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
注册:2004-12-29 23:33:44
从九品上:文林郎|陪戎校尉
从九品上:文林郎|陪戎校尉
💧42558
🌟1485
💓7171
🌟1485
💓7171
家园
二、卿大夫家族的亲属组织结构 “室”、“家”与“宗”是东周典籍中关乎到春秋卿大夫家族组织结构的三个常见词语。对这三个词的含义,特别是“家”“室”的含义,至今史学家们仍有不同解释。为了说明卿大夫家族结构,即不能不先对这三个词的内涵作一分析。 (一)室 前文曾论春秋时期“公室”,说明 ...
(三)姓、氏 先秦典籍中“姓”、“氏”亦是习见的词语,对其内涵古今学者做过许多研究,然至今仍有某些分歧。此二词在本书中经常使用,尤其是“氏”,出现频率更高,故这里需要对此二词之含义略做分析与讨论。 先言“姓”。 《说文》中有“姓”字,从女生,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殷墟甲 ...
一、姓与氏 关于春秋时期同时存在的“姓”与“氏”,有各种说法,一种常见的说法为:“氏是姓的分支。”但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忽略了“姓”与“氏”的本质不同,很容易引起误解。 在我看来,“姓”是远古的社会组织在春秋当时的孑遗,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虽然“姓”这类部族已经消散,但当时的 ...
三、 宗 继续抄书:《汉语大字典》:“《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按:于省吾谓‘示’象神主,‘宗’当是屋中立神主之形。一说‘宗’是地祇之‘祇’的初文。古人认为生命来源于土地,人死要归土,用‘示’表示祖先和神灵。”“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祖先;祖宗。”“同一祖先的 ...
不过,作为“氏”族的“氏”与作为“部族”的“姓”却有很大的不同: 一、 首先,在《春秋经》和《左传》的叙述中,“氏”从未担负“别婚姻”的功能,“姓氏”担负此一功能应该是“姓”、“氏”合而为一以后的事了。 二、 如果说所谓“国人”制度有上古“姓”这种“部族”制度大家身份平等 ...
二、 氏 再抄书:《汉语大字典》:“《说文》:‘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乁声。’林义光《文源》:‘不象山岸胁之形,本义当为根柢……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义引申。’”“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上古时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通 ...
我在前面曾经提到,《左传》所反映的社会,是与后来的中国社会很不一样的社会,其中一个显著的不一样之处,就是当时的“姓”、“氏”的概念与现今的“姓氏”大不一样。 现今汉族的所谓“姓氏”,是一个复合词,表达的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很多侧面,包括:1、所有人都有“姓氏”;2、“姓氏”冠 ...
一,背景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华夏文明区域内诸邦国族是有长期共存历史的。 上古至夏代,万族万邦长期共存于华夏文明区域这片得天独厚最适宜人类文明发育之沃土。 此外,商汤放桀亡夏,也并不是说夏人夏族从此就灭绝了。周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姬姓兄弟俩把殷商的两代姑舅老表都干掉了,也不是说殷人商 ...
我和乌克兰人的聊天记录:现实很残酷 原创 teafox 茶狐看世界 2023-04-06 22:30 发表于浙江 图片请戳蓝字关注“茶狐看世界” 我和乌克兰人的聊天记录:现状比传闻更加残酷 音频: 00:0013:46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事情起因、聊天记录、事后感想 事情起因 ...
[QUOTE] 1. 我有一位新罕布什尔州女议员(Carol Shea-Porter)要求靠过道的座位,这样她的头发就不会因为靠近窗户而弄乱。(她以为飞机可以开窗!) 2. 我接到堪萨斯州国会议员 (Moore) 的职员 (Howard Bauleke) 打来的电话,他想去开普敦 ...
[IMG]/picture/0,2304/110284_05050301.jpg[/IMG]
一切财税政策,都是往小农小地主身上招呼。 最穷的无地赤贫者早就已经与财税无关了。最有权有钱有土地的,税收也从来搞不到他们头上,他们还要一如既往地更多地吸财政的血。 小农始终都是封建王朝兵财的主力来源,也是所谓的中产阶级主力。末世王朝共同特点就是小农大量破产,王朝兵财两枯。 美国因 ...
美国不论是加税还是减税,最后都是中产阶级多交税。😁 共和党(包括川总),老是忽悠中产阶级,弄得他们觉得自己很“富有”是减税对象。结果法律出来后,1%的富豪们减税,45%的中产加税,剩下的反正吃福利,税收和他们没关系。 民主党,老是忽悠中产阶级,说要给富人加税,要均贫富。结果法律出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C0lGr4h04&list=PL4i9YSoIJiPfAq5TCk7xdVrJlxRAMbay-&index=14&t=1452s 英国的异教遗产是什么?为什么这份遗产这么重要?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张口就来:这是最 ...
1969年1月17日,北京知青进了关家庄村。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常年躺在炕上的老婆婆也被人抬了出来。人们聚在知青窑洞前的院子里,挤不进来的就站在山坡或窑顶上张望。知青们被老乡团团围住,好奇的眼光在他们脸上、身上扫描。 一群孩子在人群中挤进挤出。男孩子们用陕北话问知青:“有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