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逐匈奴与罗马帝国灭亡 -- 浮云
新加坡《联合早报》上于时语在几年前曾有一文,结论也是匈奴和Huns是两回事。内容比较专业,我也没有把文章保存下来,你要是对这方面有专业兴趣,我想可以去问他要这篇文章的。《联合早报》于时语专栏的地址:
很不好意思,相关论述我不是没有接触过,但我真的看不懂。那些文章是用中文写的,可涉及的有突厥语,拉丁语,以及几种中亚古语。有关草原民族语言的展开,甚至涉及通古斯语系。参与的都是语言学专家。
联合早报的文章应比较通俗,需要时我会去与作者联系。呵呵,本来兴之所致调侃篇小文,也是回报喜欢我的朋友,没想到惊动如此之大。
谢谢大家。给各位添麻烦了。浮云以后为文,当注意内敛。
当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秋,本身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就不坚定的人(比如四世同堂里的灌小河、瑞锋)会把民族虚无主义当作自己行为合乎道义的理论依据,会让本来有民族意识的人感到困惑迷茫、也开始过多地打个人算盘,而最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则会被孤立 直至被消灭。
说到底,民族虚无主义 无异于抹杀掉那些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舍死抗击外侮的英雄们的存在意义!
关于完颜宗弼也算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个问题,不仅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说这种看法是有害的,而且从严格的逻辑角度它也是无比荒唐的!我是不会轻易放过的!需要一点时间而已。
一、金辽西夏大理如何看待
二、金都阿城、北京、开封,疆域北起黑龙江南至淮河,建国百年历十朝,中间数帝颇贤明,如何看待。
三、金宋战争,有多少是在缔结盟约之后开打的,战争责任在何方。
四、如何处理汉民族本位意识。这个词我从煮酒兄处学到,很有价值。
五、中原历朝,是如何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当双方力量变化,臣属关系和控制地域该不该变化。
六、有宋一代,始终处于较弱程度,但始终以正统自居。比如坚持幽云十六州的拥有权,却从来未有效管辖过这些地方(好像曾据六州三年)。
七、考虑到今天北京的政治地位,如果突出民族感情,如何看待与十六州无关的宋之所谓正统。
八、可否以魏蜀吴三国同样心态,看待辽金宋夏大理。为什么。
仅提供思路。别无他意。煮酒兄宽谅。
另,煮酒兄提到民族存亡,我强调一下,我本人是个反日分子。我所谓大中华概念,不包括日本在内。不会谅解侵略者,亦无意建立中国东瀛自治区。先此交待,免日后歧义。
匈奴自战国至十六国,前后七百年以上,多数情况下与中原茶马互市,是中原政权战马的主要来源。中原政权虚弱时,匈奴展开威胁,但基本是边境骚扰状态,白天城门关闭,已是边境极其紧张的情况。白登之围和文帝威胁首都,都属于战役性质,没有决定性影响。我一直怀疑,匈奴在内附之前,是否掌握了攻城技术。
我记忆里,匈奴真正威胁中原政权,是刘渊建的汉灭了西晋。但那不过是具体结果,没有刘渊,西晋也得那时结束。而刘渊能建国,一是学会了政权组织,二是汉化初见成效。这些都是南匈奴内附的结果,与军事强弱无关。
大型攻城器具都是需要一定的(手)工业基础的,整天跑来跑去哪能发展。农耕对游牧的优势我一直认为在两点,第一,农耕把人变为了初级消费者,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维持大量的军队。汉朝和匈奴地域面积差别不大,但是西汉鼎盛就能达到将近六千万人口,这是游牧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的。第二,农耕把人口稳定下来了,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零星的一点,作用有限)。蒙恬卫青军队的装备远强于同时期的匈奴,这也不是偶然的。
我并没有想通过推翻细节问题来推翻你的观点。实际上,也不能算是你自己的观点。此观点早有人提出并论证过。并非由你第一个提出来。你通篇也没给出过超出前人的更丰富的历史资料。
“hun即匈奴人”说法以及对此说法的疑问,我也看过。很多人都看过。
我是这么理解调侃的:
认为某人持有的论点是错误的,从中总结出他的荒谬的逻辑,然后运用这种逻辑,来推导出一个众所周知属于错误的观点,以这种方法来反驳。
某人的观点之所以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基本知识一知半解或者完全理解错误
运用调侃的方式写文章,自己就应该尽可能的不犯错少犯错。
所以,我没有纠缠你说的“350年,hun灭阿兰国”。因为我查到的资料是360年。
东哥特灭亡时间不确定,可是你的遣词造句方式让人以为东哥特灭亡时间的确就是475年。
历史学的歌德巴赫猜想,结合上下文,可以认为这里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喻指世界性难题。既然是可以,我就不能强行说你错。
至于“获得诺贝尔历史学奖”说法,通观上下文,只能让人理解成你无知。
Don't push your luck. 兄台继续这么下去只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你应该看得出斑竹对你相当客气了。西西河河民比较喜欢建设性的讨论,争论只是想明白真相。为了争论而争论其实很无聊的。
我看他的主要目的是从西西河拉人,所以才故意引人注目的
即使是比较发达的内地 攻城器材也不是很早就有的
那时候 该攻的还是要攻而且也不是攻不下来
假如有了决心 有了时间
就算是没有攻城器械 光靠长期围困 也没有拿不下来的城市
关键是有没有这个必要
值不值得
游牧民族眼中 没有什么城市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来的 反正总有的是可以掠夺的地方
游牧民族的侵略行动是具有内在自发性的
南方肥沃的土地 温暖的气候 丰富的战利品具有无比的诱惑力
要是再加上一群软弱无能的守财奴那简直就是致命的诱惑
侵略带来的好处总是比等价交换要丰厚得多
(除非是中原农耕民族的抵抗力够强 使他的劫掠行动得不偿失)
而对于中原农耕民族来说 反击行动总是代价高昂而得不偿失
“马后桃花马前雪”的诗句就是鲜明的写照
由于蒙古高原无法成为农田
最多打跑了这一群 马上又会崛起新的一群
而且 随着一个王朝的逐渐腐败堕落 对游牧民族的反击行动会越来越充满风险
越来越得不偿失
同时 反击的无力将刺激游牧民族的侵略变本加厉
直到最后
崩溃
中国人为抵御匈奴修建了长城,于是匈奴人便发明了飞机。
-《耶鲁中国史》先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