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凹造型 -- 自以为是

共:💬663 🌺2308 🌵72新 💬48 🌺8 待认可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遇人不淑,缘木求鱼

1,你见过哪个县高中是定向招地段生的?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文革前一个县就那么几所高中,水平好点的最多1到2所,都是面向全县招生的,而且校址基本上都在县城,如果只招县城的孩子,那农村的孩子怎么办?简单的道理,这些县高中都是县财政出钱办的,当然面向全县的民众。你都查了这么久的资料,为什么还要死拗,就不能大方地承认所谓只招“湘桥区”学生就是无稽之谈?

2,在潮汕、梅县地区,定向招生的高中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各地的华侨中学,面向华侨、侨属、侨眷的子弟;

3,其实你现在找到的资料,已经证明所谓只招“湘桥区”学生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潮安高级中学,面向粤东地区招生。所以这一时期它不是县中学,而面向全粤东的一所高中。

面向粤东地区,不是说面向粤东城市户口吧?

4,你不要替别人脑补,

懒厨网友反映的普宁中学

从懒厨的转述来看,他母亲只说了自己的情况,并没有说普宁中学的学生的情况,说普宁学生穿不起木屐的,只是懒厨自己的臆断而已,你看到他给出证据了吗?如果你觉得他给了,麻烦你把它贴在这里

5,立场相同,你想替人辩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也要了解河友的基本品性。你了解温州,了解德国,但你并不了解潮汕地区。地段生之类的明显是扯蛋,胡搅蛮缠,转移焦点,他真正该做的是给出实际的证据说明普宁中学学生穿不起木屐的情况。兄台要为他帮腔,眼下道行还不够,你先要学会装傻充愣,胡搅蛮缠,脸皮还得比现在厚几倍才行。

6,我的老家和潮汕地区相邻,解放初曾和潮汕属一个专区,后来分开。两个地区气候、经济水平、民俗都非常接近,因为人多地少,都很穷,都是侨乡,因为有下南洋讨生活的传统,都习惯穿木屐,所以什么穿不起木屐之类的一听就是瞎扯,他骗不了我;

7,行,你也别费劲找了,我给你答案吧。写下这段话的

我和我的同辈人,应该说都是穿木屐长大的“木屐族”。从童年至整个学生时代,记忆中好像不曾穿过鞋子。

那时的校园,绝大多数学生是穿着木屐上操场、进教室的,因为从小就穿惯了,使用技巧都很高,连跳交谊舞都穿木屐。木屐敲着地板可发出脆响,也能令它悄无声息。

叫李英群,是潮安高级中学的学生,他是从揭阳县梅岗公社(现在在揭东县)考入潮安高级中学的,他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家里没钱,他小学5年级就辍学了。他说的他的同辈人,当然是跟他一样的潮汕地区的农家子弟们。

8,下面看看地方志记载的关于民众穿戴的民俗:

鞋袜

民国,民间鞋式:有钱男子多穿皮底或布底缎面或羽制船形鞋。。。,一般乡民多着草鞋、木屐。

解放后,60年代流行泡沫底人字拖鞋,木屐逐渐被淘汰。

普宁县

帽:解放后多不戴帽,乡村农民下地习惯戴竹笠、草帽,下雨则戴大竹笠。

鞋:旧时一般人在家穿木屐,下田则打赤脚,客区上山穿草鞋。

潮阳

潮阳人喜着木屐,男女老少皆然,寒暑阴晴均宜。取木为屐,配棕榈“一”字带(后改为橡皮带,塑胶带等),男人穿木质本色屐,女人穿彩色油漆木屐,穿着方便,价格便宜。

潮汕、梅州地区其它县的地方志基本都有类似记载,穿木屐称为粤东民俗,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都超过了八成,有的甚至达九成,农村人口是绝对的主体人群,试问,可有绝对的主体人群都穿不起的“民俗”?

通宝推:崂山一道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