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0 下半年 (有图)

230 下半年

就在杜恕上疏的时候,督雍凉的大将军曹真进京。曹睿下诏升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远在辽东的公孙渊为车骑将军。

曹真回到洛阳以后,向曹睿建议说,“蜀连连侵犯边境,应该对其讨伐。只要数道大军齐头并进,必能攻克。”

这次曹魏伐蜀的提议,就是这句在曹真本传的一句话,既看不出来具体的计划,也不知道曹大司马是要破汉中呢,还是要破蜀汉。曹真二月进京,六月卞太后过世,七月卞太后下葬。大丧之后,曹真的这项提议就得以实施,曹睿同意多路出兵汉中。

230年的时节,魏既没有大丰收,蜀也没有大灾难,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曹真此时出兵能得建大功,分析起来,可能是曹真无法再等待下去。这个时候的魏,已经是第二个皇帝,立国十年了。对于武皇帝曹操那一辈人,从迎立汉献帝都许昌的艰难时刻,到曹氏统一整个北方,也只是十年(196—207)光阴而已。如今,曹真这拨军方的第二代领导,十年之间,寸土未得,蜀、吴两贼还都称帝。作为文帝曹丕钦定的辅臣,曹休在东线大败身亡,南线的司马懿虽然没立过大功,可也有千里奇袭平叛孟达的风光事迹。曹真自己这里的西线,却屡屡被诸葛亮侵袭,虽然蜀没有得到好处,可魏也没有得到土地。

曹睿跟父亲不同,曹丕总想“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现在这位皇帝对于征伐的事却从来没有拒绝过,曹真既然如此提议,那就实施好了。

于是曹睿指定大司马曹真在雍凉向汉中进军,同时给督南线的52岁的司马懿假黄钺的权利,令其在荆州西部同时与曹真进军。

这时另外一位辅臣陈群听说曹真要从斜谷进攻汉中,就上疏说,“以前武皇帝攻打张鲁(那次号称“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靠沿途豆麦以供军食,而张鲁还未攻下,军粮就没有了。如今斜谷沿途既无军粮可以凭借,而且道路险阻,难以进退,运送的军粮在途中又容易被抄掠堵截,如多留兵士守卫要害之处则太消耗兵力,此次出兵应该多多考虑。”

斜谷是汉中通往陇西三谷道的最西端靠北的位置,道路在三谷道里最宽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从这里出的兵。可这个地方离曹真驻守的长安却是最远,当年曹操走这条路的时候,花了近三个月时间才到的汉中大门阳平关前,当时曹军军粮告罄,只是因为张鲁守军自败才成功拿下汉中。(详见老文刘晔传)

曹睿认为陈群说的不错,曹真又上表说主力军可以走最靠近长安的子午道。陈群认为子午道太过险阻,虽然离长安最近,但路途却最遥远,“并言军事用度之计”,但还是发表了一些意见。

陈群虽然发表意见说伐蜀不易,但并没有明确反对出兵。

这位陈辅臣的日子并不好过,就在这一年,以前同是号称曹丕太子四友之一的吴质进京出任侍中,他跟曹睿说,“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司马懿忠心至上,绝对是社稷之臣。陈群虽然世代名士,身在重位,却没有达到该做的职责。

曹睿表示同意,第二天就下诏督促陈群(~陈大人,说你呢,认真着点~~这么着年初曹真、司马懿二辅臣升官,却没陈辅臣的事)

吴质这个人,和先皇帝曹丕私人关系很好,经常互相馈赠诗文。曹丕与曹植争做太子时,吴质出了很多主意,相当于曹丕的杨修。曹丕称帝后,吴质出任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的职务,完全是大后方的享福高官。吴质仗着曹丕的宠爱,说话一直都无顾忌,曾对大将军曹真说过“你曹子丹算什么,我吞吃了你,嘴牙都不用动”这样的话。

当年太子四友的几个人,陈群、司马懿位列辅臣,另一人朱铄出任中领军(统领禁军的官),朱铄也曾被吴质骂的狗血喷头,陈群也被吴质看不惯,唯独司马懿入得吴质法眼。司马懿已经开始处于魏臣中争议的中心,有说他十全十美的,也有人开始担心,毕竟这个时候,出镇军事边境的大员,就剩下司马懿和曹真了。

这个张狂的吴质,到了洛阳半年就死了,(大概)司马懿念着他的好处,几年后把吴质的女儿娶过来给长子司马师续弦。司马师、司马昭两人的婚事,都是绝对的政治联姻,22岁的司马师此时的妻子是故征南将军夏侯尚的女儿,就是那个失宠的曹氏的女儿,是绝对的皇亲。司马昭的亲事也马上有眉目了,对方的祖父是故司徒王朗,现任散骑常侍的王肃之女,只是孩子才14,还不到既笄的年龄,21岁的司马昭还得再等等。从两个儿子的婚事上看,司马懿可谓精通官场之道矣。这些政治婚姻,后面还会提到。

跑了这么远的题,本来是要说伐蜀的事咧~~接着讲

曹睿将陈群的建议发给曹真,并亲自送行。八月,曹真从长安出兵子午道,雍凉诸军从斜谷方向,和武威方向同时进军。荆州的司马懿则逆汉水而上,(汉水的上游就是汉中蜀军的驻守点,现在陕西城固、洋县一带),希望各路大军能在汉中会合。

蜀那边接到情报,一直在汉中的诸葛亮率领蜀军在早先修筑的城固军堡附近驻扎,这个位置正是曹真主力军的出口。

曹睿并没有像两年前到长安助阵,反而离开洛阳去许昌东巡去了。

可是这个230年的秋天,魏国几大辅臣期盼的决战并没有发生,连着三十多天,整个陇西地区都在连绵暴雨的笼罩之下,伊、洛、河、汉各个水系全都暴涨,本来就很险阻的子午谷根本无法修筑栈道。在荆州西城(今陕西安康)出发的司马懿水军虽有小胜,但也因为河水暴涨的原因停滞了下来。(司马懿的行进的水军路线,现在有个石泉水库。另外整个黄河流域是以秦岭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当然这是现在的记录,不知道那会是不是)

在许昌的曹睿得知曹真大军受困于大雨,同时后方的魏臣纷纷上表,诉说这么多军队吧嗒吧嗒吃着粮食却不办事的坏处。

时任少府的陇西天水人杨阜、和散骑常侍王肃都上疏说,“曹真军队受大雨阻隔,军粮接济不上,道路险阻,而蜀军那边以逸待劳,这样强行进军十分危险。以前周武王伐殷纣王,也曾因天时不济而撤军,(近一点的)武帝、文帝也都曾面对江水无法讨伐孙权而撤军,这都是顺天知时的缘故。”

太尉华歆也上疏,先把魏国、和曹睿夸了一下,转即说道“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原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为后事。”征战是不得不用时才用,平时应该安稳下来等待时机。陛下现在首要的是为政,而不是为征伐。臣听说今年因伐蜀的征役,已使农桑之业失去农时。“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现在首要的是解决民生民事。

陈群也和大家的意见一致,认为此时应该撤军。

曹睿是个听劝的人,他给华歆回信说,“吴、蜀凭恃山川,祖辈父辈尚且不能克平,我怎敢断言能消灭二贼。诸将认为虽然不能一下子将其攻灭,也只是伺机出兵。如果天时未至,周武王尚且还师,前事之鉴,我不会忘记的。”

这样,九月里,曹睿下诏曹真、司马懿等人回军,这次伐蜀雷声大,雨点也大,就这么着取消了。

十月曹睿返回洛阳,代理督扬州军事的满宠的上表也跟着到了,说孙权扬言说要进攻合肥新城,请求召集兗、豫诸军汇集应对。曹睿同意后,孙吴那边又扬言撤兵,于是洛阳意思兗、豫诸军可以各回本地。满宠又上表说,“孙权大举出兵却又扬言退军,绝非本意。必定是伪退,等到我方诸军撤退再乘虚进攻。”所以请求不罢兵。十多天后,吴军果然去而复返,在有所准备的合肥城前,还是不克而还。

满宠在扬州十分称职,却还是没有从代理升为正职,否则就不用如此与洛阳之间来回上表请示了。

另一方面,曹睿深感人才不足(或者自己一手提拔的人才不足?),再次下诏群臣公卿举荐贤良。可曹睿没想到的是,父亲留下的辅臣,马上要再消失一个了。

吴那边,年初出海的卫温、诸葛直终于回来了,满怀期望的孙权并没有得到什么好消息,船队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亶洲,只是掳掠了夷州当地的几千居民而已,出行时的上万士卒,却因为疫病死去十之八九。孙权这个时候正在因魏国间谍,隐蕃事件大为恼火(见前文),之前说过隐蕃好话的群臣大受斥责,廷尉郝普因此自杀,孙权的女婿朱据也因此受冷落。孙权还想不到卫温、诸葛直的失败,隐蕃事件一完,孙先生扭头又看见这件糗事,他可不记得当初陆逊等人的反对,只是指责卫温、诸葛直失职,下狱!杀!

今天中学历史课本里因为和台湾有关系留下大名的这两人,最后就这么着死了。

蜀汉那里,诸葛亮的蜀军没有等到曹真,趁着魏军的撤退,分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今甘肃武山县西南)。此时的诸葛亮正准备再次出兵北伐。

补一个google地图,几个重要的地名都能看到,天水、西安、洛阳、成都,在红圈里的就是汉中,可以看到汉中盆地与西安之间明显的秦岭,可惜水系看不太清,那个白线是现在省的边界图。

呵呵,现代人的手段是比过去强多了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难得的是两个人都有蜀国备份

其实,何止中国人,老外其名字就是限定的那些个,中国人还能想起个字来就用呢。

家园 哈哈有图,搞得好像明星走光新闻似的
家园 嘿嘿~~

此是吸引眼球的流行,都西这么做地

本来是想写有google地图,但是题目太长写不上,呵呵~~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1 上半年

231 上半年

年初,头年因大雨被阻隔的曹魏大司马曹真病重,从长安回到洛阳养病,曹睿很是担忧,亲自到曹真府中慰问。

恰恰这时,蜀的诸葛亮准备齐全,由李严在汉中负责蜀军后援,并启用新工具木牛(可能是一种独轮小推车)运粮。51岁的诸葛丞相率大军出祁山,远离长安的陇西地区再次受到威胁,在祁山有部分魏军被诸葛亮围困。

在洛阳的曹睿又火线调将,这次将南线统帅司马懿召入洛阳,27岁的皇帝对53岁的大将军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西方的战事,现在只有您能应对了。

于是司马懿被转任为都督雍、凉军事,驻长安,统领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这么着,司马懿取代之前曹真的职位,率众人向西进发,这将是司马宣王与诸葛武侯的第一次交手。

曹睿手下的众将,此时就真的没人能比得上司马懿么?

让我们来看看:

曹操留下来的文臣武将死的已经七七八八了。魏五大将硕果仅存的张郃这个时候大概70岁左右,曹睿还是很信任这位老将的,张郃的地位也是一升再升,却卡在督统一方的这个槛前,年龄是个大问题。那代理都督东线的满宠呢,老爷子也就比张郃差几岁而已。这些老头,不光曹睿犹豫是否再继续重用,就连满宠督下的扬州刺史王凌也很不服气。(那个在曹丕时代被免官的富家翁曹洪在曹睿时又被起用,只是成了慰勉的嘉官,虽然做到骠骑将军却没有任何实权,而且马上也要入土了)

曹丕留下来的人呢,曹休、夏侯尚都是壮年早逝,其他的人要么年轻,要么因为上面几个老头子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历练。

曹睿手里提拔的?那更嫩,皇帝才27,能指望有谁独当一面。在曹睿做皇帝之前就在身边的几个人,毌丘俭才做到洛阳典农;毕轨受浮华案影响暂时低调(毕轨与另几个涉案丢官不一样,仍居并州刺史);李丰为骑都尉,都还不是重量级官员。

曹真的病是令曹睿担忧,但眼前更重要的是谁能接替曹真抵挡诸葛亮的攻击。

另一个原因,只有司马懿,年龄正好,军事经验还都是在曹睿执政后积累的,可谓一手将其在军界提拔,起码还有10年的发展前景。曹睿并没有过多考虑给别人的发展机会,已知天命3年的司马懿可是重点培养对象,不由他来代替曹真,谁来?!

司马懿率领众将官西进;三月,洛阳的曹真去见曹丕、曹休去了。曹睿悲痛之下,想起曹真的好处,把他五个儿子全都封为列侯,长子曹爽嗣承父亲的爵位,并进为武卫将军(曹魏的禁军有武卫营)。(*注二十八)

司马懿向西挺进的路上,老将张郃提议说分兵据守雍、郿。司马懿说,“如果我方前军能单独抵挡,将军的提议可以实施,可一旦不能抵挡,我们分兵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于是魏军继续挺进至隃麋(有地图附在后面),在祁山附近的诸葛亮听闻司马懿援军将至,就要抢先到上邽去收割当地的麦子。魏军众人一听,慌了,因为从长安到陇西的长路,魏军所凭借的军粮,也就是上邽这个雍州刺史治所的麦子,听说比自己更接近的蜀军要去抢粮食,怎么不让众人惊慌,头年曹真等人伐蜀就是因为天气下大雨缺粮撤军。司马懿安慰众将说,“诸葛亮是谨慎的人,他抢麦子之前肯定得先把营垒修好。这样咱们只要紧赶两天肯定能吃上饭。”司马懿向来都是急行军的主,这次命令全军收起盔甲日夜兼行。

然后史书上的记载就出现分歧了,正史的三国志根本没有记载两军如何交战;晋书说诸葛亮没吃到麦子,司马懿一直得胜;对诸葛亮怀有崇敬的东晋人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则说,诸葛亮吃到麦子,还打了一场胜仗。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则取了汉晋春秋的说法。

关于习凿齿,之前写姜维传的时候就说到他写的汉晋春秋的特点,(*注二十九)网上也有很多关于此次诸葛、司马之战的争执,我就不再这里累叙了,直接按照我的理解往下写。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赶到,亲自在上邽东部迎战,并在略阳附近击败郭淮等人,上邽的麦子也(部分?)被蜀军收割。失利的司马懿指挥军队退守险要,诸葛亮见好就收也退守卤城,司马懿追寻蜀军主力至卤城但还是只守不攻。

张郃又建议说,“诸葛亮远道而来,是想从长计议。而祁山被围的魏军知道我大军接近应该能够再继续坚守。现在我们最好能分出奇兵,在蜀军后方,不应该逼到蜀军面前却只守不攻,这样恐怕会让(祁山魏军、魏援军)失望的。而且诸葛亮的军粮也不多,也待不长久。”

司马懿不听,仍是大军一起,只守不攻。

魏军诸将苦苦求战,说“司马公畏蜀如虎,要被天下耻笑啊!”司马懿索性装病不出。

好罢,我们的大将军在等什么?

粮食,还是粮食。上邽的麦子已经没了,魏军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蜀军也要吃饭,咱们就来耗罢,看谁的底子强。在洛阳的皇帝众臣其实也担忧,想要从关中运粮,却因为陇西太远一时半会无法到达。还是久居边地的雍州刺史郭淮以“威恩”命令羌、胡,“家使出谷”,说是威恩也就是强收粮食的书面语吧。(郭淮在雍州多年,他对羌胡的熟悉可以达到看到某人就知道他整个部落的程度)

魏军有了粮食缓解,中级将领们又接着请战,耗到五月,司马懿遣张郃等人攻击蜀军侧营,却被诸葛亮派魏延等人击败。司马懿顺着名正言顺的接着防守。

到了夏天六月,出兵一百多天的蜀军终于挺不住了。远在汉中送粮食的李严,又是因为连绵的霖雨无法把后援及时送到,情急之下,居然指派属下告诉丞相,咱没粮了,得撤。诸葛亮听闻缺粮,只好再次撤军。

魏军听说蜀军要撤,司马懿就要指派张郃等人追击,张郃回答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切勿追击。”况且两年前就有个不知好歹的王双因为追击诸葛亮掉了脑袋,这事张郃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司马懿就是不听,执意要老头追击。

不得已,张郃出兵,结果在青封木门道,登高设伏的蜀军弓弩乱发,70多岁的张郃大腿中箭,居然被蜀军射杀,成了蜀魏两军在陇西交战史上阵亡的最高级军官。

张郃的追击,三国志本传与晋书都没有说是谁的命令,相反晋书还说司马懿追击蜀军,“俘斩万计”。但蜀汉那边,以法治国的诸葛亮没有什么重大损失的记载,晋书的说法值得怀疑,所以这里的说法是摘自从不被魏晋官方承认的鱼豢私史《魏略》。

一代名将张郃殒命,陈寿在个传里评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即止。

洛阳的曹睿分封张郃四个儿子为侯安慰,另遣使嘉奖司马懿,增封邑。(*注三十)

同时因为朝中意见说,诸葛亮要老是趁上邽麦熟来抢粮食怎么办,到时候陇西又是没粮食,是不是要趁着冬天就先往这边运,看看大将军的意思。于是司马懿上表说,“诸葛亮自上次攻陈仓失败后,就变攻城为野战,力求与我主力会战,下一次必定又要回到陇东,不会在陇西了。而且他每次都因为粮食不济撤军,这次回去肯定要决心准备,我估么着,没有三年不会再来啊。”趁这个时间,可以从冀州调农夫在上邽屯田。

司马懿的意见到了洛阳,在尚书台做度支尚书的弟弟司马孚进一步建议说,与其调农夫,不如上农丁,(咱们改民屯为军屯),从冀州调五千农丁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种地的时候是农民,扛枪的时候就是兵啊。

曹睿很看重司马孚,当年刚继位的时候就问身边的人(保不成又是孙资刘放?),“有兄风否?”左右答,“像,像,跟他兄长一样。”曹睿大喜,“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于是司马孚由清河太守转到中央作度支尚书,专门做军队后勤主管。

这次司马孚的提议很快得以实施,于是在上邽开始军屯。

七月,曹睿得了个儿子,大赦天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二十八

还是得解释

曹丕时候的皇帝禁军分为三营:五校、中垒、武卫。

五校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的宿卫兵;中垒营为在京师的屯兵,有中垒校尉;武卫营是曹操时设立的,多是曹、夏侯任武卫将军。

禁军三营之外,还有个骁骑将军,此时的骁骑将军是秦朗,这也是曹操的养子,同何晏一样也是因为美人妈妈受宠才过继到曹家,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个关羽都要和曹操争着索取的美人。秦朗比何晏更讨曹家人喜欢,从曹操到曹睿祖孙三代,秦朗本身虽没有什么才干,却一直身据要职。

禁军三营的统领为中领军,资历深的为领军将军,曹休没有去外地之前一直是这个位置。

此时任中领军的是夏侯献,不知具体何人,只是在三国志裴注里有两次记载,但第二次就是以托孤之臣的身份出现。不久夏侯献转为领军将军,由荥阳人杨暨出任中领军,杨暨是曹睿一手提拔的儒道书生,事迹也不多,只能算个不成功的提拔案例。

*二十九

再介绍一下习凿齿

《汉晋春秋》是东晋人习凿齿所著,习本人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做桓温的幕僚时很受器重,但这时的桓温似乎有非分之想,《汉晋春秋》就是习凿齿写来给恒温矫正思想错误的。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近三百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三国这段纷争的历史中,习独开先河的以蜀汉为正统,魏为篡逆。这固然是因为矫正恒温的原因,但当时就有人质疑如果魏是篡逆,那受魏禅的晋岂不是更非正点了。对此,习有一套道理,认为正是魏为篡逆,自曹丕篡汉(魏武既亡),宣皇帝就解放啦,开始了晋的丰功伟绩:“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司马懿一生作为使“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随后景、文二帝(师、昭)更是“灵武冠世,克伐贰违”,而武帝炎“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这么一来,晋承继的是汉统,才是绝对的正点。习凿齿这样把魏晋两世的禅代轻轻带了过去,希望桓温也不要去注意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习凿齿即对晋有了新的诠释,而他所赞扬的蜀汉正统,尤其是对诸葛亮,在习的文字里,不时突出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习凿齿想塑造一个恒温学习的楷模。我们现在看到质疑颇多的《后出师表》就是习凿齿收录的(习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习凿齿多次探访蜀汉故地襄阳、成都等处,专程去隆中凭吊唁诸葛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

习凿之对诸葛亮的推崇,使得后人在成都的武侯祠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关于晋书:

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决定重修晋史。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修成了130卷的《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亲自为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陆云传》、《王羲之传》写了论赞,所以《晋书》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也因此晋书中的许多人名忌讳的是唐朝皇帝,比如公孙渊、刘渊都因为避李渊的讳没有明写。

《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另外,(窃以为)魏晋虽然号称名士风流,却是言论最不自由的时代,就连陈寿自己编纂的私史三国志也有很多内容不尽翔实,一旦牵扯到司马的事迹,就有许多隐讳不明,实在是无奈啊。

*注三十

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出来,这司马懿~~为什么谁跟他沾边就没好啊。曹休之前东进皖城兵败身亡,那次就是司马的计划;曹真病重,司马一进军,曹真就翘尾巴了;老头张郃也是因为他死的。

这五十知天命的司马懿也运气太好了,忠于曹家的竞争对手都没了~~~瞎联系,瞎联系,看看作罢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整体上我觉得《汉晋春秋》作为史书是很不严谨的

里面不少记载我是抱怀疑态度的。

家园 习凿齿还是相当有贡献的

要不是他收录的后出师表,我们今天就没办法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家园 习凿齿是襄阳人

现在襄阳城南有一处名胜叫“习家池”。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半个老乡的缘故,习才偏爱诸葛亮。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31 中 曹植之死

231年 曹植之死

就在曹睿庆祝有了儿子的时候,他40岁的叔叔曹植上疏求存问亲戚(存,问候),

曹植开篇称赞先朝尧帝“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文王“广封懿亲以籓屏王室”。

可现在如臣等,兄弟亲戚之间连人之常情都被禁锢(更不要说为政辅佐王室了),隔阂的距离比路人还要远,比胡越外族还夸张。

(诶~曹植的文章写得好,加上他的处境,实在让人感慨。我是想翻译成白话,但比起曹植的情感却差远了,节选几段放在后面)

“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於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然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退唯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原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於贵宗,等惠於百司,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於圣世矣。”

曹植说完皇族亲情的疏远之痛后,紧接着又陈述自己

“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於朝士矣。”

曹植的话说得不错,以他的才干绝不比曹睿提拔的那几个人差,可就是因为一样姓曹一样的骨血,纵是皇帝屡次三番的下诏群臣举荐良材,曹植这样的才干却永远没有露出锋芒的机会。

曹植说了一番从政的梦想之后,转而说自己现在的状况

“每四节之会,塊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

我现在孤身独处,左右不过是仆从妻子,无法高谈军事时政,一想到这里,听到音乐也难过,面前有美酒也叹息啊。

“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我窃以为犬马再诚忠也不能打动人,就如人之诚恳不能打动上天。崩城、陨霜,这样心诚至金石开的传说,我以前还相信,可现在说实话,这些无非是安慰人的谎话罢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葵藿之叶总是朝着太阳,我自比葵藿,上天是否能降恩,太阳是否能给与光芒,全在陛下您啊。

希望,希望全在陛下您,请您再念及我的一番苦心

“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曹睿看到这封上疏后终于回答说:

“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诸国兄弟这些年的确有所疏远,没有好好关怀你们,王(指曹植)引用古喻提醒,我已知道了,但怎么又说起精诚不足以感通的话来?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这些本来就是国家遵循的规则,也本没有禁锢诸国兄弟的诏书。您上疏的内容未免矫枉过正,(但我不在意),您所说的亲戚远离,我已经通知有司,让他们安排去了。

八月,曹睿下诏说“先帝曾令诸王离京,那是谨防幼主在位,后戚摄政,这关乎社稷兴衰。我不见诸王已经有十二年之多,怎会不思念呢!现在让诸王宗室可以带一子进京。但以后如果有少主在位,母后在宫,还是要遵循先帝之令(诸王离京,后及亲戚不得处辅政之位)。”

曹植看到曹睿同意让亲戚们进京叙叙旧,可自己的事还是没提,就又上疏陈述选用人才的意见:

“以前伊尹只是小国奉送的臣子,姜尚只是兹泉边的垂钓者,都是身份低贱的人,而他们被商汤、周文王起用,正是君臣志同道合的缘故,并非商汤、周文身边人推荐的结果。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就是说殷周二王矣。

庶政与军事是文官武将的职责,受到的信任越重,职责就应越重。陛下登基以来,水旱不时发生,民众常困于衣食之忧;军役劳役年年增加,再加上东有覆败之军(指曹休),西有殪没之将(指张郃),使得吴、蜀二贼仍得以逍遥。每想到这,我就寝食不能。

以前汉文帝登基前心存疑惑,宋昌说汉能固如磐石,靠的是高祖刘邦的封子弟为王,天下都顺从于(刘姓的)强势。周文王也曾靠两个同姓弟弟的帮助;(年幼的)周成王能够稳住姬家的社稷,靠的是召公、毕公同姓王的辅佐。希望陛下能明鉴(这些同姓王辅佐社稷的好处)。

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太平。如果陛下也能像这样善于任用贤才,哪用得着亲自出征,屡屡出镇于边境啊。

臣生乎乱,长乎军,又亲身跟随过武皇帝受教,懂得行军用兵的要领。我希望陛下给与我得以施展的机会,能为您尽职,出谋划策,虽死也无憾了。

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不是同姓王的地位,做不得辅政社稷的重位),请陛下留意于籓王曹姓中,必有能承担这样重任的人才。能使天下倾耳注目的人,都是握有实权的人,所以这种人甚至能使自己的威严盖过主人。现在豪族大姓执政,亲戚反而已没有权利。取代齐国的田姓,可不是齐国国姓吕氏;把晋国分家的赵、魏,也不姓姬。请陛下明察分辨。

国家平安时专擅要职,国家危难时就趁机作乱,这都是异姓之臣所为;能使国家平安,社稷稳定,只有皇族能够承担这样的重任。现在的情况却是公族疏而异姓亲,我很是困惑担忧。

孟子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这些话我闷于心中,一定要向您说出,如果有什么内容不合时宜,请不要毁弃,先把它藏于书府,等我死了,再想毁它也不迟。如果有人记着这事,乞出之朝堂,使博古之士,来驳斥纠正此文中没有道理的地方,要是这样,我也能心满意足了。”

这篇上表,曹睿看了之后,只批了好文章算是回复。

到了冬天,洛阳安排诸王第二年(232)正月进京,二月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曹植在京时,屡次希望能够单独拜见皇帝,好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让皇帝试用自己,却总是不行。短暂的亲戚相聚之后,曹植回到新封地(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一带),这是十一年里的第三次迁徙。

41岁的曹植郁郁寡欢,往事历历在目

十几岁时因为文章深受父亲喜爱。

20岁,封平原侯。22岁,徙封临菑侯,留守邺城。曹操在27岁的曹丕与22岁的曹植之间犹豫,不知道该立哪个儿子继位。

此时曹植的诗篇大多是“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这样的生活,李白《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就是说的这个时候的曹植。

26岁,曹植受到的宠爱一度达到顶峰,封户上万。但年轻的曹植却没有珍惜自己的机会,在与曹丕几次明争暗斗的较量中,明显的毫无政治机心,曹操终于下主意选定曹丕。

28岁,曹植的好友兼身边主要参谋杨修被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之名被杀。百天之后,曹植被任命率军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却因醉酒不能受命而作罢(有说法是曹丕将弟弟灌醉)。不久,66岁的曹操病逝,34岁的曹丕继位,曹植身边的丁仪、丁廙也被杀。曹植与兄弟一起徙封外地离京。

29岁,曹植在封地被监国指罪“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植以前曾写过《酒赋》一文,假借矫俗先生之言曰:“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这样看来曹植并无沉湎美酒之意,曹操死之前的醉酒是自己毫无机心,被人陷害的缘故。而此时,想来曹植的醉酒是要排解心中的苦闷吧。

31岁,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此年曹植进京,却不能与皇帝接见。大致在这个时候,曹植写了那篇《洛神赋》,此赋描写了自己在洛水边遇到宓妃的情景,行文婉而多姿,幽而不露。后人把甄妃与曹植联系在一起,说此文托名洛神,实为感甄,未免把陈思王看扁了。曹植追求的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不是“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虽然皇帝的位子再与自己毫无关联,可是被冷落的心却越来越强烈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平了。

32岁,诸王进京,曹植通过姐姐清河公主想要觐见曹丕,却始终无法如愿。就是这次,曹植的另个兄长曹彰在洛阳暴毙,余下的兄弟匆匆离京,归途中,在监国使者的监视下,曹植和同路的弟弟曹彪也只能匆匆道别。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写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虽然对曹彰的死别、曹彪的生离感到怨愤,却还是对曹丕抱有希望,只是被人离间亲情才导致的。

34岁,曹丕最后一次东征,会军路上去看望了一下曹植,不久曹丕没,儿子曹睿继位。曹植继续把自己复出的希望寄托在侄子身上,屡次上疏恳请试用自己。

37岁,曹植上疏求自试,如前文,无回音。

40岁,曹植连续上疏,如前文所示,曹植所写的文章言辞越来越恳切,他所表白的那种建功立业之心,甚至于太过至诚而容易导致猜忌。“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闇与之合。窃揆之於心,常原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这一段话说得更加随便了。作为诸侯王,最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才能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说自己熟知兵法,不但不自韬晦,反而露才扬己。曹睿是个平和的人,之前传说有人要拥立曹植都不加追究,现在这样的上表摆在眼前,皇帝仍不过是笑笑作罢,批“优文”二字便罢,他有没有真看进去还值得怀疑。

曹植所提醒的“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曹睿看了,也许心动,却毫无办法,如今曹丕留下的辅臣,只剩下陈群和司马懿,在外掌兵的,数司马懿资历最老,曹休、曹真这老一拨一死,旁人拍马都追不上。偏偏曹睿是个听话的孩子,曹丕留下的几句话,他记得清清楚楚,诸王后戚不得掌权;司马懿等人不能被怀疑。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怪圈里颠倒着,让人不得不相信造化弄人。

41岁(232年),曹植的处境依然是“天高听远,情不上通,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不久因此病重,232年十一月,曹植卒,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曹植之死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很有可能

这些名地,真想去看看啊,我现在虽然有书,有地图,甚至还是卫星的,,可还是无法想象,完全纸上谈兵么(又说赵赵了),看到老萨的帖子被翻出来,我想应该组织大家去亲身走一趟秦岭,大概很多人就会改变原来的想法的

家园 【关于洛神赋】

贴上洛神赋和它被改的原因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

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擐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

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

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衤农〕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褂,无卜〕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亻宁〕。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

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氵止〕。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

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王当〕。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

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马非〕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唐朝人李善给《昭明文选》做注时,在曹植的《洛神赋》下加了一个小故事:

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寢与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賚植。植还,度轘轅,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翻译成看得懂的是这样:

魏时的曹植,汉末曾追求甄逸的女儿却没有结果。

后来曹操将甄女许给了曹丕,曹植心中很是不平,昼思夜想,废寢忘食。

再后来,曹植进京见曹丕时,曹丕(忽然)向他展示了甄妃的枕头,看见金带镂玉的遗物,曹植忍不住哭了起来。

甄妃既已死了(因郭后的谗言),曹丕也有些悔悟,这次迎接小弟的宴席,曹睿坐在一旁,亲眼看见父亲将母亲的遗物交给了小叔。

曹植回去的路上,在洛水旁思念甄妃,(恍惚间)看到一女子,

表白说:我一心在你身上,从来不曾改变。这金带镂玉枕是我没有嫁给你哥哥之前的家物,现在赠给你。

(然后一段那个情节o(>_<)o李善说自己不知该怎么表达)

最后,甄妃说,我(死时)被郭后以糠塞口,所以今天是披发而来,怎么也不能让你看到我(受苦)的容貌。

说完,那女子便消失了。

再恍惚间,曹植收到了甄妃托人送来的宝珠,又回赠玉佩。(良久),曹植不能自己,遂写下了《感甄赋》。

长大以后的曹睿,将这赋名字改成了《洛神赋》。

李善的小文写得有头有尾,有情有泪,大概是最早的曹植暗恋甄妃的版本。古代文人爱幻想,今人也不差,郭沫若43年写《论曹植》(我没看过,点点滴滴在网上看过一些章节),里面也说曹植这样风流自赏的人爱上大他十岁的嫂子也没什么不可能的(大意)。

李善这个人,据说博学却不善写作,时人称之为“书簏”,(就是个装书的竹箱),他这个小文经不住推敲。郭沫若写的论曹植,虽然我没看全过,但能看到的都是与一般意见极不同的论点,比如,“七步诗”并非曹植所作等等。

关键词(Tags): #洛神赋#曹植
家园 改了个错误,虽然地方小,但解释一下,跟系列关系不大

之前文中曹植的

“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我窃以为犬马再诚忠也不能打动人,就如人之诚恳不能打动上天。崩城、陨霜,这样心诚至金石开的传说,我以前还相信,可现在说实话,这些无非是安慰人的谎话罢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我自比葵藿,上天是否能降恩,太阳是否能给与光芒,全在陛下您啊。

这个是我疏忽,别处有网友提醒向日葵原产美洲,是明朝时候才传到中国的。

那曹植的意思是什么呢?我搜索到下文,只是不知道作者是谁

葵 藿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两句。意思非常显豁,然对“葵藿”两字的注释,近人的几种选本却都不甚确当。

  冯至《杜甫诗选》注云:

  〔葵藿〕低贱的植物,杜甫自比。葵是向日葵,常倾向日光,比喻忠君。藿是草类,虽不向日,因葵而连类及之。(第36页)

  肖涤非《杜甫研究》下卷注云:

  藿是豆叶,葵向日,藿并不向日,这是一种“复词偏义”。(第261页)

  直到最近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上),仍注云:

  “藿”并不向日,这里只是与“葵”连举而已。(第236页)

  然而,这里面有两个差错:一是古人书中所说的“倾叶向日”的“葵”,并不是现在的向日葵;二是“葵藿”也并不是偏义复词,藿也是向日的。

  先说第一点。

  杜甫的这两句诗,语本曹植的《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古今人的一些杜诗注本,大都引到了。曹植的话也有所本,如《淮南子·说林训》:“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于日,虽不能始终哉,其乡之者,诚也。”高诱注:“乡,仰也。”更早的还有《左传·成公十七年》所记孔子的话:“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虽然后世的某些经学家不同意杜注,认为“卫足”与“向日”是两码子事,但“葵倾叶向日”之说,确由来已久,至晚汉代已然。

  然古人所说的“葵”,是一种菜蔬。《诗经·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说文解字》@⑴部:“葵,菜也。”《尔雅翼》:“葵为百菜之主,一岁可三种。”《齐民要术》“蔬类”第一篇即为《种葵》,记述甚详细: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盖大者谓蜀葵,小者谓锦葵,鸭脚谓黄葵。其种法:春必畦种水浇。三掐,更种之。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于此时,附地翦却春葵,令根上蘖生者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掐秋菜,必留五、六叶。凡掐必待露解。王桢《农书》亦说:“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又,陆机《园葵诗》:“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xī@⑵。零露垂鲜泽,朗月耀其辉。”又说:“丰条并春盛,落叶秋后衰。”与《齐民要术》等书所记颇吻合,而且中间“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xī@⑵”二句,显然是写“向日”的样子。

  其实,后世的一些经学家早对“葵”及其“卫足”、“向日”的问题,作过一些考证、解说,尽管细节上有些不同,如有人认为“向日属叶,而不属于花”;有人则谓“倾叶向日”是指“秋葵日中盛开,至暮则敛”,“叶”指“花之瓣”,但大都认为“葵”是古代的重要菜蔬。有人还引到白居易诗:“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苏轼诗:“煮葵烧笋饷春耕”,可见唐宋时还是这样。(参看《经义丛抄》卷十九“释葵”诸条)

  再说第二点。

  “藿”,《说文解字》@⑴部:“shū@⑶之少也。”shū@⑶,即菽,豆类的总称。“shū@⑶之少”,意即豆苗或豆棵。《广雅·释草》:“豆角谓之cè@⑷,其叶谓之藿。”两者意近而稍异。

  “葵”“藿”并说,始见于曹植的《求通亲亲表》,大概也并非个人杜撰。与《诗经·豳风》中说“七月烹葵及菽”有类似处,也是指粮菜两类农作物,不过说“烹葵及菽”是就已收获供食用而言,而说“葵藿倾叶”是就还在园田中生长的情况而言。由此看来,《说文解字》的释文更确切些。

  如前所说,“葵”是“倾叶向日”的,古书中多有明白的记述;而“藿”是否如此,古人则没有明言。可是,我们也不能据此推断:“藿”并不向日,“葵藿”是偏义复词。因为,这是个实际问题,古书中没有讲过的并不一定不是事实。清代就有人提出应面向实践,说:“非验之秋圃,弗能知也。”(《经义丛抄》卷十九“释葵”引谢淮语)也有人这样做了,说:“今验塍中豆花,必当正午盛开。因推之秋葵之花,日出则舒,日没则合,其未舒,苞直向上,舒则倾侧。”所以他认为曹植所说的“倾叶”是“叶指花之瓣,倾即其舒而言。”(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版第253—254页)

  我们觉得,将曹植所说的“倾叶”照“叶”字的本义解,古人将“葵”“藿”并说,也符合实际情况。植物的枝叶本来就有向着有光的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在植物学上叫做“向日性”。“葵”比较明显,所以古人最先觉察到,并引以为比喻。即使曹植将“葵”“藿”并说,可能是“连类及之”,但也不能说“藿”并不向日,否认“藿”也有“向日性”。据留心观察过豆棵生长情况的人讲,豆叶确是向着阳光生长,一天里面的长势是不一样的。

家园 根本原因还在他尊蜀汉为正统的立场吧

开篇第一段,就在褒扬刘备的同时把周瑜鲁肃“臭骂”了一顿,评论也多有双重标准。里面的很多记载真假争议不少。但是抛开真伪争议,我倒觉得通篇除了树了几个典型就算是真的意义也有限得很。

说诸葛亮曾经生活于襄阳附近,不也是他自己写的。我对这个记载很怀疑的。要是这样,刘备在新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路上要跨越全国地图上都能看得到的大河数条,当时诸葛亮的名望是不是值得刘备如此费事,我是抱怀疑态度的。如果是南阳就方便多了。

家园 新野县属于哪个郡?
家园 南阳郡

襄阳东汉时属于南郡,赤壁前后被曹操单独分了个襄阳郡出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