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145):帝国的暮色 -- 本嘉明
没时间了,随便说点。
儒最初可能是一种职业,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孔子曾对子夏说过下面的话。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说明当时儒也是有君子与小人之分的。
到孔子手里,儒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与社会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但一直不太受统治者的待见。而且儒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那里受到的重视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并且儒学在其间变化巨大。转一个评孔的资料,基本能说明儒教的发展过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魏晋南北朝评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隋唐评孔
自南北朝以后,迄于隋唐,佛教盛炽,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宋元评孔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
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孔
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
1.治统、道统合一论;
2.朱学即孔学论; 以孔学批评理学;
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
4.“经学即理学”论;
5.“六经皆史”论;
6.“中体西用”说;
7.“孔子改制”说;
8.以夷变夏论; 孔子尊君论; 儒学汗漫说。
近代以来评孔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
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
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与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动。
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心学到底是否属于儒学,历史上是有过争议的。不过抛开所以争议与具体历史不谈,我觉是其本质是社会学,还是偏实践的那种。心学其实是对理学的物极必反,如果把理学简单根括为“存天理,去人欲”,那心学则是针锋相对的“天理即是人欲”。所以如果要把理学看成儒学正宗的话,那心学其实是反儒学的。
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其实时刻都面临着挑战,并且从两汉起就走弯路。老董的天人合一,使得天命鬼神深入人心,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做法是相反的。它直接导致了后来道教与外来佛教的兴起。以至于南北朝时儒生大都学佛学,搞什么儒释道三位一体,孔子活过来也会被气死。唐朝的国教是道教,民间流行佛教,儒教是在夹缝中生存的。是以汉唐之间的那600年,儒教的存在感都很低。儒教真正占统治地位,是陆朱,二程才开始的,到了满清,因为文字狱,又衰落了。也就800来年吧。至于儒学以后的命运,取决于儒学自身能否与时俱进了。
继续再八一下儒家,其实儒家历史上的垄断地位不是来自于自身有多牛,而是来自于一种历史的无奈。在春秋战国,大家都不太用儒家,用法家的,用兵家的,用纵横家的,用道家的甚至用墨家的都比用儒家的多,儒家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就没有一个列强国家用过儒家。可到了秦末战乱,法家成了政治不正确,大一统的结局,让纵横家不在有纵横的空间,墨家也断了传承。汉初用道家黄老之术休生养息还行,但在面对与匈奴人的全面战争时,对国家的控制与动员能力不行,道家的无为在调和天子与诸候的矛盾中有积极意义,但大一统后的主要矛盾也不再表现为天子与诸候间的矛盾了,社会矛盾缺少缓冲。这就给了儒家一个机遇,虽说这是一个无奈一种偶然,但儒家不但借此一举翻身,还取得了思想垄断权,还是有点幸福来太突然了。儒家并未对此做好准备,于是才有了汉初老董的那一段弯路。
儒家一旦得势,马上就清算自已最大的对头也是对他们自身地位威胁最大的法家。可能秦始皇对儒家打压太狠,让儒生们记忆犹新,所以就把始皇帝当成法家的代表开始黑,黑始皇帝焚书坑儒。把始皇帝与暴划等号,就等于把法家与暴联系了起来。一黑就黑了两千年,全然不顾公子扶苏身边就有一大堆儒生。话说儒生不是应该不屑与暴秦为伍的么,节操都哪里去了。
到了宋的独尊儒术,才是儒家真正独大的开始,并延续了800年,任何思想体系如果垄断800年,都一定会僵化的,看看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体系与黑暗史就知道了。理学其实也融合了很多佛老的思想,但这些都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东西了,不适应现实情况了怎么办,慢慢推向极端呗,于是,物极必反了,心学闪亮登场。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既然有了工业化的胃 2 本嘉明 字286 2016-06-23 21:35:10
🙂向外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aaa313 字54 2016-06-24 11:45:59
🙂本讨论已经涉及到儒及其晚期分支理与心 1 空中吴钩 字193 2016-06-12 13:22:16
🙂这个题目好大。
🙂心学是个太大的题目 32 本嘉明 字5454 2016-06-12 21:12:01
🙂去看缠中说禅吧 投桃报李 字77 2016-06-27 02:21:20
🙂对心学的比附不很恰当 7 整合精神哲学 字911 2016-06-23 00:05:31
🙂冀元亨的学问不出阃帏之间 本嘉明 字145 2016-06-23 16: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