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美国:电脑程序员职业滨临灭绝 -- 山而王

共:💬74 🌺4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很正常

当编程不再是艺术而是劳作,当人海战术可以战胜天才,当人工成为最大的成本,软

件行业作为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向廉价劳力密集区转移是大势所趋。

从美国的角度看,它真正要做的是找到新的增长点,新的高利/暴利领域,只要有钱在手,什么都好说。

美国对于人才的收割是由来已久的,只要它的盈利模式可以维持下去,它就不需要为人才发愁。全世界的精英们会迫不及待地扑入它的怀抱。

当然,一旦这个盈利模式难以维持,那它所面临的问题可不单是没有人才那么简单。

家园 同意楼主的说法,虽然预测可能有些激进。

“软件工程”迟早会把编程这活计给变成了大规模、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到了那一天,程序员也就成了产业工人了,和现在的蓝领一样了。

软件工程对我们这帮吃软件饭的就好比饮鸠止渴。矛盾啊。

家园 我是针对老王的文章而言的.大王说的其实是

在北美大公司混而年纪已大技术平平的人有危机.这个没法不同意.我自己就在北电混过,一个team 18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很牛(是free bsd活跃的开发者),有5-6个人不牛但能干活(我自己也在这里面),剩下的10个人几乎啥都不干.要说team里还是有高手的,但不干活的人太多,我估计华为干同样的活要不了一半的人.从长远来说,这种效率难以和华为竞争.其实现在的头头一样明白,今天的GLOBE AND MAIL就报道北电在中国的新楼已经起用,在中国的ENGINEERS已经年年增30%,已到1700人了.说到底,就是要慢慢甩掉那效率低的10个人,直接甩掉有各种风险和政治压力.

家园 混混?俺们的队伍只有原来的30%,没有了。

俺倒是想当混混,可是如今这年头,连个混混也不让人家当。

家园 老兄这里有内在的矛盾:把美国的大学生减少一半,你认为

那top 10的博士的质量不会有显著的下降?

据老一代留学的人(钱伟长,老杨等)回忆,49年前的清华北大的相对的学术水平和学生水平远超今天,他们为啥搞不出今天华为这类公司?我觉得人太少还是原因之一.华为崛起的中坚其实还是靠华中,华南,成电这类国内二类学校的毕业生,那时候一流的早出国了.

家园 俺猜一下,你是个经理了吧?本地人经理对混混的忍耐度要

大一些.以前北电大裁员的时候,要一个director把部下裁一半,那人干脆自己先出去搞startup了.我也不知道他拿了package没有.

我观测过,这边移民当经理以后,因为一般技术上比较懂行,混混就不大招得进来了.一般而言,移民经理的手下混混很少.

家园 更是机会阿

我没那么悲观。个人认为,对于产品满意程度来说,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才是最终评估的重点。除了少数指标外,大部分的非功能性需求很难度量。譬如,就性能而言,我们可以度量,对于某个关键事务,在200请求/秒的压力下,单个请求的响应时间。但是对于该指标应该具有的横向扩展性能,就不那么容易衡量。还有用户体验、稳定性、安全性、延展性、灵活性等等。外包的成功与否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发包方需要外包哪些非功能性需求,发包的越多,风险就越高。2、承包方对非功能性需求的掌握程度有多大。3、非功能需求本身的成熟度有多高(譬如安全性的成熟度就比稳定性要高),越成熟的需求,外包成功性就越高。

不考虑非功能性需求的情况下,大多数功能性需求都可以通过机械的转换方式得到最终产品。举例说,如果不考虑速度、准确度、容量等因素,任何一家通过CMM认证的印度离岸外包公司都可以在几个月内搞出一个Google web search和一大堆文档。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功能性需求,实现者的素质并不重要。

对非功能性需求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客户领域的了解,尤其是对客户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的了解。而只有和客户的紧密接触才能拥有领域知识,引用一句话,“这个世界比你所能想象的要更加奇怪。”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在印度生活的程序员了解纽约出租车的调度原则以及原因。所以说,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手,但绝对不会是我们的大脑。

家园 你把这个问题说穿了。给人打工没有出路,

Business model 和 Business Logic才是最重要的。

家园 我就不明白老美的大公司为什么养一大帮大妈和老头

整天就是在楼里绕圈走路,改善心肺功能,看得这帮半死不活的都累.

家园 Nod, nod and flower.
家园 正解!

另外,小公司一般没什么混混,有混混的小公司撑不了多久。

所以俺一直认为,美国的真正希望在那些startup中。

十年前的著名大公司剩下了几个,三十年前的又剩下了几个?

家园 世界是平的

在这个平的世界中,确实要注重个人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极端的专业化,才可能不被淘汰。

家园 北电确实是混日子的好地方

某个朋友的同事曾经去了北电广州待了一段时间,最后受不了又回来了,将近一年基本没事做,每天就是看看文档,大家混的非常舒服。不过我觉得爱立信中国那帮人混的更舒服。

家园 软件工厂这个路子也不好走

印度模式其实也有不少问题。 传统那种瀑布和分层的精细模式和现在软件开发的现实残酷情况相差越来越大。软件开发现在最本质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严重匮乏,不管什么地方,熟练的开发人员都是严重不够的,更不用说优秀的开发人员, 而用户的需求是不断的向更复杂持续挺进。印度现在也严重缺人,都跑到中国来招人了。按人月神话里面的做法, 理想情况如果开发团队都是大牛,就没有什么软件危机了。现在agile搞的这么热,也是为了大幅度降低开发人员的投入和相关成本,一句话,被逼的。各种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按我的理解本质就是为了降低菜鸟的入行门槛,让菜鸟也可以一起做出相对来说过关的东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