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二共推普灭方在互联网时代留下的连带效应 -- 杨微粒

共:💬112 🌺428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大势所趋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楼主的观察一定程度上是对的。我们从小的认知里会把普通话和方言当成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形式,实际上并不是。

说一个切身的例子吧,作为一个南方人,我的父母这一辈人大概是中国特别是南方第一批接受普通话教育的,他们在公开场合,或者是在跟我说话的时候都是用普通话,而在亲戚之间或彼此之间交流用的是本地方言。这种情况后来我自己出国后也出现了,就是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回家来说中文(区别在于跟小朋友我也说中文而不是英语)。这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普通话对于我父母而言可类比于英语对于我,我的英语可以达意,但口音不地道,内容也没有文采,环顾四周,大多数一代移民的英语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而我父母的普通话同样朴实无华,远不如他们说方言时那么灵动自如妙语连珠。

这说明什么呢,普通话与方言当然有联系,但实际上是白话文运动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人造语言,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定型时引入了大量欧式语法和日造汉词,因而在语感上与传统中文差异明显,我们现在看五四时期文学大家那些诘曲聱牙的作品,其实就是这门语言草创期的探索。这样算来,它的历史大概不会超过一百年,与方言相比要短的多,积累自然不足。它成为官方语言之后,首先使用于正式场合,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文言文的书面语地位,因而在正式场合的用法发展最快成熟最早,而在日常应用场景中的覆盖和发展就要慢的多。在南方,与千锤百炼的方言相比,普通话往往自带『官式』buff,正式有余而鲜活不足,因而人们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使用方言沟通的异装癖经。

后来我北上求学,很快意识到同样是在说普通话,北方同学们口中说的要生动活泼的多,不仅仅是通常所谓的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实际上北方同学的普通话也未必都很标准),更重要的是其中有许多课本上没教过,在南方日常生活中也没人想过的各种鲜活有趣的用法——对于北方人而言并不存在明显的使用场景区分,普通话早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书面普通话所不能覆盖之处,直接引入方言就可以补足且不失其『普通』性,春晚上天津口音的相声和东北口音的小品大行其道,反映的是普通话的日常应用在方言特别是北方方言的滋养下逐渐发展,向全语境覆盖的方向迈进——但也正因此 ,导致南方人将普通话视同北方话,对于本地方言的逐渐弱势感到忧心。

到了互联网兴起之后,情况又有一变,史无前例地,全国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直接交流,普通话作为最大公约数而重要性日增,在各个地方都反客为主成为交流的主渠道,随着主要以普通话交流的人群剧增,各种原生于普通话的语言现象开始如雨后春笋,实际上,如果说我这一代的南方人所使用的普通话与北方同学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话,下一代各地小朋友们的口语之间的差异无论是语法、用语还是语音语调差异都在快速缩小,甚至于他们已经不再像我们这样敏感于新用语的地区出身,他们是普通话的原住民,每一个新的用法都是这种语言的新用法,而无所谓出自哪里了,普通话终于走过早期的稚嫩,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传播渠道和通讯手段的帮助下快速走向成熟 ,相反各地的方言却由于使用人群不足而加速萎缩,相继报危。并且,现在已经不是普通话从方言中获取养分,而是反过来,方言越来越多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用语和语法都在向普通话靠拢。这在很多人眼中成了地方特色消失的标志。

回顾历史,在秦朝书同文之前,各国之间曾经连所使用的汉字都各不相同,当年的书同文,当然也可以冠以毁灭多样性之罪,但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书同文称的上是秦始皇的一件千秋之功。既然如此,那么在白话文运动使书面语与口头语一致化之后,语同音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方言有多少感情,它的没落肯定是无可避免的,不管怎么说,由语言上的亲戚普通话统一了全国,比起用外来语统一全国的印度人或是埃及人,还是要好的多吧。

通宝推:红军迷,empire2007,桥上,陈王奋起,钛坪樽逾,唐家山,杨微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