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美丽的误会:悦之无因? -- 丁坎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
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
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
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
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独活为谁施盬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
合葬,呼曰神女冢。”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一诗本身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难得的是诗背后的故事,故事大意如下:
一个青年士子在华山附近的客舍遇到一个妙龄少女并对她一见钟情,可又没有接近她的办法。
于是日夜思念,害起了相思病。其母询问缘故,他便把这事合盘托出。其母跑到华山去见那个
女子,把儿子的情况诉说一番,女子解下自己身上的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配件,图中商
周服饰襟前所悬的就是蔽膝。
),告诉其母把蔽膝带回去悄悄放在儿子的席子下面,病就会好。 其母如法炮制后,儿子的病
情果然有了起色。谁知道他不知怎地又把席子举起来发现了蔽膝,于是抱住不放,这样还不够
,竟然把蔽膝吞了下去。临死前嘱咐母亲:葬我的灵车一定要从华山过。
其母按他的意思办了,结果灵车走到女子家门前就停下来,拉车的牛怎么打迫也不肯起步。
这时,女子说:请稍等片刻。 然后,沐浴妆点,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走出来,对着棺材放
声而歌:你为我而死,我一个人活在世上还能为谁妆扮,如果情郎你真心怜惜我,棺木就会为
我开启。
唱完后棺材应声而开,女子走进棺材,棺木又自动合上,女子的家人怎么也打不开棺木,只好
将两人合葬,他们的坟墓被时人称为神女冢。
这个故事叙述非常简洁,明显隐瞒了很多内情,这里不作过度探讨,只搁一个问题在这:为什
么没有见到明媒正娶的尝试?
这个故事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它与梁祝传说的源源关系。梁祝故事中的
与这首诗中的
显然同出一辙,所以学者认为,《华山畿》就是梁祝的雏型。
这些且略过不题,从训诂角度来看,悦之无因一句很有讨论的价值。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很多人都把这句理解为:爱不需要理由,并发出很多感慨。
自然,这种理解让人会心一笑,原本不用深究。
不过,在不干涉他人理解自由的情况下,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先讲个小故事吧,汉朝的魏勃想求见当时的齐相曹参,但自己家境穷困,没人引荐,相国哪是那么容易让你一个穷小子见到的。这个穷小子钱是没有,鬼点子却不少。他天天半夜跑到曹参门客的家外面去扫地,每天清早该扫地时人们发现地都已经扫过了,自然会很奇怪。门客判断是有什么鬼怪,所以也半夜起来守着,魏勃再来,就被逮住。一逮住魏勃就坦白:我本来是要见相国,但没有途径,所以帮你扫地,希望你能引见我。结果他得到了引见,当上了曹参的门客,后来飞黄腾达。
这个故事在史记里是怎么说的呢:
可见,无因,就是没有途径,没有办法。悦之无因,不是爱得没有理由,而是爱而没有接近的办法。
《华山畿》的士子爱上客舍女子,和古代多至泛滥的一见钟情故事一样,
不是没有原因的悦之,而是爱上女子的外貌。 对于这样的情节,人们都不需要说什么有原因无原因-----窈窕淑女,君子好俅不是最大的原因吗?
翻翻聊斋,里面一大堆这样的故事:
....见一女子...,悦之(或爱悦之)...
客舍女子是否花容月貌不清楚,但一定很擅长扮靓,从文末那段可以看出。
这种人工装饰出来的美貌,对少男来说,有时候比天生丽质更具杀伤力。
这个说法有没有文献支持?呵呵,没有,有八卦支持:
...............
据齐秦透露,认识方美芳是在他出道以前,有一次到夜总会跳舞,见到正值妙龄的方,见她一身名牌,像只光彩夺目的孔雀,便一见倾心,交往了一个月后才得知方是风尘女子。
光彩夺目的孔雀!
好象说得太多了,就此打住。
在砖落如雨之前,冒死多说一句:仔细读原文,每个细节都很重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美丽的误会:悦之无因?
🙂索性凿破鸿蒙 6 丁坎 字1265 2008-07-18 10:28:35
🙂不好意思,第一次回丁先生的贴就唱了反调 江城孤舟 字918 2008-09-10 06:09:57
🙂神女也许有时被用作妓女别称,但不等同于妓女 夜月空山 字243 2008-09-10 05:20:50
🙂神女是不是妓女? 等明天 字256 2008-09-09 21:31:17
😁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王道。 2 九霄环珮 字595 2008-07-18 11:13:37
🙂不知道是需要回答的提问 8 丁坎 字1769 2008-07-18 11:58:14
🙂提个问? 不同的蚕 字684 2008-07-17 22: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