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一) 苏东坡的聪明 -- 淡淡微风

共:💬103 🌺1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一) 苏东坡的聪明

  多年前,见到贾平凹一篇文章里说:论起对佛经的理解来,常常比自己接触过的庙里的老和尚理解的深。

  看到那些话的时候,不由得苦笑,很多文人之不通理不懂逻辑,却往往自以为是,由此可见一斑。

  从那以后,除非消遣,基本上不再看他的书,也看低了他那个人。倒不是以偏概全抓人小辫子不放,而是自己的兴趣转了向,多希望看些思想性的东西,小说他自然还是大家不假,谈思想的话,就有些不合适了。

  我们抛开他文中沾沾自喜扬扬自得的语气,单只就事论事来看看:就算比老和尚理解的深,就一定对了吗?如果不对,那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有何可得意?就算是比某个老和尚理解的深,或许那个老和尚恰好是不明白,没学好的那个,又有何可得意呢?就算是比老和尚理解的深,这深是“正深”还是“歪深”?是对佛理理解的深,还是自作聪明乱加注解的妄自揣测,他自己知道吗?文字上的功夫,估计大部分现代老和尚是比不上贾平凹的,他是文章大家啊,是他的专业,术业有专攻,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有何可得意?他怎么不和老和尚比打坐比念经?如此等等,还可以继续推延,就不多罗嗦了。

  其实,这样的毛病不只是他,多数文人都有。浅尝辙止自以为是甚至自鸣得意的文人,以为读了书就懂了道理,多读了书就多懂了道理,从来比比皆是未必少于上访的农民。当然,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甚至最聪明,读书人尤甚一些,也算不了什么,人情本来如此,不足为奇。然而任何东西都有个度,不过度,是才子风流,过了,就成了登徒子下流,应用之间,也是存乎一心。

  多数文人,都喜欢把“喜欢思考”的美德,当成了“思考出真知灼见”的成果,这个误会之大之多,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好学深思本来是好事,却忘了反躬自省的古训,结果往往自信变成了自误,就有些可惜可叹了。

  发了这么多颇不着调的感慨,是因为看到了一些人评述什么是禅时,把不知道从哪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来的话,拿来显摆,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古德语录句句不假,然后作深解意趣状,颇能惑众。又想起多年来,看到无数的文人谈玄说妙津津乐道,却多半是雾里看花隔岸观火,并没有几个真正为了了解禅而痛下功夫,只顾着附庸风雅粉饰太平。

  他们自欺欺人不求甚解不求上进倒也罢了,却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群众,令很多人以为禅就是鼓捣鼓捣机锋互相抬点小杠贬损几句,或者说几句不着边际玄之又玄的话,又或者给一巴掌砸一棍子,就“大事已毕,大彻大悟”,从此就可以睥睨天下,老子天下第一去了——呵呵那不是开玩笑么,真把那么多禅宗大师当了傻子啊!所以忍不住罗嗦几句,莫怪莫怪:)

  文人喜欢谈禅,也许是职业病使然,自从静安先生从无数文辞中擢出“境界”二字,实在有“绝妙好辞”、“片言折狱”的效果,而境界之高深莫关于禅,自然是免不了要谈的,就算是拉大旗扯虎皮,那也一定要生拉硬拽不可或戒的。更何况很多东西殊途同归,艺术到了高处,本来就与禅道相通,还是很有可谈之处的。

  文人里学禅比较认真,又悟性较高的,苏东坡算一个,他的那首“人生踪迹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地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禅味十足,悟性也好,然而到底是文人的聪明,到了真正的地方,就多半会自误误人,而不能自觉觉他了。

  再看他的“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只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真是够聪明的,可惜是自作聪明。公卿自然是良莠不齐,然而把这个和儿孙辈愚鲁联系起来,就未免有些不厚道。况且他虽然命运多桀,终究是一代文宗,居然把心思动到这里,不管怎么说,也脱不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诟病,就难怪他不能把聪明转成糊涂,进而转成智慧了。

  传说有次他写了一首诗,觉得自己悟的挺好,很得意,就派人送给隔江而居的佛印禅师,大约印证与显摆的意思都有那么一些吧:“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禅师看罢一笑,题了两个字:“放屁”。结果苏东坡左思右想都想不通,只好亲自去找佛印问个明白。佛印一见他,就哈哈大笑:“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故事是真是假,没专门去考证,道理却讲的明白,并不需要把其中佛学的术语和含义都说出来,那样就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当然说到这里已经够臭长了——但是其中的道道,都可以看的出:道理说的再天花乱坠,真遇到事情,做不到,也白搭。

  苏东坡如此,其他文人也差别不大,多半是事理不能圆融,理上一套套,遇事手忙脚乱的路数。不服气的人可以反躬自问一下,这件事情换成自己,能不能还坐的稳稳当当。说不能的,那就好好努力,说能的,呵呵,不是撒谎就是又一个自欺欺人,免谈。

  话说回来,文人的这个毛病,如果只是自娱自乐和自我满足一下,也倒罢了,就怕是扩而张之,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就少不了会自误误人。自古以来,不谙世事的文人,为政之时,带兵之时,误国误民的,可不在少数。

  不是反对文人谈禅,禅放在那里,自然谁想谈都可以。嘴长在别人身上,总不能不让人说话,钳民之口之事,轻了是大杀风景,重了是反对民主自由,都是不合时宜。只是,虽然现在是个专家多半爱做骗子,外行都觉得自己是专家的年代,也还是先多明白一些再说更好些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久违久违! 请给[喜欢]网友发玉照,详情见:

链接出处

家园 花花痛快好文!和尚得改名了。。。

佛道不通,自称禅人,到处乱谈,从不说禅,只缘假和尚一个呀,快快改名去。。。

家园 和和

淡淡微风吹不动

衲子禅人过江来

不好,有人要玩儿命

扯乎!

家园 禅不可多说或刻意地说着力地说自以为高僧大德地说。。。

信仰的东西,毕竟要靠自己去体味去确立.真有慧根者,万事万物,终会有感触,终会悟根本。

禅也不可不说,虽然教外别传,拈花会心,要直指人心,文字、语言毕竟是一通途啊。

家园 义务支援你一把~献花想起张中行写的禅外说禅

这文人研究禅可真有意思,大卸八块,把禅分为几累,此类是虾米虾米,此类又是虾米虾米,真是有趣的紧.好像前些时还那他那本禅外说禅来讲南怀谨.南怀进就算不济也比这老张要强多少倍,真是陶生不知修~

家园 禅人还欠大家一个包子

禅人父母的同事曾亲眼见过藏传佛教的高僧舍报时的奇异景象(虹化?). 花催包子.

家园 无执者无碍啊。
家园 衲子MM,啥莫包子啊?

莫非是MM前世听说的事儿??

家园 淡淡微风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二)真糊涂和假明白

  禅这东西,如果只是打打机锋说几句漂亮话就可以糊弄过去,那古往今来那么多大禅师花了一辈子修行,还被人批评说没悟,是怎么回事?难道还真的象贾平凹所说人家看不懂佛经,或者是象某些不懂历史的人所说,是那些禅师文化水平太低?

  真金不怕火炼,金子也必然会遇到火来炼,靠空对空还能骗人蒙事儿的,只有在高科技的网络时代才能实现。就象有人质疑古代的武术是不是真功夫——呵呵,这些没有见识的人啊,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真是就象葛优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所说:“念了书就应该懂道理,念了书了如果还不懂道理,那道理就都让不念书的人懂了”——古时候那可都是真刀真枪走江湖的,法律那时候可真管不了什么用,杀个人找个地儿埋了就得了,上哪儿找凶手去?搁现在都是麻烦,何况那时侯。要是没点真功夫,不早被人宰了啊!或者说,差的都见阎王了,剩下的,不是有本事就是怕死躲起来的。还不明白的,看看水浒就知道了。

  禅宗也是如此。

  那些禅宗语录里的人,说的都是在那行里打熬了几十年,手眼俱毒的人,那些我们当笑话当故事看的对话,都是大内行对大内行。各自下了几十年的功夫,今天面对面了,要在几句话里见个真章,考校与被考校,攻守之间,进退之间,差一点儿都不行,不但对手是内行,旁观者也都是内行,不是同修就是弟子,能骗的了谁?举个例子,一个人来唱京剧,说自己是大师,蒙我们这样的外行可以,你让他蒙蒙梅兰芳周信芳和那些老票友试试!

  而我们看到的那些评述文字,有几篇是真内行写出来的?他们打坐了几年?念了多少声佛号了?到什么程度了?

  不要以为修行都是虚的,用几句空话就可以应付过去。其实,每个阶段都有不同征兆和现象,所谓“说得一步,行得一步,行得一步,说得一步”,没有那个经验,有些话是永远说不出来的。说与做,事与理,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有没有修行经验,看看基本上都能知道。一个走路都没根的人,不可能是武功高手。外行人,就算是学了再多的内行话,三个问题一顶,底子也就泄的差不多了。

  拾人牙慧不算错,借景抒情也无妨,说是从禅学里学了些东西可以,但要是说会心于禅可以来谈玄说妙,那多半可以存疑。以盲引盲,于人于己,都未必合适,能不做,还是不做的好。

  别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勤勤恳恳都未必摸到边的东西,某某看两本书,想两天,就一下子懂了,这世界上有那么轻易的事情?当然,应该是有那样的人,就象世界上总有天才,但是上天一向吝啬,哪里有那么多天才呢!另外,这样的天才就算有,也是别有因缘,不是那么简单的。

  可以一提的天才,中国佛学历史上最牛的六祖惠能,自幼失学没机会认字,被人请教时问及:师父研究哪部经典啊?惠能答:我不识字,所以没研究经典。问者晕倒。惠能再曰:字我不认识,佛法我倒知道些,你有不懂的就问。

  这么牛的惠能,是怎么样才能这么牛的?靠灵光一闪“熏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就解决问题了?非也!他于街市听人讲经若有所悟以后,寻到五祖拜师,又在厨房里舂米,苦行几年,然后才得到五祖印可,再一个人避世苦修十五年,最后功德圆满出山讲法,前后至少二十年。这二十年可是“念兹在兹”全心全意啊!——以为自己明白什么是禅的人,对照自己看看。

  另外一个可以一提的禅宗人物,有“赵州茶”之称的赵州禅师,“赵州八十犹行脚”,为什么?

  别人研究了一辈子的专业,一个外行看了没几天,真功夫没做一点儿,就说三道四,觉得自己比内行还内行,那是种什么情况?

  野狐禅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警戒那些不明白却乱说的人,也是告诉人们文字的因果之重,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我们做人一辈子都那么辛苦,换成畜生道地狱道等别的世界,还不知道苦成什么样,切记切记啊——不信?那是迷信?呵呵,连佛的话都不信,还学什么佛,还谈什么禅?

  觉得自己比佛都聪明,那学自己好了,可惜又做不到真学自己——因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  

  孔夫子有言:“行有余力,可以学文”,可以借来一用。禅宗公案,不过是修行人年年月月日日时时作功夫的眼底余事,某个瞬间的灵光闪现而已,或者说是圣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顺手而为,又或者说是随便运用一下,并不是行为的基础或者重点。如果我们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忘了鲜花下的泥土和根茎,忘了微笑里的筋骨和肌肉,以为世界上只有鲜花,只有微笑,而不必为鲜花和微笑付出艰辛的努力,那就是“误”而不是“悟”了。

  花许多时间研究公案,却不懂得身体力行的道理,不去做基础工作,塌塌实实的努力,只沉迷于似是而非的语言游戏,那不是禅宗,而是玩闹加自欺欺人。就象那个“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谚语,见者云:哎呀,就是那根稻草压倒了骆驼啊,就抓住神奇的稻草不放,奉若神明。却忘了,稻草终究只是稻草。在那稻草之前,还有着那么多的重量。

  离开了坚实的修行基础,所有的公案,都是没有用的东西。启迪一下思想,激发一下灵感,熏陶一下境界,或许有用,但那是对于文人,若是对真修行者,多学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这也是我从来不支持初学者看“六祖坛经”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那些公案,是对老修行者的课堂笔记或者教案,是用来给后学者上课用,或者借鉴用的,不是用来让看热闹的人意淫用的——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口业!

  没有静定的功夫,没有修行的经验,没有理论的基础,想明白公案里的含义,想明白他们讲的是什么问题,说的是什么意思,互相敲打的是什么,基本上不可能。

  打个比方,每个人都可以去揣测相对论的意思,很多人也都能说个大差不离,但是如果较真儿起来,有几个人真说的明白,禁得起深入的追问么?更别提去进行相对论的研究了。

家园 呵呵多谢!同意你的意见:)

本来是想过就张那篇文章回应一下的,后来实在懒得说,也就算了,再后来人也去世了,唉,一辈子做学问,也是不容易了。可惜。

家园 呵呵这孩子:)

有感触和悟根本还差的远的,这一终可等到哪年:)

和和
家园 :)

大家都互相吹吹吧:)

家园 呵呵不必啊:)

乱弹未必不是禅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