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二共推普灭方在互联网时代留下的连带效应 -- 杨微粒

共:💬112 🌺42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二共推普灭方在互联网时代留下的连带效应 -- 有补充

    每种语言都是既存在雅也存在俗的成分,用于不同的交际场合。

    试看老舍《龙须沟》中的语言:

    当初哇,我讨厌他蹬车,因为蹬车不是正经行当,不体面,没个准进项。自从小妞子一死啊,今儿个他打连台不回来,明儿个喝醉了,干脆不好好干啦。赵大爷,您不是常说现下工人最体面吗?您劝劝他,教他找个正经事由儿干,哪怕是作小工子活淘沟修道呢,我也好有个抓弄呀。【A】

    https://www.douban.com/note/583646929/?type=rec

    https://wenku.baidu.com/view/8d927e0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31.html

    如果换成下面的语言,还有那个味道吗?

    当初啊,我讨厌他做三轮车车夫,因为不是正经行业,不体面,没有稳定收入。在小妞子死了之后,现在他连续几天都不回来,明天喝醉了,干脆不好好干啦。赵大爷,您不是常说现在工人最体面吗?您劝劝他,教他找个正经工作干,哪怕是打零工的工作,淘沟修路呢,我也好有个句柄(handle)来调用呀。【B】

    [QUOTE]

    然而不幸的是,现在中国的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汉语,就是这种脱离了现实口语的机械普通话,而不是老舍那样鲜活的口语。

    这种问题也不是光发生在汉语普通话中。随着英语的二战後的通用化,英语也不得不变得机械呆板,甚至「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意识到他们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QUOTE]

    直到7年前,出生在芝加哥的本·巴伦(Ben Barron)周围的同事还都是美国人。但当他来到总部位于瑞士的苏黎世保险公司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周围的欧洲同事虽然都说英语,但却难以理解他的语言。

    "好在我周围的人会主动问我,'你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可以澄清自己的意思。"他回忆道,"所以我开始注意自己有哪些可能令人产生误解的语言沟通习惯。"

    为了帮助母语人士更好地与非母语人士展开沟通,苏黎世保险公司在内部举行了电子课程。参加完这些课程后,巴伦放慢了语速,也改掉了他的"美式口语",不再使用那些难以被其他国家的人理解的术语和习语。

    "此外还要避免使用谚语。"他说,"例如,'那条狗不打猎'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这恐怕不是个好主意'。这是一句带有美国南方特色的谚语,其他地方的人很难理解。"

    "以英语为母语未必对你有利,因为你没有经过其他语种的人那样的外语学习过程。所以,他们之间有共鸣,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成了异类。"沃特说。

    例如,在欧洲议会中,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牢骚满腹。"你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说英语吗?"沃特说,"由于数量原因,权力平衡已经有所改变。"

    伦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凯西·威灵斯(Cathy Wellings)表示,逐渐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意识到他们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cap-38663726

    天啦嚕!幸亏汉语不是世界通用语言。如果汉语成了世界通用语言,那老舍恐怕也要从「善用北京话的语言大师」沦为「沟通方式有问题的人」了。

    回过头来再来看看汉语。汉语的情况其实也不容乐观。推广普通话本来是好事,就像计划生育本来也是好事。但是一共的节制生育宣传在二共变成了强制一胎化,一共的推广普通话,在二共变成了强制灭绝方言活动,好事就变成了坏事了。这样做的结果,是雅言覆盖了俗话。

    2020 年 12 月 15 日四川泸州,当天,网传江阳区忠山公园对面小区内一小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字条内容令人心酸。经豫视频记者核实,当天当地确实发生一起小学生坠楼事件,但事发地为龙马潭区某小区,非网传江阳区。在疑似小男孩坠楼前留下的字条中,男孩手写道:「如果你看到了这封信,我大概率已经死了。我不得不说,我活得太累了。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老师对我的失望,同学“开玩笑”般的话语,为你们,我早已绝望。现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对了,忠山公园那栋楼的书房的抽屉里,有些东西要给你们看。」

    「概率」本来是一个高中数学才会学到的概念,现在竟然和「大」在一起成为副词「大概率」出现在了小孩子的遗书中。

    对此林怀谷评论道:

    虽然说「八成」在汉语中也是代表「大概率」,但是为什么看到10后在小学就用「大概率」作为副词还是觉得很惊人,这个词对于90后而言是在网上怕被杠才不得不使用的多余词汇,因为完全散发着一种机械化的味道。

    日语从70后这代人开始,各种模糊化的用法暴增,比如…かもしれない(说不定)、…とか(之类的)、...ね(呢)的滥用,开始逐渐散发一种尴尬感。然后「说不定是...之类的吧」「貌似...的样子吧」这样的句型出现频率就越来越高。作者:林怀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042476/answer/1631960249

    可以看到,男孩的遗书已经像【B】一样变成了尴尬的书面语,老舍那样鲜活的方言【A】,在00後中已经不存在了。

    蒙擦擦2020-12-17

    动画片僵硬死板的台词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幼童的表述能力,那群人偶聊起天来跟读课文似的,放在日常我肯定会觉得别扭,但10后却会习惯这么去表达。

    孙逸山2020-12-18

    前几天又看了一次四平青年第一部,语言再粗俗,那观感都比现在的影视剧的生硬台词强多了。东北话接近普通话又有独特性,加上东北人自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的意识,较少有意识地修正措辞,才得以保持了语言表达方式的活力。

    韓泳思昨天 18:57

    我就是看普通話配音的影視劇感覺「不自然」,看日語反而舒服。。。文化產品或者說文藝創作的活力對於語言是相當重要的方面。

    韓泳思回复788894511 小时前

    對,以前北京話的那些情境喜劇都沒這感覺。普通話唸文章還行,但在我的感覺好像沒有一個穩定的生活面貌,配音配出來總感覺哪兒不對。

    当然,大自然讨厌真空。灭绝方言造成的鲜活表达方式的空缺,自然会被填补。

    一是强势方言的口语。

    北京官话、东北官话、粤语在电视传媒时代就占据着强势地位,西南官话在互联网时代也开始进入这一梯队。闽南语现在在台湾应该也是这样。

    比如京骂(「你丫傻屄」),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骂(https://sports.qq.com/underworld/17.htm)。拜强制灭绝方言所赐,笔者听得懂武汉话但不会说。说起骂人,首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就是「傻屄」。

    的士、打工、扑街、好【表示「很」,例如我好中意XX】,来自粤语。吐槽,来自闽南语。锤子,来自西南官话。

    二是外语借词或仿译。影响最强势的是日语、英语、韩语。

    最近感觉到可能存在一种关联:方言衰退造成对普通话输入下降,会导致输入来源转向日语?!这一波日语输入跟近代的书面词汇不一样,而是几乎全为口语词汇,甚至出现形容词。因为我想了一下,有几个方面似乎符合这个关联:A、这一现象最早不是出现在大陆,而是出现在1980年代台北那些只会说普通话的小孩,这些小孩就是最早开始使用“超。。的说(超好看的说)”这个句型的群体。这一句型直接来自日语的“超。。です、超。。ですよ”B、深圳、台北、上海 这种地方的年青一代如果方言水平低下、又不可能去学习北京/东北的活泼用词,最后就会引入日语。上海可能比深圳、台北好一些。C、闽南语vs日语在对台湾普通话的输入上确实存在此消彼长,如果闽南语输入更多,日语就会输入更少。D、香港年轻人引入日语词汇的程度应该是明显低于深圳年轻人。(香港引入很多英文是另一回事)E、推普本身会推到北京话、东北话自己头上,北京/东北的90后词汇量相比于60后均出现暴跌,普通话的机械程度加深,所以北京也出现了引入日语词汇取代北京活泼用语的现象。这代表连供养普通话活性的核心来源地也全面沦陷。80后的语言环境,全国各地的80后小时候都在用海量的方言词汇丰富普通话,但进入90后尤其是95后的时代,方言能力的衰退与大量引入日语生活词汇同步出现了,这一现象在00后当中进一步加深。也就是说,中国在逐渐丢弃几万个汉语词汇,同时引入日语词汇,去汉化+日化 同步进行。“打工人”目前似乎比“社畜”拥有更多热度,这算是早期粤语输入“打工/打工仔”的再度回春,能持续多久并不清楚,但清晰体现了 汉语方言vs日语 是存在此消彼长的。

    林怀谷 (作者) 回复夏冬昨天 17:33

    日本文化一直都很强势,但方言输入越多、词汇表达力越强,日语词汇就不会输入那么多,重点是在这个此消彼长。这个此消彼长至少在台湾普通话里是可以印证的,因为我对台普很熟练。

    林怀谷 (作者) 回复彭子璇昨天 18:48

    普通话的活泼用语本来是很自然由各地输入,宝藏无比大。但由于灭方言速度过快,造成宝藏全部被扔掉,然后就会觉得日语词汇很宝藏。

    作者:林怀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66279/answer/1655920137

    这和近代借词不一样。近代借自日语的词往往是书面语,哲学、物理学、电话(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 “其最可嗤鄙者, 則有‘格致’二字。 格致者何? 日本 所謂物理學也。”),现在借的日语英语,很多是口语词,例如萌【可爱】、控【喜欢】、hold【坚持、把控、掌握、控制】、get【理解、明白】,这些词并不是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对译,而是对译词太书面语【而且“萌”“控”都是单汉字,hold、get也是单音节词,而它们的普通话对移往往是多音节词,不符合口语多用单汉字动词的习惯】,汉语中原来可能有的口语词又被强制灭方给弄没了,反倒被日语英语填补了生态位。

    一个例子:

    「之前一直没get到壳的颜值,尽管连我妈的颜值op都是大壳,可是我就是get不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375612/answer/1633560456

    这就是普通话为了方便全国人民理解,去掉了生动鲜活语言後,又被外语入侵的结果(有点像中韩某些农村地区传统信仰崩盘後,基督教和基督系邪教趁虚而入的状态)。「之前一直没get到壳的颜值」用普通话似乎只能说成「之前一直没能理解壳(人名?)长得好看的地方在哪里」。然而这样的表达既不生动又啰嗦,自然会被「get到XX的颜值」取代。【PS:「颜值op都是大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没读懂。】

    韩语的话,有人指出「母胎solo」是韩语词。我不是了解韩语,还需方家指教。

    在借词或仿译方面,由于日语使用汉字,除了音译可以直接照搬汉字,日本又是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动漫游戏产业,日语很有可能是未来对中输出口语词最多的语言。

    三是生造的网络语言。比如「給力」、「亲」、「呵呵【表示不屑的呵呵】」、「东东【对“东西”的亲密称呼】」,似乎既不是任何语言的翻译也不是方言。但是数量毕竟有限。

    怎么办呢?恐怕还是得像老舍挖掘北京话那样,努力挖掘中国各地方言中的生动表达,将其变成通语。否则,汉语普通话口语的日语化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木头木头4 小时前

    你说的很对,但即便如此,现在推广普通话时间也已不短了,这再改回来怕是麻烦,而且提高方言的地位有一个困难和弊端,困难是方言没有文字,没有了解发音的途径和大规模教学的能力,弊端是在新世纪,尤其是现在民族主义思潮涌起,这样做怕是会加重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故,我认为提高方言的地位是不妥的,但是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也是不得不防的,所以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增强中国文化的力量,拿出好的作品,再有就是增强普通话的造词能力,这样就能抵挡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最后我的建议便是增强古汉语的教学,并将其推广,这样一石二鸟,既能加强中国文学实力,又能极大的鲜活普通话的造字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林怀谷 (作者) 回复木头3 小时前

    你说的一石二鸟已经没有办法实现。

    因为口语的词汇演变有自己的规律,当年轻人最熟悉的汉字语言从 普通话&方言 演变为 普通话&日语,日语就会成为永久性的词汇来源。

    在你还没决定要造什么词的时候,年轻人就已经自行挖掘出日语当中的已有的传神词汇、然后引入了,而本来这种挖掘会优先从方言当中来,这就是我说的此消彼长。

    通宝推:真理,didae,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모태솔로

    母胎SOLO这几个字,最早是从韩文모태솔로来的,在韩国

    把年龄就等于单身时间的人,称之为母胎solo。最早是在韩国的娱乐圈中使用,后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在追星族当中盛行,用来吐槽自己从未谈过恋爱的情感状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F%8D%E8%83%8Esolo/20194917

    家园 灭方言背后的地域差异

    木头木头4 小时前

    你说的很对,但即便如此,现在推广普通话时间也已不短了,这再改回来怕是麻烦,而且提高方言的地位有一个困难和弊端,困难是方言没有文字,没有了解发音的途径和大规模教学的能力,弊端是在新世纪,尤其是现在民族主义思潮涌起,这样做怕是会加重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故,我认为提高方言的地位是不妥的,但是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也是不得不防的,所以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增强中国文化的力量,拿出好的作品,再有就是增强普通话的造词能力,这样就能抵挡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最后我的建议便是增强古汉语的教学,并将其推广,这样一石二鸟,既能加强中国文学实力,又能极大的鲜活普通话的造字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林怀谷 (作者) 回复木头3 小时前

    你说的一石二鸟已经没有办法实现。

    因为口语的词汇演变有自己的规律,当年轻人最熟悉的汉字语言从 普通话&方言 演变为 普通话&日语,日语就会成为永久性的词汇来源。

    在你还没决定要造什么词的时候,年轻人就已经自行挖掘出日语当中的已有的传神词汇、然后引入了,而本来这种挖掘会优先从方言当中来,这就是我说的此消彼长。

    羊微粒回复林怀谷 (作者)1 小时前

    髪国推广巴黎话消灭方言的过程全程都发生在印刷术时代,时间足够长,足够巴黎的鲜活口语表达渗透到全国了;中国的灭方发生在印刷术末期&互联网初期,所以会造成完全不一样的後果。

    木头还是印刷术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没法再指望一个委员会、一群专家来「规范」人民的母语了。

    林怀谷 (作者) 回复羊微粒38 分钟前

    灭方言的效果确实很可怕,

    第一步是南方小孩跟祖辈语言断层,表达力直接腰斩,学普通话也只能学个书面雅语,然后又因为经济原因、对北方文化抵触,而不愿接受北京和东北的活泼用词(比如 划拉、扑拉、立楞 这种活泼词都不被算作标普)。

    第二步是书面机械标普反向吃掉北京话和东北话,导致北京和东北小孩表达力相比于父辈也逐渐下跌。(划拉、扑拉、立楞 也慢慢不会讲)

    两步的总结果就是丢弃几万个汉语词汇,同时引入日语,去汉化+日化同步进行。

    羊微粒回复林怀谷 (作者) ​3 分钟前

    确实,这也是一个跟髪国不一样的地方:

    巴黎同时是髪国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东京也同时是日本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然而北京只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于是强制灭方言的第一步,是先在南方形成了机械普通话。由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强势(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是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原创动画系列),南方机械普通话再空降到北方,最终完成全国的消灭方言和机械普通话。日本髪国等国,因为首都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就可以方便地把首都的生动活泼词汇直接普及到全国。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推普」导致以色列情报部门变成了瞎子

      以前以色列老一辈人中有许多母语是阿拉伯语的犹太人,所以以色列针对阿拉伯国家的情报活动一抓一个准。如今随着以色列强制推广希伯来语的进程,以色列情报部门中恐怕没有几个阿拉伯语母语者了,情报部门自然变成了瞎子。这次摩萨德对巴拉斯坦民兵的奇袭毫无预警,被嘲笑变成了摩萨耶,也就不奇怪了。

      这回“摩萨德”情报预测的拉胯和军队反应的缓慢,也是这种隔离的必然结果,早期“摩萨德”情报分析能力和军队反应能力得益于以色列主要人口是阿拉伯犹,不考虑宗教上被迫害的因素,完全可以和阿拉伯穆无缝交流相互理解,而经过几十年的强行隔离,阿拉伯犹的后代大量已经失去除了一两句日常用语以外的阿拉伯语母语能力,更别提文化上相互理解。

      https://www.zhihu.com/answer/3245334896

    • 家园 将中古汉语广韵音系和文言文用作标准语言文字的好处

      作者:Ciszewsk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9314582/answer/30479946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取某一地区的口语作标准语并推广,天然不利于标准语和方言并存,能并存也是在争吵和迷茫中并存,因为两种口语的并存不存在任何天然的合理边界,即便有边界也是主观的、模糊的,所以必然会导致推广者和方言者无法达成共识,都觉得自己应该多要一些。而且,即便某一口语被定义为标准语,方言人群心里也清楚,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口语,并无特别之处,凭什么能取代自己。这种取某一地区的口语作标准语推广的模式如果实现得早,比如像在法国,基本把方言都锤碎了,拼不起来了,甚至口音都没了,倒也少了一些遗患,但如果是在推普尚在进行时,就遇到了互联网时代,那就算遇到了最大的障碍,这时候即便是方言确实消失,只存在有口音,人们也可以用口音建构出认同,来在情绪上进行对抗。上述条件在稳定期可能看不出问题,但在条件不稳定时,可能造成离心倾向。最成功实现了标准语的推广+与方言良性共存的,当属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的标准语是文言文,文言文和口语不存在结构性冲突,避免了「你不过也只是一个口语,凭什么比我的高」的问题。是文言文,有虽然不绝对但天然存在且能获得广泛共识的场合边界,避免了「在xx场合究竟该讲什么」的问题。是文言文,对所有人来说难度差不多,不存在「对某一地区的人群来说太难,所以产生被不公平对待」的问题。是和一本阿拉伯特别重要且独一份的书绑定的,有天然的且独一的合法性。然而五四壬进步上脑,总能编出一万个借口说文言文不进步,他们还说汉字不如拉丁字母进步……说个小秘密,其实拉丁字母不如摩尔斯电码进步……就挺好玩的。

    • 家园 为何“少儿英语”多半是智商税

      作者:林怀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1599338/answer/17454298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对青春期之后的人来说,只要你有学习动力,搞到大量“能明白意思”的口语输入材料,。不管是glossika 3000句,还是双语字幕的美剧,你的跟说语速只要能练到跟剧里的人一样快,并且在这种语速下再坚持量变积累,总能质变的。不管是灌100遍还是500遍。但是很多东亚人希望的“小孩习得英语”,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小孩习得语言,对环境的浓度要求非常高,现在就连家长在家里坚持讲吴闽粤语,小孩在上了小学之后都不一定能坚持回家继续说。因为小孩自己会统计语言对象,如果普通话占到压倒性的5:1,那他就可能会对所有人都说普通话。——要知道,这还是父辈祖辈有这个吴闽粤语环境的情况下。而之前的80-90后上了小学,之所以可以做到放学后就讲吴闽粤语,是因为当时的街坊邻居还都是说方言的,80-90后小时候自己经过统计认为吴闽粤语的对象还是够多的!所以愿意说!其实我真的认为,小孩学英语、甚至“双母语”是伪命题。因为,如果你真希望他英语流利,那最好后面还是去留学,这个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不然你英语要跟谁用?那么,如果他最终要去留学,在童年学英语的意义又是什么?青春期之后能应付托福雅思,就够了,出国自动就会帮你流利,真的。如果他最终不去留学,童年学英语更加没有意义。我的英语就是因为留学而变流利,但是我出国之前英语也就是比较会考试而已,出国第3个月自然就会口语了(这还是我在国内没经过美剧英剧或者什么训练的情况下)。我有个东北的哥们,他在香港读的大学,粤语对话也没问题,语言环境就是这么魔性,到那个环境你真的不用费多大劲。我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中日韩越泰的父母非要在自己的民族语言社会,让小孩追求英语。他如果以后要留学,那么留学就会帮助他流利,童年学没必要;他如果以后不用留学,那么能考四六级、成年后有兴趣自己再去学就是了,童年学更加没有必要。关键是要认识到一点:在中国,汉语方言的语言环境在现实中可是比英语更浓得多,每个小区都很多人,方言的语法跟普通话还都一样,但是10后小孩学会了吗?坚持了吗?认识到这点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 家园 思考的角度不错,但举得几个例子大可不必操心

      你眼里的鲜活,在那些孩子眼里是土。

      你眼里的机械,在那些孩子眼里是鲜活。

      你说”快点儿“,人家说”速度“。我觉得后者带着亲昵和一点强制的气氛,感情色彩更浓厚。

    • 家园 大势所趋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楼主的观察一定程度上是对的。我们从小的认知里会把普通话和方言当成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形式,实际上并不是。

      说一个切身的例子吧,作为一个南方人,我的父母这一辈人大概是中国特别是南方第一批接受普通话教育的,他们在公开场合,或者是在跟我说话的时候都是用普通话,而在亲戚之间或彼此之间交流用的是本地方言。这种情况后来我自己出国后也出现了,就是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回家来说中文(区别在于跟小朋友我也说中文而不是英语)。这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普通话对于我父母而言可类比于英语对于我,我的英语可以达意,但口音不地道,内容也没有文采,环顾四周,大多数一代移民的英语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而我父母的普通话同样朴实无华,远不如他们说方言时那么灵动自如妙语连珠。

      这说明什么呢,普通话与方言当然有联系,但实际上是白话文运动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人造语言,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定型时引入了大量欧式语法和日造汉词,因而在语感上与传统中文差异明显,我们现在看五四时期文学大家那些诘曲聱牙的作品,其实就是这门语言草创期的探索。这样算来,它的历史大概不会超过一百年,与方言相比要短的多,积累自然不足。它成为官方语言之后,首先使用于正式场合,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文言文的书面语地位,因而在正式场合的用法发展最快成熟最早,而在日常应用场景中的覆盖和发展就要慢的多。在南方,与千锤百炼的方言相比,普通话往往自带『官式』buff,正式有余而鲜活不足,因而人们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使用方言沟通的异装癖经。

      后来我北上求学,很快意识到同样是在说普通话,北方同学们口中说的要生动活泼的多,不仅仅是通常所谓的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实际上北方同学的普通话也未必都很标准),更重要的是其中有许多课本上没教过,在南方日常生活中也没人想过的各种鲜活有趣的用法——对于北方人而言并不存在明显的使用场景区分,普通话早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书面普通话所不能覆盖之处,直接引入方言就可以补足且不失其『普通』性,春晚上天津口音的相声和东北口音的小品大行其道,反映的是普通话的日常应用在方言特别是北方方言的滋养下逐渐发展,向全语境覆盖的方向迈进——但也正因此 ,导致南方人将普通话视同北方话,对于本地方言的逐渐弱势感到忧心。

      到了互联网兴起之后,情况又有一变,史无前例地,全国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直接交流,普通话作为最大公约数而重要性日增,在各个地方都反客为主成为交流的主渠道,随着主要以普通话交流的人群剧增,各种原生于普通话的语言现象开始如雨后春笋,实际上,如果说我这一代的南方人所使用的普通话与北方同学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话,下一代各地小朋友们的口语之间的差异无论是语法、用语还是语音语调差异都在快速缩小,甚至于他们已经不再像我们这样敏感于新用语的地区出身,他们是普通话的原住民,每一个新的用法都是这种语言的新用法,而无所谓出自哪里了,普通话终于走过早期的稚嫩,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传播渠道和通讯手段的帮助下快速走向成熟 ,相反各地的方言却由于使用人群不足而加速萎缩,相继报危。并且,现在已经不是普通话从方言中获取养分,而是反过来,方言越来越多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用语和语法都在向普通话靠拢。这在很多人眼中成了地方特色消失的标志。

      回顾历史,在秦朝书同文之前,各国之间曾经连所使用的汉字都各不相同,当年的书同文,当然也可以冠以毁灭多样性之罪,但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书同文称的上是秦始皇的一件千秋之功。既然如此,那么在白话文运动使书面语与口头语一致化之后,语同音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方言有多少感情,它的没落肯定是无可避免的,不管怎么说,由语言上的亲戚普通话统一了全国,比起用外来语统一全国的印度人或是埃及人,还是要好的多吧。

      通宝推:红军迷,empire2007,桥上,陈王奋起,钛坪樽逾,唐家山,杨微粒,
      • 家园 以前春晚的小品基本被北方话垄断

        “方言很多有味道的东西是不可翻译的。”赵卫国说道。“四川有个小品《耙耳朵》,我们当时看的时候笑到不行,但给央视送审的时候,台下居然一个包袱都没有。”“受地域限制、语言限制,我们地方话,不占优势,如果被翻译后再来演绎,那幽默感就衰减了。”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33/201311/t2749871.shtml

        还有教科书中「外婆」改「姥姥」事件,这种不一碗水端平的北方话霸权(都不能叫官话霸权,因为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被无视了),间接促成了南方网民「东北地域黑」「河南地域黑」的发展(毕竟北京是首都,黑不动)。这种负能量恐怕需要很久很久才能抚平。

        它的没落肯定是无可避免的

        这个我现在倾向于是看地方。晋语、赣语、湘语、闽南之外的闽语估计是会被彻底普化,吴语估计也会普化,客家话我不清楚。粤语和闽南语能量最大【特点是已经标准化并拥有了众多作品】,在互联网时代,就很难被普通话彻底推掉了。

        洛温斯坦加入的全球社群主要依靠纸信、纸质杂志和年会维系。他们不谈宏大的政治和全球抱负,而是培养了一种基于共同爱好的文化。用世界语使用者、研究者安吉拉·泰勒(Angela Teller)的话来说,这个共同点就是"人与人的对话"。他们开会见面,然后成为朋友。一些人像她一样,由此找到了自己的伴侣。于是,他们的子女也成了世界语的母语使用者。

        年轻一代的耐心不如老一辈,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老一辈几乎没有机会说世界语,而如今的年轻人每天可以在网上使用世界语。甚至像Usenet这样的旧的计算机通讯服务也有世界语聊天室。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很多网页和聊天室都纷纷涌现。如今,年轻一代的世界语使用者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他们在Facebook和聊天服务平台Telegram上建立了几个群组。

        世界语非常适合多邻国平台。课程设计符合逻辑,每一步介绍一个新单词或概念。用户可以利用刚刚学会的东西了解新的东西,一切都按照合乎逻辑的和演绎的方式展开。这一设计会帮助用户快速进步,但是比较难理解不规则动词或奇怪的词尾变化。而世界语没有这些奇怪的特点。

        该应用使用简便、有趣。你可以在五分钟休息的时候快速完成一节课,或者在上下班通勤时上课。如果你经常使用它,你的分数就会提高,你的头像就会出现一个小徽章的装饰。如果你一段时间没有打开应用,一只名为"Duo"的绿色猫头鹰就会出现在你的手机上,温柔的戳一戳你。它不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对那些只是对世界语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种提醒。

        这是世界语至今为止最有效的推广工具。该应用称,大约110万用户注册并完成了一次世界语课程——其中一半用户说了世界语。其中,大约25%的用户完成了多邻国的世界语课程,克伦说。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2804692

        既然连esperanto这样的人造语言都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生【学习esperanto并不能当高考外语用,也不能升职加薪,但全世界还是有几十万人通过duolingo学会了esperanto】,那一部分汉语方言当然也会如此(而另一部分会消亡)。

        未来的走势,马太效应会继续持续,方言创造的文化作品越多,使用者就会对他越舍不得,从而文化能量就会越强、“终值”越高。这对所有的方言、少数语言都是一样的。比如说郭德纲也在为北京话创作,张浩也在为东北话创作,这都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晋系汉语vs蒙古语,晋语看似人口多很多,但是创造的文化作品跟蒙古语是相去甚远,所以舍不得晋语的人,就很少,都没什么人知道晋语是先秦汉语成分最高的方言。所以,啥都不用说,创造作品就完事儿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410402/answer/1655626836

    • 家园 保护方言

      方言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强行的用行政手段来消灭方言,实在可惜。方言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遗产。说它是遗产实际上并不是说死掉了才叫,我们要保护它指的就是要保护方言的生命力。

      再说。中国真正需要统一的是文字,秦始皇当年做的也是统一六国文字,而不是方言。

      我们说点儿理性的东西,

      • 家园 虽是这么个理儿,但在中央和地方博弈面前,其他都得靠边儿

        如何平衡取舍,确实是个考验。

        • 家园 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不应该成为某地或某族的禁脔

          最好是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人中,也有一些人懂。之前看到有报道说,

          沙塔尔·沙吾提在任期间,利用汉族官员不掌握维吾尔文的优势,在2000年及2009年其主导编写新疆版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语文》教材及教辅材料时,宣扬不利于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泛突厥主义”思想及存在“去中国化”的排汉论述。令人惊心的是,这些教材已经存在了六七年之久,直到2017年初才发现存在严重政治问题。

          如果其他民族懂维吾尔语的人多些,怎么会弄到十几年後才发现不对劲啊。

          • 家园 唱唱反调

            问题不是汉族官员不懂维吾尔语,不过是为过去失败的民族政策遮丑的说辞。

            莫非你真相信汉族官员全不懂维吾尔语被骗十几年?一个人能欺上瞒下多年当了教育厅长,还把掺杂分裂内容的教科书出版了…这是潜伏电视剧,不是现实。黄晋章疆独老朋友,央民大学伊力哈木教授用汉语写反动内容长篇大论发表,在冲塔大事前可没人处理他。

            去年内蒙古当地人罢课事件,香港闹事都是如此。你春天种什么,秋天收什么。

            语文教材一纲多版时代,出了多少幺蛾子。王旭明王阿訇带国家分裂的语文课本是汉语教材,照样横行多年。北京教科院出的京版教材收录圣经当课后习题材料。人教社温立三主编骂毛喷习,鼓呼美国政府丢掉幻想立刻动手,他编课本不掺杂私货才怪。

            《打碗碗花》原文“外婆”改成“姥姥”极蠢,不过我认为这点小事还不至于脑补阴谋论。但事情发酵后KDS的上海宁大骂教育局YP,上升到北方人文化入侵……他们不会想到沪版教材本身已经是种“特权”。看吧,你不也把这个当北方话霸权了?就不提作者是北方陕西人了,也不提用沪版教材。地域黑始终会有,本地方言只是小小借口之一,老北京传播河南人偷井盖可不是因为对中原官话不满。

            所以这些事不代表更多人掌握维吾尔语/方言就能避免发生,恰恰说明应该加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力度并全国早开始用统编版语文教材。

            把语言/方言教育当成单纯的文化多元去对待是异常危险的。所谓让其他地区的人也能了解某些汉语方言的想法,完全是分裂主义温床。

            高考高教外语小语种教育可适当增加,分散英语独霸局面。现在高考外语虽然可以选小语种,但因种种原因选的还不多。汉语方言坚决不能涉及教育领域,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通盘限制才好。

            又:拟音始终是研究过去语音的工具,而不是过去语音的再现。以及方言分区从来没有硬性标准。啥“晋语是秦汉成分最高的方言”,话说重点…“一股子南方系民科味”。

            通宝推:海峰1,
            • 家园 没用 -- 有补充

              维吾尔语和中亚斯坦的语言是互为方言,蒙古族、朝鲜族啥的直接就是跨境民族了。

              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通盘限制的结果,只会是朝鲜语首尔化,蒙古语乌兰巴托化,维吾尔语乌兹别克斯坦化,而且还会吸引一批仇恨。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互为方言 -- 补充帖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本身是同一种语言的方言连续体,也是察合台文中被记录下最多的口音,全拼化后基本上是一样的,而鞑靼、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和察合台文没有那么接近,按各自口音全拼化后记录,乌兹别克语将察合台文称作旧正字/拼法(Eski Imlo),将全拼的称作新正字/拼法(Yangi Imlo),相对于拉丁和西里尔字母,不论哪一种拼法都被称作古文字或老文字(Eski Yozuv),而现代维吾尔文本身就是乌兹别克人眼中的老文字,所以维吾尔人会将老文字中的旧拼法称作察合台文(Chaghatay yéziqi)

              作者:费戴威 Firdav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6369324/answer/14789656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见前补充 4579231
          • 家园 是这么个理儿。我在另一帖里说过,往哪边走极端都不对
            • 家园 嗯,比如高考这样改:

              废除原来的民考汉、民考民科目,统一改为:

              科目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简体中文)

              科目2:外语(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或少数民族语言(藏语、朝鲜语、蒙古语、越南语、俄罗斯语等)或汉语方言(粤语和闽南语等)

              让非少民的同学也有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参加高考的机会,非福建/广东人也有了解闽南语/粤语的机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