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美丽的误会:悦之无因? -- 丁坎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
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
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
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
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独活为谁施盬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
合葬,呼曰神女冢。”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一诗本身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难得的是诗背后的故事,故事大意如下:
一个青年士子在华山附近的客舍遇到一个妙龄少女并对她一见钟情,可又没有接近她的办法。
于是日夜思念,害起了相思病。其母询问缘故,他便把这事合盘托出。其母跑到华山去见那个
女子,把儿子的情况诉说一番,女子解下自己身上的蔽膝(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配件,图中商
周服饰襟前所悬的就是蔽膝。
),告诉其母把蔽膝带回去悄悄放在儿子的席子下面,病就会好。 其母如法炮制后,儿子的病
情果然有了起色。谁知道他不知怎地又把席子举起来发现了蔽膝,于是抱住不放,这样还不够
,竟然把蔽膝吞了下去。临死前嘱咐母亲:葬我的灵车一定要从华山过。
其母按他的意思办了,结果灵车走到女子家门前就停下来,拉车的牛怎么打迫也不肯起步。
这时,女子说:请稍等片刻。 然后,沐浴妆点,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走出来,对着棺材放
声而歌:你为我而死,我一个人活在世上还能为谁妆扮,如果情郎你真心怜惜我,棺木就会为
我开启。
唱完后棺材应声而开,女子走进棺材,棺木又自动合上,女子的家人怎么也打不开棺木,只好
将两人合葬,他们的坟墓被时人称为神女冢。
这个故事叙述非常简洁,明显隐瞒了很多内情,这里不作过度探讨,只搁一个问题在这:为什
么没有见到明媒正娶的尝试?
这个故事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它与梁祝传说的源源关系。梁祝故事中的
与这首诗中的
显然同出一辙,所以学者认为,《华山畿》就是梁祝的雏型。
这些且略过不题,从训诂角度来看,悦之无因一句很有讨论的价值。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很多人都把这句理解为:爱不需要理由,并发出很多感慨。
自然,这种理解让人会心一笑,原本不用深究。
不过,在不干涉他人理解自由的情况下,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先讲个小故事吧,汉朝的魏勃想求见当时的齐相曹参,但自己家境穷困,没人引荐,相国哪是那么容易让你一个穷小子见到的。这个穷小子钱是没有,鬼点子却不少。他天天半夜跑到曹参门客的家外面去扫地,每天清早该扫地时人们发现地都已经扫过了,自然会很奇怪。门客判断是有什么鬼怪,所以也半夜起来守着,魏勃再来,就被逮住。一逮住魏勃就坦白:我本来是要见相国,但没有途径,所以帮你扫地,希望你能引见我。结果他得到了引见,当上了曹参的门客,后来飞黄腾达。
这个故事在史记里是怎么说的呢:
可见,无因,就是没有途径,没有办法。悦之无因,不是爱得没有理由,而是爱而没有接近的办法。
《华山畿》的士子爱上客舍女子,和古代多至泛滥的一见钟情故事一样,
不是没有原因的悦之,而是爱上女子的外貌。 对于这样的情节,人们都不需要说什么有原因无原因-----窈窕淑女,君子好俅不是最大的原因吗?
翻翻聊斋,里面一大堆这样的故事:
....见一女子...,悦之(或爱悦之)...
客舍女子是否花容月貌不清楚,但一定很擅长扮靓,从文末那段可以看出。
这种人工装饰出来的美貌,对少男来说,有时候比天生丽质更具杀伤力。
这个说法有没有文献支持?呵呵,没有,有八卦支持:
...............
据齐秦透露,认识方美芳是在他出道以前,有一次到夜总会跳舞,见到正值妙龄的方,见她一身名牌,像只光彩夺目的孔雀,便一见倾心,交往了一个月后才得知方是风尘女子。
光彩夺目的孔雀!
好象说得太多了,就此打住。
在砖落如雨之前,冒死多说一句:仔细读原文,每个细节都很重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目前我在许多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中都发现这个痕迹。
《梁祝》也是,昨还在想是否和《孔雀东南飞》有什么重大渊源,但是最重大的源头恐怕确实是这个《华山畿》。
梁祝情节的三大要素:
1 合坟
2 化蝶
3 女扮男装,同窗.....
1来自华山畿
2来自孔雀东南飞,而孔雀东南飞又来自古绝句:
3是自己特有的。
我喜欢把这些东东串起来的感觉。
丁XS,您的“悦之无因”一文中的“因”字,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解释为方法。那么,我们平时使用惯的“原因”应该理解为原来的方法,才正确。
比如,我们在解释某个疑难问题的原因时,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如下几点......。”其实,我们表达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如下。也就是说,“原因”一词,在使用的时候带有方法的含义。
那么,我们使用的“因为”,其实的真实含义是“方法为”。
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
如果,理解正确的话。那么,产生将“悦之无因”的“因”理解为缘由,其实是我们后人望文而生义了,或者是以偏概全。我认为因在古代应该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缘由。这个意思的理解成为压倒多数的理解,我们后人就忘记了曾经有过的方法的含义了。
若是,文化的变迁可否理解为文字理解的变迁呢?
愿丁XS解疑!
提问题是好事,但自己要先深思,不要求你有多深的文献知识,但语感总还是要的吧。
华山畿故事中客舍女子的身份,似乎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说破,也不知道的确是认识问题,还是有所不忍,
我来说吧----她是个妓女,而且是价格不菲的那种。
一 悦之无因
说白了就是穷书生囊中羞涩,所以无法接近。
聊斋志异中的鸦头一篇描绘了这种情况。篇中的囊涩奈何
恰是无因的最好注脚。而整个列举出来的段落,则是 华山畿 中 士子与女子在客舍相遇的翻版。
然日向夕,绝不言去。赵又戏请之。王曰:“雅意极所感佩,囊涩奈何[11]!”
二 神女
女子殉情,纵有异常事件发生,如梁祝的合坟,化蝶,或者孔雀东南飞的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也不会被叫作神女,神女一词源自巫山云雨典故,在旧时代为 妓女 的别名。
中国电影的里程碑,造就一代影后的经典名片 神女 就是一部妓女题材的电影。
客舍女子确实象妓女。
但神女在旧时代是否就是妓女的别称呢?汉魏期间若干神女赋实际上都是妓女赋?我还真不敢相信。这些赋我还没有怎么看过倒是。
丁坎:
不同的蚕:
不同的蚕兄,首先,我搞不懂你到底是引述丁兄的意思,还是发表你自己的见解。假如是后者,则与你的后文不连贯。所以姑且当作是前者,那么你把丁兄用的词“途径“,“办法“替换成“方法“,这是个误读。所以,我也首先说说有关这三个词语感上的异同。
在意思上这三个词确实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也是明显的。做一件事情,没有途径和没有方法,意思是不同的。比如,某人要升官,他方法是有的,那就是走后门,找关系,方法就是“跑官“!但是,他可能没有途径,途径的同义词就是门路。没有途径和没有门路的意思是他认不得人,接近不了实权人物,也有可能他没有钱。所以,途径和方法意思是有区别的。途径更侧重客观因素,方法更侧重主观因素。没有方法是因为他脑子笨,没有途径因为他就是客观条件限制。
再说说“办法“和“方法“的区别。当然,意思也是相近的,但也是有重大区别的。为了说明语感,我再举个例子。比如有户穷人孩子从小就失学了,母亲向记者哭诉时说自己家里如何如何困难,然后总结说:“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啊!“,她不会说“我实在是没有方法啊!“。所以,办法和方法意思也是有区别的。
最后,丁兄虽然指出在“悦之无因“中因的含义是“途径“,“办法“,但他并没有排除“因“在别的地方还有“缘由“的意思,一字多义是汉语语言的基本现象。似乎不同的蚕兄又有所误解。你不仔细读贴,误解人意,怪不得人家恼火。
还是随便提一句,不过,既然九兄倡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多说两句。
宋玉那个,很多人说过。别的又如何,我也不知道,但也不需要都看过,每个都指妓女才能证明我的结论。
神女一词有它自己的渊源,被用作妓女的别称,不妨碍也有不是妓女的涵义。就象后世研究语言学的人,一人谓同志于中国当代意指何物,另一人又举出一大堆官方文献中XX同志,其实二者没什么矛盾。
这里的要点是,殉情中出现的奇状,跟所谓的神不搭届,棺木打开又不是她的神力---她自己唱到,
这里的欢,就是男女相爱时彼此称呼的词,对于男子,即情郎。也就是说,要算神力,也是男子的神力,怎么会女子被称作神女呢。更明显的是,男女殉情,感天动地,也是共同的感情,没有专门指称其中一个的道理,所以梁祝和孔雀东南飞里都没有特别指称一个。 而这里叫神女冢,就是因为这个女子身份特殊,一向有婊子无情的说法,而她却能如此重情。
其实从文中可以看出很多不正常的地方:
1 没有明媒正娶的尝试
2 没有父母或夫家的描绘,但她处理这个问题却惊人的成熟,送蔽膝,对比一下常见的送绢帕之类吧,这意味着什么?
3 她对于士子之母上门,反应是事务性的,不是出于她对士子有什么感情,而只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否则的话,完全可以
暗通款曲。请注意,她不是象常见情节那样,送上信物以慰相思之苦,那东西送去,原本是不让士子见到的。纯粹是出于解决一个问题,而她对这种问题的解答如此熟悉,暗示着什么?
4 若是普通女儿家,一个自己本来没什么感情的人为自己而死,自己是不会跟着去殉情的,因为这很莫名其妙。
5 从十八九的年龄来看,在当时早就该嫁为人妇了,而此女没有。
这些问题,只要明白了她的身份,一切都迎刃而解。
卖笑生涯中,垂涎于她美貌的男子自然不止一个,而那些人,大概也许下过山盟海誓吧,但最终都证明为逢场作戏。
她的心早就硬如铁石,不会再为一个男人心动。
只有这一个男子,能真正为她而死,才打动了她,可是,她所处的困境是:
只有死才能打动,也就是说,当她心动时,让她心动的人已死,所以她的以死相酬,其实在深层上,是对自己的怜惜。
本来我对无因的解释就不是在作词典式解释,而是根据上下文语译出来的。而且,这无论如何也只谈了因字的一个含义,既没有排除别的含义,也没有谈论不同义项谁先谁后谁是本义谁是派生的关系。怎么能拿这个出发去解释原因呢?更别说中间再来点自己的变换。
再者,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原因与结果相对,是没有丝毫商讨余地的,怎么可能说成原来的方法,那就变成和现在的方法相对了,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还需要提出来讨论吗?
我看了XS的文章,很受启发。有点自己的想法,但没有表达清楚意思。学生水平差,惹XS生气。您以后就不认学生就是了。不过,作学生的不敢不认老师啊。
XS对我的启发如下:因还有方式、方法等含义,这与我们平时习惯的理解有一定的不同。具体的不同九霄兄已作了解释。所以,我得出了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博XS等一笑。
文化=文字的变化=文字含义的变化=今人对文字的含义理解的变化;
这个等式可以倒过来,成为我们理解文化源头的一个方法。
若继续惹XS生气,学生罪过就大了!若又理解、表述错误,请XS批评!
文化不是文字的变化,而是使之文,使之化,文是文饰,意如论语中的
化是教化,意如 化外之民。
把文化理解成文字的变化,既没有根据,也没有价值。
社会总是在不断变迁,这种变迁会体现在社会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也包括经济政治各方面,甚至会体现在
个体的生物性质上,比如说个人的寿命,身高,古稀之年今不稀,古稀这个词就能让我们对古代社会寿命期望有个概念。
文字自然也会反映社会变迁,我写的帖子一直就在表达这种反映,但用不着把这个与文化的涵义牵扯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