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浙江看中国将要建成的和谐社会 -- 月色溶溶
是不是对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影响的“小”事?
至少我觉得对于减少差异性,帮助其实不大。
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的性质属于马克思所谓金锁链稍微放松一点,呵呵
而且您看,对比高地价,高房价,低工资这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您觉得那些措施能够抵消么?
我记得您说过,丽水房价都6k了!天可怜见!!
您还把这个作为地区富裕的象征,sigh~~~
我发现您是惜字如金,我倒是比较罗嗦,呵呵
这种事情么,争论能解决问题,那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所以,求同存异好了,呵呵,另外感谢您的基金帖子,我算是赚了点小钱,哈哈。
所谓积极消极,分野即在于此。
和他们应得的,这些东西,唉,还真不过就是“这种东西”
这些东西最后都能折算成钱,相对农民的低收入和民工的低工资,相对他们被拿走的东西,这些还真的只能算是小恩小惠了。
当然我也承认,政府做这个比不做要好,反正已经抢走的东西,能吐出来一点也是好的,比什么都没有好。
我这个最穷的浙江人来说几句吧。我的血统是百分之百的浙江人。老家东阳,现在父母在浙北。从小在浙江长大。可现在我在浙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流浪在外,够惨的吧。
浙江人本来不富。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多,资源又少。农民人均只有几分地。北方人经常笑以前浙江上海有半两粮票。这不是浙沪人小气(本身是政府行为),而是节俭。解放前,其它地方的人走关东,浙江人是走全国。这个传统到今天还继承下来,发展开去到了走世界。这也是日后浙江快速发展的一个因素。只有走出去,才能了解信息,市场。浙江人不是天生就有钱的。就是现在,还有很多浙江人在做着别人不愿意做的手工活,修车补鞋做泥师木匠裁缝。这一点,东阳义乌温州是最出名的了。我在东阳的一些亲戚现在还在做木工活。在东北也有很多浙江师傅。出国前,经常在外地看到东建的牌子。改革开放之处的原始积累基本是走四方靠血汗赚来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假货也扮演了一些不光彩的角色。但这不是主流。一个地方富不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的人能不能走出去。浙江是这个规律,中国也是这个规律。
教育是浙江繁荣的另一个因素。浙江高等教育资源少,以前每年高考,那真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浙大的录取平均分经常低于本省省属高校。可以想见竞争是如何激烈。但是,成千上万的父母还是把孩子往这条路上推。民间以不受高等教育为耻,不让孩子受教育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落榜的总是自觉低人一等,或者复读,或者是自己拚命挣钱,为下一代创造条件。这一点,诸暨,东阳,宁波的网友会更有体会。平民教育使得百姓视野开阔。普遍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给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同乡观念重。浙江同乡之间相互帮助提携的例子很多。老蒋咱就不说了,温州帮宁波帮大家都听说过。东阳义乌是一家,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走南闯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老乡间在起步和危难时帮上一把,成了一种风气。义乌人宋濂就认东阳马生为老乡,这种观念久矣。但浙江人自己很清楚接受别人多少帮助,有能力就还。这样,不失独立的精神。而不是有饭同吃有酒就喝一把糊涂账。
有了这些条件,只要没有什么限制,不发展才怪呢。改革开放,不是给了浙江什么政策,而是取消了发展的限制。
当然,浙江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金过剩,房地产过热,通货膨胀,还有腐败等等。环境污染前几年是非常严重,我们县十几家造纸厂把河水搞得又黑又臭。老家东阳两年前还因为环境问题闹出了很大的纠纷,动了武。这两年浙江整治的力度在加大,而且随着民众的维权意识的增强,环境会逐步好转的。今年回了趟家,县里的化工企业现在都集中到化工区了(不过还是有污染,主要是废气废水),对于排放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当然还远远不够),造纸厂绝大部分都给关了。绿化和成排的楼房搞得我都差点不认路了。而且,建筑开始讲究风格了,桥梁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样式。亭台寺院,错落有致。跟姐姐夸了一下市政建设,不料姐姐一脸不屑,我们县是最落后的。我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浙江的房地产是有点热过头了。搞得我都不敢回去了。通货膨胀也比较厉害,小县城里上一点档次的消费一点不比北京上海低。腐败在治理,县里有几个头头已经进去了。我的一个做会计的同学还给叫去谈了几天,还好没什么事。
浙江的资金过剩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风险投资,投资一些长线的研发项目,把资金过剩转化成产业升级。而不是去炒股炒兰花炒房地产。来钱虽然没那么爽,但是,这是长久之道,而且是成王之道。有不少企业在做,但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事急不得,毕竟底子太薄,但必须抓紧去做。但愿浙江能给全国带个好头。
对于浙江,我是比较有信心的。对于中国,同样。理由,中国人聪明,勤劳,善良。现在GCD又不限制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我倒希望中国能对一些资源掠夺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企业多加限制)。我希望中国稳定发展,更希望中国人的付出能早日得到合理的回报。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对创建和谐社会这个提法有那么大的反感。要创建和谐社会,是因为现在不和谐。包括GCD在内,没有人认为现在是和谐社会。这正是努力的目标。你可以不相信GCD,但和谐社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这条路,浙江摸着石头走过来了,别的地方就可以走得顺当一点。
浙江人没什么特异功能和先天优势,浙江能做的,别的地方也有条件去做。我想这大概是月MM的希望所在。
――――――――――――――――――――――
但愿小文能给月MM的文章做个注脚。
方向正确的事,哪怕只是小善,也给ZF点鼓励,让ZF积小善为大善,再要求多做一点,大家都高兴;做错的,批评一下,让它往正确的方向走。
如果ZF怎么做都不对的话,那又怎么会有积极性去改善呢?
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扬善惩恶。先褒后贬,比老是求全责备,会有效得多吧?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走出去才有机遇。收入倒是其次的。出去打工的,恐怕大多数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的吧。等那些打工仔打工妹把相对先进的理念带回去,贫困地区才会发展起来。
我的看法正好和您相反,浙江模式可以复制,但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复制浙江发展的内涵--走出去,然后回来利用本地优势,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送花这一句:)。个人觉得这是大实话,相对主流经济学家隔三岔五的高调而言:P。联想起关于南开的那个帖子,唠叨下,个人觉得其实无论如何,大面积的社会动荡出现的可能性很低,原因就是应该都在努力争取自己不会成为垫底的。也觉得这不是人常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的问题,在正义和公平的相对稀缺已经被默许为常态的环境里,其实任何阶层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所谓弱势群体的一员,只取决于个案里对立双方的能量大小而已。
浙江中部一大坨的山,交通极其不便,呵呵,杭州南边各个地市差不多都有这部分山区,凡是涉及山区的,大概相对会穷点。
浙江模式么,我觉得精神可嘉吧,浙江人的精神真的不是盖的,吃苦耐劳不比日本人差,可是比他们聪明的太多了。但是真说具体的浙江模式,恐怕很难复制的。
因为单从经济角度看,浙江由于没什么资源,更加依赖市场,浙江的发展模式,首先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否合适是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全国都这个模式了,市场在哪里?我们国家的实力现在还不足以支撑我们能把全世界做倾销市场。
而有一点我觉得对,我们“准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能力”,这个是最大的不和谐了,这个多眼熟啊?可不就是经济危机么?
其实现在的问题不是浙江模式如何如何,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解决,只会让社会越来越不和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前提下,我觉得最大的和谐是怎么让大众能够放心的真正消费(全消费在畸形的房价之类的上面,不算消费吧?),怎么能提高大部分人的收入。在这点之外,当然建立保障,医疗什么的很好也很重要,但都是修饰性作用罢了。
可是你看看有些说法,浙江人敢闯那是不可复制,勤劳刻苦资本积累那全是假冒伪劣还不知道享受,重视教育?我们没有这习惯。有资源那反而成了劣势。。。怪不得相对来说越来越穷。
我去嵊泗时吃海货,结果才半个小时肚子就有反应了。挂了盐水才好。有经验的人告诉我,要先吃一片黄连素就没事了。TNND,也不早说。
小岛上偶尔会断水。
环境差点不一定是坏事。可以精心修炼。
包袱重可以不背包袱。为什么老是抱着包袱不放呢?有资源可以利用资源,也可以另走一条路。
九十年代时,浙江的农民MM每天在制衣厂干十一二个小时,回家还得干活。这样的苦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愿意吃的。优势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没有机遇就创造机遇。我认识的一个乡镇企业厂长,非常实在的一个人,唯一爱好是老酒和烟。奋斗了十几年,终于站稳了脚跟,厂子也上了一个台阶。结果又要搬迁,怎么办,喝口老酒,抽几包烟,再干一回。不夸张地说,浙江这二十几年,就是一部创业史。
复制浙江模式,不是复制浙江的现况,而是复制浙江的奋斗历程和精神。一上来就讲和谐是不现实的。机遇,是靠自己眼睛去寻找和发现的。
我那也是老皇历了。
从上海到嵊泗,有些地方水很浅,船能触到底
缺少的是发现,多余的是抱怨.
至于"和谐"不"和谐",我的题目好像也是"将来".问题是有些人一看见某些字就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