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新回回民族问题研究 -- 山川悠远

共:💬279 🌺2130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四章:中国伊斯兰的思想体系内核依然是阿拉伯

此前三章,我谈了伊斯兰和古兰经的特点及其引发的本土化困难现象,也谈了中国伊斯兰本土化失败的例子——回儒,还谈了伊斯兰的特殊理念架构导致世俗对待它的态度只能是围堵和压制。那么中国的伊斯兰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是否其核心思想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些许中国特色?或者说中国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了其核心理论体系。答案是沮丧的:没有,中国伊斯兰的内核依然充满了阿拉伯的异国情调。这也是中国伊斯兰界时时刻刻叫嚣“和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我们看报纸杂志乃至论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政府官员和民族宗教学者都异口同声地说,伊斯兰已经本土化了,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如原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汉族)就声称:

替换伊斯兰教在盛唐时期传入中国后,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既能保全自己的宗教特性的前提下,适应中国的传统社会,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为之所接纳。他们找到了这样一个路径,就是要把伊斯兰教的教义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后人称之为“以儒诠回”),成功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正是因为中国伊斯兰教在教义思想方面融合于中国传统思想,所以在性质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品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叶小文,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又如上海师范大学王建平教授(汉族)也是个很好的代表,作为研究伊斯兰的专家,他不仅坚称伊斯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他在网上对伊斯兰的默默温情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对凌晨4-5点的高音喇叭宣礼,给出了“窗帘布换厚些,或在耳朵上塞些棉花”的建议。而对此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却视而不见。这种专家能对伊斯兰中国化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和贡献,大家可想而知。

替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伊斯兰文化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历史上形成的中国伊斯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或者中国伊斯兰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王建平,中国穆斯林与中国传统文化

点看全图

上海师范大学王建平教授的网上言论

中国著名的宗教学者金宜久(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就认为伊斯兰在中国能够传播就说明它已经中国化了。

替换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或者说,“中国化”的过程,同样是它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实现。今日人们所闻所见的中国伊斯兰教,实际上,乃是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了地方化和民族化的伊斯兰教;它是中国的宗教、受到2000多万中国人的信仰、构成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在明朝真正完成了由外来宗教到中国宗教的转化.

——金宜久,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地方化和民族化

然而在中国伊斯兰协会的网站上,中国官方支持的穆斯林的最高管理机构,却在大谈伊斯兰和中华文明的不同,强调所谓“和而不同”。通读此文,显然和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等一干众人的观点并不一致,其本质就是要求,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要和本土文明在中华大地上拥有平等地位,要求本土文明给它一个对等的生存空间。

古兰经的天启性导致伊斯兰的封闭性,不妥协性,进攻性和要做阿拉伯大地代治者等特质,都是伊斯兰自身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也就是说即使是在远离阿拉伯千里之外的中国伊斯兰也必然带有上述性质。而在中国伊斯兰协会网站上的这篇文章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点看全图

中国伊斯兰要求在中华大地上与本土汉文明“和而不同”

那么中国伊斯兰协会网站上的这篇文章是中国伊斯兰的普遍认识吗?还是说大部分中国穆斯林已经脱离了古兰经中提倡的二元世界基本框架?停止积极建设伊斯兰教法中的和平世界了吗?换句话说,他们放弃生活在教法之下的追求了吗?

这个问题论述起来很宏大和复杂,那么为了简化问题,让我们看看最近在执政党提出“伊斯兰必须中国化”的指导方针后,几位回族专家们的反应是什么?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某些的启示。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马强教授(回族)就极力鼓吹中国的伊斯兰就是中国的伊斯兰,它和阿拉伯的不同。他对回族穆斯林离心力引发的热议,就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替换将阿拉伯世界虚构为中国穆斯林的故乡,是对文化持有者认同心里的无端和臆测。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马强教授

这里请大家注意他耍的文字游戏,严格地说,他应该说"中国穆斯林的精神故乡"或者“中国穆斯林的精神家园”才对,但是他用了一个含义模糊的词“故乡”,并专注在字面意思来立论。

点看全图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马强教授

又如他在谈到伊斯兰简单的二分法战争和和平的概念的时候,就否认中国穆斯林承认这种价值观,并使用同样的方法,将这个宗教概念试图按照字面去解释为真实的战争和和平,并用“百年来回族及其先民与中国的主体民族和谐共生”来证明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荒谬性。但即使是字面意思他也显然忽略了同治回乱(也许他不是不知道,而是认为历史的真相已经成功被他同族白寿彝等人篡改掩盖了)。这是他2011年左右的观点,到了2016年,当面对“伊斯兰中国化”的最高指示的时候,他说什么了呢?他说:

中国化不是汉化......(中国化)非伊斯兰因素太多的化,就影响了伊斯兰的纯洁性......盖了一个有异域风情的清真寺,我们现在说什么阿拉伯化,伊斯兰极端化了,我说那就是中国化,盖了那个建筑,就是中国化,我们回族的胸怀非常开阔,非常包容,它可以把中国的两个民族容纳在一起。

另外一位是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周传斌(回族),这位被美国大使馆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的教授,除了在美国人面前大肆抨击中国没有宗教自由之外,对大建阿拉伯式式建筑是这样解释的:

伊斯兰教中国化不能被理解为“汉化”......所谓“兴建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的论断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说有一种较为统一的伊斯兰艺术风格的话,则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继承、发扬、改造这种风格,是完全正常的行为;这既是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也是为世界伊斯兰文化贡献了新的内容。

点看全图

兰州大学周传斌教授

实际上他们都采用了金宜久的逻辑,伊斯兰到了中国,就完成了中国化,回族(显然他们认为回族就是穆斯林,穆斯林就是回族)是多元化和包容,所以本土的土著居民必须也要本着多元化和包容的心态,给外来的阿拉伯伊斯兰一个栖身之地,同化不同化不重要。这荒谬的逻辑是啥?无非是伊斯兰代治者的惯有手段罢了。

与回族学者用普世的多元和包容当挡箭牌拐弯抹角搅混水不同,宗教人士则比所谓伊斯兰世俗学者坦白得多,经常活跃于国内外媒体中的李云飞阿訇(备注,是否为真阿訇存疑。),就宣称穆斯林讲汉语就已经完成中国化了,伊斯兰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若论中国文化,并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伟大正确的“中国文化”,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宗教和历史流派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但所有这些历史文化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部存在于汉语语境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宗教“中国化”,从文化而论,就是用汉语表述......当今时代,中国与穆斯林世界交往增多,文明间的边界在现代社会愈加模糊,但穆斯林基本上都是以汉语来进行宗教思维和交流的。从汉语表述的意义上而言,中国的伊斯兰教就是中国文化。

点看全图

网红李云飞阿訇(备份,阿訇身份存疑)

而混迹于大学,传教授业的穆斯林教授说得则更加系统和全面。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马明良教授(回族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伊斯兰教在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在保持其自身固有根本信仰、礼仪制度与价值内核的前提下,积极地融入中国社会,从中国文化中吸取有益于其生存发展的因素而作适当的变通,表现出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倾向,如果根本违背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那它其实就不成其为伊斯兰教,更谈不上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首先不应该违背伊斯兰教的基本立场、观点与宗旨,其次是在应对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中有所发展和创新,并通过中国化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

点看全图

西北民族大学马明良教授

读这些专家教授的观点和文章,会有一个特别直观的感受,他们到底想说什么?什么叫中国化不是汉化?什么叫过度中国化会影响伊斯兰的纯洁性?什么叫说汉语就是中国化?什么是在保持其自身固有根本信仰、礼仪制度与价值内核的前提下,积极地融入中国社会?什么叫来到中国传教就完成了中国化?其实仔细想想,他们的花里胡哨地长篇大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中华文明的根基不是汉文明一家,伊斯兰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所以即使伊斯兰保留阿拉伯属性,也是中国本土文明的一部分,显然这种逻辑充满了偷换概念的险恶用心。

要揭穿他们的鬼把戏,在理论上明白伊斯兰是否真的已经融入中华文明,就必须首先了解一下何为宗教本土化?

一般说来宗教本土化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使用当地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第二步利用当地哲学思想翻译解释自己的经文典籍,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用寄居地的哲学思想重新结构外来宗教,彻底完成本土化。中国的伊斯兰进入过第二步,即所谓回儒,以中国传统天地五行去解释伊斯兰,这个理论在清朝中期就因为缺乏宗教人士的支持而停滞了,至清末回乱则早就被击得粉碎。现在除了那个刚刚被发明的回族医学,因为要偷中医的概念不得不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估计已经没什么伊斯兰宗教学者会去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解释古兰经了。回儒留下了一些痕迹,也在近年来中国穆斯林迅速回归阿拉伯过程中,被扫荡殆尽。也就说,现在中国的伊斯兰已经退回第一步,使用当地语言服饰风俗习惯,说汉语,穿汉族服饰。而最近呈现的穿阿拉伯服饰,拒绝本土节日,拒绝本土民俗,如贴春联等,已经成呈现出彻底倒退出中华文明的迹象。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回族专家的讲话,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他们不过是把本土化的第一步曲解为彻底的本土化,利用执政党反对大汉主义的错误理论(除了汉穆,大多汉族宗教学者的错误认识显然不是来自宗教而是来自意识形态,这个问题我留到后面再谈),把本土化等同于大汉主义,把融合变成多元的对立面,阻止国家进一步推动伊斯兰本土化。他们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连篇累牍的回儒,不过是打算拿一个失败的概念当幌子,掩盖自己不想同化的真实面目罢了。他们所谓拥护“伊斯兰中国化”的说法,也不过是阳奉阴违的塔基亚手段而已。

点看全图

部分中国穆斯林已经倒退回阿拉伯服饰

由此可见,中国穆斯林根本没有完成本土化,而且其宗教精英显然还固守着古兰经的核心二元世界观,这些专家学者宗教人士所鼓噪的伊斯兰已经中国化,和而不同等概念,不过是麻痹世俗,封闭教众封闭社区,为自己积攒力量,为最终实现沙利亚统治世界的野心争取时间空间而已。这些伊斯兰学者的陈词滥调无非是想说一件事情,在中华大地上,必须给阿拉伯伊斯兰一片土地,让他们实践阿拉伯,实践伊斯兰。

中国的伊斯兰的核心依然继承的是阿拉伯古兰经两级世界观,也和阿拉伯伊斯兰同样拥有封闭性和进攻性属性。也就是说中国伊斯兰的依然拥有一颗阿拉伯的虔诚之心,距离所谓完成本土化还远的很。

其实兰州大学回族穆斯林教授丁士仁(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的话说得相当好,我觉得这段话更是直指人心:伊斯兰不同与其它宗教,她只信奉一本经典,非常强调它的天启性和神圣性,视之为永恒的真理。所以,经典中的原则、信条、戒律、伦理作为伊斯兰的本质是永不变更的。这就决定了伊斯兰教是不可以本土化或地方化的。

点看全图

兰州大学丁士仁教授

通宝推:朴石,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