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十华里很慢吗?-黄石军的行军速度 -- 河兮兮

共:💬100 🌺98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Here.
            家园 罗马人体力不错嘛,虽然男子平均身高才一米六几

            不由得让人想起福建惠安女,据说一个人可以扛起一条一米八的大汉……

            • 家园 罗马人的身高

              确实比他们的敌人高卢人和日耳曼人矮。早期的罗马军团的组织和纪律是胜利关键。

            • 家园 这个不稀奇

              我以前住过一段时间的村子机井在三里外的另一个村子。村里的青壮妇女每天早上要去挑水。一挑水大约一百多斤,要挑两三次才能把家里的几个水缸都灌满。对那些妇女来说,这是个轻活。一百多斤水挑起来就走。灌完了水还要做饭,然后给地里干活的送饭,做家务等等。

              农村人一般都吃苦耐劳。从小就干重活的关系。也是由于这个关系,不少从小就干农活的农村人身高不高。这倒不仅仅是营养问题,而是在发育之前就干重体力活让骨骼过早定型的关系。尽管身材不够高,浑身都是腱子肉,力量不是一般城市人可比的。

    • 家园 把战争研究全套看完了再来说吧

      推荐军事与后勤,认真看上八遍,熊猫看的书绝对比你多不少。

      http://www.warstudy.com/

    • 家园 送花支持——

      曹睿派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康,问,需多少时日?司马回答:去百日,战百日,归百日,其间休息六十日——需一年时间。

      • 家园 也来举一个司马懿的例子

        虎兄说

        曹睿派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康,问,需多少时日?司马回答:去百日,战百日,归百日,其间休息六十日——需一年时间。

        先纠正一个虎兄的小笔误,司马懿讨伐的不是公孙康而是公孙渊。

        司马懿这一仗的确打的时间不短。不过司马用兵并无定规。跑起来飞快的也不少。

        先抄一段书:

        《晋书.帝纪第一.宣帝》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

        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

        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抄书完毕。

        这里说的是司马懿讨伐孟达。孟达认为他盘踞的上庸离开司马懿屯驻的宛城(今河南南阳)有一千二百里,所以不方在心上。结果司马懿领兵八天就赶到了。

        从宛(今河南南阳)到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直线距离约252公里,合500华里。汉尺短,一汉里约合416米。故252公里约合605汉里。由于道路不可能是直线,加上各种地形因素,实际距离应以两到三倍来算。孟达说的“去吾一千二百里”正合两倍,应是实际行军距离。换算成华里也就是1000华里。

        以八天行军1000华里,每天平均行军 125 华里。

        当然,书里说司马懿是“倍道兼行”。即使如此,则不“倍道”的速度是这个速度的一半,也有62-63华里一天。

        回到虎兄举的例子上来。

        公孙盘踞襄平(今辽阳)。辽阳距离洛阳直线1265公里。由于这条直线穿过渤海,司马懿更可能走的路线是今天的洛阳-北京-辽阳。

        洛阳至北京直线约660公里,北京至辽阳695公里,共计1355公里。合2710华里。以两倍计算,合5420华里。所以按司马懿自己的估算,“行百日”,一天也要平均走54华里。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还是履老师眼光准
    • 家园 【原创】送花支持
    • 家园 对军队没概念

      我自己一天最多走过90华里,背有几天的换洗衣服,一点点吃的喝的。不算重,也不算空身。不是平路,但也不是很难走。结果:脚打了泡,严重影响了第2天的行动速度。

      情况:自己,女,非体力劳动者,身体很健康但是很不强状。同行者:同学十几人,有男有女,无掉队者。那次一共出行三天,行程约200里吧。

      • 家园 体力最好的一次-80多里

        2000年四姑娘山,本来想登顶,下雨未果,13-14小时来回80-85华里,雨后山路,负重约35KG。是我个人体力最好的时候,不过感觉短期两三天可以这样,连续绝对不行。

        这次以后,对红军佩服得五体投地,饿着肚子还要打仗行军拼命。后来去了夹金山山口,和红军下山后开会得一个喇嘛庙,那一带2000年都还是穷乡僻壤,喇嘛庙后来红军走后被国民党追兵一把火烧掉,到2000年我们去的时候还是当年的废墟。

      • 家园 雪兄啊,俺的最远记录是103华里。
    • 家园 那也不是称呼他们“神行”的理由,且与红军对比对比

      1. 总连续行军距离为2500华里,时长80天,(谢AUV兄《窃明西南攻略》提供宝贵统计),体力持续消耗;

      2. 过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境,山地居多,陆行不畅;河网众多,古时涉水渡河能力有限;

      3. 辎重、畜力众多,沿路警戒需时;

      4. 兵员众多,道路狭窄,首尾必保持连接,协调需时;

      5. 步兵平均负重20斤以上,且军无现代登山鞋类,日久必多脚部问题,速度逐日下降;伤病减员,重伤病留驻,轻伤病需时照料,必拖慢速度;

      6. 兵员主要为东北人,入山林而水土不服

      7. 浩荡王师,非亡命流寇,欲保持战斗力,无需拼死狂奔;

      8. 其它不定因素。。。。。。

      1,2,3,4,红军湘江战役前一个半月时间,在赣南,湘南和桂北的山地行军2400里,还包括通过封锁线的作战时间。

      5,负重,古代士兵有铠甲,这个可能区别大一点,然明时一般步兵亦不着重甲。其他方面(比如给养)红军困难更甚。畜力并不一定是负面因素,有牲畜驮运粮食,部队可以更好的保持体力,且可以驮运更多的粮食

      6,这点很强大,但不要忘了,跨地区作战的多得很,中央红军一大半的时间在雪山,沼泽以及北方高寒山地地形行军,可日平均行军速度依然在五十里以上。

      7,既然是浩荡王师,那么前述第5点,伤患的治疗条件当不差。并且,既没有狂奔,那么顶多能称为“身体条件好”,称为神行恐怕不妥。当然,您要在前面加一串定语也可以。

      8,不定因素,你可以说红军是“久经考验的精锐军队”,可黄石的军队何尝不是?再者,红军长征是整个军队的全体转移,素质参差不齐,还有不少的机关人员。黄石行军经历的是自家的土地,红军一路上通过的基本全是未知的敌对势力地盘,途中的侦察等等都耗时不少

      9,明朝的一尺是31.1cm,也就是说明朝的一里大概是现在的0.933里,那么明朝的2500里折合现在的2333里,除以80天,每天29.2里

      此外,对“总连续行军时间”有疑问,意思就是说那80天并不是连着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