄糟。这就是虽能“需”而不善于“用恒”,所以卦辞中特别地提出告诫。

徒:在中国历史的政治斗争中,经过长期等待、积蓄力量方才获得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周灭商,经过了文王的努力经营,“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了对商都钳形包围,但终于没有起兵,仍在等待时机。武王即位,继续经营,九年后“观兵于孟津”,对商朝作了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八百诸侯前来会盟,但武王仍认为时机没有成熟,还需等待。又等了两年,商纣王杀戮元老功臣,引起朝野危机;商军主力又在东南作战,国都空虚。武王认为灭商时机已到,这才下令东征,大举伐商,于牧野一战击溃商军,推翻了商王朝。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积蓄力量,才攻灭吴王夫差,这更是尽人皆知的典故。

师:不仅以弱胜强需要耐心待时,甚至以强击弱也需要等待时机。晋渡江灭吴,隋渡江灭陈,虽然都已形成以石击卵之势,仍然作了周密的计划、长期的准备,待时而动,并不轻易冒险,更不盲目蛮干。这不值得深思吗?

徒:是啊,会捕鼠的猫总是善于耐心守候的。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文]九二,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最终是吉祥的。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有小言,以终吉也。

[译文]《象传》说:在沙滩上等待,可见九二的心是宽舒的。虽然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但坚持等待至终,结果会吉祥的。(衍:宽舒,宽绰。)

[提示]镇定以待,可以避险。

  

  

  

徒:从需卦的上下二体看,乾在下为内卦,坎在上为外卦。九三虽然位在乾之上,逼近坎险,毕竟没有直接陷入坎险中,灾祸危险仍然在外面,只要不去招引它就不会自己来。这时要注意不要自找“致寇”,如果自我去招致,那是咎由自取。这样理解可以吗?

师:分析得很好。就是说,即使在逼近危险的情况下,灾祸的形成也是自己招致的,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徒:祸由自招,咎由自取,不必怨天尤人。所以韩愈《原毁》开篇就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易经》正是教人以自身反省的智慧。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译文]六四,在血泊中等待,能从陷穴中脱出。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译文]《象传》说:在血泊中等待,说明六四能够顺应形势,听从变化。

[提示]陷入险境,从容待变。

  

徒:六四已经进入坎险中,看来已经受伤?只有在血泊中等待时机了。它又怎么从陷穴中逃脱出来的呢?

师:《周易正义》说:“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六四虽已在坎险之中受伤,极其危殆,终于因它本身阴柔而得正(以阴爻居阴位),即使在血泊中仍能冷静地等待脱险的时机。顺应形势,听从变化。能够如此行事,终究会化险为夷,从险陷中脱出。

徒:周王朝的奠基者姬昌(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羡里,镇定自若,静待形势的发展变化。还潜心研究八卦,据说六十四卦就是他在狱中演成的。最后终于获释。这种气度,非凡人所能及,可以说是“需于血,出自穴”的范例了。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文]九五,在酒食宴享中等待,守持正道可获吉祥。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译文]《象传》说:在酒食宴享中等待,守持正道可获吉警祥,说明九五居中而得正。

[提示]身处险困,不改其乐。

  

徒:九五倒是快活得很,在酒食中等待,而且可获吉祥,这又何乐而不为!

师:这并不是容易办到的事。试想,处于危难之中,时时有黔生命之忧,给你酒食你能吃得下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中,往往会胆战心惊,惶惶而不可终日。而九五能够若无其事,安闲地品尝酒食自养自娱,自有他的道理,这也是了不起的修养。

九五已入坎险的中间,本来是最难自拔、最堪忧虑的。但这并不妨碍九五刚健中正而自尊自信,故能处变不惊,履险如夷,不改常态。爻辞中的“需于酒食”,并不是贪图享乐,更不是醉生梦死,而是在困境中仍能自得其乐,这当然是洞明事理的结果。这样的酒食之乐当然是正而不邪的,所以爻辞说“贞吉”。

徒:你的话使我想起孔子对颜回的赞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可见真乐并不是专指丰盛酒食的乐趣,是指在艰险危困匿中仍能不失操守、仍能持中守正的乐观愉快。在险困中饮食自乐,安然自处,以待时变,这才是处险待时的大境界。没有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是很难达到这地步的。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文]上六,落进陷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款待,会得到吉祥的。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译文]《象传》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相待会得到吉祥,说明上六所处位置虽然不当,但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提示]遇险待援,贵在诚敬。

  

师:上六已经到了坎险的极端,终于掉进陷穴中,无法自脱,只有等待外援。

徒:上六是阴柔之性,看来还是有耐心等待的。这时正好来了三个不速之客,倒是很有戏剧性,突然得很,这是从何而来呢?

师:你是否注意到,和上六有正应关系的是九三。九三阳刚,又是阳居阳位,勇于进取,会主动地来援救上六。同时带动九二和初九,三阳连类并进,同来增援。这就是三个“不速之客”,倒是很像富有侠义精神的“三剑客”。

徒:三阳来救援,上六当然会“敬之”的。

师:三阳虽然地位低下,但是勇武有力,忠肝义胆,愿意拔刀相助。上六地位虽高,但无力脱险,这时千万要尊重来自下层的义士,不能显示出丝毫“贵族”的派头和架子,如此上下才能契合。幸好上六属阴,性格柔顺,敬重越险而上的三阳,终于获得救援,因而劫难消解,吉星高照,真是幸运得很!

徒:上六得以脱险,虽说是得力于三阳救援,也多亏它采取诚敬待援的态度。

师:这是需卦始终强调的基本思想。卦辞就已指出,遇到险陷在前,要心怀诚敬,守正待时,切忌躁进,则可“亨”可“吉”,可“涉大川”。卦中六爻,不论刚柔,无不耐心守静,敬慎待时,故或“吉”,或“无咎”,或“不败”,或“未大失”,皆不呈凶象。在险外,不轻进;在险中,静守待援。内怀诚敬,外行中正,故遇险而皆能待,入险而皆能出。处险的基本态度是沉着谨慎,守正待时,这正是需卦的精神实质。

  

  

[另注:此文中间缺一小部分,漏掉了九三爻辞,现补于下: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卦的要旨是等待。草创时期,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应该学会等待。需卦的下卦“乾”刚健,上卦“坎”是险,以刚健去探险之象。初九需于郊,九二需于沙,九三需于泥,可以看出,离危险越来越近。六四需于血,已近于危险,并受到伤害,但能从险中脱出。九五,刚阳得正得中,虽然处在险中,却泰然自若。上六终于落入险中,但因态度恭敬,有三阳来救,最终得吉。]

关键词(Tags): #易经#需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等待呀, 咋能没耐心泥? 兄台闲闲在在地贴, 区区仔仔细细地看
家园 【文摘】6.讼卦——论止息争讼

坎下乾上

    -------    

    -------  乾上

    -------    

    --- ---

    -------  坎下

    --- ---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译文]讼卦象征争讼:内心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争讼到底有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涉越大河。(窒:堵塞。见:现。) [另注:也有的把“有孚窒”断为一句,意为九二与九五不相应,诚信受到窒碍。]

[提示]提出处理争讼的指导思想。

  

师:在屯、蒙、需卦之后,出现了讼卦,讼卦是需卦卦象的颠倒,这两卦是一对。从事物进行发展的最初阶段开始,就难免产生争执。讼卦就专门谈论争讼。讨论《易经》的讼卦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饶有兴趣的。

徒: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纷争,恐怕要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部进程吧,这真令人慨叹!人类难道就不能其乐融融地和睦共处吗?《易经》是怎样看待争讼的呢?

师:总的指导思想是,争讼是坏事,不争讼最好。讼卦不是教人如何争讼,而是告诫人如何止讼息争。正如孔子所说:“听讼吾忧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徒:这太好了,只怕仅仅是美好的理想。中国古人理想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西方神话中也说人类社会曾经有过和平宁静的“黄金时代”。

师:息讼确实是美好理想,但讼卦中也确实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本卦作者的善良和智慧。

徒:卦辞是如何表述的呢?

师:首先,不管对方态度如何,我首先要保持内心诚实,尊重事实而不感情用事,这是基本点,这就是立足于“孚”。其次,要堵塞忿争之心,克制这种有害的欲望,警惕因一时之忿而失去理智,努力从自己这一方平息争讼。第三,确实非争不可时,也要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最好中途退出争讼,这是最吉祥的结局。如果一意孤行,争讼到底,难免劳神伤财,后果很凶险。

徒:是啊,旧社会因为打官司而倾家荡产的屡见不鲜啊。

师:争讼本来就是凶事,无所谓胜败,即使在形式上把官司打赢了,也只能是相争结怨,仍然是凶,这就叫“终凶”。

徒:“利见大人”是可以理解的,争讼之时,能有公平正直的权威人士来调停裁决,当然是最为有利。但是为什么又告诫说“不利涉大川”呢?

师:“大人”在本卦中指九五而言,九五刚中居正,能够断明是非曲直。“涉大川”指渡过大险大难。涉越大河一定要齐心协心,同舟共济。如以争讼手段而涉大川,人心乖离,纷争不已,不但川不可涉,还会弄翻船的。从卦象上看,讼卦上为乾,下为坎,是乾刚乘坎险之象。以刚乘险,恃刚犯难,使气好胜,极为不利。在危难之中的争吵,更是最不祥的征兆。

徒:需卦卦辞说“利涉大川”,讼卦卦辞则说“不利涉大川”,刚好成为对比。

师:这恰恰说明,争讼不可为,争讼也是不能成大事的。《彖传》对此又作了解释。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译文]《彖传》说:讼卦,阳刚居上,坎险在下,阴险而又刚健,就会与人争讼。

[提示]从卦象看争讼者的素质。

  

徒:一只巴掌拍不响。一方刚强,一方阴险,这就斗起来了。这里说得一针见血。

师:乾健遇坎险,当然是产生争讼的一个原因。不过《彖传》的话还可以再进一步剖析。宋代人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是这样分析的:“若健而不险,不生讼也;险而不健,不能讼也;险而又健,则以讼也。”

徒:这几句话说得确实有意思,既简洁明快,又鞭辟入里。个性刚强然而内心并不阴险的人,不会滋事争讼;内心阴险然而个性软弱的人,无力发动争讼;只有内心阴险同时个性刚强的人,最喜欢引起争讼。说得好!

师:这提醒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人,千万要注意避免与他发生争执。

  

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译文]争讼,要内心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这说明刚健者争讼要保持适中。争讼到底有凶险,说明争讼是成不了事的。利于出现大人,说明裁决争讼崇尚保持中正。不利于涉越大河,那样会陷入深渊。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徒:除了“刚来而得中”一句外,其他都很明白。

师:“刚来而得中”,是从爻象的角度来解释对待争讼的基本态度,主要指九二爻而言。九二以阳刚之爻,来居下卦之中位、两阴之间,这一爻象意味着临险刚健,而能得中。就是说,刚健者处理争讼之事,必须注意不逞刚强,适中为好。

徒:九二这一爻从何而“来”呢?“刚来”的“来”字有什么讲究吗?

师:在《易经》的习惯用语中,某卦上下二体的下体中某一爻,如果是另外两爻的异类,这一爻就可以称为“来”。如在讼卦下体(坎)中,二阴一阳,那么这一阳刚之爻(九二)就是异类,所以称“刚来”。这是一种习惯性说法,不必深究。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文]《象传》说:天向西转,水向东流,互相违背运行,象征争讼的产生。君子因此在办事之初就仔细谋划。

[提示]指出在谋事之始就要防止争讼。

  

徒:讼卦上乾下坎,上为天,下为水。日月星辰等天体从东往西转,地上的江河水流则从西往东流,二者是反方向运行的。

师:古人直观自然,看到这一现象,联想到在反向中存在着矛盾,预示着争讼的可能。因此,善于谋事的君子从一开始就仔细思考,如何协调矛盾,防止争讼的产生。

徒:防患于未然,把争讼化解于尚未形成之时,这一思想很有启示性。“作事谋始”,值得牢记。

师:讼卦六爻,九五为听讼之主,其余五爻都是诉讼之人。也很值得玩味。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译文]初六,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略有言语磨擦,最终是吉祥的。(永:长。)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译文]《象传》说: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说明争讼不可长久坚持。虽然略有言语磨擦,是非可以辩析清楚。

[提示]争端初起,略辩即明,不可长久纠缠。

  

徒:这一爻的文字很好懂。如果从爻象上看,这样说有何根据呢?

师:与初六相应的是九四,初六以柔弱之质居低下之位,而与九四刚强居上位者争讼,根本无法以实力取胜,只有用以柔克刚之法。九四以“言语”侵犯,由于初六阴柔能让,虽然不能不解释几句,小有言语磨擦,毕竟是处争执之初,没有发展下去。

徒:看来“不永所事”是初六的指导思想,这是很明智的决策。

师:这个“事”字值得玩味。说“不永所事”,而不说“不永所讼”,可见事端初起,还没有发展成争讼,初六在指导思想上也希望这小小事端不要发展成争讼。所以它不长久纠缠于争执之事,断然地结束争执。

徒:是的,有些事略辩即明,有些事甚至不辩即明,纠缠于口舌之争是无益的。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译文]九二,不能胜讼,赶快回家,像犯人逃亡一样。他的三百户邑人可以免灾。(克:胜。逋:音bu,逃亡。邑人:领地中的农户。眚:音sheng,灾祸。)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译文]《象传》说:不能胜讼,于是逃跑回来。下面的人与在上的人争讼,招来祸患会像俯身拾物一样容易。(掇:音duo,拾取。)

[提示]争讼失利,要及时中止以免祸。

  

徒:九二与九五处于相对位置,两刚相遇而不相应,造成争讼。九二居下,失败无疑。

师:九二以阳爻处于阴位,又在坎险之中,地位和形势都极为不利;九五以阳居阳,又是君位,势不可敌,九二怎么是它的对手!九二与它争讼,根本就无法进行,必然吃亏,招来的祸患将俯拾皆是。幸亏九二很快就明白了过来,发现官司不能再打下去,于是立即打退堂鼓,火速退出争讼而逃避,简直和罪犯逃亡无异!这种急流勇退的行为是不容易的,也十分明智。

徒:亏得他在急处抽身,使得他的邑人三百户得以免祸了。

师:古代有连坐法,一人有罪,可能百家受累,那麻烦就大了!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译文]六三,安享旧有的俸禄,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或辅助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德:指俸禄。厉:危险。)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译文]《象传》说:安享旧有的俸禄,是说六三顺从居上位的阳刚得到吉祥。

[提示]无力争讼者要退让免争。

  

徒:这一爻没有谈到争讼之事啊。

师:六三是阴柔之质,本来就不是争讼者。这里谈的是六三当争讼之时如何自处。

徒:看来六三只想安享旧有的俸禄,保持既得的利益,这是它的出发点。

师:六三以柔质居于下卦之上(这相当于“士大夫”的位置),有不能争讼、唯食旧德之象。但六三又是以阴爻居阳位,其位不正;更兼处于九二、九四两刚之间,是危厉之境;这里又是上下卦之交,是进退两难的是非之地。六三当争讼之时必然安分守己,与人无争,处危境而知防危虑险,才能保持旧禄不失,获得吉祥。即使从事君王委派之事,取得成绩也不敢自己居功,能这样小心谨慎就差不多了。

徒:一般人无不喜欢自我表现,六三能够逃名避功,真是够小心谨慎的了。《象传》又特别强调“从上吉”,应该怎样理解呢?

师:“上”指上九,它与六三构成了争讼的对立面。上九以刚健之质居于穷极之地,咄咄逼人,要与六三争讼到底,这是很难对付的。但是六三甘居下风,顺从上九,不与它相争。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场讼事终于作罢。六三由于退让不争而获吉,而居高位、好滋事、喜争讼的上九,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却得到“终朝三褫”的恶果。争未必得,不争未必失。《老子》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刚强的上九向柔弱的六三挑战,最后谁赢了呢?看来是退让不争的六三赢了。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译文]九四,不能胜讼,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可获吉祥。(复:回头。即:靠拢。命:天命,正理。渝:改变。)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译文]《象传》说: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必无损失。

[提示]争讼无理,要立即回头,改正错误。

  

徒:九四又为何败讼呢?

师:九四与初六位置相对,以强凌弱,以上压下,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得人心。初六则以柔克刚,退而不争,仅仅解释几句,辨明是非,就使九四理屈辞穷了。

徒:九四岂能善罢甘休?

师:九四阳刚性健好争,但居于阴位,又有能退之象。它见到真理不在自己这一边,自己在道义上失败了,赶快回头转弯,改变蛮横无理的态度,归向于正理正道,修正自己的行为,按常规常理说话。九四能改弦易辙,修正错误,当然就不会有什么损失,结果也是吉祥的。

徒:九四丢掉一点小面子,确实不算损失,它总算没有最后失去道义、失去人心。这种勇于回头、善于改过的精神还是值得钦佩的。

师:九四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复”(回头)和“渝”(改变),能够毅然地“复”而“即命”(归向正理),“渝”而“安贞”(安守正道),终于变刚为柔,化讼为和。能够改过当然是吉祥之兆。

徒:看来九四象征蛮横粗鲁的人,但是知错必改,这种性格也有可爱之处,像是《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

师:也不尽相同,李逵是不会以上压下、以强凌弱的。这是一个较为明智的贵族。

  

九五,讼,元吉。

[译文]九五,能够决断争讼,大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译文]《象传》说:能够决断争讼,大吉,因为九五能行中正之道。

[提示]以中正之道决讼最为吉祥。

  

徒:你在前面说过,讼卦六爻,只有九五是听讼之主,其余五爻都是诉讼之人。九五以阳刚居于中正之位,看来是个贤明的法官。

师:九五象征刚健中正、明快无私的主讼者,也是理想的化身。能如此,方能明断曲直,诉者当然心悦诚服,而无不平之气,这是最大的吉祥。本卦辞中所说的“利见大人”,就是这位“大人”了。

徒:这里也反映出平民对明镜高悬的公平法官的期待,所以包拯、海瑞被民众呼为“包青天”、“海青天”啊!

  

上九,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

[译文]上九,或许会得到赏赐佩带,也必然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锡:赐。鞶带:大臣命服上的佩带。鞶:音pan。褫:音chi,剥夺。)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译文]《象传》说:由于争讼而得到赏赐命服,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提示]恃强争讼不止,必有恶果。

  

徒:上九为什么会受到肇带之赏,又为什么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呢?

师:上九以阳刚居于讼卦的终极之地,象征恃强争讼到底而不知悔改的人。它的对立面是六三,我们前面分析过,六三是顺从上九不与它争的,使得上九不讼而获胜,并因此而得到升官之赏。但是这完全是由于偶尔遇上了退让不争的六三而占了“便宜”。一般来说,这种强讼不止的人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爻辞在“锡之以鞶带”之前加了一个“或”字,表示偶然性。即使如此,这种通过争讼而获得的高官厚禄也是极不光彩的,必然受到舆论谴责,结果还是保不住,甚至在一天之内被君王连下三道命令加以剥夺。不旋踵间,弄得身败名裂。这完全是咎由自取。

徒:这和清代官员被拔去“顶戴花翎”差不多。

师:上九所得到的恶果,正好印证了卦辞和《彖传》中所强调的“终凶,讼不可成也”的告诫。总之,整个讼卦不是教人如何争讼,而是教人息争止讼。

徒:的确是这样。除了九五居尊中正,是听讼之主外,作为诉讼人的其余五爻的凶吉,无不体现主张止息争讼的思想。初六和六三是阴爻,以柔克刚,不争不讼,得以“终吉”。九二、九四和上九是阳爻,刚健能讼。但九二、九四都能迷途知返,及时退出争讼,因而也免灾获吉。只有上九一味逞强,争讼到底,虽一时占了上风,终于没有好下场,受到夺赐之辱。

师:你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我们看《史记》中记载的廉颇、蔺相如两人的故事,一个是忍让息争的典范,一个是迷途知返的榜样,最能够说明讼卦的精髓要义。

关键词(Tags): #易经#讼卦
家园 嗬嗬,计划准备一至二天一个,贴一个季度呢。
家园 【文摘】7.师卦——论用兵之法

坎下坤上

    --- ---

    --- ---  坤上

    --- ---    

    --- ---    

    ------- 坎下

    --- ---    

  

师,贞,丈人吉,无咎。

[译文]师卦象征军队:守持正道,以贤明长者为统帅,可以吉祥,无灾祸。

[提示]提出指导战争的总原则。

  

徒:前一卦是“讼”,争讼的结果会造成兴师动众,所以这一卦是“师”,对吧?

师:在《序卦传》里正是这样讲的。师就是兵众、军队,所以师卦专讲如何用兵打仗。

徒: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儿戏。《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师:所以卦辞首先强调战争的两大原则。一要把握战争的性质,用兵要守持正道,要师出有名,是正义之师。这是战争的大前提。二是要善于选择统帅,要以贤明而富有经验和威望的将领统兵,这是出师胜负的关键。

徒:这两大原则,即使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也是不可违背的。“丈人”是指年高的长者吗?

师:指老成持重、众所畏服的人,不一定是年纪很大的人。对于统帅的具体要求,在《彖传》中作了发挥,我们待一会再谈。

徒:还有一点我不明白,卦辞既已论断为“吉”了,又加上“无咎”二字,岂不是重复吗?

师:卦爻辞极为简练,决不会重复,似乎重复的地方更值得玩味。在“吉”之后又补充“无咎”二字,是说用兵之“吉”,仅仅是“无咎”而已。因为战争毕竟是凶事,能有“无咎”的结局,这也就是上上大吉了。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译文]《彖传》说:师,是兵众的意思。贞,是持正的意思。能使众多的军队守持正道,就可以成就王业了。统帅刚健居中,而与君王相应;进行危险的战争,而能得到兵众的依顺。凭借这些来攻伐天下,百姓愿意服从,这是吉祥的征兆,哪里还谈得上灾祸呢?(王,音wang,统治天下。毒:攻治。)

[提示]解释发挥卦辞含意。

  

徒:《彖传》是怎样解释发挥卦辞的?

师:首先用“能以众正”解释“师贞”二字。要使战争中的千军万马成为仁义之师,才能打赢战争。但这又谈何容易!谁“能以众正”,谁就“可以王矣”。不仅要执法严明,以纪律来约束军队,如初六爻辞所说要“师出以律”;还要赏罚公正,使军队乐于听从号令,如九二爻辞所说的“在师中吉”。这样才能把兵众引导到正义之师的轨道上去。

徒:《彖传》中“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八个字,就是对卦辞中的“丈人”的具体说明吧?

师:是的。这八个字指出一个优秀统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在本卦中指九二而言。九二阳刚而居中,上与君位的六五相应,正是行师的主帅之象征。九二完全具备统帅的素质,它以刚爻居阴位,又得下体之中,说明它刚而能柔,刚柔相济而得其中,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帅才。九二又居于下位,而与六五这个温和中正的君主相应,象征带兵打仗的统帅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必能大展才能。这就是“刚中而应”四字的内涵。

徒:师卦的卦象,下为坎、为险,上为坤、为顺,《彖传》“行险而顺”四字是不是从这里推演出来的?

师:一点也不错。坎险象征战争的凶危,坤顺象征军心的归顺。进行生死存亡的战争,而能得到兵众的依顺,万众一心,舍生赴死,这也是指挥战争的统帅的特有本领。能够作“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就符合卦辞中“丈人”的标准,可以带兵出征了。

徒:《彖传》的最后几句,“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是针对卦辞:“吉无咎”三字而言?

师:《彖传》的最后几句,发挥“吉无咎”的精义,十分透辟。最值得玩味的是“以此毒天下”的“毒”字,既有“攻伐”、“治理”的意思,又含有它的本义“毒害”的意思。战火一起,生民涂炭,战争本来就是灾祸,是毒害社会、伤财损民之举,怎能无咎呢?但是,正义的战争又是非打不可的,这如同用毒药攻治疾病,非到迫不得已不轻易使用。由于是正义之师,最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虽然伤财损民,造成灾难,人民仍然愿意顺从。从正义战争的进步意义来看,尽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果毕竟是吉祥的,又怎么谈得上灾祸呢!这就是卦辞“吉无咎”、《彖传》“吉又何咎”的深层含义。

徒:比如说,武王伐纣的战争,虽然其惨烈到了血流飘杵的程度,但是由于推翻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代表了人民的愿望,还是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当然也可以说是:“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师:《易经》能把战争的性质与其价值联系起来思考,并且从民心向背这个角度观察,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密不可分,这道理在《大象传》中也有表述。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译文]《象传》说:地中聚藏着水源,象征兵众。君子因此注意容蓄民众。

[提示]指出兵来源于民的道理。

  

徒:师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坎、为水,是水聚于地中之象。

师:水藏于地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象征兵藏于民中,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徒:是的,古时是藏兵于民、兵民合一的,平时是扛锄头的农民,战时就是执干戈的士兵。

师:民为兵之本,民众是兵众之源。所以,君子要效法大地蓄水,平时注意蓄养民众,战时兵众的来源才不会断绝。《象传》论兵直溯本源。六爻则分别从六个方面展示用兵的要旨。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译文]初六,军队出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军纪不良必有凶险。(否臧:不善。)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译文]《象传》说:军队出动要用纪律约束,说明丧失纪律必然凶险。

[提示]指出纪律是军队的生命。

  

徒:出兵打仗,军纪为先。必须以节制之师,依法度行事,才能所向披靡。

师:初六处师卦之始,正是兵众初出之象。可惜它以阴柔居下,象征着弱才为将,很可能做不到“师出以律”,所以用“否臧”必“凶”的严重后果来告诫它。

徒:“师出以律”不说“吉”,而反过来说军纪不佳则“凶”,意思虽然一样,就起了告诫的作用。《易经》在用辞上的细微差异,并非随意着笔,无不有其深意。

师:不说“吉”而说“否臧凶”,还有一层含意。因为“师出以律”只是取胜的一个前提,而不是唯一条件,不能仅仅根据这一点就预测胜负,所以还不能判断为“吉”;可是如果军纪不良,就必然打败仗,所以“否臧”就可以断定为“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译文]九二,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无灾祸。君王多次赐命嘉奖。(在师:率师。锡命:颁发赏赐诰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译文]《象传》说: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说明受到了天子的恩宠。君王多次赐命嘉奖,说明怀有安抚天下的志向。

[提示]指出统帅受到君王信用的重要。

  

徒:你在前面说过,九二象征统军将帅。

师:九二是本卦唯一的阳爻,是一卦之主,象征带兵的统帅。它以阳刚居于下卦之中位,与居于君位的六五形成正应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将帅受到君王的委任派遣,出征作战,授有指挥军队之权,非如此就无法打仗;但又不能过分专权,过分专权则会受到君王的猜忌,祸不旋踵。这就要求统帅善于掌握适度的分寸,这个分寸就是“中”。中则不偏,守持中道就不会有偏差了。

徒:这样的统帅就会受到君王的信任、恩宠和嘉奖,所以“吉无咎”,所以“王三锡命”。《象传》最后特别指出“怀万邦也”,用意何在呢?

师:这就是说,君王三次奖赏作战有功的将帅,并不是鼓励穷兵黩武,而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以安抚万方百姓,统兵将领对此应有所领会。这里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战争的正义性,意在防止胜利冲昏头脑,防止战争逸出正义的轨道。这与师卦论战争的总的精神是一致的。

  

六三,师或舆尸,凶。

[译文]六三,军队可能会载尸而归,凶险。(舆尸:以车运载尸体,兵败之状。)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译文]《象传》说:军队可能载尸而归,说明出师完全失败了。

[提示]提示大才疏者用兵必败。

  

徒:六三出师大败,以致用车子载尸逃回,原因何在呢?

师:六三以柔爻居于阳位,而且处于下体坎卦之上,上无阳爻与之相应,下有阳爻又是以柔乘刚。这象征带兵将领力微而任重,才疏而志刚,不顾主客观条件的不利,贪功冒进,盲目行险,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这一爻告诫我们,像六三这种类型的人,志大才疏,决非将帅之才,千万不可任用此等人统率军队,否则必有凶险。

徒:在中国战争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如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全军覆没于长平,三国时期蜀汉的马稷一败涂地于街亭,都是任用志大才疏、刚愎自用之士的恶果。六三爻辞以“舆尸”二字强调用鲜血换来的教训,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六四,师左次,无咎。

[译文]六四,军队撤退驻守,没有灾祸。(左次:撤退宿营。古人以右为上,左次则为后退。)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象传》说:撤退驻守,没有灾祸,说明未失用兵的常法。

[提示]指出形势不利时应该退守。

  

徒:六三冒进而败,六四却退守图存。

师:六四处在上下之交的“多惧之地”,下面又没有相应的阳爻作为援军,形势也很不利。幸亏六四的个性与六三大不相同,它以柔爻居于阴位,阴柔而得正,性格细心慎重,在不利时不敢轻易冒险,自知一时无力前进取胜,于是暂时退后一步,按兵不动。

徒:六四暂时退守保全了军队,比六三强行冒险惨败好多了,所以算它“无咎”。

师:从爻象上看,六四无应(下面没有相应阳爻)而得位(以阴爻居阴位),无应则不可以轻进,得位则可以驻守。所以六四的决策还是明智的。虽然暂时无功,毕竟保存了实力,又可静待形势变化,伺机进击,随时转守为攻,这是不违背用兵常规的。兵法以慎重为常,恐怕一般人不明此意,认为六四的撤退是胆怯,所以《象传》特地申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文]六五,田地有禽兽,捕捉是有利的,没有灾祸。刚正长者可以率兵出征,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归。守持正道可以防凶。(言:焉,语助词。)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刚正长者可以率兵出征,说明九二能以中道行事。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回,说明任用将领不得当。

[提示]指出君王处理战争问题的原则。

  

徒:六五阴柔,处于师卦之君位(上体之中位),又与统帅九二相应,看来是象征战争时期的君王了?

师:正是。在战争期间,作为最高决策人的君王要把握两大原则。一要把握战争的性质,要师出有名,打的是正义战争;二要选择能够胜任的统帅,要善于用人。本卦卦辞中所强调的就是这两大原则,六五爻辞中所讲的仍然是这两大原则,首先以“田有禽,利执言”设喻。

徒:就是说,田地里有禽兽损坏庄稼,可以把它捉住,这是应该的,没的过错;比喻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我们起而应战,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战,这仗当然是应该打的。这样理解对吗?

师:正是如此。爻辞的后面几句话,谈的是任用将领的得与失。“长子”指九二,阳刚而居中,以中道行事,善于指挥战争。六五作为君王,任命它为统帅,无疑是正确的。可惜六五又画蛇添足,如果同时任命一位平庸小子六三参与军事指挥,去分统帅九二的权,这就坏事了。六三本性柔弱而居于阳位,凌驾在九二之上,只有干扰、破坏统帅的军事布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必然弄得大败而归,载尸奔逃。这完全是君主六五用人不当所致。

徒:六五任用九二时是何等明智,怎么又忽然糊涂起来,把六三派到指挥系统中去捣乱呢?

师:六五体柔而居中,又与九二正应,这是它的优点,故能正确地任用九二。但它毕竟又是以阴爻居阳位而失正,所以不能保险它没有糊涂的时候,它任用小人六三去牵制统帅九二,就是出于对九二的猜疑之心作怪,终于导致战争失败。

徒:这使我想起唐代的唐肃宗这个皇帝。在平息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他命令名将郭子仪等率军围攻叛军于邺城,又命令宦官鱼朝恩为监军,节制各路军马,这分明犯了以六三牵制九二的大忌,结果终于招致唐王朝六十万人马崩溃的大失败。唐肃宗惯于玩弄浅智短计,以小人来抑制功臣,因而引起一联串的变乱。

师:在用人方面玩弄这种权术,是绝对办不好事的。看来唐肃宗正是六五式的君王,可引以为教训。所以爻辞最后发出守正防凶的告诫,用人要光明正大,任人唯贤,才是正道,才能防止凶险。如果心术不正,则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译文]上六,国君颁发命令,封赏功臣,或分封为诸侯,或任命为大夫。小人则不可重用。(开国:册封新的诸侯国。殍家:封为大夫使之承家继业。)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文]《象传》说:国君颁发命令,是为了评定功勋。小人不可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使国家发生动乱。

[提示]指出封赏军功时要防止小人拥有实权。

  

徒:上九是师卦之终,象征战争结束,军队班师凯旋,该论功行赏了。

师:按照立功的大小,有的命他立国为诸侯,有的命他有家为大夫,让他分别享有国土和爵位。但是在封赏时要特别注意“小人勿用”的原则。

徒:“小人”立了战功,也不封赏吗?

师:“小人”有才无德,即使立了军功,也只能给以财帛田宅的奖赏,绝不能让他们开国承家,获得掌权的机会。小人是不稳定因素,如果他们拥有实权,就会伺机作乱,必然危害国家。只怕外患方平,内乱又起,不得不防。

徒:本卦多次强调任用君子不用小人。

师:在战争胜利、封赏功臣的时候,尤其值得注意,以免授小人以权柄,埋下祸根。因为君子往往是推功让利的,而小人则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尤其需要警惕。总之,本卦中告诫之语甚多,六爻的吉断也是凶多吉少,强调兵者凶器,用兵当慎之又慎。全卦堪称为古代兵法的总纲,表述了基本的战略战术思想。六爻展示了用兵打仗自始自终的过程和指挥战争的要旨,不仅是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资料,对于人生事业的谋划策略也会有很大启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就不多讨论了。

关键词(Tags): #易经#师卦
家园 【文摘】8.比卦——论亲附之道

坤下坎上

    --- ---

    ------- 坎上

    --- ---    

    --- ---    

    --- ---  坤下

    --- ---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译文]比卦象征亲附:吉祥。要经过考察研究再作决定(是否亲附),(如果所亲附者)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够坚守正道,就不会有灾祸。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了,后来者将有凶险。(原:考察,推究。筮:(占卜)决定可否。不宁方:不安顺的邦国。) [另注:不宁方来,也有解释作:不安宁了才来。]

[提示]指出亲附之道的原则。

  

师:师卦之后是比卦,这两卦又是一组,卦象互为颠倒。“比”的意思是比附、亲密辅助。战争平息之后,首要大事是和平安定,休养生息,这就必须谋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讲究亲附之道。所以,在师卦之后安排了比卦。

徒:师卦讲武力征服,比卦讲政治安抚,这正是古代统治阶级恩威并施、宽猛兼济的两手吧?

师:人不能遗世独立,做任何事业都需要相互合作,这就必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比卦还是值得研究的。卦辞首先肯定:“比:吉。”能够互相亲密比辅、互助合作,是吉祥的。但是紧接着就强调选择亲附对象必须慎重,不可滥交滥比。

徒:《易经》常常是如此,讲了事物的这一面,接着就要讲到那一面。

师:是否可以亲附,要经过考察研究才能作出决策,这就是“原筮”。如何考察?卦辞中提出三条标准:“元、永、贞。”要有尊长之德,要能长久不变,要能坚持正道。与这样的对象亲附,才能“无咎”。由此可见,亲附行为并不总是吉祥的。亲附不得人,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卦辞先说比“吉”,接着又补充说如此方可“无咎”,这又是十分辩证的。

徒:决定亲附对象确实要慎重,不能专拣高枝飞。

师:看准了以后,就要抓紧时机,争取结盟亲附,这时就宜速不宜缓,要当机立断,不能再拖拖拉拉,心存观望。这又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了。就是说,当慎则慎,当断则断。卦辞中打比方:说,在有德之君当位时,连不安顺的诸侯邦国(“不宁方”)也来亲附了,到这时你才姗姗来迟地沟通联系,必然搞不好关系。因为你的行动已经说明你没有互相协作的诚意,人家也不会同你竭诚合作的。其结果当然不妙,甚至在竞争的环境中失去生存的机会。这就是“后夫凶”的含意。

徒:史书上记载说:万国朝禹,防风后至;天下归汉,田横不来。结果是防风被诛,田横自杀,这两个“后夫”的结局果然不妙。

师:因为他们违背了亲附之道,终于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导致失败。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译文]《彖传》说:亲附,会得到吉祥。“比”是亲附辅助的意思,指九五以下的阴爻顺从上面的阳刚之君。经过考察研究而作决定,所亲附者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够坚守正道,不会有灾祸,因为九五刚健而居中。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说明上下相互应合。后来者有凶险,因为它已走入困境。

[提示]解释卦辞全文。

  

徒:有一点不明白。看《彖传》对本卦爻象的分析,九五是唯一的阳爻,而且居中得正,处于君位,是本卦的主爻,符合“元、永、贞”的标准,是各阴爻所亲附的对象。但是,《彖传》只说九五以下的阴爻顺从九五(“下顺从”),而把上六除外,这是什么缘故呢?

师:本卦一阳五阴,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主从关系,一阳(九五)为主导,五阴为从属。九五以下的四个阴爻皆以九五为亲附对象,上下应合;只有上六迟迟不来亲附,正是卦辞中所说的“后夫”,即“后来者”。这个后来者直到陷入困境,才想到向九五亲附,失去了时机,预后必“凶”。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译文]《象传》说:地上有水,象征亲附。先代君王因此封建万国,亲近诸侯。

(提示)指出以上亲下的必要。

  

徒:这意思是明白的。比卦上为坎、为水,下为坤、为地。地上有水,水性润下,浸润入地,这现象象征“亲附”(“比”)。先王观此亲比之象,受到启发,因此通过分封建国来亲近天下诸侯。

师:《彖传》侧重于强调以下附上,《象传》则强调以上亲下,二者相辅相成,这才是完整的亲比之义。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译文]初六,心怀诚信地亲附,没有过错。充满诚信如同美酒盈缸,终究会有意外的吉祥(孚:诚信。缶:音fou,盛酒的瓦器。它吉:它至之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译文]《象传》说:在开始阶段的亲附,会有意外的吉祥。

[提示]强调亲比贵在诚信。

  

徒:初六地位低微,遥居“荒外”,位置也不相应,它想亲附于“至尊”九五,恐怕不很容易!

师:与人亲比最重要的是心怀诚信,取得信赖。初六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够以诚信求亲附自可无咎。

徒:待人以诚,人必报之以诚。诚信确实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则,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有孚比之”了。

师:如果能够“有孚盈缶”,诚信充满于内,像装满美酒的瓦缸一样,满腹皆诚,不但可以免咎,最终甚至会得到意外的好处(“它吉”)。《象传》又进一步指出“比之初六”的重要,还是因为初期阶段的亲附更能体现诚意。

徒:这与上九的“后夫凶”正好是鲜明的对比。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文]六二,从内部亲附,坚持正道必获吉祥。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从内部亲附,说明没有失去自有的正应关系。

[提示]强调亲比贵在守正。

  

徒:六二以柔爻居阴位得下体内卦之中,九五以刚爻居阳位得上体外卦之中,二者形成正应关系。六二亲附于九五,条件最为优越,再不会出什么岔子了。

师:不然。居内卦正中的六二与居外卦正中的九五亲比,叫做“比之自内”,当然有极其优越的条件;虽然条件优越,获吉仍然是有条件的。“贞吉”,意味着贞则吉,不贞则不吉。吉与不吉,要看能不能坚持正道。坚持正道,才能“不自失”,不失去六二与九五之间自有的正应关系。《易经》十分重视主观作用。初六的客观条件很差,由于主观上的“有孚”,仍然可以“无咎”,甚至“有它吉”;六二的客观条件极好,如果主观上不能坚守正道,仍将失去其优势。“不自失”三字仍隐含告诫之意,这一点很重要。

徒:在亲比问题上,什么是正道呢?

师:古人认为,应该修身正己,以待人君之求,而不要降志辱身,汲汲钻营。历史上的伊尹、吕尚、诸葛亮等名臣都是如此行事的,实现了君臣风云际会式的亲比。

  

六三,比之匪人。

[译文]六三,想亲附而不得其人。(匪:非。)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译文]《象传》说:亲附而不得其人,岂不是可悲的事?

[提示]指出建立亲比关系需要有基本的客观条件。

  

徒:六三与九五无比应关系,它的应爻上六又是个“后夫凶”,因此想亲附而不得其人。看来六三的处境很不妙。

师:六三的处境极为不利。初六、六二、六三、六四,这四个阴爻都想亲附唯一的刚健中正的阳爻九五。其中六二与九五有正应关系,六四与九五有亲比关系(阴阳当位,以柔承刚),条件都十分有利,皆得“贞吉”之兆。初六与九五虽然也没有正应、亲比关系,条件不利,但是初六处于初期阶段,就捷足先登地以诚信亲附九五,不但“无咎”,甚至可能“有它吉”。最糟糕的就是六三了,与九五既无正应和比邻的关系,又没有捷足先登的机会,这确实是值得悲伤的事!由此可见,建立亲比关系也需要有基本的客观条件。初六、六二两爻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本爻又强调了基本条件的必不可少,顾及了主客观两个方面,这正是《易经》卦理的严密精审之处。

徒:难道六三就无计可施了吗?

师:请注意,这里并没有为六三的最终凶吉下断语,仅仅婉惜六三目前的无人亲比,仅仅感叹“不亦伤乎!”这就很值得玩味。可见六三的处境虽然可伤,其凶吉仍在未定。从六三的角度考虑,在条件不成熟时,只有守正以待时变。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文]六四,在外部亲附,坚持正道可获吉祥。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译文]《象传》说:在外部亲附于贤人,是说六四顺从于上。

[提示]指出亲附于上要注意守正。

  

徒:六二自内卦(下体)而亲比于外卦的九五,称为“比之自内”;六四居于外卦(上体),亲比于同样属于外卦的九五,当然应该称为“外比之”了。

师:六四以阴爻居阴位,柔顺得正,上承刚健中正的九五。凡是六四承九五者都是吉象,在象征亲附关系的比卦中当然更是如此。不过,这里的“吉”也是有条件的“贞吉”。

徒:六四不和与它相对应的初六亲比,而向上比附处于君位的九五,所以爻辞特别提醒它要坚守正道(“贞”),否则恐怕有谄媚之嫌,尽管九五是刚明中正的大贤。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亲附于上,一定要坚持正道,以免被人误解为奉迎讨好。连孔子当年也曾经感叹过:“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只要行得正、走得端,闲言碎语是可以不攻自破的。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译文]九五,光明正大的亲比。君王打猎三面驱围,一面放开,听任前方的禽兽逃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吉祥。(显:显明。)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译文]《象传》说:光明正大的亲比是吉祥的,由于九五处正而得中。舍弃违逆者,容纳顺从者,所以听任前方的禽兽逃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说明君上实行中道。(使:用。)

[提示]阐述光明正大的亲比之道。

  

师:九五以唯一的阳刚之爻处于君位,群阴都来亲附它,它能保持刚正无私,不偏不党,更不搞暗中交易。这是光明正大的亲比于天下的行为,一切都是显明于外的,所以称为“显比”。

徒:怎样才能做到“显比”呢?

师:爻辞里打了个比方。好比君王打猎,只从三面设围,驱赶猎物;在前面却网开一面,任凭禽兽随意逃跑。王者对于亲附于己的民众也应是这样,来者不拒,去者不追,顺从者就收容他,违逆者则放过他。如九五以下的四阴都愿意顺从亲附,则来者不拒,一概收容;只有上六违逆,以阴乘阳,不愿归依,则去者不追,好像打猎时从前面跑掉的“前禽”。

徒:真有“来去自由”的度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勉强地做到了这一点,当暂时依附他的关公离他而去时,他总是想追回。最后终于网开一面“失前禽”,放走了关云长。这毕竟算得上“九五之尊”的大胸襟。

师:不仅如此,九五对他属下的人(邑人),也不专门告诫,叫他们格外地亲近自己。意思是天下人一视同仁,并不因近者而采,也不因远者而疏,实行中道。这才是光明正大的“显比”,这当然是完全的“吉”,不附加条件的“吉”。

徒:不过,这毕竟有些理想化了。

师:人终究是应该有理想的。《易经》里就记载了古人的很多理想境界。

  

上六,比之无首,凶。

[译文]上六,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凶险。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译文]《象传》说: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也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提示]指出亲比迟疑则结果不好。

  

徒:九五以下的四个阴爻都求附于九五,最后只剩上六这个姗姗来迟的“后夫”了。

师:上六位高而自傲,在开始时期它不愿与九五亲比。亲比之事最重初始,迟疑观望就谈不上有什么诚意了,然而上六却“比之无首”。直到大家都纷纷亲附于九五,上六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这才被动地求比,然而为时已晚,错过了时机,不会有什么结果了,这就是《象传》所说的“无所终也”,卦辞所说的“后夫凶”。

徒:开头无所始,最后就无所终。初六与上六,恰好是鲜明的对照。初六地位最卑,与九五距离最远,但是能够以诚亲附,比之于初,所以不仅“无咎”,反而有“它吉”。上六地位最高,与九五距离最近,但是不能及时亲附,失去主动,所以不仅“无所终”,甚至有“凶”。

师:正由于上六地位最高,因而高傲自负;它与九五距离最近,反而以阴乘刚,形成“逆比”。上六不能善用其长,有利因素反倒转化为有害因素了。

徒: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必须相互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已经为人所共知。从这个角度看,《易经》比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师:比卦提出的一系列原则确实值得深思,这有益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的和谐运转。比卦特别侧重于人际关系中主从关系的确当处理,强调指出,不论是亲附于人,还是为人所亲附,都要正而不邪,心怀诚信。不仅作为本卦唯一阳刚之爻的九五之尊是如此,本卦的五个阴柔之爻的凶吉无不与此有关。九五为人们争相亲比的对象,它实行光明正大的“显比”之道。初六、六二、六四都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守正以求比,各自都得到了吉祥的结果。六三客观条件不利,结局未卜,需要守正以待时。只有上六失去中正之道,不守诚信之诫,条件优越而不善利用,与人相交而先倨后恭,在茫茫人海中无所适从,终于难免陷于凶险。

  

  

[另注:比卦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于比附的态度和做法,描写得维妙维肖。]

关键词(Tags): #易经#比卦
家园 【文摘】9.小畜卦——论以阴蓄阳

乾下巽上

    -------    

    ------- 巽上

    --- ---    

    -------    

    ------- 乾下

    -------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译文]小畜卦象征微小的蓄聚:亨通。从西方吹来的浓云密布,却不降雨。

[提示]指出以阴蓄阳的基本含义。

  

徒:小畜这一卦我预习过了,觉得很难懂,理不清阴阳关系的头绪。

师:小畜卦确实是比较难懂的一卦,历来很少有人讲得清楚。我们知道,《易经》的思维方法总是辩证的,在阴阳这一对矛盾中,既谈阳的主导作用,又谈处于从属地位的阴的反作用。比和小畜这两卦都是以阴阳为象征符号来谈人际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反映了这一关系的复杂变化的深隐微妙之处。

徒:前面的比卦由一阳五阴组成,一阳为主导,五阴为从属,侧重于谈阴对于阳的比附,这很好理解。小畜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师:小畜则由一阴五阳组成,虽然阳为主、阴为从,阳为刚健、阴为柔顺的基本性质不变,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了。比卦谈的是五阴比附一阳,小畜卦谈的是一阴蓄聚五阳。因为阴为小,阳为大,以阴蓄阳就是以小蓄大,所以此卦称为“小畜”。

徒:“畜”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师:“畜”就是“蓄”,作为阴对阳反作用的表述,它的含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大体上说的是一种聚合、吸引、蓄容、蓄止的作用。因为阴是从属的,它反作用于主导的阳,只能起这种微小的蓄聚、蓄止作用,故称之为“小畜”。当然,这毕竟也是一种主观能动作用。

徒:卦辞称“小畜,亨”,看来这是一种良好的作用了?

师:是的。小畜卦中唯一的阴爻六四以阴居阴位,得正,上下五阳都与它相应,这就是一阴蓄五阳之象。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六四,只能采取“小”的方式,即“阴”的方式、柔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团结、吸引、聚合、容蓄处于主导地位而又性格刚健的五个阳爻。这就是行“小畜”之道。六四能如此行事,以恰当方式把阴阳关系协调到最佳状态,实现了阴阳的和谐统一,当然会是亨通顺利的。

徒:就是说,“小畜”则“亨”,强调采取“小”的方式去“畜”则“亨”。这是“小”的另一含义吗?

师:不错。这就意味着不能采取“大”的方式、强力的方式,那样就违反了阴阳主从关系的基本原则了。以阴蓄阳,以小蓄大,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者采取的一种主动姿态,这必须以不违背阴阳主从的基本态势为前提,否则,就破坏了基本态势,就无“亨”可言了。

徒:卦辞的下文接上“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两句,很突然,也很难理解。

师:西来的乌云密布,但聚积尚未达到饱和状态,还没有降雨。这正像小畜卦中以阴蓄阳的情况。由于六四这一阴爻力量小,聚阳甚微,还不足以和阳成雨,所以只能采取“小”的方式、柔顺的方式蓄聚五个阳爻。

徒:吹西风的天气,云层被风从西方吹向东方,确实难以下雨。所以民间谚语说:“云行东,一场空;云行西,披雨衣。”

师:下雨是阴阳二气和合的结果。“密云不雨”,说明阴气的聚集还不足以和阳化雨,这正是行“小蓄”之道的时候。

  

《彖》曰:小蓄,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

[译文]《彖传》说:小畜,阴柔得位而上下阳刚都来应它,所以称“小畜”。强健而又顺逊,阳刚居中而志向可以实行,因此是亨通的。

[提示]解释卦名和卦义。

  

徒:“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是指六四而言吧?六四以阴爻居阴位,当然是“得位”。而与六四相应的阳爻只有初九,为什么说“上下应之”呢?

师:本卦由一阴五阳组成。“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这是三国魏时青年易学家王弼的解释。所以上下五个阳爻都与六四这个阴爻相应,形成一阴蓄聚五阳的“小畜”之象。“小畜”的卦名就由此而来。《彖传》先从一阴的角度观察,解释卦名“小畜”;接着又从五阳的角度观察,解释卦义“亨”。本卦下为乾、上为巽,乾为健、巽为顺。这就意味着,当“小畜”之时,阳爻虽有强健之性,仍能顺乎形势,接受阴爻的蓄聚,这就叫“健而巽”。“刚中而志行”是指九五而言,它刚健而居中,处于上体至尊之位,对于其余四个阳爻起着统辖作用。而唯一的阴爻六四即在九五之下,以柔承刚,形成亲比关系,使得九五欣然接受六四的蓄聚,从而带动其余四个阳爻也接受六四的蓄聚。这样,九五之志得以实行,一柔蓄五刚的良好局面得以实现,这当然是亨通的。

徒:玩味起来,这里的含义很是微妙精辟。九五作为五阳的主宰,不仅自己接受六四的蓄聚,而且协助一阴蓄五阳局面的形成。九五能如此配合六四,事态的发展无疑是亨通的。九五等阳爻本性刚健,而又能顺逊于六四,对于“小蓄”之道的顺利实行,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啊!

师:所以,行“小畜”之道,不仅要求阴柔的一方能够以“小”蓄“大”,而且需要阳刚的一方“健”而能“巽”。在这种情况下“乃亨”,否则是“亨”不起来的。

  

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译文]浓云密布却不降雨,说明阳气还在上升。风从西方吹来,说明阴阳交和之事已经实施,尚未畅行。(尚:上。)

[提示]解释卦辞。

  

徒:这是对卦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的解释了,却并不好懂。

师:因为这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虽然是对卦辞的解释,仍需要再解释。这里无非是说,由于阴气蓄阳不足,所以阳气仍在上升之中,阴气也还不足以和阳化雨。这就是卦辞“密云不雨”的含义。这样,阴阳交合之事虽然已经开始,还没有十分畅行,还没有达到化为一场甘霖的程度;正像风从西方吹来,下不了雨。这就是卦辞“自我西郊”的含义。

徒:但是《彖传》终于没有点明的是,“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只是一种状况的象征。它借用阴气的力量弱小,聚阳甚微,不足以和阳成雨这一自然现象,暗示处于从属地位的“阴”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阳”所发挥的反作用,只能采取恰当的特殊方式。这就是小蓄卦中所提示的,只能用“小”的方式、柔顺的方式,行“小畜”之道。

师:真是一通百通!这里面包含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在何种情况下实行“小畜”之道?二、为何需行“小畜”之道?三、如何行“小畜”之道?当然,这三个问题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

徒:不过,《易经》为什么不明白地说出哲理,却采用这种隐晦、含混的象征方式加以表述呢?

师:哲理的包容性极大、辩证性极强。哲理思考本来就是伤脑筋的事,不像跳华尔兹舞那样轻松愉快,然而它的特有的乐趣也在于此。《易经》的表述方式的确特殊,一般只提供具体的象征事物,而抽象的内在哲理有时只是轻轻一点,令人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留给读《易》者自己玩索的无限天地。在这种沉潜玩索的过程中,引导读者自己步人佳境,从冥思苦想中不断地有所领会,不断地获得发现的乐趣。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译文]《象传》说:风流行于天上,象征微小的蓄聚。君子因此蓄养文明之德。(懿:指蓄养美德。)

[提示]指出蓄养道德的必要。

  

师:《象传》仍然是从卦象推演出自然现象,又从自然现象推演出行为哲学。请你讲讲推演的过程。

徒:小畜卦的上体为巽、为风,下体为乾、为天,所以是风行天上之象。风行于天,还处在逐渐积蓄力量的阶段,还未能普及于天下,大展其才能,吹拂大地上的万物生长。君子观此天象,应该想到,要效法风行天上积聚力量之象,不断地蓄养自己的德性,使之逐渐充实,趋于完美。

师:《象传》所言,是对“小畜”的又一种理解。现在让我们接下去考察由一阴五阳组成小畜卦六爻,这六爻展示了阴、阳之间“蓄”与被“蓄”的复杂关系。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译文]初九,返回于本位,会有什么害处呢?吉祥。(自道:自己原来的位置。)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译文]《象传》说,返回于本位,在事理上是吉祥的。(义:事理。)

[提示]阳质薄弱时应避免被阴蓄聚。 [另注:也有解释为:初九刚居阳爻,急躁冒进,因与六四相应,被六四蓄止,重返原道。]

  

师:在小畜卦的六爻中,唯一的阴爻是六四,上下五阳都受它蓄聚,这就是一阴蓄五阳之象。

徒:初九与六四位置相对,阴阳相应,形成“正应”关系。它应该主动接受六四的蓄聚才是,为什么又返回于本位呢?

师:初九上应六四,阳刚好动,动则上行,必被六四蓄聚。但是初九位居最下,阳质尚弱,此时被六四蓄积,必然失去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初九不宜急躁冒进,明智的做法是返身回归于本位,潜伏于下,等待时机。初九能这样慎重行事,就不会有危害。从事理上推断,这样做是吉祥的。

徒:这与“以阴蓄阳”的小畜卦义不矛盾吗?

师:从“阳”的角度观察,只有在保持“阳”的主导地位、“阴”的从属地位不变情况下,接受“阴”的蓄聚,以致促进阴阳的和谐协调,才是吉祥的。如果“阳”之本质尚弱,而被“阴”蓄聚,危及“阳”的主导地位,那只能破坏阴阳的和谐协调,那只能造成危害,就无吉祥可言了。

  

九二,牵复,吉。

[译文]九二,被牵连而返回于本位,吉祥。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译文]《象传》说:被牵连而返回,居于中位,也没有失去自己的本质。

[提示]阳质薄弱时应联合抵制阴的蓄聚。 [另注:也有解释为:九二内刚外柔,自己知止,与初九牵手回归原道。]

  

徒:九二也不受蓄聚返回本位吗?

师:九二的情况与初九相似,它在上行之时受到初九的牵连影响,也退守于下卦中间的本位,同样避免了被六四蓄聚而失去自己的主导性。这样,由于初九和九二地位较低,刚质未盛,被蓄必危,它们就相互牵连地退守本位,联合抵制六四的蓄聚,以求保持自己的阳刚本质。这就是初九、九二两爻皆吉的原因。唯独九三爻贸然上行,被六四蓄聚,陷入被控制的困境。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译文]九三,车轮的辐条散脱,夫妻反目失和。(说:脱)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译文]《象传》说:夫妻反目失和,说明九三不能规正妻室。

[提示]阳受制于阴,造成阴阳离异。 [另注:也有解释为:九三刚猛过度,只知冒进,不被六四蓄止,结果反目失和。]

  

徒:九三与六四阴阳亲比,形成“舆”与“辐”、“夫”与“妻”的亲密关系,九三终于接受六四的蓄聚。这怎么会又造威“舆脱辐,夫妻反目”的相互离异的结局呢?

师:九三处于下卦的上位,刚亢而躁动,又与六四比近,阴阳相悦,终于被六四蓄聚。但是形势对九三是不利的,六四以阴质居上,乘凌九三,阴盛阳衰,致使九三非但不能以阳制阴。反而被阴所制,失去了主导地位,破坏了阴阳平衡。这样,阴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必将造成“舆脱辐,夫妻反目”的离异结局。因为九三居下,根本就无力“规正妻室”。

徒:历史上有不少弱主被强臣控制的例子,恐怕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这是上下级关系中的反常现象。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译文]六四,心怀诚信,就能免去伤害,脱出惕惧,不会有过失。(血:流血,指受到伤害。)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译文]《象传》说:心怀诚信,脱出惕惧,说明六四与在上的九五意志相合。

[提示]以阴蓄阳必须心怀诚信。

  

徒:六四是本卦唯一的阴爻,上下五阳都受它蓄聚,这一爻当然格外重要。

师:小畜卦以阴蓄阳的主旨,正是通过六四表现出来。问题就在于,处于从属地位的六四,怎样才能对处于主导地位的九五发挥团结、吸引、蓄聚的积极作用?

徒:的确,从属者要想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容易,因为很难避免主导者的猜忌。

师:六四处于近君危惧之地,实行以阴蓄阳之事,弄得不好,不仅会遭到猜忌,甚至还会有蒙受伤害的危险。六四要想发挥以阴蓄阳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阴阳和谐协调,而不危及阴阳平衡,不破坏主从关系,最要紧的是心怀诚信,以诚感之,取得九五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正是以阴蓄阳、以小蓄大、以下蓄上、以从蓄主的首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下“合志”,从属者与主导者精诚合作,“小畜”之道才有可能顺利实行。

徒:这样的事例真的不胜枚举。蜀汉时诸葛亮如果得不到后主刘禅的完全信任,他就无法发挥才干,完成辅佐的事业,北伐中原的战争更无法进行。我们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深切地体会到他是如何以诚信去感动刘禅的。

师:从六四和九五这一臣一君看,六四以阴爻居阴位,柔顺而得正,上承九五,无疑是个善于以阴蓄阳的能臣;而九五也是个刚健中正的明君,比阿斗(刘禅)强多了,这是刘禅之父刘备那样的人物。所以六四能够取得九五的完全信赖,君臣相得,上下合志,正是“小畜”之道的理想象征。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译文]九五,心怀诚信,紧密合作,充满至诚之心,并且推广影响到它的近邻。(挛如:结合紧密。)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译文]《象传》说:心怀诚信,紧密合作,说明九五不仅是独自充满诚意。

[提示]九五应以至诚之心促使“小畜”之道实现。

  

师:既然六四是个善于以阴畜阳的能臣,而九五是个刚健中正的明君,那么,当六四行“小畜”之道时,九五采取何种态度呢?

徒:据我对爻辞的揣摩,六四能够心怀诚信地以阴蓄阳,九五也能心怀诚信地接受蓄聚,积极地予以配合,以消除六四的疑虑,使它充分地发挥能动作用。两者都以诚心交相感应,所以六四和九五的爻辞都突出地强调了“有孚”二字。

师:这一点很重要,作为主导者的九五的态度对于能否完美地实现“小畜”之道至关重要。我们看九五爻辞,在“有孚”之后又加了“挛如”二字,特别强调,当“小畜”之时,九五尤其要以诚信之心加强与六四的紧密合作,要紧密得像握紧的拳头一样(“挛如”)。非如此不能消除六四对小人离间的疑虑,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六四大展其才,充分发挥它作为从属者的辅佐作用。

徒:也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正体现出了作为主导者的九五的主导作用,因为当“小畜”之时,九五的诚信尤其重要。

师:清代易学家李光地的《周易折中》说:“富者,积诚之满也。积诚之满,至于能用其邻,则其邻亦以诚应之矣。”十分有见地。九五不仅自己“富”,不仅自己充满至诚之心,而且“富以其邻”,把这种至诚推广到它的比邻六四,以至诚影响六四,使六四同样以至诚报之,同心同德地实行“小畜”之道。

徒:由此看来,九五确实是刚健中正之明君,这是很值得我们作领导工作的同志思考的。我又想起了刘备,他对诸葛亮一片至诚,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不由得诸葛亮不感动,也以一片赤诚相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上下级关系的完美范例。三顾草庐,白帝托孤,千古传为佳话,真不是偶然的啊。

师:我们读诸葛亮上给刘禅的《出师表》,他追述当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往事,仍然抑制不住“由是感激”的心情。可见,主导者九五的至诚之心对从属者六四的巨大影响,确定能产生了不起的力量啊!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译文]上九,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高尚的功德已经圆满。妇人应该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处:被畜止。载:积满。几望:将圆。征:前进。)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译文]《象传》说: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说明功德的积累已经圆满,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因为形势的发展变化令人疑虑。

[提示]以阴蓄阳过于盛满,会有祸殃。

  

师:你注意到没有,卦辞中说:“密云不雨”,在上九爻辞中变成了“既雨既处”。

徒:据我看,卦辞中的“密云不雨”,是说小畜刚开始时。阴气的积累不足,还不能充分地蓄聚阳气,难以完成和阳化雨之功。到了上九这一爻,已是一卦之终,小畜之道已经发展到了极盛阶段,“既雨既处”是说阴气已经充分积累,阳气也被充分蓄聚,阴阳和合而降雨,这正是以阴蓄阳功德圆满的象征。

师:讲得很好。当此之时,阴蓄阳已经达到最大限度,阴阳对比已经达到中和平衡的最佳状态,唯有保持这种平衡才能稳定。作为从属者的“阴”的一方要及时地停止以阴蓄阳,要像妇人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以避免盛极必危、物极必反的结局。

徒:阴蓄阳的事态如果再发展下去,就破坏了阴阳之间主从关系的平衡稳定,必然会引起阴阳抗争,由和谐转向对立,确实很危险。

师:在这当口,作为主导者“阳”的一方的“君子”应该注意“阴”的动向,控制事态的发展,阴蓄阳的路子不能继续走下去了。如果顺此态势继续朝前走,结局必然不妙。阴盛于阳,必然致使阴疑于阳,“阴疑于阳必战”(坤卦《文言传》),后果必凶。

徒:上九爻辞往往以盈满告诫,这里也是“满招损”之一例。

师:继续发展下去必然走向反面。这又一次证实了卦辞中“小畜,亨”的主旨:守持“所蓄者微小”之道则“亨”,反之则“凶”。小畜,就蓄聚的主体看,是“小”者、“阴”者;就蓄聚的程度看,是微小的、不过甚的;就蓄聚的方式看,是柔顺的、小心翼翼的。总之,作为从属者的“阴”只能在适宜的限度内发挥主动能动作用,蓄聚作为主导者的“阳”,促使阴阳的和谐统一。

徒:学了这一卦,很受教益。我们可以通过古老的小蓄卦观察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微妙关系的发展变化,从中得出有益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运用于现代的社会生活。

  

  

[另注:此文认为初九、九二抵制六四的蓄聚。也有文认为六四蓄止了这三阳:初九刚居阳位,急躁冒进,因与六四相应,被六四蓄止,返回正道。九二居中柔和,自己知止。九三刚而不柔,急于冒进,不被六四蓄止,结果反目失和。六四蓄止此三阳,原本可能受伤,因有九五诚心帮助,故“血去惕出”。上九是说六四一阴蓄止五阳,阴势大盛,此时,阴应适可而止,不可过盈,凌驾于阳之上。

  小畜卦一阴蓄止五阳,仿佛卦中一阴(六四)是主角。但要想蓄止成功、反冒进成功,九五的诚心支持,也非常重要。我国建国初期的反冒进,开始时能得到九五的支持,进展顺利。后来因为六四没能把握好度,有凌驾九五之嫌,动摇了九五的根基,引起九五的反击。九五不但不再支持六四的蓄止,反而鼓励初九、九三冒进,孤立六四,并趁机把六四打成走资派,结果反冒进失败,蓄止失败。此后冒进加剧,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由此可见,一阴蓄五阳是一件有危险的事。六四绝不可妄图借此凌驾于九五之上,而是应该与九五达成一致,得到九五的全力支持。]

关键词(Tags): #易经#小畜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