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以军这次都暴露出哪些问题? -- 人在特拉维夫

共:💬39 🌺3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以军这次都暴露出哪些问题?

看各位说的热闹,也来凑个数。

尽管此次作战不利,以军仍然是一支世界一流、中东第一的军队,此次未能达成自身战略目的的主要原因是军政高层出了问题,具体来说,一个曾经是随军记者的总理、一个在以军中最高官至连长的国防部长和一个出身于空军、痴迷空军的总参谋长组成的领导班子,没有正确地运用以军,导致了最终失利。

一、过于强调空军作用

一开始,以军希望“空中制胜”,轰炸尽管摧毁了大量基础设施,但对真主党战术目标打击并不理想(科索沃战争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换言之,以军没有充分利用最初约10天的时间,并在国际社会眼中逐渐耗尽了其自卫权。

二、没有确定明确的战役目标

以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消除真主党在北方对其造成的战略威胁,但是却没有明确为达成战略目标所需达成的战役目标——部队究竟要夺占哪些区域?这就造成以军的作战走一步看一步,首先空袭,空袭不行就加上特种部队突袭;突袭吃亏了就开始拔点,拔点不行就建缓冲区,最后看还不行就决定打到利塔尼河。各个步骤之间脱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拔点作战,以军占领Mourn al-Ras等要点后,居然还主动撤出,把拔点变成了越境打击,等真主党回来之后继续发火箭弹,不得已又重新攻占自己主动放弃的要点,真是匪夷所思。

三、预备役动员太晚

中东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纯军事问题,每次以色列可以利用的时间窗口并不长,这次政府既想解决真主党问题,又不想打地区战争,两难之下形成了添油战术。军方要求增加预备役征召数量的要求一再被驳回,在7月28日政府宣布批准部分征召3个预备役师(只征召师部,不是全员),以军总共动员预备役18000人;而2002年对西岸巴难民营的“防卫墙”作战,以军动员的预备役人员就超过了36000人(这让我怀疑奥根本没想打地面战,完全是被拖进去的)。而以军两线作战,现役部队数量不足,总共4个现役步兵旅投入了3个(在加沙还要留1个),驻守戈兰高地的王牌装甲部队7旅、188旅也被迫逐次投入战斗,无法对真主党形成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四、情报保障出现问题

对真主党装备了解不足,斩首行动和突击队突袭行动都因缺乏情报而失败。

五、预备役部队质量下降

体现在训练和装备上,不少部队缺乏装备,连“胡桃”反游击战营这样精锐部队的预备役人员都缺乏防弹背心,不得不筹款购买。有的预备役装甲人员6年间没有经过一次坦克驾驶训练。主要原因是以军今年削减军费,同时大量采购高科技装备。

如果以军能够在开战之初就投入大量兵力,用装甲部队在西侧沿海岸平原、在东侧沿贝卡谷地进行突击,到达利塔尼河一线后分别侧转,会师后首先完成战略合围,然后再控制南部各要点,将真主党武装分割、压缩、包围,最后歼灭,其伤亡尽管要大得多,但是火箭威胁应当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停战之后真主党也将不会再以一支军事力量的形式存在。

元宝推荐:晨枫,
家园 现在打仗是比的烧钱

不当家不知材米油盐贵。为什么不征召预备役?征召预备役就打乱了正常经济步调,还没开仗先就有了经济损失。

征召了预备役,是否就能达到“消灭真主党武装”的目标?如果是在古代,有可能,只要把黎南部什叶派人口全部消灭。但在现代通信条件下,在战场透明的情形下,杀死几千平民,就是大屠杀了,国际舆论压力以色列就受不了了。

因此,现在的以黎冲突只能是有限冲突,杀死人员是少量的,双方比的是耐心,比的是谁能烧钱烧到最后。比耐心、比烧钱,以色列是否能比得过真主党?当然比得过。但以色列不是在跟黎真主党比,而是在跟真主党后面的伊朗、沙特比。

正当眼下石油价格高升,伊朗、沙特财正大、气正粗的时候,伊朗、沙特支持真主党对抗以色列及以色列背后的美国,不仅是道义的需要,也关乎到这两个国家自身的生存(谁让美国人在中东推行大民主呢?)。只要黎巴嫩还有一个穆斯林没被杀死,只要伊朗、沙特还愿出钱,以色列就不可能达到它的目标。

家园 打仗就像玩电子游戏,廉价的武器就像游戏中打不完的子弹

真主党使用的廉价的火箭弹,一枚三十美元,射程几十到上百公里。

美国以色列生产的精确制导武器,一枚要十几万美元。

这样的消耗下去,再富强的国家也受不了。

所以,以色列很担忧中国射程两百公里左右的超级火箭炮这样的武器或技术流到中东。

家园 军事无疑要服从政治

其中也包括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但是战端一启,军事行动就同时也要服从自身的规律。在战略目标已经确定、叙利亚不断做出动作牵制以军守备力量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现役人员难以达成战略目的。迫不得已下,将预备役部队逐次投入战场,导致兵力不能形成压倒优势,战事久拖不决,北部100万人躲入防空洞,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可以肯定比大规模征召预备役,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解决战斗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这还是从近期和单纯的冲突来看,从长期来看,如果真主党作为一支军事力量果然被歼灭了,那么以色列北方的战略威胁将不复存在,无疑可以节省军备开支。甚至由此造成叙利亚因为孤掌难鸣,最终与以媾和都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现在叙利亚的态度无疑更加强硬,巴武装也受到鼓励,会牵制以更大的精力,迫其投入更多的金钱。如果说因为怕花钱而不敢征召预备役,那就干脆从一开始就小打一下了事。

其实真正原因在于以军政高层担心再次陷入黎巴嫩泥潭,对大规模地面战一直心存疑虑,由此才会限制预备役的征召。说到底还是领导人缺乏魄力。

家园 一枚火箭弹三美元好象太不够了吧?
家园 对对,你仔细,花一朵

原帖已修改。

外链出处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 持续1个月的黎以冲突“吃掉”以色列51亿美元,这一数字主要来源于战争的直接开支、对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等。

  据中国《环球时报》报道说,战争直接成本预计为27亿美元。其中,增加的军费开支占到16亿美元,剩余11亿美元则用于赔偿公司和公民在冲突中的损失。冲突将使以色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降低,而这一降幅相当于20亿美元的损失。另外,以政府还追加4.55亿美元用于冲突中的消防和救援经费。

  报道说,16亿美元的军费几乎都花在精密武器出动与消耗、士兵伤亡抚恤及预备役动员等方面,平均一天“烧掉”约5000万美元。

  报道援引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说,按照以空军每天至少打掉100枚导弹和精密炸弹的速度计算,光以空军的日装备消耗额便超过50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战机的起飞成本及无人侦察机的损耗。

  以媒体抨击说,以空军往往用造价18万美元的导弹,去攻击黎境内的一座简易桥梁甚至一处怀疑屯兵的土屋。相形之下,真主党武装发射的喀秋莎火箭弹每枚造价不超过30美元,真主党每天打200-300枚喀秋莎火箭的费用也不超过1万美元。毫无疑问的是,真主党用相对低廉的代价消耗着以色列军力,挫败了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对以色列来说,耗钱“大头”倒不是武器,而打乱整个经济运行的局部动员。冲突爆发三天后,以色列内阁下令实施局部动员,2万多名预备役人员在24小时内开往前线参战。这些人都享受到相当不错的福利待遇,预备役士兵一报到,以军征兵中心就在战地银行建立个人账号,通过个人账户向他们发放军饷,并预先支给新兵一笔现金供暂时零用,而以色列国家保险公司则免费为每名士兵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外界预计,这些费用加在一起,以政府已为30余天的军事行动支出了不少于8亿美元的军饷。更重要的是,这次局部动员几乎抽光了以北部地区的精壮劳力,医院缺乏医生值班,商场没有保安等,导致当地经济陷入瘫痪。(完)

家园 有点一厢情愿

如果以军能够在开战之初就投入大量兵力,用装甲部队在西侧沿海岸平原、在东侧沿贝卡谷地进行突击,到达利塔尼河一线后分别侧转,会师后首先完成战略合围,然后再控制南部各要点,将真主党武装分割、压缩、包围,最后歼灭,其伤亡尽管要大得多,但是火箭威胁应当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停战之后真主党也将不会再以一支军事力量的形式存在。

先不说以军装甲部队这次损失惨重,光是被珍珠党导弹摧毁的就有10辆,这么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不可能一天运作完毕,叙利亚和伊朗就不会相应部署吗?如果叙利亚相应在戈兰高地方向增兵,以色列的大军还集结吗?

珍珠党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以军地面进攻,例如那架被击落了的直升机就怎么都救不回来。那么所谓的分割压缩包围,到底能不能实现呢?别忘了,预设战场可是在珍珠党的地盘上。

家园 以色列如果搞大屠杀,那就丢掉了他在二战中得到的最大财富

连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都动摇了

家园 沙龙对小奥说:你进来躺,我出去干

要是沙龙同志在,以色列也不至于进退失据,当断不断,起码不会犯逐步卷入的大忌。这也符合一般政治规律:强势领袖的接替者通常不会出色,因为在前任强者的羽翼下待的太久了。中东战火锻炼出的老一辈久经考验的以色列政治家基本死的死退的退,新一代如何延续以色列的攻势防御,是个很大的问题。

家园 两翼齐飞的战术在82年就用过

这次没有用,估计和以色列低估真主党有关,一开始没有准备大规模地面卷入。事实上,我不认为这个战术会成功。以色列的问题不是没有切割真主党的力量,或者没有夺取要点,而是根本没有找到真主党的要点在哪里,否则,就这么一点地方,空中、地上,早把任何要点、任何兵力集结给端了。

按照对以色列很熟悉的美国军事历史学家Richard Garbriel的说法,以色列的精锐部队其实不是常备军,而是预备役,老兵组成的特种部队什么的当然除外。开始我也不理解,看了他的分析后,才体会他的意思。以色列预备役的军官常常是在同一岗位上当了很长时间的老营长、老连长、老排长,他们的志向不在军队里,但由于国情而长期留在预备役,所以比常备军的中下级军官都要业务精通。时间一到,常备军常常成建制进入预备役,当然是指小建制,班、排一级的,所以人和人都很熟悉,没有新兵磨合的问题。以色列的预备役的训练强度比很多国家的常备军都不差,绝对不是“周末军人”,所以军事技术一点问题都没有。国家小,一颗火箭掉下来,谁家都可能有份,所以也没有将士用命的问题。82年黎巴嫩战争中,预备役部队打得比常备军好很多。不过Richard Gabriel的分析是90年代时候的,现在是不是情况变了,预备役变“菜”了?

家园 模仿鬼子在东北修“人圈”的做法

把老百姓都管起来

待遇上要好一点 毕竟时代是进步了

好象还可行一点吧

家园 士官阶层,是军队的主干
家园 同感!沙龙倒下的真不是时候

他要是还在,不管对哈马斯还是真主党,应该都有更好的表现。

家园 82年还多一个中路突破

关键是战略目的不同。82年除了要把巴解赶出去,更重要的是扶持一个亲以的黎巴嫩政府,正是这个目的才让以军陷在黎巴嫩。而这次作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剿灭真主党武装,两者有本质不同。

至于找不到要点,我不这么认为,兵力可以藏,装备可以藏,地理上的要地藏不了。要地一旦被占,真主党兵力调动肯定成问题,面对随后的清剿处境将非常困难。Mourn Al-Ras, Beint Jubeil,Wadi Saluki等等都是要点,也都爆发过激战。之所以作战拖而不决一是作战决心不坚决,二是兵力不足,空军和中小规模进攻不能造成致命打击。真正的大规模地面战只有60小时,时间不足,来不及夺占要点,更不用说随后进行清剿了。

预备役的问题,90年代之前确实如晨枫兄所说。但近年来,以军判断中短期内大规模区域战争发生几率较小,巴区的恐怖袭击对以国家安全威胁相对上升,因此对预备役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而且马上就要颁布新的预备役法,缩短预备役服役时间。但这次冲突后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另外,巴区持续的武装斗争也造成在巴区轮战的以军警察化,削弱了以军战术素养。就像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一样,这次把巴区作战经验照搬到南黎,着实吃了大亏。例如以前一遇袭击就进房子找隐蔽,现在房子经常被反坦克导弹打塌,不得不修改战术条令。以后,巴区的任务可能更多交给边警,部队的常规训练会得到加强。

家园 商榷一下

首先,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当然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但是这场冲突前前后后打了一个多月。

其次,叙利亚一直在进行牵制行动,虚张声势。不但出动了工兵在戈兰高地一线排雷,而且在最后的地面战打响之后曾将30多辆坦克开上一线,摆开了攻击的态势。伊朗也一直在喊,但跟冲突双方不接壤,除非借道,何况面临美军的压力,直接公开介入可能性微乎其微。也正是由于叙利亚的佯动,以北部军区的王牌36师始终没有全力参战,只是出动部分装甲部队。转而调动中部军区162师和85师参战。

再次,对坚固筑垒地区的强攻当然会导致攻方较大伤亡,但10辆甚至数十辆坦克的战损不足以阻止大规模进攻,所谓惨重伤亡是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相对而言。最后不能抢回被击落的直升机个人认为主要是时间不够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