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1君子与圣人 1君子与小人 -- 桥上

共:💬81 🌺3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 补充与修正 臣 一

一、最普遍的两种身份:“君”与“臣”

《春秋经》和《左传》中有310段出现了“臣”字,共508个,其中大部分意为“臣下”,有四百多处。虽然郭沫若先生考证“臣”字原意为某种“奴隶”,但是一个词的意思常常会发生飘移,估计是经过人们在君主面前习惯性的自谦,——那些下属们经常自称为“臣”,也许就像后世满清旗人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一样——结果到了春秋时代,“臣”最常见的用法就已经是与“君”对称的“臣下”之“臣”了。

例如,在《昭七年传》中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p 1282)(10070201)),这里的“臣”就是臣下的意思,不过这里的这些“臣”是作动词用的。这段话描述了一个君臣关系的“阶梯”,反映了“臣”也可以有“臣”,而且反映出按当时的体制,只有周天子(王)才不是任何人的“臣”。

从这个“阶梯”还可见,“君”与“臣”是标志当时人身份的两个最普遍的概念,所有人都可以包括在这两种身份之中。当然“君”也好,“臣”也好,其中很多人的身份都是双重的,既是“君”,也是“臣”,是一部分人的“君”,同时是另外的人的“臣”。

而且这些“臣”的境遇也大不一样:有些“臣”就是奴隶;但也有些“臣”受到他们“君”的嬖爱,锦衣玉食;还有些“臣”实际执掌大权,连他们的“君”也受其控制;而且很多“臣”自身也会有“臣”。

不过一般而言,由于当时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只有担任了“士”及其以上的官职才能够有独立的经济权利,能够成为独立家族(不是“氏”族)的家长,也才有独立的行政权力,正式成为“君”。

从名义上说,只要有合理的理由,当时的“君”——那些独立家族的家长——对手下的“臣”都有生杀予夺之权。当然当时人对生命的态度与今人不太一样,杀人和被杀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例如与“食肉寝皮”类似的话在《左传》中就两次出现,都只是为了表现对对方的轻蔑,对方还并非仇敌(《襄二十一年传》(p 1063)(09210802),《襄二十八年传》(p 1146)(09280902)),所以“君”对“臣”有生杀予夺之权并不意味着“臣”就都是奴隶。

类似的,当时人也不像如今的人那么自由,不是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而是“君”让你去哪儿就得去哪儿,甚至有些人会在各个“君”之间转手。这里的背景是当时生存环境非常严酷,人们只能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单个的个人对抗不了自然与社会方面大事变的冲击。因此当时人身权利的情势也与今日不同,能成为强家的“臣”甚至是一种幸运,“臣”没有太多的选择。

通宝推:上古神兵,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