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毕竟,历史没给验证的的机会。
但是,我们有50-52年数据、53-57年数据、58-79年数据、80-84数据、85-2016数据,以过去推未来,这是最基本的预测方法。
至于您所言的“我持怀疑态度”,不知是否可以理解为“我认为坚持公社制度的话,速度会低于包产到户的实际增速V2。”?
说句不客气的话,虽然都是假设,假设“坚持公社制度的话,增速V1会高于包产到户的实际增速V2”还有实际的历史数据做参考,假设“坚持公社制度的话,增速V1将低于包产到户的实际增速V2”是纯脑补,一点依据都没有。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无论恢复高考还是包产到户、引进外资等,都不是小平同志最先提出来,多数情况下,小平也不是最激进的一个,就包产到户来讲,最先表态支持的是陈云,华国锋表态个别山区单门独户可以包产到户但要参与集体分配,也在小平之前。
小平同志究竟是怎么想的?确实不知道。考虑的重点是“事”还是“人”?也不知道。
但是,做事操切,简单粗暴,以“举重若轻”为名一刀切,是小平同志的风格。当甩手掌柜可以,调查研究,辩证分析,花心思真抓实干,是小平同志不屑做,也做不到的。
想干成事儿,这世界就没有不困难的。要说困难,59-61年的农村困不困难?李昌平上书时的农村困不困难?
困难时期,毛泽东同意曽希圣在安徽搞包产到户试点,结果,那两年,安徽粮食产量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恢复却比全国慢。和万里在安徽差不多,减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产却赶不上,只好抓住个小岗村在农委主任位置上强推。
当年,陈云提出,包产到户,四年可以恢复,不搞,花的时间会长很多。62年搞出《人民公社六十条》,相较58年一窝蜂搞的那种公社,也是改革,结果,63-65,3年就恢复了。
要说70年代末期,还真谈不上有多大的、克服不了的困难。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3以下了,人口增速在下降,人均粮食创下新高,水利建设有了基础,引进大化肥化纤装置即将投产,良种推广即将铺开,这时候一分了之,确实是理解不能。
至于公社制度需不需要改革,肯定需要啊,哪有一个方子管一辈子的事儿?
有意思的是,大喊“xx年不变”、“xx绝不动摇”的,恰恰是那些改革口号喊得最响的人。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保留公社制度的话,也是需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62年《人民公社六十条》后的公社与58年一窝蜂建起的公社就大不相同。
到了七十年代末,人均粮食产量稳定超过300KG以后,更精细化管理,更多样化的经营,因地制宜引入责任制,增加按劳分配的比例等等,都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这不又来了?你提出问题,我罗列事实回答,然后,你煽情转进 3 老老狐狸 字182 2017-02-15 20:56:30
🙂你误解我了。 豪哥的江湖 字27 2017-02-15 20:57:53
🙂大赞老老狐狸的耐心! 2 盲人摸象 字168 2017-02-15 20:42:19
🙂“V1能继续保持下去”,这确实是一个假设
🙂从当年的说法来看 2 時千峰 字234 2017-02-13 19:14:48
🙂说说我的看法 76 七天 字6118 2017-02-14 15:27:56
🙂简单谈谈我们村的农民收入来源 9 湘江北去 字1239 2017-02-17 03:14:00
🙂写得很好 2 時千峰 字144 2017-02-14 20: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