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南方山区经历 -- 十八亩段

共:💬105 🌺47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是你的不对。

  吴可能没去过大西北,就想当然地给沙僧一付担子。

  我去过的内蒙西部、宁夏一带可以说没见过挑担子的。

  河西走廊以西也差不多,黄沙漫漫,见不到挑担子的。就是有关那个地域的电视片,哪怕是稍现实点的电视剧你也看不到挑担子。

  就算唐僧在长安出发时挑着担子,到了河西走廊一样会把扁担扔掉。如果写西游记的是西北人,沙僧就会是背夫而不会是挑夫。

家园 本来就是这样啊

原贴说得很清楚,山区经历。是不是山区,似乎不应该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根据山地所占面积,与农田(包括路、桥、水、住宅)所占面积的比例,来区分平原、丘陵、山区的。当然会有所谓的“过渡”、“混合”等地带,各种情况都会有,不一而足,这些大家都理解。

中国农业部门,在规划南方水稻产区农业机械化的时候,明确提出三种地貌:平原、丘陵、山区,平原地区要用适合平原的机械、丘陵地区要用适合丘陵的机械、山区要用适合山区的机械。

农业主管部门还特别强调指出:……安徽南部、浙江南部、江西部分地区、湖南部份地区、四川部分地区、云南部分地区、贵州部分地区……的水稻产区有属于“山区”地貌的,那里种植的水稻,适用机械是“山区适合型”一类的……(我在楼下已经作了引述)。可见,这里描述的南方山区,是实际存在着的山区,不是谁一句丘陵,这山区就消失的。这些省区也有大量丘陵地带,不可混为一谈。

山大,比如泰山,虽海拔不到两千米,可是因为几乎是平地而起的,几百里外都能见到泰山雄姿,所以显得特别高。许多海拔高出泰山许多的山,山脚下已高出泰山,并不显得很“高”。山高并不是形成山区的充分条件,山的纵深(面积覆盖)才是。

即使是一座大山,山上总有水流向山外,水向地处流的特点,使得山坞(山沟)得以形成。如果四周全是山,山连着山,这水还是要“找到出路”往外流的,山里的水可以形成湖泊、瀑布……溪流、河流,最终奔向大江、大海。

正是山脉的这些“水”的出路,形成了山区的农业之基础------田、地。山再大,除了少数人住在山上,多数人还是得住相对的山下,山下的人得靠那些山坞里的田地(农业)、同时也靠山上的出产(林业)来生活。讲了“背”都是翻山越岭那种,呵呵。可是对山区而言,更基本的、种地时是用背还是挑,却不说了?那些习惯于“背”的地区,种不种田地?回答了这个就全有答案了。

还是这句话,在南方山区农业劳动中,一般而言选择挑,劳动强度大,效率高,选择背,“快活”一点,效率也低一些,有点“鱼和熊掌”的意思。

至于“背夫”和“挑夫”,那是运输工人,长途的人工运输,已经基本淘汰。例如有公路前,皖南、赣北、浙西南一带,盐都是从沿海出产地,用船溯江而上,在铜陵、芜湖等处上岸,或通过长江的支流,尽可能用船运到走不了船的“上游”地方,上岸,接着就是挑夫运输了。上世纪出现了胶轮独轮车后,挑夫就逐步淘汰。黄山等地的挑夫,是每天那么多游客上山到“北海”宿夜,吃得东西都要山下运上山,发展了缆车才能解决,其他类似的情况可以类推。而山区的田、地还种不种?平原、丘陵能提供给山区粮食了?那么南方山区人,就只种村、寨附近的、平整一些的、大块一些的田地,粮食不够自给,有供应就行,远处的田地荒芜了就荒芜呗,多点时间搞钱,巴不得呢。

家园 南方山区还不是千变万化

就你从自己经历过的一块地方推导别处

也不现实。

况且也丝毫没数据表明背就比挑效率低,

别再自己编造个什么挑的地区的人觉得

背的地方的人偷懒了。本来就是因地制宜,

和习惯的问题。

城市里搬家,搬家工人能自己一个人背冰箱

上楼(没电梯的地方),挑一个试一试?

家园 还是这句话,在南方山区农业劳动中,

还是这句话,在南方山区农业劳动中,一般而言选择挑,劳动强度大,效率高,选择背,“快活”一点,效率也低一些,有点“鱼和熊掌”的意思。

能不能介绍采用背方式地区,怎么收割庄稼(稻、麦……的吗?)

那些习惯于“背”的地区,种不种田地?回答了这个就全有答案了。

家园 我看过一个焦点访谈

在此之前,我们去福建的山区考察过一趟。虽然不是说的一个地方,但是情况基本上是差不多。在那个焦点访谈里面,一个农民说他有10亩地。共370多块,每块地只有很小一点点,最大的一块地,有两分多一点的样子。那里的山可以算得上是穷山,绝大部分是石头,只有很小的这里那里的,是耕田。即使是耕田,土层也很薄。种不了水稻,只能种玉米和甘薯。上山下上的路很差,可以说几乎没有路,就是在裸露的石山上爬。在这种地方,不要说挑担子,就是空着手走路,有时候都很困难。这里只能用背的。据说云贵高原那里很多地方也是这个样子。

另外一个例子,是福建的茶厂,茶场是在半山腰,有些茶农在山脚下有种的地,有些就完全是依靠茶场过活。有茶的时候采茶,没茶的时候采蘑菇、挖中药、挖笋,弄些山里的野味过活。在那里,茶叶,就是主要的农产品和经济来源。大的茶场,是整个山头都给种了茶树,小的茶场,有些就是个人承包了山林,在这里那里开辟出来小茶厂。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里,包括茶场里面,都是山高林密,很多地方,人是在挤出一条路来。挑担子,是绝对行不通的。同样的情况在很多封山育林的地方都有所见。居民们或者在自家的院子里或者山脚下种少许的粮食,主要还是依靠山里的茶叶、蘑菇什么的为生。在这些地方、背也是主要的手段。

一般需要背的地方,都是路况极差的地方。在这里的粮食长势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单位产量肯定也就不高。因此,在这些地方,背并不是一种浪费的手段。

以十八亩段给出的收稻情景,可以知道,每个壮劳力不过挑200余斤。即使加上老幼妇女,按照每个人挑100斤算,也就是说每家每户的稻子,也就是千斤顶天了。这种情况下,挑自然是种比较合理的选择。反过来看妖道的家乡,因为精耕细作已经是传统了。平均的小麦亩产在900斤左右(我绝对不是唬你们,我们那里的小麦亩产,在80年代,就是那么高)。按照每家2亩地算,也有1800斤的粮食,如果没有去麸,那么就有两千斤。加上麦秸(这是要收拾回去烧火的),实际上,每家需要弄回家的就有四千斤左右。要用挑的,恐怕要个个累得吐血。但是我们有胶轮大车,两车就搞回家了。

但是,我并不是说,背一定要比挑负重少。云贵地区的马帮,穷苦人家买不起马的,只好自己背着走。因为全是羊肠小道,下沟爬崖的,挑是不行了。所以基本都是背。据说好的背夫,背的烟草或者盐巴,可以到150斤。比起十八亩段所说的挑200斤走20里山路,这些人虽然背的少,但是往往需要每天在山中跋涉6、70里地,不间歇的单程的路途往往超过500里地。让人不得不佩服人类的吃苦耐劳。同样的情形也见于西北地区。

说到最后,还是那句话,实际情况决定要采用的手段。无论是背、还是挑都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所决定的。

家园 推小车,不用学,只要屁股“掉”的活——

呵呵,还有谁会推独轮小车啊,报个名上来——

家园 俺空车时可以单手推。
家园 莫得办法,和十八亩这样的人是讲不通的:)))

交公粮到公社粮站和背碎青石到养路队,哪个老乡不用夹背背150来斤走上十几里山路?至于收麦子我都介绍得足够清楚了吧,是用“背架子”,壮劳力那一“背架子”的湿重绝对在200斤左右,不知如何就比不上挑了。

家园 不知道的还是想知道

平均的小麦亩产在900斤左右(我绝对不是唬你们,我们那里的小麦亩产,在80年代,就是那么高)。按照每家2亩地算,也有1800斤的粮食,如果没有去麸,那么就有两千斤。加上麦秸(这是要收拾回去烧火的),实际上,每家需要弄回家的就有四千斤左右。

我信。不知道的还是想知道,什么小麦品种(按照每家2亩地算,也有1800斤的粮食)?两千斤是怎么回事、四千斤左右又是怎么回事?

福建的例子很有趣,是你考察过的,哪个县?记录在报刊还是电视节目里了(焦点访谈)?能不能说说收获玉米、甘薯的情景(只能背)?10亩地,370块,似曾相识啊。

那里的山可以算得上是穷山,绝大部分是石头,只有很小的这里那里的,是耕田。即使是耕田,土层也很薄。种不了水稻,只能种玉米和甘薯。上山下上的路很差,可以说几乎没有路,就是在裸露的石山上爬。在这种地方,不要说挑担子,就是空着手走路,有时候都很困难。这里只能用背的。

几乎没有路,牛怎么去耕地?人又怎么去种玉米、甘薯?至于山本身,我说的山区,那里的山,上去、下来几乎全没有路的!

家园 您可是查得真细

这么多年了,谁还记得那么清楚呢。大体上说一说吧,错了的哪位给纠正一下。

小麦品种是鲁青多少号,因为一般的麦子收割的时候已经全黄了,这种麦子的叶梢还有少许青的地方。这种良种的大田试验的时候,亩产大约在600斤左右,并不是特别出众的。我们那里种地特别讲究,春肥秋肥,锄草要锄至少三遍,四遍水要浇足了。收割的时候,要趁着叶稍还带青的时候赶紧收割。普通人家的亩产都可以接近900斤。据说还有千斤田。我们那里收麦子,是用镰刀割麦子,割下来打成捆。带回村里场院里再脱粒。麦茬一般割得比较高,这样深耕之后就可以省下一些肥料。所以,一亩地割出来的带麦秸的麦子,大约在2000斤以上。按照每户当时平均2亩多的地计算,有4000斤麦子要从地里弄回村里。没有谁具体去称一称,都是大概的估计而已。但是,脱下来的带壳的麦子,亩产绝对过千斤。这些麦粒是要从场院里弄回家的。虽然晾干之后,再去了麦麸,也就是900斤上下。麦秸的分量纯是估算的。但觉得大差不差的,不会比麦粒轻。

福建的例子,是因为我有一个同学家在那里,放暑假的时候去住过几天。不是什么组织的活动。他家里还好,但是他老家是在深山里面。要走两天的路程。我没有去过。他当时给我讲老家种地的情形,(估计也是他听来的)。后来看了焦点访谈,才相信他不是吹牛。当时电视上有好几个类似的节目。不同的台分别放的。那里的地几乎都是靠天吃饭。所谓的种地,就是去撒下种子。有时间的,去除除草,没时间的就算了。就等到收的时候去收东西。亩产非常低,玉米、地瓜折算起来也只有几百斤的样子。(我们那里玉米除非受灾,亩产不过千斤是不可思议的,地瓜亩产通常在两千斤以上)还记得收获的时候,就把一块田里的出产装进背篓(竹子编的,还有盖子)。然后把玉米秸或者甘薯藤给捆好绑在上面。然后走回家放下,再到下一块地。收东西的时候,老少大小的一起出发。每人负责几块地。对了,记起来了,有个片子是关于计划生育的。里面的老倌说,不多生几个孩子,种子都收不回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看起来,十八亩段是没有在山区里面走过。山里面什么是路,你看见灌木被分开了一点,好像有人走过,或者是一天以前,或者是几天以前的,都是路。等到把灌木给走没了,可以看得到地面的,那就是山里的大路了。深山老林里面,还有狼路、野猪路,都是灌木稍微分开一点而已。外人在这种地方走,必须时刻小心,一不留神就走丢了。要赶紧退回来。山里人走得多了,转转还会再转回去。我有一次跟着人去山里采蘑菇,走到一个山谷,满山谷都是野百合花,灿烂如海,真是美极了。结果三转两转的,就跟丢了人。只好停下来大声喊,后来他们听到了才赶紧来找我。带路的山里人还笑着说,你没看见这么明显的路么?只一条路,绝对不会走丢了。我的天哪,我可是什么都看不出来的。

家园 不知您是哪里人啊?
家园 不得不纠正水风你说的了。

我希望你不要认为这是“揭短”。我没走过山路?呵呵,山里长大的!

你对麦子产量的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

麦子(稻谷一样),收割后分在田间脱粒和到打谷场脱粒,你们山东为了要麦杆作燃料,所以肯定是打谷场脱粒了。脱粒后的麦子,一般会称一下,这个重量叫毛重,合算成毛产(量),每亩多少多少。麦子(稻谷)要晒干,晒干后,也要称一下,这才是真正的粮食产量,干产才能算成“口粮”分给社员或卖给国家,这时毛产量的20~25%“蒸发”掉了,呵呵,这可是实实在在地从人间蒸发了啊。然后,这干的麦子、干的稻谷要被磨面、碾米,又是25~30%成了麸皮、稻糠。900斤毛产,得到不会超过470斤左右面粉(米)+200斤左右麸子(稻糠)。这都是起码的农业常识!你看你说的是什么?不知就是不知,怎么能张口就来?千万别跟坏样学。

福建我至少呆过个把月的,武夷山(浦城、崇安),即使是旱地,也要牛能上去才能耕种,才能种玉米、红薯。你说了一句“玉米、地瓜折算起来”多少多少斤,怎么个折算法呢?能种玉米、红薯,却不能种水稻,是与水源有关,跟土层厚薄没关系(红薯可是埋在地下的),小麦应该也种得,为什么不种小麦?红薯的产量,按你说的,那么还不如种大豆,起码比一亩才几百斤红薯划得来啊。

收获玉米、红薯,肯定不必“只能背”的,一块块地(梯田)虽小,完全可以有山路从高处往下走,掰下玉米放进身上系着的麻袋里,山区用的麻袋是细长的,可以系在身上,一边一个,不是城里人常见到的那种长方形态。麻袋装了20、30、40斤后,一般就会接近下面的“路”了,把玉米放到路上的箩筐或也是麻袋里,人再上去,掰玉米……。山区里能开发出来的稻田、玉米地、红薯地,就有路能挑也能背的。

记得收获的时候,就把一块田里的出产装进背篓(竹子编的,还有盖子)。然后把玉米秸或者甘薯藤给捆好绑在上面。然后走回家放下,再到下一块地。收东西的时候,老少大小的一起出发。每人负责几块地。

你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把玉米秸、番薯藤捆好绑在上面?你有玉米棒子、玉米秸两者体积的比例概念吗?有番薯、番薯藤比例的概念吗?福建一带,收不收玉米秸?这种笑话也出来了?起码番薯藤早于“挖”番薯就收割了(喂猪)。

其实山区选择“背”“挑”,农田、农地的“山路”不好走,肯定不是主要原因,种的是田、地,不是种山。牛能上去,禾桶能挑上、挑下,不能挑秧、挑肥料、挑稻谷是“怨”不到山路上去的。四川以及其他一些的平原地区,很多地方也用“背”,就说明“山路”使得人们在农业生产上选择了“背”是说不通的。

山里面什么是路,你看见灌木被分开了一点,好像有人走过,或者是一天以前,或者是几天以前的,都是路。等到把灌木给走没了,可以看得到地面的,那就是山里的大路了。深山老林里面,还有狼路、野猪路,都是灌木稍微分开一点而已。外人在这种地方走,必须时刻小心,一不留神就走丢了。要赶紧退回来。山里人走得多了,转转还会再转回去。我有一次跟著人去山里采蘑菇,走到一个山谷,满山谷都是野百合花,灿烂如海,真是美极了。结果三转两转的,就跟丢了人。只好停下来大声喊,后来他们听到了才赶紧来找我。带路的山里人还笑着说,你没看见这么明显的路么?只一条路,绝对不会走丢了。我的天哪,我可是什么都看不出来的。

狼、野猪的“路”有什么特点?(怎么走向的吧)。 看来你到过的山上只有灌木丛啦,没有到过基本没有灌木丛的山么?

家园 不用学?!

至少也得练习几次才能推得好,否则一推就歪倒了。还有,装东西时得会装,否则偏沉了就有你受的。

俺推过传统的木制小推车,也推过现代手工业钢铁制小推车。那种带斗的铁制小车空车或轻载时俺也能单手推,当然如果卸掉车斗后就更容易单手推了。

家园 稻、麦的出“粮”率不一样。

  稻的出米率大约在70%。

  小麦的出面率:标准粉是80%,精白粉是75%。七几年内蒙海勃湾还供应过90粉。

家园 你直接说四川人就是懒,就是蠢,所以才那么穷

不就玩了吗,费那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