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一) 苏东坡的聪明 -- 淡淡微风

共:💬103 🌺1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四)山顶和山脚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一句话:要切实修行,不要盲目学禅。

  禅修并不适合每个人。

  所谓“对症下药”,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药治什么病,用错了药,不对症的话,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药,也是有害无益,不但救不了命,说不定还会搭上性命。

  说白了,其实禅修只适合很少一部分人,对大部分人来说,学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这话是不是太严重了?

  唐宋以后,为什么禅寺遍天下,修行出成果的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学禅的人遍及天下,证果的人却越来越少?

  其他的法门,即使不出阶段性成果,也不会有多少坏处,总归是正向积累,比如念佛,多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比如密宗,供养了总有功德。唯有禅宗,若是修不好,说不定有反效果。参话头一辈子,什么“狗子有佛性也无”之类,如果没有结果,等于白干。

  禅宗大师永明寿禅师,日颂佛号十万次,倡导“禅净双修”,为什么?

  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不肯塌实学走路,就想学飞,多半最后是路也不会走,更别提飞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比如说,我的反应不够快,或者说,我的眼睛有些散光,那么给我个高级跑车,对我一定不是好事,因为当我忍不住诱惑,常常尝试极速快感的时候,早晚会出问题,到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修行之前,先看明白自己是什么条件,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始自然是未必对路,慢慢摸索,歪路总是要走的,谁都免不了这一步。错了没关系,重新来过,久病成医,错的多了,慢慢就知道了。

  禅是给上根利器用的,是尖端科技,不是大众普及用品。

  佛说过:佛法就象阳光,先照到山顶,再照到山腰,最后照到山脚。

  很多人的麻烦就在于,都以为自己是山顶洞人,实际上往往是山脚园人。

  自古以来,文人学佛有成的,并不多见。

  然而有大成就的,却往往都是儒家出身,文化底子深厚的——似乎有些矛盾:)

  有深厚的文化底子,和文人,大为不同。

  弄的好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弄不好了,不得其利,反受其弊。

  还是那句话: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跳的出框子,就是鲤鱼跳龙门,跳不出框子,就是没事瞎扑腾。

  那么漂亮的文人皮囊,风流儒雅,才子佳人,名利之所出,价值之所现,谁能舍得放下呢?

  数百年来,能舍弃文人之皮相潜心修道的,不过一个李叔同。

  出家前,文采风流天下知名,诗词歌赋样样超群,娇妻美眷称心如意,学生弟子人才辈出,做文人做到什么都好,普天下能有几人?

  然而,当他毅然决然出家为僧,却选择了最艰难的数百年都没出人才的律宗,而不是大家都以为最适合他的,可以托名养誉又相对灵活的禅宗。都以为他虽然出家,却还是会才子风流吟风弄月,如苏曼殊一般,只是披一袭佛门外衣而已。没想到他却真个从此破出红尘,抛妻弃名,兢兢业业,做了一个铁杆儿的老实和尚。

  后来的他,精勤澄湛,俨然一代高僧,成就不朽功业,为南山律宗数百年来唯一大师。佛门内外,普天之下,咸共景仰。

  他说的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为护法故,不怕炮弹”这样透彻的话,智慧那是一顶一的。

  若不提他曾经叫李叔同,谁知道他曾经文采风流天下闻。

  若不是前半生的文化学识,又怎么做的了后半生的出世明僧。

  看他的“晚晴集”,慧眼独具,又严谨切实。

  这是文人转成的修行人,而不是拿禅给自己披外衣的假行僧。

  然而,当年弘一大师拜会印光大师时,大师切切嘱咐: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以弘一大师之聪明智慧真修实证修行,印光大师为什么只是嘱托这么简单的话,却不来上一棒,给上一喝,对上一机,让他顿悟?

  难道在印光大师眼中,弘一大师都还不够资格学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