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3 -- 桥上

共:💬17 🌺8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3附:子仪乱周

《桓三年经》: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p 0096)(02030004))(019)

《桓四年经》:

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p 0100)(02040002))(019)

《桓四年传》:

夏,周宰渠伯纠来聘。父在,故名。((p 0101)(02040201))(019)

《桓五年经》: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p 0102)(02050003))(019)

《桓五年传》:

仍叔之子来聘,弱也。((p 0106)(02050401))(019)

《桓八年经》:

天王使家父来聘。((p 0120)(02080002))(019)

一些补充:

这里的“聘”是春秋时的一种“外交”活动,大体上是出访的意思,后来《仪礼》的第八章就是《聘礼》。但是这个“聘”本义只是“访也”,就是一般的走亲戚看朋友,不过当时的各国君主都可以说互为“兄弟甥舅”,所以“外交”活动也用了这个“聘”字。周王朝与鲁国之间有频繁的“外交”来往。也使鲁国的史官能了解到周王朝朝廷上发生的一场动乱。

“父在,故名”意为:因为渠伯纠的父亲还在,所以《春秋经》中称他的名“纠”(伯则是此人的行次)。而一般是应该称字以示尊重。这是在解释《春秋经》。

“弱也”意为年纪轻,不成熟,也是在解释《春秋经》,解释为何称此人为“仍叔之子”而不称此人的名或字。不过这“弱”也不一定太年轻,《哀十一年传》樊迟为右。季孙曰:“须也弱。”((p 1657)(12110101))(138),其时樊迟(须)至少二十二岁。

《桓十年传》:

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詹父有辞,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p 0127)(02100201))(019)

我的粗译:

周桓王的执政大臣虢仲向周王说他自己手下的大夫詹父的坏话,但最终詹父有理,于是詹父引来了王师讨伐虢国。到这年夏天,虢公-林父(就是虢仲)出逃去了虞国。

一些补充:

此事是在假途灭虢之前,所以此次虢国并没有被灭国,只是换了国君。虢家是接替郑庄公担任周王的卿士的(《隐八年传》:“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p 0058)(01080301)(010)),此时虢仲正在代表周天子掺和晋国的家务事(《桓八年传》:“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p 0123)(02080301))(015);《桓九年传》:“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p 0125)(02090301)(015))。但是虢仲在晋国站错了边,支持了晋国公室被灭掉的那一支,也种下了虢国被晋国灭亡的种子。后来虢家的虢公-丑可能也担任过周王的卿士,直至虢国被灭。

虢国有两个主要城邑,位置当分别为,上阳:东经111.21,北纬34.76(三门峡李家窑城址),下阳:东经111.12,北纬34.79(平陆张村镇太阳渡村东南城址)。虞国的位置当为:东经111.21,北纬34.97(平陆张店镇古城村遗址)。当时周的王城在今洛阳:东经112.42,北纬34.67。四地间的距离都在二、三百里范围内,而且虢国和虞国应该都是所谓畿内诸侯,两家在周王朝有职位,在王城内多半也有宅院,所以这三家之间各种形式的交往很频繁。

《桓十年传》: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p 0128)(02100401))(019)

我的粗译:

当初,虞公的弟弟虞叔有一件玉,虞公问他要,他没给。但虞叔后来想想又后悔了,对人说:“那句周谚是怎么说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干吗非得留着这东西招灾惹祸呢?”于是就把那件玉献给了虞公。但虞公还不满足,又想要虞叔的宝剑,虞叔愤怒了,说:“这人怎么不知足呢?他老不知足,最后一定会害到我。”于是招来王师讨伐虞公,虞公只好逃到共池去了。

一些补充:

三门峡虢国墓地曾出土一把玉柄铜芯铁(炼渗碳钢)剑,号称中华第一剑(可见百度的介绍:http://baike.baidu.com/view/1684415.htm)。虢国墓地还出土过好几件铁兵和铁器,都比此时早(http://www.smx.gov.cn/smxly/smxww/20135.htm),虢国和虞国交往密切,不知这里说的虞叔的“宝剑”是否也是铁剑。下面是那把第一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后来有成语“贪得无厌”(tān dé wú yàn),其来源应该也包括这段《左传》。

共池,或即今山西平陆之洪池:东经110.94,北纬34.78。

————————————————————

《桓十五年经》: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p 0141)(02150001))(019)

《桓十五年传》: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p 0142)(02150101))(019)

一些补充:

这一段是说明这位天王已经昏愦了。

贵族乘坐的华贵的“辂”(lù,或作路,贵族专用的车),包括“戎路”和“大路”,据说是应由周天子颁赐下来的。他们的礼服也是要由周天子颁赐。这也反映当时手工业还是在周天子那里最发达,所以只有在周天子那里才有“百工”。

关于“百工”,考古的许宏先生提到,在二里头,最先用围墙围起来的地方不是宫殿,而是手工业作坊(应该是在许先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62356705_0_1.html中,但我记不得具体在哪里了,或者可看一个记者写的《二里头:中国的第一个王朝》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9cae10102eut9.html)。由此可见“百工”在古代并不仅仅是制造一些奢侈品而已,而是要制造“礼器”和一些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因此非常重要,其地位也相当高。

《桓十五年经》:

三月乙未,天王崩。((p 0141)(02150002))(019)

一些补充:

死的是周桓王,继位的是周庄王。

《桓十八年传》:

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p 0154)(02180301))(019)

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p 0154)(02180302))(019)

我的粗译:

此时接替虢公-林父执政的周公-黑肩想杀掉庄王改立王子克(子仪),但被辛伯知道了,就告诉了庄王。于是辛伯和庄王共谋杀掉了周公-黑肩,王子克只好逃去南燕国。

当初王子克有宠于桓王,桓王把他托付给周公-黑肩,那时辛伯曾经劝谏周公-黑肩说:“并后、匹嫡、两政、耦国,都是产生动乱的根源。”周公不听劝谏,终于惹祸上身。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并后,妾如后。匹嫡,庶子同于嫡子。两政,政谓正卿,朝廷之臣执宰相之权者二人。耦国,大城市足与国都相抗衡,所谓“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闵二年《传》狐突之言曰:“昔辛伯谂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適,大都耦国,乱之本也。’”《韩非子说疑篇》:“故曰,孽有擬(拟)適之子,配有擬妻之妾,廷有擬相之臣,臣有擬主之宠,此四者,国之所危也。故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枝子配適,大臣擬主,乱之道也。故《周记》曰:‘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適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正卿,无尊大臣以擬其主也。’”《管子君臣下篇》云:“内有疑妻之妾,此宫乱也;庶有疑適之子,此家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语意皆与此同。惟《韩非》与《管子》不言大都耦国,盖战国以后书。说参王引之《述闻》。”

《庄三年经》:

五月,葬桓王。((p 0160)(03030003))(019)

《庄三年传》:

夏五月,葬桓王,缓也。((p 0161)(03030201))(019)

一些补充:

平乱之后王室才顾得上为桓王下葬,这已经是他去世六年以后,所以说“缓”。

周桓王死于桓十五年,子仪之乱今《左传》系于桓十八年,以后又过了三年,至庄三年才为桓王下葬。《隐元年传》云“天子七月而葬”((p 0016)(01010502))(001),这里所谓“七月”是指跨七个月,实际上有时还要短。除此次外,《春秋经》和《左传》中记载了另外五次周天子的去世与下葬的实际时间间隔:

《文八年经》:秋八月戊申,天王崩。((p 0565)(06080003))(044)。

《文九年经》: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辛丑,葬襄王。((p 0569)(06090003))(044)。

这一次跨七个月。

《宣二年经》:冬十月乙亥,天王崩。((p 0650)(07020005))(055)。

《宣三年经》:葬匡王。((p 0667)(07030002))(055)。

这一次下葬是在第二年头三个月之中,跨四到六个月。

《襄元年经》:九月辛酉,天王崩。((p 0916)(09010005))(076)。

《襄二年经》:二年春王正月,葬简王。((p 0918)(09020001))(076)。

这一次跨五个月。

《襄二十八年经》: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p 1139)(09280008))(096)。

《襄二十九年传》:葬灵王,郑上卿有事,子展使印段往。((p 1156)(09290501))(097)。

这一次“葬灵王”是在“夏四月”(可含“四月”)之后,“秋九月”(应不包括“九月”)之前,跨五到九个月。

《昭二十二年经》:夏四月乙丑,天王崩。((p 1431)(10220004))(125)。

《昭二十二年经》:六月,叔鞅如京师,葬景王。((p 1431)(10220005))(125)。

这一次在同一年,跨三个月。

从以上五例看,周天子的下葬时间最多才跨九个月(实际可能不到九个月),我推测,所谓“天子七月而葬”应解为天子“最多”经过七个月下葬,不应再长了。如此,若不是同时发生了另外一件足以干扰桓王下葬的大事,则恐怕此次子仪之乱不是仅仅系于桓十八年这么简单,很可能从周桓王死后不久即已开始,延续了几年,直到周桓王下葬前几个月才结束。

子仪之乱涉及“周公”家族,该家族在周王朝势力很大,要使这个家族屈服并不容易。

董珊先生在《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一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79)中曾指出:

从先秦封号往往得自封地的地名来看,周公采邑的所在,应是徙都后空出的周都旧地,所以能在徙都之后被称为“周城”;“周城”被封给文王庶子“旦”,所以“旦”及其子孙也能继承“周”之称号而称“周公”。这跟《周本纪》记载东周时周敬王自河南徙出之后,周考王封其名揭之弟于故周都河南,以续周公之官,因称揭及其子孙为“周公”,道理相同。(见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79)。

据此,我猜测,当时“周公”的采邑很可能就是所谓“成周”,据我所见报道,在洛阳之瀍河两岸,最近发现一座东周城址(东经112.48,北纬34.69),与“王城”相距也就五六里地,据认为就是“成周”。此城即使不是“周公”采邑,也当如“曲沃”之于晋国的“栾氏”家族,是“周公”家族的主要根据地。所以我怀疑,就因为子仪之乱这几年周王室与“周公”家族一直在“王城”和“成周”一带对峙,才使得桓王无法下葬。

下面是“王城”和“成周”位置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王城”位置依据的是《考古》1998年第3期发表的平面图;“成周”位置依据的是蔡运章先生的观点,见洛阳市旅游局官方网站的报道(http://www.lyta.com.cn/Content/play/lvyouxinwen/luoyangxinwen/2013/05/14/2025.html);因为我所见未必全面,兼之手潮,此图或有不准确之处,不过大致轮廓应该不错。由图中可见,“成周”大有“耦国”之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