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对比隆中对战略与雍熙北伐战略 -- 林风清逸

共:💬19 🌺70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又看到林兄这种别开生面的帖子。

而我又忍不住想指摘几句

大体上我得到一个粗浅印象,就是林兄的军事方向不是专长,从而文章有种纸上谈兵的味道。文章里提到北伐的各路军队,在编制上大体相当于欧美式的集团军群,或苏式的方面军,或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野战军,担负的是战略方向上的作战任务。确切的说,这种级别的建制,编制时的考虑就是可以单独完成战略方向上的作战任务,当然也可以进行配合,但其配合必然是由统帅在战略层面上进行规划,而绝不可能也无法临时进行战斗层面上的配合。探讨其军事上的得失时,应当着重看其战略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得到切实执行,而不是某个战略集团在战役甚至是战斗上遭到决定性失败时归咎于其他集团不能及时援助——就是通讯实时化,调动摩托化的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古代了。

那么说回来,隆中对和雍熙北伐的战略计划里是否存在林兄所说战略上难以配合的问题呢?我认为没有。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我之前曾经在河里谈过我的理解,现在偷懒抄一段:

隆中对通篇的战略思想就一句话:曹操不可速胜。后面的孙权不可图,跨荆益以向雍凉都是这句话的推论,其用意在于避实击虚,绕开曹操统治力量强大的豫州地区。隆中对的战略要点也只有一个,即两点出击,调动曹军。曹操时代曹军的问题就是强干弱枝,最受曹操信用的夏侯惇也仅短暂的督率大军,还不执行作战任务,西部前线的夏侯渊很长一段时间连节都没有。曹魏凡大战,必有中军千里奔赴前线,这一形势直到曹睿时期才有所改变。

而关于雍熙北伐,我的观点和林兄也不太一样。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当然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幽州当然是标志性的,必须要收复的首要据点。然而从赵光义对东路军曹彬缓进的指示看,宋军初期战略重点并不在东路所指的幽州,而在潘美指挥的西路。从中路军的设置也可以看出来,林兄所说中路军战略目的是为西路军打通东进路径是不合理的,在西路军攻击代北同时打通东进路径有什么意义吗?我认为中路军的战略目标是阻断辽军主力西援,以保障西路军遂行战略计划。

这个层面上看起来,隆中对和雍熙北伐确实有一定类似之处:根本战略目标都在东部,但初步目标都要拿下敌势力虚弱的西部。但又要说到诸葛亮和赵光义北伐的一个根本区别,诸葛亮在军事实力上处于明显劣势,而赵光义不仅军力处于优势,幽云十六州当时沦陷未久,民心上也有一定可以利用之处。从而雍熙北伐的战略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即使成功攻占代北,实现三路军会师幽州的计划,对围攻幽州也没有实质性帮助。辽的核心根据地在今内蒙地区,攻占代北既不能削减幽州的兵员后勤补给,也不能断绝幽州辽军撤退的后路。在军力占优的情况下,宋军应该集中主力进逼幽州,迫使辽军决战。

赵光义没有采取这个战略,无疑是因为七年前高梁河之战失败留下的阴影。高梁河之战宋军一度兵抵幽州城下,但最终仍被辽军大败,赵光义本人身受重伤。这次改换战略,也不能说不对,一方面代北云州是辽西京,政治上与南京幽州有同等地位,如能成功攻占,对士气有提振作用,再攻幽州时会更加顺利;另一方面即使攻击幽州不成,能收复代北也达到了一定战略目的。雍熙北伐的失败不是因为战略错误,而是执行既定计划中出现了问题——当然不只这一个原因,宋军素质也有问题——但可以认为是歧沟关的战斗失败直接造成了宋军的全面溃退。

宋军在歧沟关的失败,可以说有一定必然性,宋东路军主帅是曹彬,从位望来说,他当然是担任这一职务的不二之选,但是他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不受赵光义信任。就在雍熙北伐的三年前,他从枢密使的位置上被罢免,这次率军出征,他只是起到一个牌位的作用,军队的调度指挥都受到赵光义本人在汴梁城的遥控。再加上宋朝“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军制问题,他对麾下军队的控制力和他本人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潘美所部西路军所获战果,东路军诸将坐不住了,要求曹彬进攻,而曹彬居然就被众将所裹挟。这不仅破坏了东路军吸引辽军主力的战略计划,而且拉长了补给线,露出了破绽。说到底,一支长官能被中级军官所左右而忽视最高统帅命令的军队,失败理所应当,不败那是走运。

隆中对的失败则不是如此,林兄认为孙权背盟袭击荆州是关羽失败的理由,实则不然,因为关羽对孙权的袭击是有所防备的,如果荆州后防空虚,吕蒙又何必“白衣渡江”?荆州的迅速失陷,原因是麋芳等人向孙吴投降,这件事与军事基本不相关。林兄批评“将战争的胜利寄希望于敌人的愚蠢”,其实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所有以弱搏强的战斗,本质上都是寄希望于敌人愚蠢,不愚蠢,又怎么会被弱敌所败呢?更何况,从某种角度说,孙权背盟攻击荆州,才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愚蠢。

通宝推:李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