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西医何尝不曾中医过!!!! -- 王威
儒与道阐述的生命科学——传统中医的奠基时代
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
图:宋代法医著作《洗冤录》中,所刊登了验尸图片显示了人体的所有重要部位,并一一标明。
图:古代中国富家中常藏有类似牙雕,当医师看诊时,妇女利用牙雕人像指出疼痛部位,毕竟,妇女当众暴露身体是不贞的事。(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大学)
图:敦煌壁画中的“殷人防疫图”,图中的人物正使用水、火及扫帚清除污秽。防止疾病的传播。
图: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找不到“医”字,却找得到“医”字,暗示着当时巫医相混的情况。
图:阴阳是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图:老子像,老子认为,人可以长生,要善于调摄、修养精神,不病就能长生,不病就要注意预防。
图:孔子像,孔子认为,注意治疗,更注意饮食卫生,如“不时不食,臭恶不食。”
古代文明帝国如埃及、巴比伦、亚述一一从地平线上消失,成为后人凭吊的陈迹,唯有中国——东方一个大帝国在分分合合中,始终维系着它的统一,昭示着自己的存在。中国医学就和它的历史文化一样,四千年间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要了解中国这一五千年变动不居的医学,就当晓得,中国医学深受两种源于中国的哲学思想——道家的阴阳五行与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
这里先说一下道家的阴阳五行,阴阳,可以解释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可以用阴阳分开,一切事物和谐相处甚至合二为一也是因为阴阳,阴代表女性,也象征寒冷、黑暗、疾病与死亡。阳代表男性,象征温暖、光明、健康与生命。阴阳和谐使万物井然有序,阴阳不谐会引起疾病与死亡。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这就是宇宙五种原质。在古代西方,将宇宙归纳为四种原质、即地、水、火、风。可以看出我国比西方多一个金,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知冶炼金属,所以我国也是利用金属治病最早的国家。人体由五行构成,当它们在体内分配不匀,就会致病。五行非但与肺、脾、肾、肝、心五脏相互对应,也和五味、五音、五方息息相关。中国医师相信,肝是青色、心是红色、肺是白色、脾是黄色,而肾则是黑色。
儒家天人合一则和巴比伦人的观念非常相近,甚至有人断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最初的资源便是来自两河流域,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里——天与人都是一个宇宙,只有大小之分。由于天圆地方,因此人的头圆而脚方。这种观念可以比附到人事,比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就提到,一个清末的思想家认为,中国人品行正直,所以认为地球是方的。而西洋人狡诈圆滑,所以认为地球是圆的。在今天我们觉得这样的论调无比的荒诞和滑稽,然而在古代中国人的逻辑推演思维却认为是理所当然。天上有日月星辰与风雨雷电,所以人有五官与七情六欲。地上有九州岛,所以人有九窍。圆周分为三百六十度,人当然有三百六十根骨骼。中国医学将人体经脉分为十二条,那是因为中国有十二条河川,一年有365天,所以人身有365个穴位,。
总之,中国的古代医学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疾病的生成:同大宇宙一样,小宇宙——人也受制于阴阳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当人一旦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这两种力量便失去平衡,机体就会遭受损坏。所以呢,中医一切的努力,并不像其他文明的医学——寻找病源和驱逐病魔,而是平衡,让身体的内部各种力量达到平衡。
这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它提供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为人体健康找到一条奇异的与疾病共处之道。举例而言之,中医考察病人的最基础方式是通过脉诊,显示了中医不探究患者的病史,不去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然而,这并不是取巧和逃避,一个优秀的中医至少也要花费七八年的工夫,通过不断的全神贯注地诊脉,才能准确的诊断病情。在一过程中,诊脉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他们总结了多种脉象,每种脉象都预示着不同的征兆。这一切的目的是因为——脉搏显示了阴阳与血交融在一起组成的生命元素的流动。
由于哲学兴起对疾病观发生改变,以往认为神鬼致病,现在哲学进步,医学也进步了,《左传》上讲疾病是六气所致。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实则是六种气候的变化。后来《素问》把这种六气概括为抽象的风、寒、暑、湿、燥、火,用以解释疾病的原因。
总之,当时认为人体是小宇宙,大宇宙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到小宇宙,受此影响产生的伤风、上火、受湿等语汇。
另外儒家和道家的祖师爷们对疾病的看法也对中医发展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疾病的预防。 孔子认为,注意治疗,更注意饮食卫生,如“不时不食,臭恶不食。”而老子则说,人可以长生,要善于调摄、修养精神,不病就能长生,不病就要注意预防。
本草学与医食同源
图:汉武梁祠石刻的神辰(左)与黄帝(右)像。像旁各有小字一行,神农像文为“神农氏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黄帝像文为“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方官宅”。他们是古代中国医界的传奇人物
图:中国的炎帝神农氏。相传他曾尝百草,并教导人民耕种。传说他所编纂的“本草经”是中国的第一本药书。
图:甲骨文已记有一些疾病名种。图中共有八字,上行由左至右为“辛卜贞疥”,记录了一位殷朝人辛求医治疥疮的卜辞。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地理著作,内容广泛,保存了不少远古关于山川、物产、药物、祭礼、巫医等神话传说。其中记载药物123种,包括植物药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
“史记纲鉴”中说:“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传说神农亲尝各种草木,曾“一日而遇七十毒”。因为有这样的故事,到了西汉末年,有人搜集当时的各种药料三百六十五种,编成《神农本草经》一书,伪托是神农所著。其实,三皇五帝时期,中国根本都还没有成型的文字,哪能创什么医药,这些都是伪书。再说,医学的内容复杂,涉及面很广,根本不是任何某一个人所能创造出来的。仅仅一种药物的药效,都要经过不同体质的人,千百人反复的饮用,观察,经过一代一代地积累、摸索、实践,才逐渐形成一门本草学 。
《神农本草经》通常认为成书于东汉时代,约公元一世纪。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全书三卷,收载药物365种,根据毒性和药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以补养无毒药120种为上品,其次遏病补虚、有毒或无毒者120种为中品,再次除邪多毒药125种为下品。书中还概括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阴阳配合等中药学基本理论,明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对药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法都有一定论述,还注意到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及真伪鉴别等,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曾征集天下通晓各种文史、科技知识的人才,其中就提到“本草”这一专科名称。西汉有个医药学家楼护,能“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很受人尊敬。根据楼护所处的年代,可以推知在公元前96~31年间,“本草”已经作为药学著作的特称使用了。
从本草出发,中医很快就发展出“医食同源”的习惯说法。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本”,也就是说,人要活下去,头一件大事就是要吃饭。野葱、姜、蒜等,都是具有一定医疗作用的食物。当人们进入农耕时期后,逐渐学会培育葱、姜、蒜这些食物,植物中的桂皮(桂树的皮);动物的肉,卵等,尤其是在人们学会用火之后,把这些动、植物拿来煮,作为食物,就很可能发现它们的治病作用。葱白吃了会发汗,姜吃了能去受寒引起的疾病,象关节疼痛、冑痛、感冒等等。
中医最常用的剂型是汤药,就是把几味中药放在水中熬,然后服汤。这里面就有个故事,汤剂是伊尹首先应用的。伊尹是何许人呢?伊尹是商朝汤王的臣子,原来是他的奴隶,专管厨房的烹调。他有一手好烹调手艺。伊尹烹调的菜汤,即可做菜肴,也可充治病的汤药,因此赢得了商汤的赏识,最后还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老子在道德经还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伊尹即是厨师,也是医师,集二职于一身。“医食同源”从伊尹的身上,可以说得到充分的体现出。后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开的处方,象桂枝汤中,共五味药,即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其中桂枝、大枣、生姜等、仍然是厨房常用的调味品和食物。其他如川椒、茴香、酒……等等莫不是既可以调味,又可以做药的东西。有些在药店买到也可以在食品店买到,如胡桃,桂圆,大枣、桂皮……总之,很难严格把它们分开,究竟这是食物、还是药物。
中医第一宝典《黄帝内经》
图:公元前12世纪的甲骨文已经提到到关于牙齿的疾病。
图:《黄帝内经》内文中一页
图:秦代阿房宫的下水道。
在传说中,黄帝时的名医很多,歧伯能治百病,雷公创药性炮制法,俞跗能剖胃洗肠,僦贷季善知脉理,桐君专研药饵处方,他们都是黄帝的臣子。
“黄帝内经”是在经过几百年的口头流传后在公元前3世纪才第一次写成书,伪托是黄帝与首相歧伯的医药问答实录。中国称医术为“歧黄”,指的就是歧伯与黄帝。还有不少书也都用黄帝的名字;什么《黄帝针灸甲乙经》、《黄帝明堂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还有《神农本草经》、《神农明堂画》、《神农五藏论》等等,不一而足。
在周王朝之前的商王朝是个迷信鬼神的王朝,医师可能只是帝王御用的官员。商王小如出门,大如出征之类的国家大事,还要本人的疾病,都要问卜。于是,甲骨文就记下了商王关于医药的卜辞,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医药记录。在目前数以万计的出土甲骨片上,约有323片上面有关医药的记载,其中共载有415条卜辞。当时已经知道人体患有各种疾病,病名计有二十多种,例如疾首(就是头部的病症)、疾目(眼病)、疾耳(耳病)疾自(鼻病)、疾齿(牙齿病)、疾腹(腹部病)、疾止(足病)、疾子(小儿病)、疾育(产科病)等等。
到了周王朝,就开始建立完善的医事制度。医政处中设有医师上士两人,下士两人,记录两人,书记两人与徒廿人,分为饮食、内科、外科及兽医四部。
这时,巫师与医师初步分离了。古代医字写作“毉”,就是巫医治病的意思。夏朝以后,发明了酒,周朝时才以酉代巫,毉”字逐渐演化到“醫”,开始了以酒药为人治病。而到了秦汉时期已有了较进步的卫生设施,如下水道,可与古罗马时期的下水道比美。还有都厕(城市公厕),这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进步。
因为有这些医学知识和专门机构为根基,所以出现集大成的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这本书是中国最古老和最伟大的医学著作,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所阐发的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脏腑经络学说、治疗法则、整体观念,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至今依然是中医的学习教材。
在书中,阴阳五行学说与整个医学全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干,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内经》不只简单地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而是找出了其中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关系,总结出“天人合一”,“阴阳离合”、“五行生克”、“经络循环”等思想。
书中提到人体的血脉由心脏控制和调理。即已正确地指出了心尖搏动的体表位置。还有着大量的关于血液循环的作用和功能的论述。如“气血周流,如环无端”,是指血液在气的推动下,在全身周而复始的运行;“又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则指明了主血脉是心脏的重要功能;“心藏血脉之气”即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心气旺盛,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从而供应全身的需要。由于血管在脉管中运行,而面部的血脉又较为丰富,所以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脉搏的变化和面部色泽的改变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显得红润而有光泽,即所谓“其华在面”。另外还有“肺朝百脉”的说法,则是指循行于周身的血脉,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以布散全身,这些说法的提出在当时的条件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便到今天,中医学在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及临床辨证施治中,都是以血液在全身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为基本前提的。
人体的迷宫——中医经络学
图:在小小的面部,天知道中医们是怎样一个又一个的发现这些穴位的,面部穴位图。
图:上两图为古代中国针灸穴位图,注有不同疾病时应实施治疗的身体部位,出自弗兰茨许伯特于1929年在莱比锡出版的《中国医学》。
图:针灸铜人。铜人身上的针点,可显示正确的札针位置。宋金和议时候,金国甚至特意指明要求宋朝提交针灸铜人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现在很多外国人,一提起中医,印象中就是按摩和针灸。
按摩是中国古有的医疗方法,也称推拿。传说中,黄帝时代的歧伯曾着有按摩十卷。在唐朝的时候,太医中设有一名按摩博士,教导按摩。中国的按摩可分为按、摩、括、揉、推、运、搓、榣八法,用以代药,是銊灸以外中国最特殊的医疗方式。
那么,按摩和针灸的原理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医独有的经络理论,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人体周身有十二条阴阳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道,医师利用按摩、针灸等不同的手段刺激不同的穴道,治疗不同器官的各种疾病。刺激穴道的目的是使穴脉上的阴阳调和,从而达到疾病康复。奇怪的是,并不是什么地方有病,就在什么地方扎针施灸,而是在有时看来毫不相干的地方进行治疗。比如说,胃痛的时候,可以在小腿外侧的足三里穴扎刺;牙齿或喉咙疼痛,可以在大指和食指之间的虎口(即合谷穴)上扎刺。原来,中医针灸学中有关于经络的理论,经络在全身循行,足三里穴正好在足阳明这条经络上,足阳明经与人的胃是联接在一起的。而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这条经络正好与口腔、面部互相联系。因此,这种长距离的治疗手段是由于有经络的存在,才能进行的一种远治疗法。原来,人体在某种情况下,当在某些穴位上针刺或刺激时,病人会感到一种酸、胀、麻、重的感觉,这种感觉而且能循着一定的路线循行和放散。这种感觉就叫针感。或叫经络感传现象,古代叫得气。更有甚者,有些敏感的人在这条循行路线的皮肤上,还可能出现一条红色的线路,有的还十分明显。这种人叫经络敏感人。
唐代薛用弱写的《集并记》中记载过一段这样的故事:有一位大臣狄仁杰出外办公事,在半路上遇到一个孩童,鼻子下端长一个大赘瘤,象个核桃,吊在鼻子下端,痛苦万状,不停地呻吟着。
狄仁杰问明病情之后,告诉病人说:这个病有办法治。病人家属听了大喜。狄仁杰拿出一根粗针,在病孩的后脑勺,找出一个穴位,对准穴位下针,并且运用针刺手法,不断捻针、抽插捻转。一边扎针,一边还问病孩,有什么感觉没有。
突然间,病孩说后脑勺发胀,又酸又麻,这感觉还向面部传递。
狄仁杰继续用手法,直到最后,病孩说针的感觉已经传到鼻子。狄仁杰这才停下手来。随后,他从药箱里拿出一把小刀,这把小刀又亮又快。狄仁杰只轻轻把赘瘤的根部一切,整个赘瘤就切掉了。
经络学慢慢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医们发现在全身共有十四条主要的,叫做“正经”。此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称为奇经,共八条。经络看不到、摸不着,然而却又是客观存在的实质性结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不能简单地用近代西医血管和神经的概念来解释,因为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目前有很多国家投入了人力和物力,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去搜索经络,但是却一直没有什么成果。相信有一天,当人类完全发现经络秘密的时候,又是一次医学上的大革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医学的故事——从巫术到科学(8) 1 王威 字14683 2009-08-29 04:55:26
🙂医学的故事——从巫术到科学(7) 1 王威 字13532 2009-08-29 04:52:57
🙂医学的故事——从巫术到科学(6) 3 王威 字7120 2009-08-29 04:51:28
🙂医学的故事——从巫术到科学(5)
🙂看到这里发现有不少错漏字甚至漏句。 1 njyd 字567 2009-09-03 21:27:27
🙂为什么一定能找到经络的存在? 良金百辟 字118 2009-08-29 05:00:44
🙂【原创】医学的故事——从巫术到科学(4) 1 王威 字8318 2009-08-29 04:46:06
🙂医学的故事——从巫术到科学(3) 1 王威 字8260 2009-08-29 04: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