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聊】也说李陵 -- 任爱杰

共:💬189 🌺24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闲聊】也说李陵

    李陵的故事主要记载在《史记》和《汉书》中。凡是作史,离作者的年代越是久远,作者也就越是容易有平常心。盖无切身利益之故。司马迁因为李陵说好话而下狱受刑,不可能没有想法。所以涉及到这段历史时自李广以下都加以拔高。

    粗看《史记》和《汉书》,两者的记载似乎相同,但仔细对照,可以看出《史记》故意漏掉了一些记载。

    例如对于李陵,司马迁在本传中赞誉有加,但就是不提李陵的投降过程。

    《史记》中说: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

    而《汉书》中的记载则详细得多:

    成安侯者,颍川人,父韩千秋,故济南相,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

    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

    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从《汉书》的记载来看,被围之后,李陵先是热血沸腾得想一个人冲阵去杀单于。这当然不是《三国演义》,李陵没有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本领。回营之后就丧失斗志,垂头丧气得说“兵败死定了。”左右劝他突围。汉朝军法如果兵败逃回是要受死罪的。李陵的爷爷李广也又过兵败逃回的纪录。但是这个死罪是可以用钱赎回的。事实上,汉朝对败将一般还是不杀而是让他们戴罪立功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一个将领打了败仗就杀,那么不用敌人打来自己就把长城给毁了。汉朝军法严厉,但是汉朝人也还是知道秦穆公三赦孟明的故事的。

    听到左右劝说,李陵突然又亢奋起来说:“别说了,俺不死就不是好汉!”于是下令分散突围。自己和副将韩延年带了十数骑。结果在匈奴的追击下,韩延年战死,李陵则投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李陵并非被俘。韩延年战死,李陵也可以选择战死,但他却选择了主动投降。

    说的客气一点,李陵的心理素质是相当差的。在生死关头,一忽儿要找人拼命,一忽儿又万念俱灰。到最后投降,也就是贪生怕死罢了。

    当然,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如果易地相处,在下可能表现的比李陵还要糟糕。

    很多人认为李陵投降后,汉武帝就立刻杀了他的全家,最后逼反了他。这主要是《史记》的记载。这里,司马迁耍了个春秋笔法。《史记》中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照司马迁的这种写法,汉武帝完全是昏君,不分青红皂白就屠杀无辜。

    问题是,汉武帝开始并没有想追究李陵的家人。《汉书》中的记载为我们补上了这段细节: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

    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汉书》中说得明白,汉武帝当时不但没有追究李陵兵败投降的责任,反而还派了公孙敖带兵去接应李陵,想将他用武力救出来。这应当说是相当对得起李陵了。这个军事行动自然无法成功。公孙敖还报说李陵投降后在为匈奴训练士兵。

    公孙敖的这个情报后来证明是错误的,为匈奴训练士兵的是另一名降将李绪。但在当时有俘虏口供为证,自然不由汉武帝不信。这才导致汉武帝杀了李陵满门。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认为汉武帝是滥杀无辜。但在汉朝出征大将的妻子父母儿女本就是人质,法律如此。汉武帝此举只不过没有法外开恩罢了。事实上,在当时连打败仗的情况下,如果汉武帝不杀李陵的满门,大将战败投降资敌反正家里也不会有事,则纪律就将完全崩坏了。

    而李陵在匈奴虽然之前没有为匈奴练兵,之后却成了匈奴的高参。和投降匈奴的卫律一起为匈奴出谋划策。更在后来率三万骑兵追击汉军,在浚稽山与汉军会战九日之久。(《汉书。匈奴传》:“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至于李陵后来拒不归汉,一方面像他自己所标榜的“归易耳,恐再辱,奈何!”另一方面,李陵留在汉朝的直系亲属都已经被杀光了。而他在匈奴又有了妻子儿女,而且地位崇高。他回到汉朝最多不过一毫无实权的关内侯,在匈奴却是掌握兵权的右校王,有自己的部落徒众。又怎能轻易割舍?

    对比之下,张骞在匈奴多年,匈奴也给与同李陵平级的待遇。可是张骞不忘使命,多次出逃。最终逃回汉朝。苏武和李陵同在匈奴。可是苏武却坚贞不屈,绝不投降。最终终于回到故国。这样的气节,又怎是李陵可比?

    对李陵来说,兵败后最好的结局是像韩延年一样战死。既然贪生怕死投降了,也就死心塌地得为匈奴卖命了。枉费司马迁为他受了腐刑。这种人或许有不得不叛国的“悲情”,可是从他投降那天起,他的路就走错了。而故国其实并未忘记他。故国也知道自己中了离间计,犯了错误,那么李陵如果不能原谅故国也没有什么,不能做到像张骞、苏武也没有什么。不过一个贪生怕死,只知家仇不知国恨的小人而已。但是现代有些人却要把这个小人拉出来做正面榜样,为他翻案,这就还不如写《汉书》的古人了。

    关键词(Tags): #李陵(当生)#史记(当生)
    • 家园 其他不好说,但是听说过在朝鲜被俘的志愿军战士

      也有去了TW的,其中少数混得好的在改革开发后回大陆探亲,当地政府是优待有加啊。

    • 家园 李陵案本来就无定论,“翻案”一说从何谈起?

      关于李陵未能战死殉国或自杀明志或坚韧不拔逃回汉朝,诸般种种只能说明李陵在战败之后的选择不能归入英雄或楷模的行列,他的选择属于普通人的范围。但是,如果因为李陵未能有英雄或楷模的壮举而将其打入所谓“汉奸”的行列,是否有失公允和人道呢?

    • 家园 "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当年移民,飞机起飞的时候,俺心中就涌起了这样的句子,觉得这最贴切不过地描述了当时的心情。

      李陵的悲剧,其实已经是中国的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古往今来投降的多了,为何只有李陵留下了名字?这大致说明他的事情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好简单的以汉奸对待。

      • 家园 他真要是汉奸,苏武根本不会跟他会那么久

        还喝酒吟诗,他送苏武牛羊苏武也欣然接受,言辞中还有“今日之欢”之类词语,连班固都如此记载着,如果李陵果真犯下大逆之行,苏武怕是看都不会看他一眼的。

        看看夏完淳孙兆奎怎么对洪承畴的?

        • 家园 引一段《前汉纪》的记述作为参考

          “会李陵降匈奴。单于使陵降武。谓武曰。陵来时。子卿太夫人已死。妻已更嫁。昆弟或抵罪。或疾病死。室家已尽。今单于必欲降子卿。子卿终不得归矣。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来时。忽忽如狂。自以痛负汉。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言。陵与武饮酒数日。复曰。子卿一听陵言。武曰。自己分死久矣。少卿必欲降武。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子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罪上通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与汉书相比,有个别字句有不同,比如称呼李陵“少卿”“效死于子前”,语气要客气一些。

          但两者都记载两人“饮酒数日”等等,若只是“外交过程”,决不至于如此,再对比卫律劝降时苏武的态度,(“……武不应。……”“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那是大相径庭的,可见苏武对李还是有一份理解的,二人道不同,而友谊仍存。

        • 家园 李陵没有直接送牛羊给苏武

          李陵让自己的老婆送的。《汉书》原文“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李陵为什么要绕这么个大弯?

          • 家园 真要是苏武那么讨厌他,他老婆送就会收了?

            您明白那个“恶”的真正含义么?

            单于多次让李陵劝降苏武,如果苏武已经跟李陵断交,单于会这么傻么?

            李陵多次都不愿意,最后不得已才去了,为什么?李陵真要是无耻小人,会这样么?

            • 家园 赞一个

              不是要跟任兄作对,实在是在这个问题上与夜月兄看法完全合拍,太多话都让夜月兄抢去了,闹的俺现在反倒是无话可说

              其实不仅是夜月兄抢了俺很多话,这贴里乱武、老成都、锦侯、老A 等兄弟们都说出了很多俺想说的话。

              我觉得李陵这个历史人物,只是到了元末之后才变得比较负面起来 (前有水浒传里的辽邦驸马李金吾,后有杨家将里的李陵碑),而为何元末之后汉人开始贬陵,不必俺多赘兄弟们都明白。在这种借古警世的实用主义思维下,那位古人在其时代的真实评价和人心向背,往往被粗暴地丢弃。

              我以为将太史公和班固对李陵的评价取一均值,当与李陵在其时代所得到的舆论评价相去不远。很显然,在“朕即国家”甚至“朕即民族”的思维下, 李陵背叛刘彻和汉廷的做法,在道德境界上明显低于苏武。但是不是因此李陵就是个不堪的小人呢?由班固的定评,以及后世人们借李陵苏武之间友情入诗这些事实可知,李陵不仅始终未被汉室军民所憎恨,也始终保有苏武的一份理解和宽容。如果李陵真的曾经将匈奴军与汉军为敌,以上所有事实都会变得匪夷所思!可见,李陵降敌后并无损害前祖国和民族的行为。既然如此,以之为“不堪”为“小人”,又是何逻辑呢??

              还是那句话,说李陵怕死惜命,可也,再负面的评价,显然就是失去了平常心的意气之论了。

              李陵这个人物在当时显然是存在争议的。按照当时的主流思维,一个世代簪英的名门之后,理应承担起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责任。李陵的行为和选择,明显高于普通人,却又低于主流思维强加于他的那个责任高度,这就是他存在争议的原因。但即使存在争议,也只是 “同情”与“同情+不屑” 这样两种看法之间的争议,并不存在视之为小人的主流看法。作为今人,无视李陵那个时代的主流看法,硬生生给李陵加个“小人”的负评,是不妥的。难不成我们比集权时代的人们“朕即国家”的思维更浓厚、比那个时代的人们更缺乏理解和宽容精神??

              另外,班固将李苏合为一传,的确有对比的意思,但如果将对比理解成黑白对比,未免就太幼稚了。更高境界的对比是白与灰的对比、深蓝与灰蓝的对比... 各位熟读经史,哪位能找出两位同处一传,却是黑白对比的人物?一个崇高无比 道德完人 而另一个阴险萎琐 臭名昭著,这样两个人同处一传??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老酒你错了

                老酒你可以同情李陵,但不要把任意判断古人的“主流看法”。对李陵的评价,并非到了元末才开始变得负面,王夫之对他的评价固然难听,白居易的话更难听: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见《汉将李陵论》)不忠不勇不智不孝,白居易骂他比小人更难听。

                感情上我也同情李陵,甚至敬佩他。但我同情的是李陵的被俘前对其不公正的遭遇,以及他被俘后李氏家族悲惨的命运。我敬佩的是他不畏强敌的斗志。但这些都改变不了李陵作为叛国者的事实。即使你强调多少次李陵“并无损害前祖国和民族的行为”,也改变不了他率匈奴人追剿汉兵的事实。包括李陵自己都承认他有负汉恩,再怎么宽容,也不能抹煞这一点。

                • 家园 俺的确错了

                  但只错在这句话上 --- “觉得李陵这个历史人物,只是到了元末之后才变得比较负面起来”。

                  锥子举出了反例,俺只有认错。

                  但我的中心论点并无问题 --- “古人在其时代的真实评价和人心向背,往往被粗暴地丢弃。”,以及“将太史公和班固对李陵的评价取一均值,当与李陵在其时代所得到的舆论评价相去不远。”。

                  即使是锥子举出的这个反例,也是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后,汉民族经胡人屠毒后不复先前的胸襟器局,开始封闭、内视,以警惕、畏惧和仇视的眼光看待胡人,自然对那些与胡人有瓜葛的本族人物负评抬头。严格说来,白居易对李陵的评价,只代表他本人的看法,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唐社会对李陵的评价,却无法代表李陵那个时代汉室士人及普通百姓对李陵的看法。

                  李陵自承“罪大”,仍然说的是降敌这一节。他自己从未承认过帅匈奴军与汉军交战之事。我始终认为此事存疑。原因很简单,如果确有此事,以班固对李陵的无情无意,在传尾定评处不可能只字不提,汉室士民对李陵的同情,以及苏武与李陵较为亲密的关系 都不合逻辑。为什么不可能是匈奴人为瓦解撤退中的汉军之士气而佯打李陵旗号呢?

                  • 家园 再说一点

                    李陵这个人之所以能博得世人同情,除了他确实有冤枉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心中始终对汉存在一个“愧”字,不管从他的书信还是他的话语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引一段《汉书.李陵传》的文字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人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

                    若李陵叛汉后有卫律那种作为,汉朝官员也不会对他动脑筋。正是李陵心中对汉有愧,他自然不会吹嘘自己率军攻打汉军的事,而且那一仗匈奴还战败了,他掩饰还来不及,干嘛要自取其辱的承认呢?至于李陵和苏武,他俩早就有交情,李叛汉后也没强逼苏做违心的事,而且还经常给苏送个信,因此苏和李保持亲密也没有什么不合逻辑。那班固对李陵是否无情无义呢?若真象老酒说的无情,班固又何必不停的用浓墨重彩渲染李陵心中的愧意,甚至连李陵一个感叹一个动作这种细节都不放过?再看他最后的评价,“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这真是无情无义史家写出的文字么?我看是反更像是班固隐恶之言吧。

                    最后说一句,安史之乱后的唐人的胸襟也没有老酒想象的那么小,引一句王建的诗为证: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简答如下:

                      李陵未提帅军追击汉军之事,既不能证明确有其事,也不能否定确有其事。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再争无益。

                      王建那首诗并不能说明中唐之后的唐人对胡人仍如从前一般。王建这首诗只是忠实记录了民间的风俗,而我前文所说的“以警惕、畏惧和仇视的眼光看待胡人”,更多的是指那些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士人阶层。再者,民间继续以胡乐自娱,与民间警惕敌视胡人也不矛盾 --- 98年炸馆事件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低谷,但中国各大城市里的麦当劳、肯德基照样生意兴隆,美国大片也照进不误。

                      其他问题俺回复在这里了:

                      煮酒正熟:与锥子、任兄再论李陵

                    • 家园 似乎李广和苏建的交情也是不错的

                      算是世交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