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大顺军名将之下落-田见秀篇 -- 温相
东路大顺军主要将领有泽侯田见秀、义侯张鼐、绵侯袁宗第、磁侯刘芳亮、光山伯刘体纯、太平伯吴汝义、将领郝摇旗、王进才、牛万才等,他们在李自成牺牲以后,乘清阿济格军东下随即返京之机,先后进入湖南平江、浏阳一带,如刘体纯在五月间即自湖北武昌南入平江,吴汝义、田见秀、张鼐等翻越九宫山,经江西宁州(今修水县)进入平江县。由于史料残缺,我们不十分清楚李自成牺牲后,东路大顺军当中发生的变故,只知道在1645年五、六、七月这路大顺军大抵均集结于湖南平江、浏阳地区,总兵力多达二十一万余名。然而这样一支庞大的部伍在屡经挫败之后,已无复当年部署,西安时期地位与刘宗敏相等的田见秀曾以“为人宽厚”得众将心,这时仅有部卒七千,泯然普通一将,几无威信可言。
在东路大顺军中郝摇旗、王进才原来地位较低,他们乘大顺军兵败混乱之时各自掌握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难免同大顺军封侯封伯的老将产生隔阂。何腾蛟充分利用了这种矛盾,把郝摇旗、王进才收为亲信,郝摇旗被委任为督标副总兵,不久升任总兵,加封南安伯。至于田见秀、袁宗第、张鼐、刘体纯、吴汝义等大顺政权所封侯伯则备受岐视,既不安置驻地,也不供应粮饷,这些农民军被迫就地打粮,又立即加以掠夺的罪名,目的是使他们在湖南站不住脚。这年八月间,田见秀、张鼐、袁宗第、吴汝义、刘体纯、郝摇旗等在清湖广等地总督佟养和的招罗下,曾派使者至武昌同清方联络,要求安置地方供应粮饷。因清方坚持剃头,没有达成协议。不久,除郝摇旗、王进才二部留在湖南外,田见秀等东路大顺军将领都率部北入湖北,在荆州地区同李锦、高一功等九大头领率领的西路大顺军汇合。
公元1646年正月二十九日,勒克德浑军进至石首县,他探知忠贞营主力正在围攻荆州,后勤辎重分屯江南,就在二月初二日命尚书觉罗郎球往剿江南,自己统兵乘夜疾驰,初三日早晨即抵荆州城外。李锦等对勒克德浑的千里奔袭毫无所知,仍然指挥部队攻城;清军分两路直冲忠贞营营垒,李锦等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向西撤退。觉罗郎球部也出其不意地击败南岸大顺军守兵,夺得船只一千余艘。第二天,勒克德浑又派奉国将军巴布泰等分兵两路追击忠贞营于安远、南漳、襄阳等境。李锦等兵员、辎重损失颇大,被迫退入三峡天险地区。监军堵胤锡堕马折臂,向湖南常德一带撤退。李自成的三弟、原大顺政权磁侯田见秀、义侯张鼐、武阳伯李友、太平伯吴汝义却在彝陵口带领部众五千余人向清军投降。四月初三日,多尔衮接到勒克德浑的捷报后,下令把自成之弟“李孜”、田见秀、张鼐、李友、吴汝义及部下将士统统杀光。
的英雄人物都是怕死鬼。郝摇旗后来命运如何?
从1656年(顺治十三年)到1662年(康熙元年)清军对夔东明军根据地展开三省会剿,时间已过六年,没有见到文献中再提及韩王朱?Z溧,大约是已死。同郝摇旗、袁宗第等人一道被俘的只有东安王朱盛蒗,毫无“定武十七年,韩主不终”的任何迹象。郝应当被俘杀。
另外,有一说,康熙二年(1663年),清军分路进攻。刘体纯、郝摇旗战死。
小说《李自成》正面人物形象高大全,尤其是在前三卷,流寇而已。李自成本人也不是见了八旗兵就望风而逃吗?如果被俘,恐怕也不免跪求乞命吧。
李友是战死沙场,不过,可能是笔误吧,本来留守北京的有李友,没想到跑到后来,战死山海关的又是李友,不仔细看,还真没有看出来。吴汝义描写的比较生动,类似汪东兴一类的
角色。田见秀是遁入空门了。这件事是通过高夫人和红娘子的对话交待的。张鼐是力战自杀
的,也很悲壮。
在历史上,张鼐其实就是李双喜,是自成的养子。所以,雪老在构思这个人物时还是费了很多的心血。雪老的历史功底和学问远不是二月河之流能够比拟的。而《李自成》尽管不免高大全的东西,不过,比起那几部时下畅销的二月河的小说还是不知道高出多少呢。
呵呵,一家之言而已。
在多种史料表明,田见秀的位置在刘宗敏之上,但是,西安以后,刘宗敏位在田见秀之上,
然而,田见秀其人也是言过其实,除了待人厚道以外,并无实际军事指挥才能。特别是潼关
战役后,李自成嘱咐田见秀把粮食烧光,以免资敌,但是,田见秀却以“秦民饥”为借口把
大部分粮食留了下来,给随后追到的清军以足够的补给。这是田见秀犯下的一个比较严重的
错误。纵观自成手下的所谓大将,没有哪一位真正可以独当一面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迅速败亡的一个原因之一吧。
田见秀当初要是死了,还会有个好名声,最后投降还是被杀,连名声都没了,造反一辈子,
什么也没有得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还敢自称是对明史有研究?真是贻笑大方了。,幸好温相还在,否则滥竽充数的也要成为专家了。
真可惜闯王当初对他们那么好。
温相这段是摘自顾诚的“南明史”吗?好书啊。
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加上姚雪垠的“李自成”5卷本,是研究李自成必备的参考书,我以为。
不过郝摇旗不是闯王嫡系,一直信任度不高。
不足成事,李过勉强算是方面的统帅,但是,实际也不行,因为他的资历不够,刘明远大致和袁宗第差不多。所以,后人在论及明末两个农民军统帅的时候,说张献忠的部将培养的
比较好,像李定国那就不用说了,刘文秀、艾能奇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
摘自《南明史》,因为最好的《南明史略》不在我手里,所以,就不能用谢国桢先生有力的
论断来说明问题了。另外,你提到姚雪老的书是研究李自成的参考书,我是这样认为的,可能有些人不这么看,因为它毕竟是小说,但是,我以为这部小说不能简单的称作小说来看。
他实际是融会了各种明末史研究的版本的综合之作。
在满清入关到南明覆亡为止,世人皆云:“汉兵一万,何如满旗一旅。”
独定国将军敢于逆流而上,屡挫强虏。
据我观察,李定国用兵特别喜欢用伏兵之计,用了多次,满兵也不长记性,从湖南之役直到滇缅边境的最后一战,屡试不爽。
不过我感觉李定国的骄人战绩也跟他从云南,贵州带出的大批苗兵有关,苗人在冷兵器时代好象比汉人凶悍一些。(秦良玉的白杆兵战绩也算不错的了。)
李定国的武艺也是很好的,好象张献忠刚入川的一战就是以李定国单挑射死敌将从而大胜。
而起李的为人也很不错,综合起来,很象三国的赵云呀。
不是每个人都象虬髯客那样安于一隅的,纵然是蒋介石,不也念叨着反攻大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