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评论】从秦朝说开去 -- 萨苏

共:💬26 🌺9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评论】从秦朝说开去

    一.秦统一之意义 -- 一个独立文明的洗礼

    秦的统一,我们习惯称为封建制确立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传统历史学上,却是中国“封建制”灭亡的标志。如果您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就会看到这个让人大吃一惊的观点。因为这本书写成的时候,是英文版,面向世界的,后来才翻译成汉语,所以他的观点,也是二十世纪早期国际历史学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中国的封建制,只经过了一个春秋,到战国就衰落,到秦朝,就灭亡了。国际历史学上,封建的定义不是有地主就行。中国古代的井田制,我们称为奴隶制 (-- 因为有奴隶啊),其实它和欧洲的中世纪情况相似,有“封” -- 名义的君主和具有独立性质的诸侯构成统治结构。有“建” --诸侯的防御不在边境,而在城堡。到了战国,这个“封建”就开始崩溃了。等到秦朝的大一统欧洲人就开始发傻,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一个相应的时代,只好称为“东方时代”,直到二次大战之后,才勉强把它列入“东方封建”的范畴,确切的说,是修正了“封建”的含义。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的文化,西方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因此谈到秦朝的统一,某以为它代表了一个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区的独立文明的诞生。这个文明是否成功,就很难说了。这样的例子同样可以在马雅看到,那是一个血腥而灿烂的,难以用任何东方或者西方的观念进行解释的文明。

    用这个文明的今日,和其他文明进行对比是不公平的,某以为历史并非一直在进步,它没有这个原则,只遵循自己的规律,比如恐龙,也在不断进步,最终还是走到了进步的反面 -- 绝灭。文明也可以退步的。中国的明代,许多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唐宋甚至南北朝。罗布人,曾经创造灿烂的楼兰文明,上个世纪,已经又回到了近乎使用石器的时代。

    二 秦文明之父 -- 百家争鸣

    一般认为,秦朝的统一,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某以为恰好相反,是百家争鸣时代的结束,造就了秦朝的统一。它是一个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带有大一统倾向的学说,在残酷的现实中,逐渐淘汰其他学说,在这场哲学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很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中,德先生失败了,而且掉头而去 -- 要过差不多两千年它才会回来。这还不是儒家的胜利。法家,儒家因为有共同的大一统倾向,成为这场竞争的赢家,而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因为缺乏与世俗功利的和谐,在政治领域,逐渐丧失活力。具体的证据就是战国各国本身,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没有在自己国内实施分封制度,形成了一系列袖珍“中国”,秦的统一,不过是对既存政权的一个放大罢了。

    是我们的文明选择了大一统,而没有选择德先生。

    而一个更加深邃的命题,就是秦朝在政治上的辉煌,其实是百家争鸣这一进步的反映。(这是作者自己的看法,但不是公认的看法)这可能很难理解,因为正是秦朝终结了百家争鸣的民主时代,怎么能够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呢?因为,文明的进步,往往带来政治经济上的辉煌,但是,这个辉煌,却因为积累和消化,要有一个迟延。抛开秦朝,五胡乱华,为中国的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彻底埋葬了衰微的两汉经学时代,而这个刺激的辉煌在什么时候出现呢?要到唐朝,带有突厥血统的唐太宗,才消化了它的灿烂。希腊民主文明兴盛于雅典时代,苏格拉底却没有看到它的辉煌,要到罗马,它才焕发活力,纵横欧亚。正是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活力,才铸造了秦汉(西汉前期)的成功,使中华民族那时能够使用争鸣的成果,开疆拓土,把东到大海,北到西域覆盖在自己的卵翼之下。

    三 大一统 -- 黄金的镣铐

    再谈谈大一统,从政治角度,几乎没有一个政权在实施大一统以后能够拒绝它的诱惑。因为它意味着力量的整合,能够焕发比离散或者说民主方式强大的多的力量。对于帝王,则意味着更大的权利,更丰厚的享受,更强的帝国。欧洲在罗马时代的强大,在中世纪荡然无存,(蛮族没有大一统的传统),更证明了它的力量。当然,也证明了文明可以退步。但是,某以为大一统是一个能够消化成果,却扼杀文明造血机能的模式。大一统的政权,仿佛是一个善于节俭的守财奴,因为不能创造,终究会有将自家文明潜力发挥到极点而衰落的一天。现在阿拉伯国家还在号召着精神上的大一统,却无法对抗小小的以色列,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大一统后面,已经没有足够的潜力来对付一种新兴的文明。

    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是历史有灵性,使力量对比的演化使然。

    四.少年的代价 -- 谈坑杀

    坑杀赵卒,楚人一炬,这种残忍暴虐的行为,是对人性的强烈逆反。但似乎不能把它归于白起等个别人的行为。我们都曾经是(或者会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那个反抗期留给我们的记忆一定相当荒唐吧。如果只记得荒唐,就遗憾了,那同时是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活力,最敢于创造的时代。

    文明也一样。

    十分欣赏《古今大战秦俑情》里的张艺谋,他在一个荒唐故事中,扮演一个本来类似小丑的角色,他却用和导演搞笑目的完全相反的严肃的表演方法,铨叙了一个深刻的主题,那就是一个文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它暮年时代的对话。蒙天放身上绽放的那种生气勃勃,那种带有野性和尊严,捍卫着誓言和忠诚的执著,反映着现代这些秦朝后人的圆滑,诡诈,贪婪和肤浅,连整个影片,从故事到导演,都以莫名其妙的方式成了他铨叙自己这个主题的工具 -- 虽然,他们在莫名其妙的挨着看不到的耳光。

    但是一个传统类型的青春勃发的文明,伴随的不只是创造力,还有它的不成熟和野蛮。对,这个词很正确,野蛮。正是这种野蛮孕育着生机,也正是这种野蛮孕育着破坏。秦朝对于赵卒的坑杀,正是一个不成熟文明的野性宣泄。西班牙人在美洲对于印加文明的破坏和屠杀,英法联军对于圆明园的焚烧,都是这种不成熟文明的恶劣一面。少了白起的残忍,还有项羽的粗暴,少了曹操的屠杀,还有铁木真的焚城。然后,如果这个文明是进步的,它会渐渐成熟,形成汉景之治,否则,它就会夭折,象蒙古向北方的退却。这不是个别人推动历史,这种罪行,是一个群体共同犯下的。就像侵华战争,没有日本人民的热烈支持,中国是不会有八年抗战,也不会有南京大屠杀。

    某以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到来,才能够唤起一种新型的文明,那就是梁启超先生所提倡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当然,这也只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才有实现的可能。强行在古代实施,中国可以参见燕王让位子之,西方可以参见波兰中世纪的民主灭国。

    对于张艺谋之蒙天放的描述,还少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侵略性,他的眼睛好像在随时寻找这下一个目标。某以为这是传统文明在上升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爱好和平是值得推崇的,但是一个少年的文明似乎很少爱好和平,(和某年轻时一样) 追求安宁,是传统文明衰亡的先兆。秦汉的子弟,艰苦是艰苦,恐怕也不乏征服八荒,斩将封侯的勃勃野心吧?

    这种感觉就像张艺谋拍到了《英雄》,已经华丽登峰造极如南宋的富足,可是没有那种精力充沛的进取和生机了。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现在是南到印度尼西亚,东到小日本,菲律宾。

      希腊民主文明兴盛于雅典时代,苏格拉底却没有看到它的辉煌,要到罗马,它才焕发活力,纵横欧亚。正是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活力,才铸造了秦汉(西汉前期)的成功,使中华民族那时能够使用争鸣的成果,开疆拓土,把东到大海,北到西域覆盖在自己的卵翼之下。

    • 家园 先秦哪里有民主,我看是“奴隶主主“吧。

      百家争鸣与周的崩溃和人才从官方到民间的流失有关。

      这是萨苏多年前的作品,2003不知道我都在想什么。

      • 家园 也不能这么说,至少先秦不是奴隶制社会

        现在早就不认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了,那个理论是郭老教条主义的产物。

        百家争鸣里当时最流行的儒墨两家和东周没什么关系吧,顶多就是孔子拜访过传说是东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老子。

        而墨家鼓吹的尚贤是明显有反对领导继承制意思的,应该也算民主的范畴吧。燕国那次禅让闹剧就是受这种思想蛊惑的。墨家虽然后来没影了,成了道教跳大神的工具,但在战国是主流思想流派,影响极大。

        但是有意思的是墨家同时主张国家应该高度集权并统一思想,即尚同,这个和现在的民主理念又有些不同,更象我党的民主集中制。而百家中成就出色的儒家变种法家也是主张中央集权的,看来治水说还是有道理的。

        • 家园 首先,诸子和周的崩溃之间的关系是冯友兰他们这些哲学家说的。

          我只不过照着说。

          其次,诸子的学说和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制度是两回事,我想不能说那一家之说有民主成分就说当时的社会制度有民主成分。墨家有没有民主成分我还真不清楚,兼爱算民主?至于哪家学说被采纳,我就不清楚了,我想法家在商鞅变法后在秦国占主导地位应该是有谱的,墨家我不太清楚。

        • 家园 难道国内中小学教材已经被篡改了?

          现在早就不认为西周是奴隶制社会了,那个理论是郭老教条主义的产物。

          咱们哥俩当年,肯定是春秋战国中间划线,初税亩是要考名词解释的。

          现在的课本,老兄看过吗?如果还是原来那样,还不能认为主流学术观点已经改变

      • 家园 美国的所谓民主,不就是从“奴隶主主”开始的吗?
    • 家园 对于封建制的看法

      萨兄说的封建制,基本上是对于政治制度而言的。

      而封建社会一说,最初引入我国之时,大概是西学东渐,有人为了将中国历史和西方进行对应,而套用的。而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的是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也是强调经济,经济决定政治。

      首先在秦亡后,政治制度上的封建制并未消亡,在西汉初期还是很重要的形式,直到汉武以后,才逐渐消失。但在晋明等朝早期,仍有反复,当然,这已经有所不同,那时的藩王,很多还担任正式的官职。

      按照马列历史观的观点,尽管没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政治上的封建制度,但底层的经济制度自汉开始,特别是东汉后期(其实这在西汉末期已经体现),土地兼并形成的豪强地主的田庄的形式,和日本的封建制度最初的成因倒是异曲同工,都是自下而上;而不同于西欧的自上而下,尽管成因不同,但日本的典型的封建社会,大概没人会否认。如果以这样的历史观来看,建国后认为中国在汉以后是封建社会,或者是“东方封建”,也未为不可。

      而土地兼并这一现象,作为封建制的一种特色,则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年。

      由于经济肯定会作用于政治,田庄这一形式,与汉末的豪强割据,乃至到西晋末的“邬堡”,都息息相关。世族大家,从占有土地,控制地方到掌握中央朝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未被封爵的诸侯。

      至于为何没能出现日本的情况,原因有很多,我也没能力尽述,但我想异族入侵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 家园 不是很赞成此文的观点,说儒家是拥护大一统的更是荒谬。

      儒家在汉“独尊儒术”的政治交换前一直是拥护分封制的。始皇所坑的术士就有一大堆这种支持分封制背后讲他坏话又骗他钱的儒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